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docx

    • 资源ID:1202581       资源大小:249.31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docx

    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一、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1(一)工业互联网概念内涵1(二)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内容与范围2二、相关网络安全框架分析3()传统网络安全框架.3(二)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8(三)相关框架共性分析及经验借鉴10三、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设计12(一)设计思路12(二)安全框架13()又寸»16(四)防护措施视角»17(五)防护管理视角18四、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实施20(一)设备安全21(二)控制安全23(三)网络安全27(KH)JIJ31(五)数据安全35(六)监测感知39(七)处置恢复41五、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46一、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一)工业互联网概念内涵工业互联网是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深刻变革传统工业的创新、生产、管理、服务方式,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正成为繁荣数字经济的新基石、创新网络国际治理的新途径和统筹两个强国建设的新引擎。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其中,网络体系是基础。工业互联网将连接对象延伸到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可实现人、物品、机器、车间、企业等全要素,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泛在深度互联。平台体系是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载体,实现海量异构数据汇聚与建模分析、工业制造能力标准化与服务化、工业经验知识软件化与模块化、以及各类创新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撑生产智能决策、业务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生态培育。安全体系是保障。建设满足工业需求的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强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识别和抵御安全威胁,化解各种安全风险,构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安全可信环境。(二)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内容与范围工业领域的安全一般分为三类,信息安全(Security).功能安全(FunctionalSafety)和物理安全(PhysicalSafety)o传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最初多关注功能安全与物理安全,即防止工业安全相关系统或设备的功能失效,当失效或故障发生时,保证工业设备或系统仍能保持安全条件或进入到安全状态。近年来,随着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业界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与传统的工控系统安全和互联网安全相比,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挑战更为艰巨: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安全打破了以往相对明晰的责任边界,其范围、复杂度、风险度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数据安全、联网智能设备安全等问题越发突出;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国家能力、产业支持等更全局的视野来统筹安排,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安全部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工作亟需加强。因此,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需要统筹考虑信息安全、功能安全与物理安全,聚焦信息安全,主要解决工业互联网面临的网络攻击等新型风险,并考虑其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部署可能对功能安全和物理安全带来的影响。由于物理安全相关防护措施较为通用,故在本框架中不作重要考虑,主要对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进行讨论。二、相关网络安全框架分析(一)传统网络安全框架1、OSI安全体系结构OSI安全体系结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对OSl开放系统互联环境的安全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定义了为保证OSl参考模型的安全应具备5类安全服务,包括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以及为哭见这5类安全服务所应具备的8种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鉴别交换、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以及公证。OSl安全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安全体系结构中的5类安全服务及8种安全机制可根据所防护网络的具体要求适当地配置于OSl参考模型的7个层次中。OSI6_5 4 3 2_ 1_鉴别服务XZ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安全机制访问控制加 数据完整和密 数据保密N/ 不可抵赖 zz全服务公证路由控制 I业务流坟充 鉴别交换 I数据完整性 I访问控制 数字签名图IoSl安全体系结构OSI安全体系结构针对OSl参考模型中层次的不同,部署不同的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体现出分层防护的思想,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然而,OSl安全体系结构专注于网络通信系统,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OSl安全体系结构实现的是对网络的静态安全防护,而网络的安全防护具有动态性,该体系结构对于持续变化的内外部安全威胁缺乏足够的监测与应对能力。