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研讨交流发言材9篇.docx

    • 资源ID:1198784       资源大小:71.85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研讨交流发言材9篇.docx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研讨交流发言材9篇篇一,共九篇某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研讨材料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交流发言,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学思践悟,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根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作为三农工作的主力军,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在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职工大会等会议上将其纳入重要学习议题,结合XXX镇情农情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短板弱项,找准坐标定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强化农民增收措施,以切实可行的举措趟出群众增收新路径。二、笃行实干,在工作措施上担当作为2024年,我镇将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坚持做好设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中药材发展集中连片,提升花菇种植规模,扩大牛肉加工产能,切实做好各项工作。集体经济增活力。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注重“一村一品”实施。以破题发展、增量提质为突破,推动XX村农产业在培育、品种推广、订单销售等方面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收入。围绕XX村、XX村采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力争2024年全镇村集体收益达100万元以上的行政X个,50万元以上X个,10万元以上X个,以集体经济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拓宽渠道保效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村集体与企业有效衔接,增加群众收入。突出示范帮带作用,企业优先将拱棚租赁给农户种植经营,农户在企业提供种植技术、帮助销售的基础上,确保每个棚收益X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户,通过村集体经济代耕代种的方式,帮助实现增收。就业带动促增收。2023年,全镇范围带动务工X余人。其中,县内劳务带动X人次,转移就业X人次。2024年,我镇将继续积极动员闲置劳动力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预计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务工X余人,村集体组织带动务工X人,人均每天收入X元,切实通过多渠道带动就业,做到“稳就业”和“保增收”双落实。三、知行合一,在完善机制上提质增效继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围绕企业盈利,集体获利,农民得利,创新“企业+村集体+农户”联营的方式,灵活结合“企业+农户”“能人+农户”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企业建基地、带农户、接市场的独特优势,鼓励支持更多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积极加入,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我镇2023年联结农户土地X万亩,亩均流转费X元。XX村集体年底分红X万元。2024年,我镇将继续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年底能有X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以上发言,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篇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交流研讨材料20年来,“千万工程”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真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要善于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群众“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规划先行、水到渠成统筹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立足实际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才能稳步推进XXX镇XXX村是我们当地一个开展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较早的乡镇之一,早在2003年,该村即开展了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过去该地到处是低矮的平房,经济发展缓慢。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发展潜力,2003年,该村聘请XXX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制定了xxxx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近十年来,该村一直是全镇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在全县也走在前列,XXX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只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即可水到渠成。同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切实开好头、起好步。一是要高起点搞好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规划要科学合理、超前,避免规划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今后再进行重复建设。二是要夯实经济基础。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新农村建设将不再是难题;三是要增加筹资渠道。要采取招商引资等措施,鼓励部分商户开发建设农民新居,再借鉴城市购房模式,采取按揭还贷的方式,将新居转售给农民,可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又一关键。如果一个村庄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推进,反之就会功败垂成,劳民伤财,XXX镇XXX村是一个交通便捷、商贸发达的村,该村以商贸街开发为抓手,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采取分期分批进行建设的方式,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商家投资在公路沿线建起30余栋二层以上门市楼,现已有30余户农民搬进新居,该村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循序渐进,选择有条件的农户率先上楼。而有的小城镇建设会失败,从经验中告诫我们,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可操之过急,搞一刀切逼农民上楼,这样只能劳民伤财,损坏基层组织形象,给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增添更大的难度。因此上,新农村建设可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进行试点实施,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逐步推开,只要一个乡镇,一个村庄真正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将会很顺利的全面推开。三、改善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涵盖面很广,既包含民居改造又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既包含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也包含制度建设,丢掉一项内容也不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要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检查机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防止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懈怠情形。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心支持、真心参与。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非常适应我国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形势的,是符合中央“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基本原则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说明,建设新农村的成败不能只看新楼房建设的多少,更不能只停留在逼农民上楼上,而应把真功用到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上,用到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上,让群众真正走向新农村。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再一次彰显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指导性。中央“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必将成为我们今后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南。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篇三关于围绕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讨论发言提纲“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当下,“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成为持续惠及浙江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千万”也已不仅是一个具体数字度量,更一个象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道道风景的符号,都蕴含在这“千万”的万千变化之中,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千万工程”中的为民情怀,从中感悟“民”字真谛,在工作实践中与群众同心,和群众共进,以实际行动谱写不负使命、不负人民的时代华章。紧紧植根人民拧成“一股绳,读懂千万工程为''民而生。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充分尊重农民心声意愿、增进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浙江广大农民作出的一项民生实事、民心实事。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市、区),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可见,“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推行下去,就是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了人民”作为价值取向,把“依靠人民”作为行动路径,一以贯之彰显“为民要重在办事''"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等鲜明立场,在推动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切为了人民下足绣花功,读懂千万工程因民而兴。“千万工程”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从整治环境“脏乱差”、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小散乱”企业、实施生态修复等,“千万工程”走过美丽宜居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走进乡村现代化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一项项务实举措,“千万工程”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其成功实践,体现的是着墨“美丽生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民呼我为”的实践办好人民真正想要的实事,以问题为导向对症开方、在解决问题中务求发展的务实作风和科学方法,让万千村民共同成为推动“千万工程”的践行者、受益者,把未来乡村发展最大的红利让给人民,因“民”而兴才能更好托稳亿万人民的幸福。“不断为民造福奋战最前沿,读懂千万工程与民共富。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下的浙江乡村,各美其美、生机勃勃,给了乡村奔赴美好的信心。“千万工程”用实践证明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任接一任地干,实现与“民”共富愿景,才能震续二十年里“要我”变“我要“、“输血”变“造血”、“硬伤,变,优势,的美丽接力。20年间,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实心实意为民办事,同人民群众携手勾勒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村山居”轮廓,以积小胜为大胜的坚实步履,走好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让更多关于未来乡村的想象走进现实、点亮世界。篇四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研讨发言材料、心得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深入提炼总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具有深刻意义。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千万工程”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续写初心不改、实干为要、担当在前的“时代篇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惠及千家万户,续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篇章。