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docx

    • 资源ID:1204815       资源大小:74.5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时空构建俑学在东亚、U本模仿东南亚等地店制.实行区流行大化改新四大发明中华文化在促进欧洲欧洲传播.出社会转型现“中国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基础精细梳理】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核心生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指以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熨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 .秦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2)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僦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 .魏晋至隋唐一儒、佛、道交汇融通指道教,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1)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 .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2)表现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O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O(3)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5 .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仝性宜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定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生也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6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底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问题导学易错辨析1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J)2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逐步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X)3.陆九渊继承和发展了王守仁的学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X)情境释疑1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是其典型代表。(摘自教材P2)其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提示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2 .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摘自教材P3)他提出了什么学说?提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3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摘自教材P"材料中的“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是指什么?提示马克思主义。【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表现史料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B)思考根据史料,简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表现。提示多元: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一体:中华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视角2儒学的发展历程史料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学学说。大体说来,它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学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衰微的整个过程。摘编自李娟等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提示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主张民本思想,积极入世。汉唐经学:西汉武帝以来,尊崇儒术,尊崇五经为儒家经典,研究经学成为汉唐儒学的重要特点。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先后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并作为主流思想日益走向世俗化。明清实学: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学家倡导经世致用,传统儒学受到批判。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那些传自先秦时代而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载道”的文化,是传统的主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其主流是优秀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精细梳理】1.重视以人为本(1)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表现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表现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现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老子和荀子以朴素的唯物现解释自然,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评价: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提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哇。”(2)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 .主张和而不同(1)表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问题导学易错辨析1 .民本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J)2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J)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否定个性发展。(X)情境释疑1 .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自教材P4)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提示民本思想。2 .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儒家学者怎样的追求?提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3 .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提示尚贤。【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史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理想政治。提示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视角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张岱年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为本;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Bl素养提升1 .历史解释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1)重民爱民。人民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宁。(3)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2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核心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人文精神: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基础精细梳理】1 .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有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 .价值(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遮皇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二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问题导学易错辨析1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为流行,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J)3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当今中国也具有指导意义。(J)情境释疑1 .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2 .阅读“习近平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自教材P7),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提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史料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一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提示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视角2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史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儒家“入世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提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视角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史料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Bl素养提升家国情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互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天人合一、天人协调思想能够指导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当下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如仁政、德政、法治理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中华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有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6)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随堂检测题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l.(2022江苏淮安高二期末)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D.缺乏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答案B解析“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多地说明文化多元,而共性则体现了一体性,故选B项;“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只能说发源的地方多,但无法说明与中原的关系,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里没有说明出现时间的相同性,很多文化并不在同一时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2.(2023四川乐山高二统考)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儒学发展示意图”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体现了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的特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题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2022江苏徐州高二期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答案A解析山西恒山的悬空寺虽是佛教建筑,却同时供奉着儒、佛、道的重要代表人物,三教主张不同,但“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道挑战,但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体现不出大一统思想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4 .(2023江西赣州高二期中)屈原国殛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A.天下为公的精神B.为家为国的情怀C.