此外,OSl安全体系结构主要从技术层面出发对网络的安全防护问题进行讨论,未考虑管理在安全防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更复杂更全面的安全保障要求,仅依靠OSl安全体系结构是远远不够的。2、P2DR模型P2DR(PolicyProtectionDetectionResponse)模型是美国ISS公司提出的动态网络安全体系模型。P2DR模型建立在基于时间的安全理论基础之上,将网络安全的实施分为防护、检测和响应三个阶段。在整体安全策略的指导下部署安全防护措施,实时检测网络中出现的风险,对风险及时进行处置,并对处置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对防护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使得防护、检测和响应组成了如图2所示的动态安全循环,从而保证网络的安全。图2P2DR模型P2DR模型是一种基于闭环控制的动态安全模型,适用于需要长期持续安全防护的网络系统。从总体上来讲,该模型与OSl安全体系结构一样,都局限于从技术上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忽视了管理对于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在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极有可能因安全策略执行的不当影响安全防护效果O3、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InformationAssuranceTechnicalFramework,信息保障技术框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于1998年提出的,该框架提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应具备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人、技术和操作。其中,人这一要素包括保障人身安全、对人员进行培训、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等,强调了人作为防护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在安全防护中的重要地位。技术这一要素强调要在正确的安全策略指导下采取措施来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并对入侵行为进行检测。操作这一要素则明确了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日常安全应采取的具体防护手段。此外,该框架将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分为网络和基础设施防御、网络边界防御、局域计算环境防御和支撑性基础设施防御四部分。在每个部分中IATF都描述了其特有的安全需求和相应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措施,为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的不同方面、分析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以及选取恰当的安全防御机制提供了依IATF通过对上述四个部分分别部署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对网络系统的纵深防御,从而降低安全风险,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但IATF与OSl安全体系结构一样,实现的都是对网络系统的静态安全防护,并未对网络系统部署动态持续的安全防护措施。4、IEC62443IEC62443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组(IECTC65VG10)与国际自动化协会(ISA99)共同制定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系列标准。该标准将工业控制系统按照控制和管理的等级划分成相对封闭的区域,区域之间的数据通讯通过管道进行,通过在管道上安装信息安全管理设备来实现分级保护,进而实现如图4所示的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图4IEC62443实施案例IEC62443系列标准中对于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实施均提出了要求,但从总体上来看,与OSl安全体系结构和IATF一样,实现的都是静态安全防护。而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设计中,需要将动态防护的理念纳入其中。(二)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K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lC)的IlSF2016年9月19日,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正式发布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IISF)1.0版本,拟通过该框架的发布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研究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IISF的实现主要从功能视角出发,定义了如图5所示的六个功能,即端点保护、通信&连接保护、安全监测&分析、安全配置管理、数据保护以及安全模型&策略,并将这六个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顶层包括端点保护、通信&连接保护、安全监测&分析以及安全配置管理四个功能,为工业互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及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保护,对用于这些设备与通信的安全防护机制进行配置,并监测工业互联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在四个功能之下是一个通用的数据保护层,对这四个功能中产生的数据提供保护。在最下层是覆盖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模型与策略,它将上述五个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端到端的安全防护。图5美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实施框架总的来看,美国IISF聚焦于IT安全,侧重于安全实施,明确了具体的安全措施,对于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德国工业4.0安全框架德国工业4.0注重安全实施,由网络安全组牵头出版了工业4.0安全指南、跨企业安全通信、安全身份标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指导企业加强安全防护。德国虽然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提出了要求,但是并未形成成熟的安全体系框架。