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峡工程公报.docx
三峡工程公报2019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彪炳千秋的伟大工程。自2009年如期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以来,三峡工程持续保持安全运行,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开展动态监测是保障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与支撑。自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负责指导监督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工作,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要求,结合三峡工程运行管理实际,对运行多年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优化、完善,构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在2019年全面开始监测运行。为了加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成果宣传,反映三峡工程管理动态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三峡、关心三峡、支持三峡,现将2019年度三峡工程运行调度、三峡工程水文水资源、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三峡库区安全状况、长江中下游河道状况等的主要监测成果综合汇编,形成三峡工程公报(2019)o1综述12三峡工程运行调度32.1 防洪32.2 发电42.3 航运42.4 水资源利用53三峡工程水文水资源63.1 径流量与输沙量63.2 水资源83.3 水库淤积94三峡库区水土保持124.1 总体状况124.2 典型监测134.3 治理成效165三峡库区安全状况185.1 地震监测185.2 库岸稳定185.3 消落区保护196长江中下游河道状况216.1 径流量与输沙量216.2 水位246.3 河道冲淤276.4 岸坡稳定29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开局之年。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共抓长江大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监督,积极推进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全面投入运行,取得了新的成效。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显著发挥。2019年汛期三峡水库拦洪削峰,累计拦洪总量93.18亿立方米,有效应对了两场洪峰流量超4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过程,确保了干流莲花塘站水位未超警戒水位,有效缓解了洞庭湖水位上涨压力,汛后连续第10年成功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全年发电量968.77亿千瓦时。三峡船闸全年累计过闸货运量达L4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三峡升船机工程通过通航暨竣工验收并正式通航。2019年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累计补水124天。连续第9年实施第13次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效果良好。三峡水库来水来沙较2018年偏少,库区地表水资源比往年偏少。2019年入库径流量4016亿立方米,较2018年偏少6册较20032018年均值偏多10%;入库悬移质输沙量0.685亿吨,较2018年和20032018年均值分别偏少52%、56%;出库悬移质泥沙量0.094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量0591亿吨,水库排沙比为13.7%o2019年三峡库区地表水资源量324.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1%,比2018年减少3.6%o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土保持取得新成效。2019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18984.91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49.12平方千米,减幅L30%。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增加300.03平方千米,中度侵蚀面积增加74.55平方千米,强烈侵蚀面积减少202.8平方千米,极强烈侵蚀面积减少119.8平方千米,剧烈侵蚀面积减少301.1平方千米。三峡库区地震频次及强度均低,三峡水库库岸总体稳定,蓄(退)水影响得到妥善处理。2019年三峡库区地震频次及强度均低于2018年,最大地震为2019年3月24日23时17分发生在重庆市巫山县的M3.0级地震,小于2018年最大的M4.5级地震。2019年三峡水库库岸总体稳定,无新生重大塌岸发生,蓄(退)水影响居住安全人员1212人,较2018年减少564人。2008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居住安全受影响人口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通过采取应急避险搬迁、搬迁安置、周转过渡等措施,受损房屋及其他设施得到了妥善处理,受影响人口得到妥善安置。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稳定,但局部仍在调整变化之中。近年来,长江中下游表现为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势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水流顶冲和近岸河床的冲刷下切,河道崩岸时有发生。2019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共发生崩岸20处、崩岸长度5.1千米。近年来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崩岸强度、频次有所减轻。截至2019年底,共整治长江中下游重点岸段长度219千米。三峡工程运行调度2019年,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大坝工作性态正常,电站机组运行安全稳定,船闸持续保持安全高效运行,升船机通过竣工验收。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显著发挥。2.1 防洪2019年汛期,三峡水库拦洪削峰,累计拦洪总量93.18亿立方米,有效应对了两场洪峰流量超4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过程。7月上中旬,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九江、大通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78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最大超警戒水位幅度为0.025.17米。受上述来水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上涨,7月13日5时,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20.00米,为长江2019年第1号洪水。7月17日,九江站最高水位20.79米。7月23日,九江站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整个洪水过程持续11天。洪水期间,上游水库群累计拦蓄洪水54亿立方米。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三峡水库从7月12日14时开始逐步减少出库流量,7月13日起按日均17000立方米/秒控泄,削峰率达29.2%,确保了干流莲花塘站水位未超警戒水位,有效缓解了洞庭湖水位上涨压力。2.2 发电三峡电站机组运行情况良好,全年发电量共计968.77亿千瓦时。