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怀疑与学问》的论证语言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
资源ID:1203526
资源大小:21.4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9《怀疑与学问》的论证语言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怀疑与学问的论证语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性文章简明、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2.能够理解语言的层次以及语句之间逻辑性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论证语言准确、严谨、简明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理清语言的层次以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3分钟设置情境导入: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次,周总理在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出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周恩来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边界问题是敏感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周总理识破其险恶用心,改“平分”为“联结”,用简洁又准确的语言,观点鲜明地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邻友好政策,所言无隙可击,令美国记者大为失望。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十分佩服周总理,一定也想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像总理一样精彩!今天我们来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中严谨、准确、富有逻辑力量的论证语言,相信这节课的学习,对你的表达会有一定的帮助。20分钟二、分析本文语言特色(一)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的特点1.体会语段层次间论证的严密、富有逻辑性请大家朗读下面语段1,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说说其中的冒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语段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分析:冒号在这里连接了前后两个层次一一前面用关联词“不但”“就是”两句提出对于一切学问家而言,怀疑精神的适用范围。“也”后面的四句是对过去学说抱有怀疑态度时的作法,在这样做的前提条件下,更新更善的学说便产生了。冒号后面的“才”表明了这样做的结果。2.体会语段中各语句间论证的严密、富有逻辑性请同学细读一遍语段1中四个含有“常常”的句子,思考:四个含有“常常”的句子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语段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第一个“常常”所说的“要抱怀疑的态度”,是第二个“常常”所说的“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所说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说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条件,;“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语言非常严谨,是一种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因此,不能调换它们的顺序。3.体会论证语言的用词准确(1)请同学细读语段开头含“一切”的这个句子。开头“一切”这个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语段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准确表达出适用范围,符合事理以及特定对象(2)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句子中“常常”这些词是否可以去掉?“常常”是表频率,意思是“经常”,表示的是“怀疑”“辩论”等事情是学问家常做的事情,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怀疑一切,修正一切了。同学们,请大家试着到文中找一下,你还能发现哪些语言具有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呢?语段2: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1 .从标点符号入手分析语段层次之间的关系冒号前讲的是要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学问,后边讲的是有了这种态度后该有的具体表现,因此,冒号的作用起到引出解释的作用。分号前后的语句层次具有怎样的特点?细读一下,我们发现,分号前,用“不论”“都要”表明做学问的条件,分号后边用两个“才”来承接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此处分号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2 .从词语入手细品语句之间的关系“怀疑”是“思索”的前提,“思索”是“辨别”是非的前提,这样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将怀疑的意义呈现了出来。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中,再找出来一些具有这样语言特点的例子?大家是否还记得五单元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中的这一段内容:语段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省略号前面用排比的修辞讲了四类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这四类人可以打乱顺序吗?当然是不可以的,从“苦干”到“硬干”再到“请命”最后到“舍身求法”,程度逐渐加深,是一种递进关系。大家试着把其中的“就”去掉,看看好不好?通过细读,我们发现,在最后很精准地使用“这就是”这个词进行总结,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的“就”让语言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容置疑。(一)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看两个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语段4: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语段5: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神农氏白天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到了晚上,他又生起熊熊篝火,就着火光,神农席地而坐,详细地记录着百草特点。通过研读,我们发现:语段4属于议论性语句,语段目的在于表达观点,阐释追问的意义,其中叙述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对追问的意义起到证明的作用,语言极其简洁明了。语段5属于叙述描写性语句,目的在于描写对象,突出人物特点,这个故事具体细致生动地讲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表现了神农为百姓尝百草时,亲力亲为、不辞辛劳的人物特点。同学们,我们再到怀疑与学问中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这类语言叙述简洁精要,重在表达观点的例子。同学们一定已经找到了戴震的事例了。大家看看,戴震质疑的故事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语段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这个事实论据叙述极其简洁,每一句话都在强调戴震善于质疑,紧紧围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个观点展开,阐释了质疑精神的重要性。1分钟.二.、课堂总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语言也具有严密严诬、简洁精要,富有逻辑性的特点,养成这样的用语习惯,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富有语言魅力的人!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