但安全作为新的商业模式的推动者,在工业4.0参考架构(RAMI4.0)中起到了承载和连接所有结构元素的骨架作用。德国RAMI4.0从CPS功能视角、全生命周期价值链视角和全层级工业系统视角三个视角构建了如图6所示的工业4.0参考架构。从CPS功能视角看,安全应用于所有不同层次,因此安全风险必须做整体考虑;从全生命周期价值链视io-角看,对象的所有者必须考虑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从全层级工业系统视角看,需要对所有资产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并对资产所有者提供实时保护措施。工业4.0参考架构(RAMI4.0)图6工业4.0参考架构(RAMl4.0)德国RAMI4.0采用了分层的基本安全管理思路,侧重于防护对象的管理。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设计过程中可借鉴这一思路,并且从实施的角度将管理与技术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工业互联网企业部署安全实施。(三)相关框架共性分析及经验借鉴通过对以上相关网络安全框架的分析,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共性特征,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设计中值得思考并充分借鉴。1、分类别部署安全防护措施上述相关网络安全框架中大多都体现出分类别部署安全防护措施的思想。例如在OSl安全体系结构中根据网络层次的不同部署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IATFxIEC62443通过划分不同的功能域来部署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美国IISF与德国工业4.0框架中则根据资产类型的不同分别阐述其安全防护措施。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在设计时可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部署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更好地发挥安全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2 .构建动态安全模型成为主流P2DR模型、美国IISF及德国工业4.0框架中均强调对安全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测与响应,充分说明相对安全观已成为目前安全界的共识。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设计需将动态与持续性安全防护纳入其中。3 .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相结合IATF.IEC62443.美国IISF及德国工业4.0框架等在设计过程中均强调了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相结合的重要性。设计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时,需充分借鉴技管相结合的思路,双重保障,从而更好地帮助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设计(一)设计思路本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是在充分借鉴传统网络安全框架和国外相关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工业互联网的特点提出的,旨在指导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开展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对于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明确安全防护对象是前提。安全防护对象的确定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明确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工作范畴的基础,并为防护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在传统网络安全框架与国外相关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中,都明确界定了防护对象。2016年8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n)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LO)中的安全体系部分也从防护对象角度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的五大重点方向,即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因此本框架充分借鉴这一思路,将设备、控制、网络、应用、数据作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的研究对象。第二,部署安全防护措施是关键。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实施离不开安全防护措施的部署。在诸多传统网络安全框架中都将安全防护措施作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OSl安全框架中阐述的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即是针对不同防护对象部署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在P2DR等安全模型中引入了动态安全的理念,除了部署静态的安全防护措施外,还增加了监测响应、处置恢复等环节,形成了动态、闭环的安全防护部署机制。设计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的特殊要求,采取静态防护与动态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加以有效处置安全事件。第三,落实安全防护管理是重要保障。在网络安全防护领域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传统。传统网络安全框架IATF.IEC62443等均强调了管理对于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国外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框架也将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强调技术与管理并重。设计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过程中,需要将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构建科学完备的安全防护管理体系,指导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提升安全防护管理水平。