全年安全生产保持良好态势,未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32台70万千瓦机组连续三年实现“零非停”,连续安全生产4885天,创国内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电站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新纪录。2019年6月29日,三峡电站34台机组实现当年全部并网运行;7月25B,三峡电站出力达到满负荷2250万千瓦。全年34台机组全开运行累计449.65小时,其中2250万千瓦设计额定出力累计运行108.73小时。2.3 航运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实行统一调度,保障过坝船舶安全、便捷、有序通过。2019年三峡船闸共运行10627闸次,通过船舶43248艘次,通过旅客12489人次;过闸船舶货运量达到L46亿吨,创历史新高,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12%。三峡升船机累计运行4436厢次,通过各类船舶2930艘次,通过旅客147258人次,通过船舶货运量114.17万吨(注:数据来源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2019年12月27日,三峡升船机工程通过通航暨竣工验收并正式通航。2.4 水资源利用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自8月开始出现持续干旱。进入10月,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发展。为缓解中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合理控制蓄水进程,调控出库流量13900立方米/秒,较批复的8000立方米/秒偏多73%,在汛后连续第10年成功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的同时保证了下游用水需求。2019年三峡水库向下游累计补水124天,补水总量232.5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的通航条件,为沿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了淡水资源库作用。通过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增加了大通站的枯季平均流量,缓解了长江口土壤盐渍化程度。5月2531日,三峡水库联合溪洛渡、向家坝实施了生态调度试验,考虑上下游水流传播时间,5月2731日三峡出库流量同步加大,日均增幅1020立方米/秒。监测结果显示,生态调度期间,宜都江段“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鲤鱼、鳏鱼)繁殖规模达到三峡水库蓄水前水平。连续第9年实施第13次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效果良好。三峡工程水文水资源3.1 径流与输沙量2019年,三峡入库(朱沱站+北暗站+武隆站,下同)径流量为4016亿立方米,较2018年偏少6%,较20032018年均值偏多10%。其中,朱沱、北暗、武隆站年径流量分别为2748亿立方米、80L8亿立方米、465.7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朱沱站偏少13%,北暗站和武隆站分别偏多15%和6%;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多7%、26%、6%o2019年,三峡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0.685亿吨,较2018年和2003-2018年均值分别偏少52%、56%。其中,朱沱、北暗、武隆站年输沙量分别为0.449亿吨、0.217亿吨、0.019亿吨,较2018年分别偏少34%、70%.23%,较20032018年均值分别偏少63%、23%、58%o三峡上游主要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见表37,三峡入库水沙量变化见图表3-1三峡上游主要水文站年径流和输沙变化O(兴枳科0)啕与0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宜0)幽发景87654321河流金沙江横江岷江沱江长江嘉陵江长江乌江三峡入库水文站向家坝横江高场富顺i朱沱北暗i寸滩武隆控制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45.881.4813.541.9669.4715.6786.668.3093.45径流量(亿立方米)1990年前144090.1488212926597043520495385819912002年150676.71814.7107.82672529.43339531.7373320032018年138377.21799.2112.32569636.53300439.436452018年163892.591011166.63161694.23873439.142942019年134476.85946.6147.72748801.83577465.74016输沙量(万吨)1990年前2460013705260117031600134004610030404800019912002年28100139034503722930037203370020403510020032018年8920617241053912100283014300455154002018年166826310023306820722013300249143002019年72.321334904964490217063901916850注:1990年前数据为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采用值。时间(年份)图3-1三峡入库水沙变化3.2 水资源2019年三峡库区地表水资源量324.4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34.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1%,比2018年减少3.6%。2019年三峡库区地下水资源量78.51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少11.2%。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51.1%(产水系数0.51),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产水模数)为53.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2019年三峡库区水资源量见表3-2。表3-22019年三峡库区水费源省(直辖市)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资源量(亿立方米)与2018年比较(%)与多年平均比较(%)合计324.49-3.6-22.178.51324.49重庆272.58-1.3-16.653.53272.58湖北51.91-13.8-42.024.9851.91注:多年平均是指1956-2000年系列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并扣减两者重复量。2019年三峡库区总供水量50.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50.27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8.6%;地下水源供水量0.37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0.7%;其他水源供水量0.34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0.7%o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44.0%,引水工程供水量占8.9%,提水工程供水量占46.7%,非工程供水量占0.4%o在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量占89.2%,深层承压水量占10.8%o在其他水源供水量中,污水处理回用量占79.4%,雨水利用及其他量占20.6%o2019年三峡库区总用水量50.9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16.73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量13.49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3.2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2.8%;工业用水量19.4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8.1%;生活用水量14.03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11.61亿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2.4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7.5%;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0.8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6%。