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大族“弘农杨氏”兴衰史.docx
东汉大族“弘农杨氏兴衰史原创2024-02-1105:28历史长河边的磨坊#记录我的2024#由于西汉的“徒陵”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全国地方的“豪强”徒到京畿地区(三辅地区),相当于每过数十年就“再分配”一次地方财富,这一方面能抑制地方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导致京畿地区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形成无数大族,比如弘农杨氏、扶风马氏、窦氏、班氏家族,沛郡桓氏、汝南应氏、袁氏、博陵崔氏、江夏黄氏等等。其中尤以弘农杨氏为代表,其成员既有朝政权臣,又有骁勇武将;既有学富五车之士,也有文采斐然之人,在汉魏时期影响颇深。后汉书中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杨氏先祖杨氏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晋国一一晋(曲沃)武公,晋武公生子伯侨,伯侨受封于杨地,又名杨伯侨(其封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城),遂以杨为姓。春秋晋国由于小宗取代了大宗,所以自晋献公(晋武公之子)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这就是所谓“晋无公族”。杨氏比较幸运,他虽是公室,但血脉已远,不在晋国排斥范围内,因而能留在晋国发展。杨伯侨的后代又有受封羊舌,遂以羊舌为氏,世人称为羊舌大夫。羊舌氏这一支在晋国也属于“世族”,其势力虽比不上“晋国六卿”,但差距也不是很远。羊舌氏出了一个名人一一羊舌胖,字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叔向自幼研读春秋,后任太子彪(即晋平公)太傅,为人正直朴实,纵横政治舞台长达六十年之久,是辅佐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代的朝廷重臣。然叔向任太傅时期,已进入春秋后期,晋国内部斗争激烈,羊舌氏在斗争中失败,其地盘被晋国六卿所分一一“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氏一支跑到弘农郡华阴一带。这一支发展到战国中后期时,又出了一个人物一一杨章。杨章受秦国重用,被任命为左庶长,史记记载:“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句,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后弘农华阴杨氏均尊杨章为第一氏祖。至此,杨氏算是在秦国出仕。杨章生三子,均为秦将,其中长子杨荀为将,镇守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子孙由此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二子杨朗任秦将,封临晋侯,子孙留居冯翔;三子杨款封秦国上卿。杨款又生三子,杨端和、杨硕、杨掠,杨端和为秦国大将,曾参与讨伐修毒及统一六国的战争,功励卓著。次子杨硕研习天文,隐居不仕,曾五次拒秦征召,刘邦灭秦后,欲以硕为太史,硕亦以年老推辞。杨硕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一个为杨喜,杨喜跟随刘邦为将,并获得军功,封赤泉侯。史记中载:“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王取其头,馀骑相躁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彳度,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品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兢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西汉时期的杨氏杨喜算是西汉时期的功臣集团,再加上本身为“书香世家”,在西汉渐渐地又起势了。杨章杨喜生子杨敷,敷袭其爵位。杨敷又传子杨瓶,杨凰有二子,杨孟尝、杨敞,而杨敞则是西汉时期杨家的核心人物。杨敞,字君平,其人性格忠厚老实,拘谨怕事,这性格在仕途上本应没什么大作为,但他老婆很厉害,杨敞老婆为司马迁之女司马英。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王位传给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但是刘贺继位后,宴饮歌舞,寻欢作乐。辅政大臣霍光就联合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霍光派人将此事告知杨敞。杨敞虽老实,但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不想掺和,其表现为“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司马英知道情况下,说了如下一段话,“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己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司马英的意思是;昌邑王刘贺资历浅,废了没什么大的影响,但霍光势大,如果不支持,后果承担不起。