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党内关怀与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之研究.docx
-
资源ID:1207226
资源大小:41.38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党内关怀与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之研究.docx
党内关怀与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之研究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党建在社区和谐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发挥社区党支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好的发挥社区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我们社区党务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课题。一、油田社区党支部现状由于油田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党支部的党员构成也比较特殊,社区党支部的党员由离退休党员、有偿解除党员、家属党员、待业大学生党员、未分配复转军人党员等构成,党员文化层次,理论素质参差不齐,各种需求多样多样,这给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带来了很大难度。离退休党员中有不少从事过党务工作,甚至当过支部书记、党委书记,他们理论功底深厚,政治觉悟高。有尝解除关系中的党员有些人对现实不满,怨气很大,交党费都有些不太情愿。家属党员个人收入较少,一般家庭不富裕,负担重。大学生党员刚毕业党龄短对党的理论知识认识较浅,政治素质需要培养加强。而未分配复转军人党员只是临时把组织关系落下过组织生活。这些客观存在的实情决定了社区党支部建设的难度。所以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成为加强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二、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有效做法关怀普通基层党员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激发党员主体意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从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内和谐,化解党内矛盾,激发党内活力的有效手段。要想增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党内关怀是提高社区党员归属感、认同感,增强凝聚力最有效的做法。三、党内关怀应认真总结,扎实落实党内关怀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关怀、思想关怀、精神关怀、生活关怀和心理关怀。党内关怀的对象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和处于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是党的集体和党的组织对党员个人的关怀,领导干部对一般党员的关怀。从我们社区党建的实践出发,把社区党建的党内关怀划分为精神型、创业型和救济型三种形式。所谓精神型关怀,是指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关心党员,使共产党员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活泼的身心状态。离退休党员退休后,每月都能按时拿到养老金,可以说衣食无忧,物质生活得到较好的满足,但他们更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太极、书画、舞蹈等活动。大学生党员即将步入社会,要多向他们介绍一些社会知识,人生经验,让他们少走路,快快进步,不断加强他们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所谓创业型关怀,是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帮助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关怀党员,既要授“鱼”,更要授之以“渔”:有偿解除关系党员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因此帮助他们再就业是大部分有偿解除关系党员所要的。作为社区党组织要从思想上扶持,帮助他们理顺情绪、转变观念,组织他们参加就业培训或创业培训,提高技能和致富能力;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创业型的关怀对于有偿解除关系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救济型,是指对于那些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党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时刻体现党组织的温暖。我们油田公司已经建立了帮扶济困机制而且还有“三个不让四个不渝”提法,这为我们社区党支部去帮扶救助生活困难党员、大病致贫党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我们扎实开展党内关怀提供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事例。从而增强了社区党员对我们扎实开展党内关怀信任和支持。四、党内关怀取得实际成效2011年我们共帮扶济困大病致贫党员家庭18户,困难党员4户。每当我们把慰问金、慰问品送到一户户困难党员家里,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谢谢,让我们动容,他们感谢油田党委油田公司对他们感谢雪中送炭般的关爱和帮助,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的好时代。他们愿意尽心尽力为油田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做贡献。我们主办了老少皆宜的消夏综合文艺晚会和京剧专场晚会、社区安全文艺晚会、广场舞展示晚会、太极展示晚会共计六场,后来经过统计,有三十多名社区党员为晚会贡献了精彩节目。我站志愿者引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为瘫痪在床老同志、为85岁以上离休老同志送医上门,为他们测血压、做心电,为他们提供医疗咨询,其中党员家庭就七家。随着党内关怀在我科研社区的逐渐推进,我们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党员心目中的位络会越来越重要,党支部的凝聚力会一天天的加强,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把党内关怀深入开展下去。