2019年三峡库区人均综合用水量251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36.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48.5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21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243升/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63升/日,城镇公共人均生活用水量80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91.9升/日。3.3 水库淤积(1)淤积量与排沙比2019年,三峡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0.685亿吨,出库(黄陵庙站)悬移质泥沙量0.094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量0.591亿吨,水库排沙比为13.7%o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水库累积淤积量18.325亿吨,年均淤积量L105亿吨,水库排沙比为23.8%。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入出库泥沙量与水库淤积量见图3-2和表3-3。2003-2009-的“7OOR717201320140 5 0 52 IIo 2=0)瑚模我20152016201720182019时间(年)图3-2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入出库泥沙与水库淤积表3-3不同时期三峡水库年均入出库泥沙与水库淤积时段年均沙量值(亿吨)排沙比(%)入库出库淤积量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2.1550.7971.35837.0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2.1290.3991.72918.8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1.1630.2150.94818.5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0.6850.0940.59113.72003年6月至2019年12月1.4500.3451.10523.8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进入围堰蓄水期,坝前水位按汛期135米、枯季139米运行(简称135米蓄水);2006年汛后初期蓄水坝前水位按汛期144米、枯季156米运行(简称156米蓄水);2008年汛末三峡水库正式启动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简称175米试验性蓄水).(2)淤积分布根据实测断面资料统计,2019年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冲刷量0.047亿立方米,常年回水区淤积量0.608亿立方米。库区冲淤分布与近年来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受入库沙量大幅减小、河道采砂和水库调度等影响,水库变动回水区总体表现为冲刷,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涪陵以下的常年回水区。2003年3月至2019年10月,库区干流变动回水区累计冲刷量0.830亿立方米,年均冲刷量0.050亿立方米;常年回水区淤积量16.950亿立方米,年均淤积量L027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库区干流防洪库容内淤积量1161亿立方米,年均淤积量0.070亿立方米。不同时期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河段冲淤量见表3-4。表3-4不同时期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河段冲淤量(单位:亿立方米)时段变动回水区常年回水区合计江津大港口大渡口铜初峡铜锣峡涪陵小计涪陵丰都奉节丽小计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0.017-0.0170.0202.6982.7355.4535.436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0.0980.0080.107-0.0031.2941.1042.3962.5022008年10月至2019年10月-0.424-0.296-0.199-0.9200.3976.4022.3039.1028.182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0.019-0.014-0.014-0.047-0.00040.5090.0990.6080.5612003年3月至2019年10月-0.424-0.198-0.208-0.8300.41410.3946.14216.95016.120注:正值表示淤积,“-”表示冲刷。11三峡库区水土保持4.1 总体状况根据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2019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18984.91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4190.58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4.75%;中度侵蚀面积2776.25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62%;强烈侵蚀面积1641.72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65%;极强烈侵蚀面积332.8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L75%;剧烈侵蚀面积43.5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23%0三峡库区2019年各级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见图4-1。空间上,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三峡库区2019年土壤侵蚀分布见图4-2。14.62%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图41三*库区201痹各级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图4-2三峡库区2019年土壤侵蚀分布4.2 典型监测(1)站点布设三峡库区共设置8个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分别位于湖北省的兴山、秫归和巴东,重庆市的巫山、万州、忠县、涪陵和渝北等8个区县。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分布见图4-3。巫溪县开州区巫山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万州区,山县种蠡夷陵区巴东县长寿区 .渝北区 重庆市制巴南区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区江浑区图例本土用钱览码站史图43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蜘监测5点分布(2)监测成果根据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实测结果,2019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7月和10月,这5个月的累计降雨量占年总降雨量的67.6%;观测坡面小区产流产沙主要发生在58月和10月,这5个月的累计径流深占年总径流深的84.4%,累计土壤流失量占年总土壤流失量的93.9%o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各月平均降雨量占比见图4-4。