“千万工程”以解决群众最关注的人居环境问题为起点,以“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协商模式为路径,不仅改善生态“提颜值”,而且数字赋能“增智慧”,更是拓新业态“涨价值”,最终实现从“脏乱穷散”到“点绿成金”的华丽蝶变,无数个“余村们”在绿水青山中端起了“金饭碗”,无数个“下姜村”走进了“梦开始的地方党员干部当读懂其中“强党性”的初心篇章,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顺应居民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能理顺城市的那一端,又要能顾好乡村的这一头,既要扮靓城乡“颜值”,又要为美丽“增值”,不光让村民“鼓起口袋”,还要让村民“富了脑袋”,走出一条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从问题中来,回问题中去,理清千头万绪,续写栉风沐雨奋劲蹄的实干篇章。“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深入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民情后,作出的科学决策部署,也是浙江一任又一任领导班子,基于广泛深度的调研工作,契合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接续奋斗深化推进的战略成果。党员干部当读懂其中“重实践”的作为篇章,守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基层直奔着问题去、瞄着困难上,不被“虚情假象”迷惑,不畏“浮云阴暗”遮蔽,真正摸清摸透一线情况,找准“症结”,精准“开方”,坚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匠心精神,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确保“病除”。坚持从发展中来,向发展中去,踏破千难万险,续写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篇章。国家和城市发展是螺旋向上、创造辉煌的过程,二十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捍守“不畏艰险,永不停步”的战略定力,保持“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的进取姿态,坚持“一根红线党建引领、一张蓝图科学贯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成,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跨越,最终实现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蝶变。党员干部当读懂其中“建新功”的担当篇章,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勇于在思想观念上“破冰”,善于在行动本领上“破局”,主动跳出“舒适区”,积极适应“新角色”,既做“大管家”又做“店小二”,冲破能力瓶颈的“天花板”,始终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跃升。篇五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发言材料、党课讲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XX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XX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XX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匹配的规制办法。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全面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与的相互协同、科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理模式,很值得借鉴。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路径。篇六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个人心得体会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相结合,就202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鲜明、主线清晰,既凸显了我们党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历史传承,重申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重点和政策要求,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等;又基于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形势、挑战的科学分析,推出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创新举措。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要结合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把握其亮点。这有利于更好地领会我们党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准确把握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传承演变和创新发展,为做好2024年乃至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更好地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同之前各年一样,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而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重大政策导向性创新,如明确“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就是“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具体体现。重视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许多地方都有突出体现,如在第四部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中提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身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重要路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并将“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作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专门一条,较好地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底线性要求也可视作主要任务,但不同于一般的主要任务,底线需要夯实、筑牢,但未必是越多、越高越好1;这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有明显不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政策要求上的创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其全部28条内容中的专门一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各作为专门一条,并在其他条的内容中部署了“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等具体工作。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如在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段就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规避在以往工作中学习先进经验时照葫芦画瓢、简单“抄作业”的局限,也有利于防止对先进经验亦步亦趋、不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的问题,进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做好“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相关工作更加切实可行,注重实效。从以往经验看,解决违规占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此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廓清了新时代新征程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突出表现。最近几年来,党中央围绕“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或任务,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这些重要目标或任务,涉及新时代新征程党和政府领导“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但是,这些方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回答这一问题,有利于衔接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把握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廓清这些重要关系,也就容易理解我们党关于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及其“四梁八柱”,更好地明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占一部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清晰可见。这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意志,并将其转化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行动。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一个引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一个定位(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两条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三大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大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两大举措(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一个结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廓清了上述重要概念或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两大着力点(姜长云,2023)o正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具体落实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展上。为此,要坚守两条底线,突出三大重点,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大动力机制,强化一个实施保障(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二、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散”问题入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千万工程”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浙江全域的迭代升级,统筹激发了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推动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的惊人巨变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也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改革赋能、城乡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长期以来,“千万工程”注意“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堪称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甚至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近年来,许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围绕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23年,结合纪念“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中央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发表在求是杂志2023年第11期的文章,就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2。笔者之前的研究也将“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概括为6个“坚持”和6个“注重”,即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在参与发展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和系统思维,注重推动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大合唱”;坚持规划先行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和头雁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注重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注重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且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在于,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有效结合的合理区间;第二,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思维,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并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机结合(姜长云,2023)o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

    注意事项

    本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研讨交流发言材9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