综上所述,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构建需要包含防护对象、防护措施以及防护管理三个方面,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工作。(二)安全框架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从防护对象、防护措施及防护管理三个视角构建。针对不同的防护对象部署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或即将发生的安全问题并及时做出响应。同时加强防护管理,明确基于安全目标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方针,从而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如图7所示。3.防护食理视角;妄荃百标即由舌互薪曲1 I1.防护对象视角:,控制/网络图7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其中,防护对象视角涵盖设备、控制、网络、应用和数据五大安全重点;防护措施视角包括威胁防护、监测感知和处置恢复三大环节,威胁防护环节针对五大防护对象部署主被动安全防护措施,监测感知和处置恢复环节通过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一系列安全措施、机制的部署增强动态安全防护能力;防护管理视角根据工业互联网安全目标对其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安全评估,并选择适当的安全策略作为指导,实现防护措施的有效部署。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三个防护视角之间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从防护对象视角来看,安全框架中的每个防护对象,都需要采用一系列合理的防护措施并依据完备的防护管理流程对其进行安全防护;从防护措施视角来看,每一类防护措施都有其适用的防护对象,并在具体防护管理流程指导下发挥作用;从防护管理视角来看,防护管理流程的实现离不开对防护对象的界定,并需要各类防护措施的有机结合使其能够顺利运转。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三个防护视角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动态、持续的防护体系。本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与美国IIC的IISF虽呈现视角有不同,但设计思路有共通之处,在防护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图8展示了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与美国IIC的11SF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防护对象视角中的五大防护对象对应了美国IIC的IlSF中的端点保护、通信&连接保护以及数据保护中所界定的防护对象;防护措施视角中的三类安全技术手段与美国IIC的11SF中的端点保护、通信&连接保护、数据保护、安全监测&分析以及安全配置管理中提出的防护技术手段相对应;防护管理视角中的内容与美国IIC的IlSF中的安全模型&策略具有对应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均从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出发,强调技管结合、动静互补,持续提升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的提出,有助于深化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开拓海外市场也具有积极意义。图8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与美国IIC的IISF的映射关系(三)防护对象视角防护对象视角主要包括设备、控制、网络、应用、数据五大防护对象,如图9所示。具体内容包括:1、设备安全:包括工厂内单点智能器件、成套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安全,以及智能产品的安全,具体涉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与硬件安全两方面。2、控制安全:包括控制协议安全、控制软件安全以及控制功能安全。3、网络安全:包括承载工业智能生产和应用的工厂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及标识解析系统等的安全。4、应用安全: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与工业应用程序安全。5、数据安全:包括涉及采集、彳错俞、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以及用户信息的安全。G)数据安全生产管咫数据安全生产接作数据安全工F外部数抠安全散宴集成应师网络安全工F外网安全 工F内网安全工厂外网处置恢复。,设备安全智旋传感器工要机H人智能仪表图9防护对象视角(四)防护措施视角为帮助相关企业应对工业互联网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防护措施视角从生命周期、防御递进角度明确安全措施,实现动态、高效的防御和响应。防护措施视角主要包括威胁防护、监测感知和处置恢复三大环节,如图10所示。威胁防护监测感知图10防护措施视角1、威胁防护:针对五大防护对象,部署主被动防护措施,阻止外部入侵,构建安全运行环境,消减潜在安全风险。2、监测感知:部署相应的监测措施,实时感知内部、外部的安全风险。3、处置恢复:建立响应恢复机制,及时应对安全威胁,并及时优化防护措施,形成闭环防御。(五)防护管理视角防护管理视角的设立,旨在指导企业构建持续改进的安全防护管理方针,在明确防护对象及其所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后,对于其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当前与安全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管理流程进行改进。防护措施视角的内容如图11所示。1.安全目标为确保工业互联网的正常运转和安全可信,应对工业互联网设定合理的安全目标,并根据相应的安全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的选择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目标并非是单一的,需要结合工业互联网不同的安全需求进行明确。工业互联网安全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弹性和隐私安全六大目标,这些目标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关键特性。(1)保密性:确保信息在存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用户或实体。完整性:确保信息在存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非授权用户篡改,同时还要防止授权用户对系统及信息进行不恰当的篡改,保持信息内、外部表示的一致性。(3)可用性:确保授权用户或实体对信息及资源的正常使用不会被异常拒绝,允许其可靠而及时地访问信息及资源。(4)可靠性:确保工业互联网系统在其寿命区间内以及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能够正确执行指定功能。