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坡面小区各月平均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占比见图4-5o图4-4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各月平均降雨占比图4-5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坡面小区各月平均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占比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具有不同的减流减沙效果。以渝北监测点为例,2019年降雨量为1223.3毫米,相对于无水土保持措施旱地(玉米)小区,石坎水平梯田的旱地(玉米)小区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为15.6%和40.8%;经果林(枇杷)小区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为26.8%和64.5%;横坡耕作的旱地(玉米)小区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为11.5%和27.8%;人工草地(麦冬)小区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为50.7%和81.7%;自然恢复草地(杂草)小区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为73.6%和92.9%04. 3治理成效根据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三峡库区2019年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1.33平方千米,其中:营造经济林面积214.09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27.05%;封禁治理面积172.23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21.76%;水保林面积145.54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18.39%;坡改梯面积41.16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5.20%;种草面积1.3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0.16%;其他措施治理面积217.01平方千米,占治理面积的27.44%o三峡库区201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见图4-6。图4-6三峡库区201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49.12平万千米,减幅1.30%。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增加300.03平方千米,中度侵蚀面积增加74.55平方千米,强烈侵蚀面积减少202.8平方千米,极强烈侵蚀面积减少119.8平方千米,剧烈侵蚀面积减少301.1平方千米。三峡库区2019年、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对比见图4-7。200001600012000800040000水土流失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004-7三峡库E201薛、201阵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对比三峡库区安全状况5.1 地震监测2019年,三峡库区共记录到MNO.0级地震538次,比2018年减少173次。其中,0.0M<1.0级地震471次,比2018年减少138次;1.0M<2.0级地震61次,比2018年减少34次;2.0M<3.0级地震5次,与2018年持平;3.0M<4.0级地震1次,比2018年增加1次;4.0M5.9级地震0次,比2018年减少2次。最大地震为2019年3月24日23时17分发生在重庆市巫山县M3.0级地震,小于2018年最大的M4.5级地震。2019年发生的地震主要表现为微震、极微震的活动形式,个别地震强度达到小地震水平。2019年三峡库区地震频次及强度均低于2018年,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巴东县一稀归县以及重庆市巫山县一巫溪县一奉节县的沿江地带以及重庆市武隆区,水库消落期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强度相对较高(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5.2 库岸稳定2019年监测结果显示,三峡水库库岸总体稳定,无新生重大塌岸发生。2019年三峡水库蓄(退)水期间发生的库岸坍塌、崩滑体变形、库岸地面沉陷变形等影响居住安全人员1212人,较2018年减少564人。20082019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居住安全受影响人口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通过采取应急避险搬迁、搬迁安置、周转过渡、安全监测等措施,受损房屋及其他设施得到妥善处理,受影响人口得到了妥善安置。2019年三峡水库蓄(退)水期间三峡库区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受损或受影响47处,与2018年持平。20082019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库区受影响设施处数处于低水平波动。2017年以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及时恢复了受影响设施的功能。2019年三峡库区因库岸坍塌、崩滑体变形毁损土地征用线以上有收益土地0.0097平方千米,较2018年减少0.0308平方千米。除2016年巫山红岩子突发滑坡毁损相对较多土地外,土地毁损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毁损有收益的土地得到了妥善处理。截至2019年12月底,共计完成库岸防护工程88.21km,维护岸坡的稳定,减少和预防崩塌的发生,切实保障15座涉水城镇的库岸稳定,以及库周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5.3 消落区保护根据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三峡水库消落区面积30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底,完成消落区保留保护面积162.55平方千米,生态修复面积55.93平方千米。部分消落区保留保护及生态修复情况见图5-1至图5-4。三5-1长寿城区消落区自然恢复图62兴山香溪河消落区自然恢复图5-3丰都龙河消落区自然恢复5-4忠县石宝寨消落区生态治理2019年,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强化三峡水库消落区监督管理,在三峡库区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加强消落区日常巡查,加大三峡水库消落区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清理与整改力度,持续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湖北省、重庆市及三峡库区县(区)水利部门继续加强消落区土地耕种管理,以宣传教育引导为主,对发现的违规耕种问题及时制止并予以清理,2019年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地耕种总体平稳可控。长江中下游河道状况6.1 径流与输沙(1)干流2019年,宜昌、汉口、大通站径流量分别为4466亿立方米、7132亿立方米和9334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宜昌站偏少6%,汉口站和大通站则分别偏多7%和16%;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多9%、5%>9%o2019年,宜昌、汉口、大通站输沙量分别为879万吨、5730万吨、10500万吨,与2018年相比,宜昌、汉口站分别减小76%、28%,大通站则增加26%;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减小75%、42%、22%o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见表6-1。