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作业).docx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基础全面练】1.2023绍兴高二下期末公元751年,大食军队与中国军队在中亚内陆怛罗斯交战,中国军队战败,大批士兵被俘,其中有部分是从事造纸业的手工业者。关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战争在陆上丝绸之路发生C.该支中国军队是唐朝军队D.战争期间正值国内安史之乱【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题干可知,在该战争中被俘的手工业者将造纸技术传播到大食,在客观上促进了唐朝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中亚”可知该战争在陆上丝绸之路发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公元751年“可知该支中国军队是唐朝军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23台州协作体高二下期中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其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出征木剌夷国,夺取西亚。以下对这次出征说法正确的是()A.蒙古攻占巴格达B.蒙古灭掉花剌子模国C.蒙古征服今俄罗斯地区D.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解析】选Ao据材料“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蒙古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攻占巴格达,故选A项;蒙古灭掉花剌子模国发生于由成吉思汗发动的第一次西征,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蒙古征服今俄罗斯地区发生于蒙古第二次西征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2022衢州高二下期末“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1236年春,率师出发。”这次西征()A.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B.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C.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了巴格达D.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解析】选Do材料是蒙古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故选D项;蒙古第一次西征的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排除A项;蒙古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而材料是第二次西征,排除B项;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了第三次西征,攻占了巴格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4.2022湖州高二下期末调研在一个初始力量的推动下,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二下列事件不属于蒙古西征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是()A.火药等技术的西传B.马其顿王国被吞并C.大规模的民族迁徙D.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解析】选B。公元前168年,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后,马其顿本土被罗马吞并,前146年,罗马占领希腊全境,标志着马其顿王国的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火药在蒙古军对外作战中,西传至胸拉伯和欧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第二次蒙古西征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 .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行纪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B.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C.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D.绘画源于传说,无任彳可可利用价值【解析】选C。题干中的市景图是欧洲的画家根据马可波罗行纪所画不能真实地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而是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体现,故排除A项,C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D两项。6 .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下列关于蒙古西征的表述,正确的是()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最远曾达到今法国境内阻碍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A.B.C.D.【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最终征服巴格达,故正确;蒙古西征最远到达匈牙利地区,故错误;蒙古西征有利于大规模民族迁移,故错误;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7.13世纪堪称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A.亚历山大远征B.蒙古西征C.拿破仑战争D.匈奴大迁徙【解析】选Bo紧扣“13世纪”“游牧民族”“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蒙古的三次西征,横扫了亚欧大陆,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人种等,故选B项;亚历山大远征发生于公元前334前323年,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排除C项;匈奴大迁徙发生于3-6世纪,排除D项。8.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到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解析】选C。据材料“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到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可知,蒙古军队的西征,将中原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又将西方天文、数学等促进文化带入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意在说明战争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国家统一问题,排除A项;题干主要讲蒙古军西征促进文化交流,不涉及民族的迁徙,排除B项包充治范围是否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9.2023浙江1月选考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A.B'C.D.【解析】选D。据材料“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故选D项;为位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排除A项;为亚洲的安条克,排除B项;位于两河流域,排除C项。10.蒙古人征服罗斯各公国后,罗斯国大公和其他王公须得到金帐汗(钦察汗国统治者的通称)的恩准才能即位。每当罗斯王公即位时,金帐汗就要指定罗斯大主教或委派汗的全权代理人主持即位仪式。用汗的名义立为罗斯大公的人,还须受汗委派的八思哈监督。由此可知,钦察汗国对东欧的统治()A.适度倚重当地的贵族B.严重依赖监察体系C.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D.体现中央集权思维【解析】选A。“金帐汗就要指定罗斯大主教或委派汗的全权代理人主持即位仪式。用汗的名义立为罗斯大公的人,还须受汗委派的八思哈监督“可见蒙古人利用当地的势力来进行统治,故选A项;“用汗的名义立为罗斯大公的人,还须受汗委派的八思哈监督”这一内容体现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无法判断其监察机构,排除B项;“每当罗斯王公即位时,金帐汗就要指定罗斯大主教或委派汗的全权代理人主持即位仪式”体现的是钦察汗国的管理,是君权由钦察汗国来授予,排除C项;“蒙古人征服罗斯各公国后,罗斯国大公和其他王公须得到金帐汗(钦察汗国统治者的通称)的恩准才能即位”这种委派当地人全权管理的方式,不利于汗国对地方的直接管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1L2023宁波九校联考高二下期末亚历山大远征征服波斯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同时,他还多次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些措施()A.使得希腊地区逐渐东方化B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C.旨在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D.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有利于希腊、西亚等文化的交流,即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故选D项;“举办希腊式的文学竞赛”说明推广了希腊文化,没有使希腊地区逐渐东方化才非除A项;举办希腊式的文艺竞赛无法体现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统治,而非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才非除C项。12.2023杭州高二下期末有许多证据表明,亚历山大就是希腊文明的深度热爱者,他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西亚、北非乃至遥远的印度他还在埃及兴建了新的城市,并修建了博物馆和图书馆,让这座城市成为西方学术重镇。”对这段文字中的相关史实说法正确的是()A. “希腊文化”使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B. “新的城市”见证了随后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C. “博物馆”对外开放被视作最早具有近代特征D. “图书馆”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而著称【解析】选B。据材料“他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西亚、北非乃至遥远的印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开启了“希腊化邛寸代,大量希腊文化随着东征传入了东方文明区域,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故选B项;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在波斯时期就曾经被统一,排除A项;近代化开始于15,16世纪博物馆”对外开放只能视作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才非除C项;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于公元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才非除D项。13.2023浙江新阵地联盟高二下联考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世界中说:“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洪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这一现象()A.是被征服地区主动融合的结果B.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C.是不同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D.有利于希腊语在世界广泛传播【解析】选G据材料“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希腊语言在东方地区的传播与融合,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故选C项;希腊文化在东方的传播是亚历山大远征的产物,是被征服地区被动融合与主动融合相结合的结果,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集中在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而文艺复兴开始于14,15世纪,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主要波及了地中海沿岸、西亚、中东和南亚地区,并未覆盖全世界,排除D项。14.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二下期中在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下列成就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A.