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

    • 资源ID:1204780       资源大小:52.57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基础精细梳理】1.佛教的传入与融合过程时间概况两汉之际来自古里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比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宋明以偏家宝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积极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消极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交往(1)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明清时期国家天文机构的名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近代前期:西学进一步传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运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动时期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新文化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运动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时期俄国十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月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主义革命后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导学易错辨析1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J)2 .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3 .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 .民主与科学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斗争武器。(X)情境释疑1 .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摘自教材P9)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持怎样的态度?提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2 .阅读教材Pg“史料阅读”: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唐代,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提示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传教热情。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视角2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史料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二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提示全球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视角3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史料一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史料二“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演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一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根据史料二,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提示(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西方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Bl素养提升1 .历史解释一“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2 .唯物史观“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1)学术方面: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刻影响了各种学术的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2)思想文化: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日益盛行。政治影响: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运动的发起、清末新政的开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4)社会变革: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此外,西方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经济生活: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方面,西方科技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知识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基础精细梳理】1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汉字: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思想: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偏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宗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财。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建金、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5)其他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 .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A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华文化对1618世纪欧洲的影响孔土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问题导学易错辨析1.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均以汉制为蓝本。(×)2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J)3 .儒家思想在16世纪左右传播到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J)情境释疑1 .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摘自教材Pn)材料体现的主旨信息是什么?提示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 .韩国首尔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其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宫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摘自教材PlI)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提示中华文化对韩国产生重要的影响。【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汉字对东亚和世界的意义史料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发展的历史足迹加强汉字传播及文字家族研究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提示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视角2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史料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思考根据史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提示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视角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史料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Bl素养提升1 .历史解释一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表现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尚,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中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了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了许多描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人之名讽喻时政的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2)意义: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华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认识: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2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价值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随堂检测题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一些佛教用语逐渐采用道家思想进行解读,以便减少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的挑战,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教并行,排除D项。2.(2023广东茂名高二期末)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A.明清中华文化的优势明显B.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D.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据材料“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可知谢和耐认为当时中国的历史观和人文思想领先于西方,故选A项;材料中谢和耐作为法国学者主要是从外国的立场来谈论中国人,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体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谢和耐认为欧洲的历史观和人文思想落后于中国,并未强调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东渐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题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2022河南信阳淮滨高中高二测试)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D.客观上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拓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向朝鲜颁赐儒家经典、史地类书籍,有利于东亚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拓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A项;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4.(2023天津高二校联考)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成为宗教改革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新航路开辟时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造纸术传入欧洲,代替了原来的书写材料,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文化从贵族教士阶层推广到普通大众,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造纸术传入欧洲只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条件,并不是起推动作用,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工具在于宗教思想,并不是具体的造纸术,排除B项;造纸术与新航路开辟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课堂小结知识结构答题要语:.AAZ7”1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3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4 .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课时精练A组基础巩固题1.(2023河北张家口高二期末)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故答案为A项。2.(2023福建龙岩高二期中)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提倡的是舍弃七情六欲,但中国佛教的僧人,还要尊敬父母,忠君爱国,说明佛教在中国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项正确;“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受中国儒家伦理的影响,吸收包容了儒家伦理,并未体现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3.(2O23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明末学者方以智针对西方传教士上帝造人的思想,提出了人是秉自然之气而生的观点。同时,他还根据西方人体生理知识,提出了“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观点,这是对传统“心之官则思”说法的一个勇敢突破。这主要反映了方以智()A.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B.对近代医学理论的完善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D.对传统心学体系的反思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方以智批判了西方传教士上帝造人的思想,提出人是秉自然之气而生;吸收了西方人体生理知识,提出“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观点,故选A项。近代医学理论的完善与“针对西方传教士上帝造人观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方以智批判吸收西方文化,而非传统文化,排除C项;D项仅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4.(2023新疆乌鲁木齐高二期末)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逐渐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性质不断变化,排除A项;“民主观念持续更新”只符合材料部分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5.(2022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末)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向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6 .(2023广东惠州高二期中)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可知这是由于儒家的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朝鲜、日本等国争相学习,列为官学,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是否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认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7 .(2023湖南长沙高二统考)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8 .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小说,并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但并不意味着其取材于中国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这表明新加坡()A.政府重视清除殖民主义的残余8 .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C.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D.以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可得,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故选B项。B组能力提升题9 .(2023福建南平高二期末)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化,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研习儒家文化,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可见利玛窦学会了适应中华文化,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 .(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中)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答案A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较多,这些发现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的日本沿海岸地区已经有了中国人的频繁活动,中国的物品被带到了日本,反映了中国文化远播海外,A项正确;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了秦汉文物,并不能说明中日之间的民族交流开启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日本成为中国附属“,排除C项;题干、图片信息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 .(2022-山西太原高二期中)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年)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2重庆沙坪坝高二期中)依据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教育制度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A.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B.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C.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D.文化交流具有单一性答案A解析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A项正确;表格的中心内容是朝鲜、越南、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B、C项说法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13.(2022重庆长寿区高二期末)18世纪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成为当时人们趋之若鹫的潮流和时尚。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他提倡宽仁,推崇孔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主要说明()A.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B.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资源D.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答案C解析18世纪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是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反对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源,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并未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是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宣传启蒙思想,并不能说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并未提到中国对欧洲文化的借鉴,所以不能得出相互借鉴的结论,排除D项。14 .(2022河南南阳高二期末)习近平在与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的会见中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蕴涵了中华文化()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答案B解析在讨论亚洲发展大计的国际场合强调“和合共生”的理念,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国际观,B项正确;天人合一体现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和合共生”,世界各国和谐共处,材料并未涉及“以和为贵”,排除C项;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多指物质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5 .(2O23河南焦作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可是,什么是爱的法则呢?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要爱你的父母。那么,什么又是正义的法则呢?良民宗教告诫人们,正义的法则就是要真实、可信、忠诚。每个妇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此,我想最后指出,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忠诚,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且蕴藏于内心。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明财富。评析:我认可辜鸿铭的观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致中和”思想几乎是如出一辙;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同样是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当前社会中的很多理念都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汲取过来的,其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还兼具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让我国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注意事项

    本文(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