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研讨材料、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1202234
资源大小:49.6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7篇)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研讨材料、心得体会.docx
(7篇)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研讨材料、心得体会第一篇有关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的交流发言材料及学习心得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深入学习贯彻视察山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千万工程”核心要义,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奋力谱写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坚持目标导向与支撑保障相结合,全力做好顶层推动。锚定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重点在人力、财力、制度等方面优先保障、全力推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和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高起点站位,高标准推动。二是强化人员保障。抽调精干力量17人,专门成立人居办,明确任务、细化分工、统筹推进。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上级补、政府出、群众筹”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X亿元,撬动社会资金X亿元,实现效益最大化。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五是强化监督保障。系统运用政治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督查巡察等手段,形成了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二、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全力打造示范样板。坚持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带动整体环境全面提升。一是全域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作为全国20个地区之一、全省唯一的县区被纳入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二是系统治理面源污染。投资X亿元,将生活垃圾、人居和畜禽粪污、大田秸秆、设施农业垃圾等5类垃圾,分类治理、资源利用,“因地制宜采取小集中和单户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典型经验,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简报刊发。三是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先易后难,全域推进,累计改造户厕X万座,建立设备维修、粪污清掏、资源化利用、公厕管护、运维监管“五项机制”,实现常态化管护,被确定为全省改厕模式试点试验县。三、坚持改善提升与机制建设相结合,全力提升整体质效。2024年我们将在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给予优先保障,大力开展“五清三建一改”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年内建设“三园”500个以上,改造农村户厕1720座、公厕40座,建设“四好农村路”263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200千米。同时,加强与央企合作,谋划推进EO党项目,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二是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聚焦城乡保洁一体化、村庄清洁常态化、厕所管护长效化,推行清洁积分制、门前三包制等管理制度,同时创新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对人居环境问题动态监督整改,实现监管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建立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一赛两练一考核”,定期开展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擂台赛,每年开展2次人居环境整治观摩拉练,年终统一考核评比,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纳入乡镇(街道)考核体系,加强结果应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县城”贡献力量!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第二篇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的讲话提纲纵观国外乡村建设历程,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各国均出现了“城市大跃进”,农村发展则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然而,在工业化后期,农村的发展优势重新凸显,国外均纷纷开展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关注民生、人文生态、乡村复兴的过程。我国乡村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不同地区的建设水平也良莠不齐。为切实提升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得乡村面貌发生巨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顺应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提出建设千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对万个行政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开创新农村建设先河。2011年,浙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目标,至2020年底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021年,浙江在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坚持数字化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聚焦“五化十场景”制定指导意见。同年,在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提出,要围绕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的建设内容,系统构建党建统领的系列民生场景,建设一批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未来乡村始于“千万工程”,与美丽乡村一脉相承,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迭代升级。一、未来乡村建设的科学依据2021年,浙江作出建设未来乡村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未来乡村是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总体架构,集成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未来乡村源于“千万工程”,是新时代浙江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主抓手,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深厚的历史逻辑,符合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理论依据未来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未来乡村立足乡村资源特色、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服务便捷、智慧互联、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建设未来乡村,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性质宗旨,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期盼。未来乡村建设就是顺应新时代农民群众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同时注重把村庄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农民自己,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共建美好家园、共享诗画浙江。坚持以系统理念为引领,深刻把握乡村建设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乡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解决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高山村、空心村、文化村、城中村、城郊村、中心村等不同类型村庄分类推进。同时也注意把握好政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和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和“一刀切”。