弹性:确保工业互联网系统在受到攻击或破坏后恢复正常功能。隐私安全:确保工业互联网系统内用户的隐私安全。2、风险评估为管控风险,必须定期对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各安全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对应工业互联网整体安全目标,分析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的资产、脆弱性和威胁,评估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及影响,结合资产价值,明确风险的处置措施,包括预防、转移、接受、补偿、分散等,确保在工业互联网数据私密性、数据传输安全性、设备接入安全性、平台访问控制安全性、平台攻击防范安全性等方面提供可信服务,并最终形成风险评估报告。3、安全策略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的总体策略,是要构建一个能覆盖安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以安全事件为核心,实现对安全事件的“预警、检测、响应”动态防御体系。能够在攻击发生前进行有效的预警和防护,在攻击中进行有效的攻击检测,在攻击后能快速定位故障,进行有效响应,避免实质损失的发生。安全策略中描述了工业互联网总体的安全考虑,并定义了保证工业互联网日常正常运行的指导方针及安全模型。通过结合安全目标以及风险评估结果,明确当前工业互联网各方面的安全策略,包括对设备、控制、网络、应用、数据等防护对象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监测响应及处置恢复措施等。同时,为打造持续安全的工业互联网,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需不断完善安全策略。四、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是针对防护对象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章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五大防护对象面临的安全威胁,分别介绍其可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监测感知与处置恢复两类贯穿工业互联网全系统的防护措施进行介绍,为企业部署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一)设备安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场设备由机械化向高度智能化发生转变,并产生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微处理器+应用软件的新模式,这就使得未来海量智能设备可能会直接暴露在网络攻击之下,面临攻击范围扩大、扩散速度增加、漏洞影响扩大等威胁。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指工厂内单点智能器件以及成套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安全,具体应分别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与硬件安全两方面出发部署安全防护措施,可采用的安全机制包括固件安全增强、恶意软件防护、设备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漏洞修复等。1、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1)固件安全增强工业互联网设备供应商需要采取措施对设备固件进行安全增强,阻止恶意代码传播与运行。工业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可从操作系统内核、协议栈等方面进行安全增强,并力争实现对于设备固件的自主可控。(2)漏洞修复加固设备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中出现的漏洞对干设备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威胁。设备供应商应对工业现场中常见的设备与装置进行漏洞扫描与挖掘,发现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及时对其进行修复。(3)补丁升级管理工业互联网企业应密切关注重大工业互联网现场设备的安全漏洞及补丁发布,及时采取补丁升级措施,并在补丁安装前对补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测试验证。2、硬件安全(1)硬件安全增强对于接入工业互联网的现场设备,应支持基于硬件特征的唯一标识符,为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内的上层应用提供基于硬件标识的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能力,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能够接入工业互联网并根据既定的访问控制规则向其他设备或上层应用发送或读取数据。此外,应支持将硬件级部件(安全芯片或安全固件)作为系统信任根,为现场设备的安全启动以及数据传输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提供支持。(2)运维管控工业互联网企业应在工业现场网络重要控制系统(如机组主控DCS系统)的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和历史站部署运维管控系统,实现对外部存储器(如U盘)、键盘和鼠标等使用USB接口的硬件设备的识别,对外部存储器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同时,注意部署的运维管控系统不能影响生产控制区各系统的正常运行。(二)控制安全工业互联网使得生产控制由分层、封闭、局部逐步向扁平、开放、全局方向发展。其中在控制环境方面表现为信息技术(IT)与操作技术(OT)融合,控制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控制布局方面表现为控制范围从局部扩展至全局,并伴随着控制监测上移与实时控制下移。上述变化改变了传统生产控制过程封闭、可信的特点,造成安全事件危害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深、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问题交织等后果。对于工业互联网控制安全防护,主要从控制协议安全、控制软件安全及控制功能安全三个方面考虑,可采用的安全机制包括协议安全加固、软件安全加固、恶意软件防护、补丁升级、漏洞修复、安全监测审计等。1、控制协议安全(1)身份认证为了确保控制系统执行的控制命令来自合法用户,必须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未经认证的用户所发出的控制命令不被执行。在控制协议通信过程中,一定要加入认证方面的约束,避免攻击者通过截获报文获取合法地址建立会话,影响控制过程安全。(2)访问控制不同的操作类型需要不同权限的认证用户来操作,如果没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机制,没有对用户权限进行划分,会导致任意用户可以执行任意功能。