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docx
中医学: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即血脉,又称脉管、“血府”,有运行血气、约束血行,并反映五脏功能状态之作用。在结构上,血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外行于肌肤皮毛之下,内走于脏腑器官之中,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结构。由于血脉结构上与心相连,功能上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故素问五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脉的状态常反映着心主血脉的功能。华,有精华、光彩之义,属于外在的表现。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状态可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及表情显露出来。由于心主血脉,而人体面部的血脉特别丰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J所以,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KHT5,6"D白KKG-*411光HT5白或萎黄无华;若心血瘀滞,则可见面色晦暗、青紫;若心阳暴脱,则面色迅速变为苍白、晦暗。2 .心在窍为舌舌是口腔中的一个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和舌骨,呈扁平条状。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背,由人字形的界沟分成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背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表面的一层苔状物叫作舌苔。舌的下面又称舌腹,舌腹的正中线上有舌系带,舌系带的两侧分布着舌下络脉,舌系带根部两侧有一对圆形黏膜隆起,叫舌下肉阜,其顶部有舌下腺和颌下腺的共同开口,中医名为“金津”、"玉液舌的主要功能是搅拌食物,主司味觉,调节语音。舌为心之苗窍。首先,舌的感觉、味觉和调节语音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明的功能;其次,舌是一肌性器官,含有丰富的血管,又无表皮覆盖,故舌色最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再次,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故心的功能状态可从舌上反映出来。若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病理情况下,心之阳气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心血不足,则舌色淡而不荣;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的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卷、舌强、语骞或失语等症状。舌虽为心所主,但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说:“心主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3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从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故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J汗液的分泌还有赖于卫气对媵理开阖作用的调节。汗液的分泌与排泄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液与阳气的平衡、排出废物与邪气以及润泽皮肤的作用。人体出汗,一般可分为散热性出汗与精神性出汗两种。散热性出汗的目的是为了发散体内的热气,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厚,或动而生热,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泄而散发;身热用发汗药,热随汗解,亦属于此类。此类汗出一般与心关系不大,但也有人认为汗为津液所化,而血与津液同源互化,心主血脉,故称汗为心之液,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J精神性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惊恐、愤怒或疼痛时出汗。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人的精神活动,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由于汗与心的关系密切,故汗出过多,常会伤及心之气血阴阳,而见心悸怔忡等;反之,心的气血阴阳不足,也会引起病理性出汗,如心气虚则自汗,心阴虚而盗汗,心阳暴脱则见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4 .心在志为喜喜,常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紧张解除时的情感体验,中医认为与心的关系密切。在生理情况下,心的功能正常,可使人处在愉悦的心境之中,即使有情绪应激,也易趋向良性、肯定性反应,常表现为愉快、喜悦等;而喜悦的心境,又有助于气血的和调与流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J在病理情况下,心有病易致情志异常,表现为“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而喜乐无制,又可使心气涣散,耗伤心神。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J其临床表现,轻者精神涣散,思想不易集中;重者则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由于心主神明总赅五志,故不仅过喜伤心,五志的异常皆可伤及于心。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