以人为本的思想D.道法自然的态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屈原国痂曹植捐躯赴国难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可知,屈原、曹植和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抒发了对“国”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题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5 .(2023重庆渝中高二校考)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文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D项正确;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排除A、C项;中华文明并不是出现最早的文明,排除B项。故选D项。6.(2023海南省高二期末)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B.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C.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D.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重阳节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不断丰富,B项正确;“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I课堂小结知识结构答题要语I.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1«(iiFr<irB<tRLGlfRlt材收一pUA*.般UEr*"nren制::十卜一皿11kMM.*,1.*m.ut、,.t.t.m.<*tWApnnAwiirJ4g¾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5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课时精练A组基础巩固题l.(2023安徽滁州高二联考)下表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们关于义、利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儒家学派荀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墨家学派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墨子经上:“义,利也J墨子耕柱:“义可以利人J法家学派韩非子l经:“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A.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分歧B.重义成为时代潮流C.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D.义利矛盾引发关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关于义利取舍不同学派提出了各自认识,说明当时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项正确;材料中儒家、墨家都是在肯定“义”,并未分歧,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追求利益是主要潮流,排除B项;“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四川泸州高二期末)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B.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C.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D.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可得出这反映了近代民众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间,并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霍元甲创办体育会,不能反映民众体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内蒙古兴安盟高二阶段测试)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A.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B.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C.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D.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把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方法相结合,重新整理古代学术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学术的社会普及。因此胡适主要强调创造民族新文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胡适对外来文化的去粗取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排外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灵活性,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河北邯郸高二阶段测试)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以中学为根本,以西学为辅助;“托孔改制”强调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材料反映了在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过程中,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儒学被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西学在近代没有成为统治国民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儒学地位不断下降,不是强调推崇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四川雅安高二期末)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学者的主要目的是()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B.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D.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可知,这一时期的学者希望通过保存国粹来应对瓜分危机和“西化”浪潮,其目的是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保存中华文化,而不一定是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6.(2O23山东泰安高二统考)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C.促使儒学逐步上升为法律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自律,B项正确,排除A项;先秦的人文主义更多强调的是道德层面,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性与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 .(2023辽宁盘锦高二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传统美德B.核心思想C.人文精神D.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可知,材料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和生活理念都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文精神,C项正确;A、D两项均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概念,材料信息无法完整反映,排除B项。故选C项。8 .(2O23河北邯郸高二测试)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很多珍贵宝物。有代表江南楚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A.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B.岭南文化具有多元交融特点C.南北方地区长期和睦共处D.南方农耕经济文明水平高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代表江南楚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以得出岭南文化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发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岭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并不能体现南方农耕文明的水平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B组能力提升题9 .(2023江苏泰州高二期末)泰州天目山遗址是商周时期的古城址。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设外城和内城两部。出土的陶箧(如图)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从黑陶的材质来看,可以感受到当时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陶器的形态来看,有着强烈的南方陶器的特点。此遗址可用于研究()A.古代区域文化的交流B.商周时期的制瓷技术C.砖木民居建筑的普及D.泰州古人的巢居生活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泰州天目山遗址出土的陶签,材质上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形态上带南方陶器的特点,说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可用于研究古代区域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材料出土的是陶器,不是瓷器,无法研究制瓷技术,排除B项;“普及”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城遗址,并非巢居,排除D项。10 .(2023河北邯郸高二校考湎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答案B解析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体现了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周人重视从保民的角度思考王朝的命运,B项正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与周人构建新型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末)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人伦关系,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12 .(2023浙江慈溪中学高二期中)1707年,因礼仪之争,罗马教廷引发了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激烈的矛盾,康熙针锋相对,对凡不尊重中国风俗的西方传教士一概驱逐。1775年,在华耶稣会接到罗马教廷命令正式解散,这意味着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的终结。这说明当时()A.东西方制度冲突严重B.中国本土宗教已觉醒C.清朝君主专制达顶峰D.儒家思想的特殊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与士大夫发生激烈矛盾,康熙指出必须尊重中国风俗,不遵守的西方传教士一律驱逐,这使得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的现象终结,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特殊地位,D项正确;天主教和儒学的冲突,并非制度的冲突,排除A项;儒学思想并非本土宗教,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 .(2022浙江绍兴高二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显然属于人本思想,A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崇德尚贤的思想,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天下为公”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 .(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中)帝王庙是古代帝王祭祀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北魏皇帝祭祀时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如顺治时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等。他们这样做旨在()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强调政权的正统性D.体现政权的传承性与创新发展答案C解析北魏、明朝、清朝皇帝增加祭祀内容,反映了国家认同观念加强,其目的是试图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强调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A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D项不是主观目的,排除。故选C项。15.(2023河北邯郸高二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或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继承和发扬“中国近代优秀传

    注意事项

    本文(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