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行动,城乡关系、乡村形态不断重塑,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面貌,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20年来,以“千万工程”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将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主法治、乡风文明等领域多元转化,生动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的实践要求。未来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和内容拓展。回顾浙江乡村建设的历程,20032010年,为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政治、文化利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浙江启动实施“千万工程”,广大乡村从脏乱差迈向整洁有序,是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20112020年,围绕村容整洁、农民增收、乡风文明等方面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2021年,提出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阶段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开启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推动乡村从美丽宜居迈向共富共美。202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策文件,在全省全面推开未来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浙江乡村“富春山居图”。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广大乡村从脏乱差迈向整洁有序。该过程遵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安排、保护生态、协调发展,以民为本、整体推进,各方支持、密切协作原则,以“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为目标。前期为示范引领阶段,以“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为目标,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重点,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个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后期是“千万工程”的整体推进阶段,全面完成全省村庄整治任务。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广大乡村从整洁有序迈向美丽宜居。该过以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标志,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着力把农村建成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从2016年开始,“千万工程”又迈向新的转型升级,即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推动乡村从美丽宜居迈向共富共美。该过程的整体架构是“一统三化九场景”,即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立足于乡村原有资源生态特色,嵌入数字化、生态化、集成化等新技术元素,充分体现乡村“三生融合”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实现城市与乡村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技术与文明相渗透、集体与个体相统一、共创与共富相呼应,使乡村真正成为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幸福乡村的建设。从本质上看,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美丽”,而未来乡村建设更体现“人本化”“生态化”和“现代化”核心,落脚点是“幸福”,既是人们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也是人与自然、社会、科技完美融合的幸福。简言之,未来乡村建设是由美丽乡村向幸福乡村的升华,是从追求物的具象向人的体验升华。嵌入未来乡村建设的思想主线是城乡融合和共创共富,技术主线是数字化应用和低碳化应用。未来乡村的基本类型从空间看,可以是单一村庄类型,或乡村群类型,也可以是城乡融合的特色小镇类型。未来乡村的基本特征应该呈现宜居的生态环境、现代的产业形态、融合的城乡关系、富足的居民生活、包容的文明乡风、高效的公共服务、和谐的善治社会。现实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颁布,赋予了浙江重要改革示范任务,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在“三农”领域,发展潜力也在“三农”领域。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未来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共同富裕“触手可及”;未来乡村建设,通过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激发乡村发展潜力,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未来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让乡村发展提质增速。二、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未来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创新工作。在实践中,其建设路径主要以坚持一体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为核心,根据各村资源禀赋,进行场景化和特色化创建。下文将从五个建设路径分析浙江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经验,为下一步乡村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建议。(一)建设美丽乡村,谱写未来乡村发展新篇章。未来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的生态、整洁有序的村容、错落有致的农房,是未来乡村风貌的外在具体体现。在环境卫生方面,以生态保护和修复、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管护、环境绿化为主抓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乡村。在基础设施方面,改善乡村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设施建设,完善浙派民居、邻里中心等生活配套,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现代化改造。在村落改造方面,始终坚持尊重村落原有肌理,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最大程度上保留乡村的原味和韵味,实现传统特色与现代元素在乡村建设中的有机融合。如XX定海区新建村拥有丰富的山海自然资源和海岛山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回顾发展历程,为破解“出行难”等问题,通过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畅工程通了乡村发展血脉;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通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发展手段带领全村致富圆梦;为紧跟时代步伐,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引进多元化低碳环保项目,率先实现了高品质的低碳人居环境,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有益实践。(二)建设数字乡村,赋能未来乡村发展新动力。加快数字化技术赋能,从整体上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的质量、效率变革,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动能。近年来,浙江主抓“乡村大脑”建设,加快推广“浙农码”,贯通“浙农”系列应用,做大做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让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如XX海曙区茂新村通过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等数字化技术在水稻种植全生命周期中的集成应用,实现全信息化育种、播种、防害、收割等一体化作业,使劳动力成本、用水和肥料分别降低10%、10%和8%,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打造数字化集成平台,加快智慧医疗、文化、教育等率先落地未来乡村,提升乡村智能服务水平。如德清县五四村搭建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助力村民网上办理上学、就医、建房等公共服务事项。依托数字平台打造“无围墙养老院”,实现老年人健康远程监护与子女、村委、家庭医生之间的联通,为村内461位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的点单式助老服务,提升乡村智能化服务适老化水平。(三)建设共富乡村,跑出未来乡村发展加速度。未来乡村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村落格局,还要人人有事做、家家高收入。不同于城市社区,产业功能是乡村所特有的功能之一,不可或缺。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发展才能稳步前行。为此,浙江在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守牢乡村发展的基本底线。