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B.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C.骑士文学代表作罗兰之歌D.柏拉图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故选A项;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在6世纪,而希腊化时代为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排除B项;罗兰之歌是中世纪后期欧洲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在希腊化时代之后,排除C项;柏拉图生活于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其学生亚里土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才非除D项。15.2023宁波三锋教研联盟高二下期中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C.和平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D.战争与和平交流同样重要【解析】选C。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作者认为商贸往来可以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发展,即强调的是和平交往的重要性,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而非帝国扩张,排除A项;战争是文明扩展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主要方式,排除B项;与战争相比,作者认为和平交流更重要,排除D项。【综合应用练】16.2022浙江台州高二下期末下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帝国,其本身存在时间并不长,却开启了一个彪炳史册、长达大约300年之久的特殊时代。该帝国()。波斯波利斯以埃及文化为主导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终分裂为四个主要国家A.B,C.D.【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该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其以希腊文化为主导,不是“以埃及文化为主导”,故错误;在波斯,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故正确;亚历山大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故正确;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7.2022宁波九校高二下期末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于是前者写信向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由此并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的是()当时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埃及是被征服地区希腊人在当地属于统治者,享有偏袒和照顾北非文化在希腊化世界逐渐被希腊文化取代文中的国王延续了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传统A.B.C.D.【解析】选Bo由题干中的“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等信息可得,题干所述时代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当时埃及是被征服地区,故正确;当时属于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在当地属于统治者,享有偏袒和照顾,所以才会有希腊人因为一个小的纠纷就写信给国王的事情发生,故正确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所以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并未被希腊文化所取代,故错误;文中的国王作为殖民者和最高统治者,延续了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传统,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补偿训练】1.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即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A.提供军事征服的思想武器B.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解析】选C亚历山大在新征服地区推行希腊化政策,传播希腊文化,主要目的是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维护统治,故选C项;亚历山大是在已征服的地区推行希腊化政策,并不是为军事征服提供思想武器,故排除A项;题目问的是亚历山大这一做法的目的,“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是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属于影响,并非目的才非除D项。2.亚历山大远征后形成的亚历山大帝国吸纳了当时人类的大部分主要文化波斯文化、埃及文化、犹太文化,甚至印度文化。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A.促进了希腊化世界的形成B.扩展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C.促使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D.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形成”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排除A项;“扩展了”不合逻辑,应为“巩固了”,排除B项;“促使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是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托勒密埃及等鼓励文化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18 .2023绍兴高二下期末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A.匈奴B.蒙古C.阿拉伯D.大月氏【解析】选A0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不断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这与题干中“阿富汗地区丧失了亚历山大远征遗迹被消除了”“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等信息相一致,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蒙古军西征,而不是“迁徙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并没有在甘肃赶走其他游牧部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大月氏属于被匈奴人赶走的部落,排除D项。19 .2023浙江东阳5月模拟战争促进地域文化的演变和重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朔口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新城,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材料二12世纪到13世纪的亚洲历史,在世界史上被称为“蒙古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的蒙古铁骑发动一系列震撼世界的远征,横扫整个亚洲和欧洲东部,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的帝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地图中新文化活动中心处的名称,并指出亚历山大哪些措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工阅读材料一、二,以“战争与文化重构”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世界古代、近代典型史实各一例加以论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解析】第题第一问名称,据所学可知,是亚历山大,是安条克,是帕加马。第二问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以下诸多措施: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第题据题干可知,该历史短文的主题是“战争与文化重构”,其着重点在于叙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重构;题干的要求是“运用世界古代、近代典型史实各一例加以论述”,在具体作答时,要从世界古代和世界近代各选择一例典型史实来论证上述观点,如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和文化的形成,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论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对该主题进行升华:综上所述,战争给人类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客观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通过选择与重构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答案:(1)中心:亚历山大、安条克、帕加马。措施: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标题:战争推动文化重构、战争推动文化选择(要求围绕主题,并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指出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史实(古代、近代各T列)+阐述:内容必须准确(主要角度和关键词如下:)古代:亚历山大远征:使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亚历山大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被征服地区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发展。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拿破仑战争推动欧洲文化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近代: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和文化的形成,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促成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综上所述,战争给人类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客观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通过选择与重构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文章结构,有总结或升华,体现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备选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日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m杯口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文明及其发展规律和当代走向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文明交流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西汉时期开通的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和平交往的典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地区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乐舞等西域物种和文化成果。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示例二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交流学习的方式。中古时期,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频繁。日本主动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展开了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一种被动学习,促使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主动进行改革开放,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学习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