表1长江中下游主舞欣年均径流和输沙水文站宜昌枝城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径流量(亿立方米)2002年前436944503942357664607111905220032018年40924188383137096067680085972018年47384810432641766148669580282019年4466447340593942676871329334输沙量(万吨)2002年前4920050000434003580040900398004270020032018年358043305380696085709960134002018年36204160495073207260796083102019年8791120188042505230573010500(2)洞庭湖洞庭湖水沙主要来自于荆江三口分流和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四水”,经湖区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2019年,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量分别为440.4亿立方米、303万吨,与2018年和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流量分别偏少13%和9%,分沙量分别偏少64%和65%;分流比均减少1个百分点,分沙比均增加7个百分点。不同时段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量统计见表6-2。表62不同时段荆江三口分流、分沙统计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一L三口水文站枝城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管家铺二U分流比(%)径流量(亿立方米)19562002年4444308.1108.7162.720.76305.5905.82020032018年4188240.852.9182.313.624101.8481.4112018年4810284.563.2258.912.3296.37505.3112019年4473243.654.6847.062.14292.88440.410输沙量(万吨)19562002年501003320132018503274570114002320032018年433036010711911.2269866202018年416042911490.35.34211850202019年112015835.124.61.3983.6303272019年洞庭湖入湖、出湖径流量分别为2522亿立方米、2873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分别偏多45%、44%;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多21%、20%。入湖、出湖输沙量分别为1450万吨、1180万吨,与2018年相比,分别偏多56%、105%;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少14%、37%o不同时段洞庭湖入、出湖水沙量统计见表6-3。表6T不同出湖水沙统计水文站荆江三口湘江湘潭资江桃江沅江桃源澧水石门四水入湖出湖(城陵矶)径流量(亿立方米)19562002年905.8657.9228.4640147.116732579286820032018481.4631.5207.4623.2141.61604208524002018年505.3424.7145.6514.3150.11235174019902019年440.4926.4299.1741.8114.3208225222873输沙量(万吨)19562002年114009761911080572282014200395020032018年86646952.3130162813168018602018年85047.40.7155.792780.9931575201小30392614867.69.36115014501180(3)鄱阳湖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2019年,鄱阳湖入湖、出湖径流量分别为1522亿立方米、1938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分别偏多111%、87%;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分别偏多44%、31%o入湖、出湖输沙量分别为954万吨、525万吨,与2018年相比,分别偏多248%、34%;与20032018年均值相比,入湖沙量偏多69%,出湖沙量偏少53%。不同时段鄱阳湖入、出湖水沙量统计见表6-4。表6Y不同时段鄱阳湖入、出湖水沙统计水文站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入湖出湖外洲李家渡梅港虎山万家埠(湖口)径流量(亿立方米)1956002年685.0127.317971.2835.291098147620032018664.0115.1177.867.7635.11106014802018年463.455.73113.759.0929.0672110352019年995.7182.2227.382.0734.5415221938输沙量(万吨)19562002年95515022159.538.414209382003201824699.610291.223.756311202018年99.438.42796.912.32743912019年39019416519410.59545256.2 水位2019年,长江干流宜昌站最高洪水位、最枯水位分别为49.72米、39.77米,汉口站分别为26.46米、13.50米,大通站分别为14.53米、4.36米。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干流各站同流量下洪水位尚无明显变化。与20032018年各月水位均值相比,2019年宜昌站月均水位变幅为-L991.03米,汉口站为-2.972.27米,大通站为-2.272.50米,水位最大变幅均出现在9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月均水位变化见图6-1至图6-3。(头)三W系无图6-1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宜昌站月均水位变化151323456789101112-2.0-2.5时间(月)图62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汉口站月均水位变化651234567891011125O0.50.0-0.T43210987(米)胆W於求-2.0时间(月)三6-3三峡ZKMSZk就前后iS月均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枯水期同流量下除大通站水位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2018年汛后相比,2019年宜昌站流量6000立方米/秒时水位持平,沙市站流量7000立方米/秒时水位下降0.22米,螺山站流量100OO立方米/秒时水位下降0.14米,汉口站流量IoOOO立方米/秒时水位下降0.21米。20032018年,宜昌站、沙市站、螺山站、汉口站同流量下枯水位年均分别下降0.05米、0.16米、0.11米、0.09米,大通站尚无明显变化。三峡及长江中上游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对长江中下游枯水期补水作用明显,同时因河道冲刷,枯水期同流量下水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枯水期流量增加对水位的抬高作用。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同流量下枯水位变化见表6-5。表65长江中下游主蜀流下枯水位变化水文站流量(立方米/秒)20032018年水位年均下降值(米)20182019年水位下降值(米)宜昌60000.050沙市70000.160.22螺山100000.110.14汉口100000.090.21三阳理公报6.3 河道冲淤(1)宜昌至湖口段2019年,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量1.53亿立方米。其中,宜昌至枝城河段冲淤变化较小,荆江河段冲刷量054亿立方米,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冲刷量034亿立方米,汉口至湖口河段冲刷量066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