(3)传输加密在控制协议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加密措施,保证通信双方的信息不被第三方非法获取。(4)健壮性测试控制协议在应用到工业现场之前应通过健壮性测试工具的测试,测试内容可包括风暴测试、饱和测试、语法测试、模糊测试等。2、控制软件安全(1)软件防篡改工业互联网中的控制软件可归纳为数据采集软件、组态软件、过程监督与控制软件、单元监控软件、过程仿真软件、过程优化软件、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等类型。软件防篡改是保障控制软件安全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种:控制软件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代码测试,以检查软件中的公共缺陷。采用完整性校验措施对控制软件进行校验,及时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篡改情况。对控制软件中的部分代码进行加密。做好控制软件和组态程序的备份工作。(2)认证授权控制软件的应用要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限,以最小的权限完成各自的任务。(3)恶意软件防护对于控制软件应采取恶意代码检测、预防和恢复的控制措施。控制软件恶意代码防护具体措施包括:在控制软件上安装恶意代码防护软件或独立部署恶意代码防护设备,并及时更新恶意代码软件和修复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更新前应进行安全性和兼容性测试。防护软件包括病毒防护、入侵检测、入侵防御等具有病毒查杀和阻止入侵行为的软件;防护设备包括防火墙、网闸、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具有防护功能的设备。应注意防止在实施维护和紧急规程期间引入恶意代码。建议控制软件的主要生产厂商采用特定的防病毒工具。在某些情况下,控制软件的供应商需要对其产品线的防病毒工具版本进行回归测试,并提供相关的安装和配置文档。采用具有白名单机制的产品,构建可信环境,抵御零日漏洞和有针对性地攻击。(4)补丁升级更新控制软件的变更和升级需要在测试系统中经过仔细的测试,并制定详细的回退计划。对重要的补丁需尽快测试和部署。对于服务包和一般补丁,仅对必要的补丁进行测试和部署。(5)漏洞修复加固控制软件的供应商应及时对控制软件中出现的漏洞进行修复或提供其他替代解决方案,如关闭可能被利用的端口等。(6)协议过滤采用工业防火墙对协议进行深度过滤,对控制软件与设备间的通信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同时确保协议过滤不得影响通信性能。(7)安全监测审计通过对工业互联网中的控制软件进行安全监测审计可及时发现网络安全事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并可以为安全事故的调查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目前许多安全产品厂商已推出了各自的监测审计平台,可实现协议深度解析、攻击异常检测、无流量异常检测、重要操作行为审计、告警日志审计等功能。3、控制功能安全要考虑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协调能力,使得信息安全不影响功能安全,功能安全在信息安全的防护下更好地执行安全功能。现阶段功能安全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确定可能的危险源、危险状况和伤害事件,获取已确定危险的信息(如持续时间、强度、毒性、暴露限度、机械力、爆炸条件、反应性、易燃性、脆弱性、信息丢失等)。0确定控制软件与其他设备或软件(已安装的或将被安装的)以及与其他智能化系统(已安装的或将被安装的)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危险状况和伤害事件,确定引发事故的事件类型(如元器件失效、程序故障、人为错误,以及能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相关失效机制)。 结合典型生产工艺、加工制造过程、质量管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安全影响。(4)考虑自动化、一体化、信息化可能导致的安全失控状态,确定需要采用的监测、预警或报警机制、故障诊断与恢复机制、数据收集与记录机制等。 明确操作人员在对智能化系统执行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合理可预见的误用以及智能化系统对于人员恶意攻击操作的防护能力。 智能化装备和智能化系统对于外界实物、电、磁场、辐射、火灾、地震等情况的抵抗或切断能力,以及在发生异常扰动或中断时的检测和处理能力。(三)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工厂内部网络呈现出IP化、襁化、组网方式灵活化与全局化的特点,工厂外网呈现出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逐渐融合、企业专网与互联网逐渐融合以及产品服务日益互联网化的特点。这就造成传统互联网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开始向工业互联网蔓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业互联协议由专有协议向以太网/IP协议转变,导致攻击门槛极大降低;现有一些IOM/100M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通常是非管理型交换机)缺乏抵御日益严重的DDoS攻击的能力;工厂网络互联、生产、运营逐渐由静黏专变为动态,安全策略面临严峻挑战等。此外,随着工厂业务的拓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今后还会面临5G/SDN等新技术引入、工厂内外网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应面向工厂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及标识解析系统等方面,具体包括网络结构优化、边界安全防护、接入认证、通信内容防护、通信设备防护、安全监测审计等多种防护措施,构筑全面高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1)优化网络结构设计在网络规划阶段,需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一方面通过在关键网络节点和标识解析节点采用双机热备和负载均衡等技术,应对业务高峰时期突发的大数据流量和意外故障引发的业务连续性问题,确保网络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网络结构和设置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后续网络扩容做好准备。(2)网络边界安全根据工业互联网中网络设备和业务系统的重要程度将整个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安全域,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安全域是一个逻辑区域,同一安全域中的设备资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安全属性,如安全级别、安全威胁、安全脆弱性等,同一安全域内的系统相互信任。在安全域之间采用网络边界控制设备,以逻辑串接的方式进行部署,对安全域边界进行监视,识别边界上的入侵行为并进行有效阻断。