经司马英一点,杨敞立马明白怎么做了。杨敞的另一项功绩是完好地保存了岳父的著作太史公书副本,此书在宣帝年间由他的幼子杨悻公诸于世。杨敞的爵位由长子杨忠继承,幼子杨悻任职郎官。杨悻与其父性格不同,杨悻虽有才,但待人刻薄、缺乏容人雅量,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杨辉与太仆戴长乐争讼,二人均被免为庶人。一年多后,杨辉作报孙会宗书,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后遭人告发,认为此书大逆不道,判处斩刑。与他相关的人均遭牵连,妻子流徙酒泉郡,其侄子安平侯杨谭也因此免为庶人。被贬为庶人的杨谭生二子,杨宝与杨并。杨宝勤奋好学,性情淡泊,且不喜欢官场勾心斗角,所以一生隐居传授欧阳尚书。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曾专门派公车征召他入朝为官,杨宝仍然坚持不仕,以年老体病推辞。东汉“四世三公”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家族发展至杨震及其子孙,可谓是到达了家族另一个鼎盛的巅峰。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杨宝J震I1III杨奉杨让杨秉杨里争杨牧I3-1杨敷杨产杨褪杨统杨众杨彪杨I奇杨修杨%工今历史任河边的国坊杨震,杨宝之子,受其父影响,传承家学,师从欧阳尚书大师桓郁,学成后,被人称为“关西孔子”。杨震本人受其父影响,坚持不仕,数十年来对州郡下达的聘用通知不予理会。直到五十才入仕途(刘秀因豪族扶持上位,且王莽时经学家多投靠王莽,所以刘秀特别喜欢没家世的经学家),由于名气太多,入仕第一站就是大将军邓鹭举荐为茂才,后经四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征调入朝做了太仆,不久升为太常。永宁元年(120年),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为太尉。延光三年(124年)杨震被诬,被遣返回乡,杨震悲愤难抑,后饮鸩而亡。杨秉(公元92年一一165年),字叔节,杨震中子,与其父一样博览群书,通晓各类经书传注,年轻时隐居教授,直到四十多岁才入仕途。杨秉为官廉洁,只按任职时间数领取俸禄,其余多出的从来不进入私囊,他过去的属吏以百万钱遗之,他一概拒绝。汉桓帝继位,征召杨秉为帝讲学,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后来升任侍中、尚书。延熹五年(162年)冬,杨秉接替刘矩任太尉。杨赐,杨秉之子,字伯献,与祖父父亲一样,强闻博识,在州郡中颇有名望。杨赐先由大将军梁翼征召,后与梁翼意见不合,离开,其后由司空府举为高第,不久升迁为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初年,汉灵帝到了入学的年龄,诏令太傅,后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黄巾起义爆发,杨赐上书直陈朝政弊端,被贬回家。杨彪(公元146225年),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因家风,性格耿直,因熟知旧时诗书仪礼,被公车征召为议郎,又升任为侍中、京兆尹。光和中,揭发黄门令王甫使门生辜榷官财物,王甫伏诛,天下称快。之后杨彪被征召还朝担任侍中、五官中郎将,迁颍川、南阳太守。后又担任侍中,经三次升迁担任永乐少府、太仆直至卫尉。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起兵,董卓欲迁都长安,百官没有敢反对的,而杨彪挺身而出,以“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强烈反对。董卓将其罢官,后经众官劝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后调任大鸿卢。董卓强使皇帝入关,杨彪随行。遭遇李傕、郭把之乱时,杨彪尽最大努力护卫皇上,其过程之艰辛,几乎都因此丧命。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杨彪随献帝定都许县。杨彪等老大臣不满曹操作为,被曹操诬陷欲图谋废帝立袁术,上奏将杨彪投入监狱,孔融为之据理力争,曹操不得已才放了他。后杨彪见汉祚将终,便借称脚挛不能行走从此隐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杨修被杀后,杨彪为保留家族,作了一书答曹公书,表示“小儿顽卤,谬见采录,不能期效,以折所爱,相子之行,莫若其父,恒虑小儿,必致倾败。足下恩恕,延罪迄今。近闻问之日,心肠酷裂曹操杀死杨修后,问杨彪,杨彪只得表示“小儿顽卤”,又说“足下恩恕,延罪迄今”,杨彪也无奈,斗不过曹家,只得委屈求全。其实杨修之死,核心原因不在杨修,在于曹操,曹操若想做周公,曹丕就是其继承者,那么杨家又可发达;若是曹丕,则曹操代汉之心已定,又杨家与汉室走的过近,曹操想取代汉室,为儿子辅路,必然要杀一儆百,杨家逃不过去的。再之后,东晋渡江,弘农杨氏离开本土,已成无源之水,渐渐没落。杨氏起源于春秋晋国,后仕秦国,西汉时又以武转文,全族攻研文章,这种家风适应东汉的政治风气。东汉起于豪族,且被官方收纳的文土大多投了王莽,所以光武帝刘秀对起于山野的文土特别青睐,这也是杨家能攀附皇室的主要原因。皇家的青睐也换来世家大族的忠心。只不过东汉后期,皇室暗弱,以往的运行模式已不适合新版本,杨家即便想改投新家,也因名望所在,成为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