加强培育“百链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加快推动三产融合、产村融合,完善村庄运营机制,用好乡村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事节庆、休闲养老等新业态,助力乡村发展打开新格局。完善“两进两回“支撑政策,持续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盘活乡村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吸引人才走进农村、建设农村。如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曾经是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没有发展环境的“三无”村。后来在乡村建设中,该村围绕“村企共建、以企带村”的发展理念,引入企业合建“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主题乐园”等项目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以企业出资、村民入股、集体收成的共富发展模式让下山头村“从无到有”,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2万元,村民分红股金达200万元。(四)建设人文乡村,绘就未来乡村发展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未来乡村既要有美丽宜居的村容村貌,更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乡愁可寄的人文气息。浙江在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方面,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在弘扬乡土文化方面,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等乡土遗存的保护力度,传承克勤克俭、耕读传家等乡土基因,弘扬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耕文化,提升人文乡村品牌影响力,推进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不断释放文化红利。如XX市柯城区余东村,充分发挥“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农民画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余东画村为核心的九村共富联盟,走出一条文化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深耕稻鱼共生文化,借助数字科技推进稻鱼共生系统智慧化,创制4个稻鱼品牌、11款农产品,20余类文创产品,带动产业增收50余万元,累计帮助80余户农户增收200余万元。(三)建设善治乡村,奏响未来乡村发展最强音。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更是未来乡村建设发展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万村善治创建,构建“四治融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浙江乡村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面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持续推进,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促进基础设施和。如XX市泗门镇谢家路村在传承“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基础上,升级打造“智慧板凳”,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设备搭建村民客厅等十多个智慧应用场景,有效改变了村民进村办事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使村民的各类需求得到及时高效的闭环解决。面对“一老一小”等社会民生服务需求,提出打造20分钟医疗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健身圈,配套托幼服务,在最小单元里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如苍南县马站镇山海田城片区,通过建设中魁健康园,智慧健康平台、5G云诊室、自助健康体检机、“一老一小”健康驿站、智能药柜、健身广场,推动优质健康服务便利化、多元化。三、持续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建议未来乡村是深化“千万工程”确保浙江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一招。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面临人才、资金等要素匮乏的难题,只有画好“政府一社会一个人”这一同心圆,多措并举形成乡村建设合力,才能凝聚起共同推进的磅礴力量。(一)推进未来乡村”产业振兴创富路径更加多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场景是未来乡村的首位场景,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坚持全面深化“两进两回”,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美丽经济、村庄经营齐头并进。推进乡村经营方式创新。推广片区组团新路径,推广“大下姜”联合体等做法,积极推进未来乡村组团连片成带、抱团发展。创新强村公司新载体,优先支持未来乡村以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有序发展强村公司,发挥共同富裕百村联盟、“飞地”抱团等作用。大力推行乡村经营,推广整村运营模式,建立“乡村运营师”制度,确保运营商扎根乡村。加大闲置资源盘活力度。建设农房盘活一件事改革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农村资源资产集中收储、资产交易、招商对接等工作,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支持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创业”空间,支持改造建设创意办公、拓展培训、农业研学等乡村体验活动场所。将闲置农房盘活率、土地流转率、村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纳入未来乡村创建考核评价中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景区村2.0版。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提升农家乐民宿,壮大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等新业态,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二)推进未来乡村”数字赋能变革重塑更加有效。数字化建设是我省乡村建设的特色实践,是未来乡村得以引领数字生活体验的物质支撑。数字化建设应坚持以村民需求为导向,聚焦高频需求、小切口开发,共享共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应用效率。聚焦小切口开发核心应用。聚焦老百姓高频需求,打造小切口应用场景,破解数字化普惠作用发挥不明显、展示效果大于实用效果、可体验的应用不多、群众接受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推进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救助、智慧养老、智慧托育等多跨应用场景落地,加快对接“浙农富裕”“浙农牧”“浙农田”“浙渔安”“浙农险”“浙农优品”“浙农服”“浙农经管”等一批成熟应用场景低成本下沉乡村。加快推广“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应用平台,完善“省建通用版+地方个性化”的模式,推进应用组件“一地创新、全省共享”o充分用好数字社会系统已经搭建的“四梁八柱”,积极对接浙有善育、浙里康养等重大应用,整合优质应用功能,实现数字社会应用在未来乡村集成落地。强化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品牌线上宣传推广力度。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三)推进未来乡村更加惠民。坚持城乡,深入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设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的乡村新社区聚力提高“一老一小”服务品质。实施“老有所养”行动。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残疾人等关爱服务,提升建设规范化残疾人之家。实施“幼有所育”行动。发展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打造一批“15分钟”城乡养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圈。推进城乡基本供给模式,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共同体建设,以数字化手段加快推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沉乡村,建设一批云课堂、云诊室等数字化应用。实施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加快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股建设产地冷链。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商贸综合体建设。(四)推进未来乡村物质精神富裕富足更加协调。推进未来乡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保留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增加乡村文化场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参与广泛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打响农民讲故事大赛、乡村春晚等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活化传承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民俗,持续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等活动。