(3)网络接入认证接入网络的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应该具有唯一性标识,网络应对接入的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进行身份认证,保证合法接入和合法连接,对非法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的接入行为进行阻断与告警,形成网络可信接入机制。网络接入认证可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等机制来实现。(4)通信和传输保护通信和传输保护是指采用相关技术手段来保证通信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防止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并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有效使用。同时,在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解析节点中存储以及在解析过程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具体包括:通过加密等方式保证非法窃取的网络传输数据无法被非法用户识别和提取有效信息,确保数据加密不会对任何其他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在标识解析体的各类解析节点与标识查询节点之间建立解析数据安全传输通道,采用国密局批准使用的加密算法及加密设备,为标识解析请求及解析结果的传输提供机密性与完整性保障。网络传输的数据采取校验机制,确保被篡改的信息能够被接收方有效鉴别。应确保接收方能够接收到网络数据,并且能够被合法用户正常使用。(5)网络设备安全防护为了提高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自身的安全性,保障其正常运行,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登录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进行运维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确保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破解与冒用;对远程登录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的源地址进行限制;对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的登录过程采取完备的登录失败处理措施;启用安全的登录方式(如SSH或HTTPS等)。(6)安全监测审计网络安全监测指通过漏洞扫描工具等方式探测网络设备与标识解析节点的漏洞情况,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网络安全审计指通过镜像或代理等方式分析网络与标识解析系统中的流量,并记录网络与标识解析系统中的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等各类操作行为以及设备运行信息,发现系统中现有的和潜在的安全威胁,实时分析网络与标识解析系统中发生的安全事件并告警。同时记录内部人员的错误操作和越权操作,并进行及时告警,减少内部非恶意操作导致的安全隐患。(四)应用安全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应用程序两大类,其范围覆盖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方面。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数据泄露、篡改、丢失、权限控制异常、系统漏洞利用、账户劫持、设备接入安全等。对工业应用程序而言,最大的风险来自安全漏洞,包括开发过程中编码不符合安全规范而导致的软件本身的漏洞以及由于使用不安全的第三方库而出现的漏洞等。相应地,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也应从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与工业应用程序安全两方面进行防护。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可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审计、认证授权、DDOS攻击防护等。对于工业应用程序,建议采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代码审计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I,以减少漏洞的引入;对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定期进行漏洞排查,对应用程序的内部流程进行审核和测试,并对公开漏洞和后门并加以修补;对应用程序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以发现可疑行为并进行阻止,从而降低未公开漏洞带来的危害。1、平台安全(1)安全审计安全审计主要是指对平台中与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具备一定的安全审计功能,将平台与安全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充分记录、长时间的存储和自动分析。能对平台的安全状况做到持续、动态、实时的有依据的安全审计,并向用户提供安全审计的标准和结果。(2)认证授权工业互联网平台用户分属不同企业,需要采取严格的认证授权机制保证不同用户能够访问不同的数据资产。同时,认证授权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确保用户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数据资产分模块分享给不同的合作伙伴。(3) DDoS防御部署DDoS防御系统,在遭受DDoS攻击时,保证平台用户的正常使用。平台抗DDoS的能力应在用户协议中作为产品技术参数的一部分明确指出。(4)安全隔离平台不同用户之间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充分隔离,防止蠕虫病毒等安全威胁通过平台向不同用户扩散。平台不同应用之间也要采用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单个应用的漏洞影响其他应用甚至整个平台的安全。(5)安全监测应对平台实施集中、实时的安全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各种物理和虚拟资源的运行状态等。通过对系统运行参数(如网络流量、主机资源和存储等)以及各类日志进行分析,确保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可执行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自动检修管理,从而实现平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6)补丁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在众多底层软件和组件基础之上。由于工业生产对于运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