第二篇: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内容摘要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关键词青年文化凝聚力团组织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一)研究背景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一)研究方法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IlOl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基本情况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o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虬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o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IL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第三篇。11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是人才的激励与关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是人才的激励与关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企业的竞争力,基本上就是品牌、资产、人才三大部分,人才在当中的作用最大,因为前面两项都是之前的人才去创造的,而这两项的延续也是依靠现在与之后的人才去维系。拥有有一个高层精,中层稳,底层拼的人才组织结构,这个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让这些人才能够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全心全意地与企业共奋进。现在的高等教育与之前相比普遍了许多,甚至到了有些泛滥的程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基数比例的扩大这个事实,而且恰恰由于这种教育的普遍,导致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许多企业都能够毫不费力地、占据主导优势地招聘到自己所需求的人才,可以说,企业大部分都拥有这一半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如何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问题,我觉得,答案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激励与关怀”。人的需求各有各的不同,理论也提出过人的需求分为以下的几类:从最底层的物质需求,逐步提高到环境安全,尔后的被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等""如何满足到各个不同人群的需求呢。在这里,我想就这个理论表达一下我的看法。人的需求分为上述说的这些种类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面,基本上企业的中、低层还是停留在物质需求方面,因为中国现在存在着极大的贫富差距。本来,大家都已经是衣食无忧的状态了,物质获得程度相当,理应向更高层级的需求进发;然而当发现自己处于衣食无忧的情况,而部分人可以去到大鱼大肉挥霍无度的程度时,物质需求的最高程度就会被大幅度提高,“别人能够这样享受生活,我也要。”这样的想法出现之后,追求的层次自然就会继续集中到物质方面。所以处于贫富悬殊现状的中国企业,物质层次需求仍是大部分人工作的最主要激励要素,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的考核仍是最有效快捷的激励方式。考核可以分为公司级考核、团队级考核、个人级考核三个类别。公司级考核的意思就是,在年初制定一定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目标,承诺如果经过全公司的员工努力最终达成的时候,能够给与怎样的奖励;团队级及个人级的考核就可以根据各个公司部门,按照自己的业务要求来制定,用以约束各个部门都要向着公司级的大目标前进。有了目标,有了激励,就能让大部分的员工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于公司高层人员来说,他们所作的工作性质本身就能够满足到那些高级的需求,对他们的激励反而不是难事。现在的企业绝大部分的问题就是,公司级的目标有了,而且全员传达了,可是就仅仅是一个目标而已,无法和员工的切身发生关系,或者说,只会发生负面的关系,例如达不成目标要扣奖金之类的,那么这个目标达成,除了自豪感之外恐怕不会带来任何的激励因素,甚至还成为了一种负担,员工自然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有些公司级目标与员工利益直接挂钩,但是缺乏一个量化。员工单纯知道做到了有奖金加,做不到要扣奖金,但是达到或者超出10%和20%有没有差别、有多少差别;达不到的话又会有多少,这些不明确,完全是公司领导层年终的一个会议来决定。这样的话,出于对公司领导层天生的猜疑与不满,员工会认定自己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比例,剩余劳动力被严重剥削,这样也是不会全心全意为公司努力的。所以,企业要有战斗力,最根本的还是建立基于物质需求上的激励体制,让企业里面的每一位员工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公司企业作贡献,每人都有“企业好我才好”的观念。但是,一个企业有好的待遇只能保证在企业里面的员工努力工作,不代表你能够永远留住这些人才,因为一旦有一间公司提出的职位和薪酬比他所处现状要好,还是会人往高处走的,如果能够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非利益关系上的感情,也就是企业拥有一种凝聚力的话,就能杜绝人才流失这种情况,而且会使激励因素事半功倍;做到这点比提升企业战斗力更为讲究技巧,不过其本质还是一样的。在关怀方面,三个喜悦、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等,可用的方法非常多,不过归根究底这些都是工资、福利、奖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技巧就在于,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用适当的理由来使用这些成本投资。例如员工生日搞的卡片与活动、例如公司成立周年庆祝晚会和礼品、夏季的饮料等等,这些如果作为工资和奖金发下来给员工的话,依然会增加企业的战斗力,但是如果以为员工庆祝生日、公司周年和员工分享喜悦、炎炎夏日来临发放高温补贴等等理由来发放的话,它给员工的感觉就是这个企业所独有的对自己的关怀,去到其它公司是不存在的,是企业文化中的实物载体,有了这样的观念,这些本来不太值钱的生日卡片、花生油、饮料等就变得意义深远了,就算其它公司所给的工资比现在的多,员工所感受到的温暖却是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企业的凝聚力。如此说来,企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其实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投资而已,既然是投资,就要根据它的收益来决定投资的力度,因为这些收益表现得比较隐蔽,所以目光就需要长远了。第四篇: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一)研究背景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二)研究方法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基本情况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o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IL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