建成乡村博物馆,加强乡土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文化特派团制度,建设非遗工坊,推动艺术振兴乡村。推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实践所一实践站”三级阵地,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提质增效。建设“四治融合“善治乡村。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和“141”体系落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农村肌理,进一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深化清廉村居建设,推动运行机制向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转变,治理手段向民主管理、数字协同转变,监督管理向刚性约束、统一监管转变。(五)推进未来乡村形态风貌整体大美更加彰显。我省乡村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通过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三个方面的整体提升,高水平塑造未来乡村的形态风貌,彰显江南韵味、体现浙江气质,形成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整体大美。推进“浙派民居”优先落地未来乡村。按照保护利用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新建呈现一批的方式,分类打造、全面推进浙派民居建设,整体塑造浙派乡村风貌。保护利用传统民居。注重发挥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因地制宜改作博物馆、文化馆、展示馆、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改造提升存量民居。对结构不安全、风貌不协调的既有存量民居,按照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留则留的思路,消除环境乱象,提升建筑风貌,打造有品质的民居、有特色的庭院、有记忆的空间,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推广“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做法,推广以“生态修复、村容修缮、乡愁修护”为主线的修复理念,做“绣花功夫”,从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未来乡村与未来田园一体推进。把“未来田园”建设作为未来乡村风貌场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充分挖掘美丽田园的多重功能。依托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特有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创意、体验农业,实现“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业区变风景区、美丽乡村变美丽经济(六)推进未来乡村”党建统领共建共享更加充分。坚持党建统领未来乡村工作,破解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多头管理、资源不整合等问题,实现系统推进、统筹推进。把党建联盟建设与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相衔接,探索涉农资源力量向党建联盟投放,实现组织融合、资源统合、发展聚合。党建联盟应成为未来乡村的标配。突出大党建思维,打破各村党组织之间的“无形藩篱”,建立片区党建联盟,以党建一体化推动片区未来乡村发展一体化。把党组织建到实事项目、产业链条上,围绕片区未来乡村共同发展目标,平等协商、集体决策、责任共担、比学共进,成为组团发展核心力量。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贯穿片区未来乡村建设全过程,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坚持片区化打造、组团式发展。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构建区域发展联盟,形成抱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一体规划设计。立足片区实际,由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组成一个规划单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集成联动推进。集成各级推进力量,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统筹推进片区打造工作;集成各条线政策措施,涉农政策优先用于片区发展;集成各部门资金,清单式推进项目建设;集成各方面实施主体,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让乡村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热土、安居乐业的净土。支持乡贤组织在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把乡贤组织培育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第三篇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交流发言材料、党课讲稿近年来,XX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发展理念和对“XX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和全市“拥江发展”机遇,多措并举,合力推进,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三美XX”建设和打造美丽中国样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累计创建美丽乡村94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2%,基本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一、主要做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XX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并重、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扎实推进“五位一体”创建和“三大革命”,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普遍推进、重点深化、巩固提高等四个阶段,充分印证和诠释了“千万工程”在XX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了丰富的乡村元素。(一)创新理念,多规合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规划是美丽乡村的牛鼻子。在建设中,XX市始终坚持用超前的理念进行规划和指导,以美丽乡村、区县协作、三江两岸等建设为载体,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串点成线”,由“一片美”到“全域美”的良好局面。(二)完善体系,多类创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XX市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关于开展新一轮“风情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余项政策文件,市县两级先后配套制订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精品示范线等20多个评价标准和美丽乡村设计导则、工法手册等技术指南,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三)丰富载体,多措并举。XX市从最初的整治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到近几年的精品线路、精品区块、杭派民居,不断推陈出新,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载体持续深化。其中,风情小镇、精品村、精品示范线,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已成为XX美丽乡村的一张金名片。其中,“大下姜”区域联合体已成为全省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实体化运作的综合体。(四)强化保障,多元投入。“十二五”期间,XX市在保持支农资金预算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另行安排10亿元城乡统筹专项资金,加上区县协作资金、联乡结村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资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资金支持体系。据统计,20112019年市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9.34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二、基本经验(一)注重特色,分类型打造。创新管理机制,将建设项目分类型、分层次有序推进。第一类是以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为载体,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整治,侧重于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第二类是193个中心村,侧重于形成中心村集聚辐射功能;第三类是397个精品村,侧重于开展“五美”建设;第四类是43个市级风情小镇,侧重于按照“四宜”标准进行建设;第五类是142个历史文化村落,侧重于保护古建筑、传承古文化、美化古村落。第六类是23个杭派民居,侧重于打造XX人文特色。(二)自我加压,景区化推进。