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子宫腺肌病诊疗进展.docx
2023年子宫腺肌病诊疗进展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岁及以上育龄期的经产妇,也可见于青少年及绝经后妇女,痛经、月经期延长及增多、不孕、子宫增大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值此岁末之际,妇产科在线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应芳教授就2023年子宫腺肌病诊疗新进展进行总结盘点,为广大妇产科同道带来关于子宫腺肌病诊疗方面的前沿进展。国内外子宫腺肌病相关指南共识的发布与更新要点随着对子宫腺肌病的探索和认识不断加深,关于其诊疗、管理方面发布了较多共识和建议,要点归纳分为三方面:(一)诊疗愈加规范化、个体化;(二)三级预防理念;(三)将该病作为慢性病管理纳入共识。目前,国内关于子宫腺肌病的诊疗建议有以下几部:2020年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对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等单独列出来叙述,使诊疗更加细化和个体化。2021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主要涉及子宫腺肌病与内异症共存的诊治问题,建议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卵巢储备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2023年子宫腺肌病的分级预防策略,鉴于该疾病具有慢性进展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慢病管理的迫切需求,对子宫腺肌病进行分级预防意义重大。2023年国外关于子宫腺肌病的共识更新,主要有以下两部:2023年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学会对子宫腺肌病的管理指南,除了对疾病诊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详细阐述,重要的是对收集的9个临床问题(CQ)分别进行了推荐及解释,如影像学对诊断是否有用、激素制剂对该病相关疼痛是否有用、该疾病是否影响妊娠并发症、激素制剂对该病相关不孕是否有效等,使其诊疗更加明确规范。加拿大妇产科协会(SOGC)发布的子宫腺肌病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对目前子宫腺肌病的循证诊断和治疗方法做了详细推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药物选择和手术治疗新理念(1)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放在药物治疗之后,从缓解症状和促进生育角度考虑,子宫腺肌病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止痛药、止血药、口服避孕药、左焕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X地诺孕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等。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的病灶通常呈弥漫性,除局限性囊性外,病灶无法完全去除;另一方面是弥漫性病灶患者对手术缝合要求较高,尤其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怀孕时子宫破裂风险升高。建议:内生型子宫腺肌病,如患者月经量多、子宫大小正常,可采用LNG-IUS治疗如患者子宫较大、贫血症状明显建议注射3针GnRH-a,缩小子宫体积后再使用LNG-IUSo外生型子宫腺肌病,如患者症状以疼痛为主,月经量不多,使用LNG-IUS效果不明显,地诺孕素治疗可能是更佳的选择。对于存在孕激素禁忌证的患者,GnRH-a则是最佳选择。总之,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子宫腺肌病不同分型,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后续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2)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的分层管理对于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失败、ART多次失败的患者,最后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建议根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目前,基于MRI的临床分型(I型即内生型、11型即外生型、In型即局灶型、IV型即弥漫型),可指导保守性手术策略的制定。对于有症状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其根治性手术实际就是全子宫切除术,可以经腹腔镜、开腹或经阴道完成,手术路径的选择基于子宫大小、盆腔粘连情况等多种因素考虑。当前我国子宫腺肌病诊疗存在的误区或不足近年来,随着对子宫腺肌病的重视,其临床诊治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解决。第一,普遍存在延误诊断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子宫腺肌病的高危因素有痛经、性交痛、月经过多、慢性盆腔痛等,若存在这些因素,临床上应考虑子宫腺肌病的可能。子宫腺肌病病程呈渐进性加重,影响女性生命周期各个时期,子宫逐渐增大、月经量增多并引发不孕,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患者,这对阻止疾病发展和预防不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建议对子宫腺肌病进行分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通过减少或消除高危因素,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或延缓疾病进展;三级预防即子宫腺肌病长期管理,预防复发。第二,对于年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重视度不够,诊疗不规范,未阻止疾病的进展。建议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延缓或阻止子宫腺肌病进展,保存生育力。国际上并没有像中国这样重视子宫腺肌病,国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指南及共识都附有子宫腺肌病的诊疗建议,认为子宫腺肌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对生育影响较大,部分合并不孕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经IVF治疗多次仍很难成功,之后不得已行全子宫切除术。从健康和生育角度而言,子宫腺肌病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害更大,建议重视子宫腺肌病、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腺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