XX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点、线、面”全方位推进。一是进行连线连片打造,建成了7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14个精品区块;二是进行景观通建设,在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145个村庄,建成了120余公里绿道;三是进行村落景区开发,成功创建106个省级3A级村落景区。景区化发展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实现了串点成链,从“盆景”变“风景”的跨越。民本为要,生态化治理全面开展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公厕整治等三大革命,实施了村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累计投入70多亿元,完成了177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终端8914个,新增受益农户达60万余户;建设农村生活资源化处理站点474个,覆盖127个涉农乡镇(街道)、1837个村;标准化改造了农村公厕4566座;完成了1793个村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实现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公厕整治行政村全覆盖,村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省考核和绩效评估中始终位列前茅。(三)强化支撑,产业化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等新型产业,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2018年,全市乡村接待游客6476.7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68.97亿元;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实现农村美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四)做好传承,保护化利用。持续做好传承、挖掘并开发农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一是对142个古村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二是依托农民集聚区建设、村落建筑修复等载体,建成23个杭派民居示范点,累计投入资金0.8亿元;三是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强化推进力度,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8个。三、存在问题虽然XX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XX的新期望,对照兄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做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覆盖面还不够广。全市共有行政村2036个,目前已创建的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只占行政村总数的46.2%(市级占33.2%),其中精品村占比仅为19.5%,创建比例仍有待提高,创建力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创建标准偏低。各地虽然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指导)导贝h管理手册(规定)、工法手册、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指南,但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率不高,导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与相关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村庄的特色彰显还不够。三是长效管理不到位。部分村垃圾分类不到位、村容不整洁、杂物乱堆乱放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村,人口多,容量小,管理不够精细,村庄环境较差。管护费用不足,美丽乡村管护专项经费村均不到40万元,XX县、临安区甚至不到10万元,难以维持日常运维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虽然实现了建制乡镇全覆盖,但缺少源头户分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运维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刻不容缓。五是保障措施有待加强。在资金投入方面,东部区县在政策力度、财政投入上较大,西部区县则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显现。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依然先天不足,“造血”功能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较弱,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费用主要靠转移支付,全市还有六成多的中心村、精品村年度管理费用大于经营性收入。在土地供求方面,用地指标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所需项目工程推进中的制约因素,基层对用地保障呼声强烈。四、下步设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且持久性工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XX将重视经验提炼,正视存在问题,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主线,高水平推进,高质量提升,高标准打造,扎实推动XX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好品质迈进。争先创优,高水平推进XX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省级部署,全面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多规合一”为抓手,坚持巩固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努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和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一是抓系统梳理。组织开展全市行政村现状调查,分析查找各村在生态保护、宜居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摸清底数,制定方案,落实措施,有计划地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二是抓达标创建。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从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村抓起,坚持守底线、保基本与促提升相结合,每年以总任务村数的25%左右的进度,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到2022年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标准。三是抓示范创建。积极组织开展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和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的创建,强化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抓长效管理。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解决重建轻管、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在工作力量上配强队伍,重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在资金使用上,继续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解决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善作善成,高质量提升XX农村人居环境。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确保完成省定系统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村落保护利用、统筹提升城乡融合发展30大项任务和市定“十类覆盖、百处风景、千村精品、万户美丽”23项任务。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强化各地各部门的责任主体作用,强化攻坚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二要进一步细化目标方案,明确年度任务,理清责任主体,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强化有效督查,实行联合督查、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要限时整改,努力破解面上工作推进不平衡、投入机制不充分、运维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档升级,高标准打造XX精品特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把握加快建设“一城一窗”战略机遇,打造富有XX特色的精品亮点。一是围绕拥江发展,打好十镇百村攻坚战,继续开展以沿江、沿湖、沿线精品村为重点的乡村提升行动,进一步扩大精品村覆盖范围。二是围绕精品精致,持续推进风情小镇建设,科学确定创建主体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思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移步换景,达到3A级景区村落标准。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