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换药法操作并发症.docx
伤口换药法操作并发症一、交叉感染(一)发生原因1.环境污染:由于换药室内人员流动频繁,病种复杂,大量的各种致病微生物附着于微细的尘埃飞沫中,可使接受换药的病人受到感染,同时室内污物桶消毒不彻底,清扫卫生用具不洁也可导致环境污染。2 .医源性感染:以医护人员的衣帽口罩,双手不洁而引起的最多。医护人员接触创面、伤口、感染性分泌物,若无菌观念不强,未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操作,在给有菌伤口换药后,未严格消毒双手,又给其他人治疗,致使医护人员自身携带的细菌传给他人,使无菌伤口发生感染。3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4 .自身感染:正常人皮肤上细菌在体表上一般不致感染,一旦转移到易感染部位,如伤口就可引起感染。(二)临床表现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可有发热、血象改变及头痛、精神不振、乏力、纳差等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严重感染可出现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三)预防及处理1 .强化无菌观念。换药者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医护人员着装要整洁,在操作前后注意洗手,以减少病人交叉感染的机会。2 .保持换药室环境的清洁,每日用消毒机消毒。3 .保持换药室内空气清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换药时禁止家属及探视人员进入。4 .严格区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摆放合理,无菌物品要注明灭菌日期或有效期,定期检查消毒日期。5 .严格掌握换药原则: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先换缝合伤口,后换开放伤口;先换轻伤口,后换重伤口,特殊伤口最后换。6 .伤口有感染时,应以无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消毒溶液冲洗伤口,必要时将缝线拆除-部分,以引流脓液,或插入引流管引流脓液,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并根据伤口分泌物的培养结果,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二、伤口延期愈合(一)发生原因1 .换药过勤或不正规的换药操作损伤肉芽组织,引起肉芽水肿,不健康的肉芽组织高出于皮肤,造成伤口愈合困难。2 .清创不彻底,异物存留:医务人员对伤情不重视,未详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忽视伤口内有异物存在的可能。坏死组织或异物残留于伤口内,尤其是细小异物或透X线的异物,如木屑、碎玻璃等。手术后伤口感染,深部缝合线或引流物就成了异物。3 .引流不畅:脓肿切口位置不当,脓液难以排尽。引流口过小或经多次换药后伤口周围皮肤生长较快,瘢痕收缩致伤口狭窄,腔内脓液不能排尽。伤口缝合后留有死腔,积液不能排出。4 .过敏反应:常为用药不合理,浓度过高,对伤口刺激性大或用药时间长,引起组织过敏,而出现伤口难以愈合。5 .结核感染:如误将结核性寒性脓疡或淋巴结结核切开,伤口可长期不愈。6 .营养补充不足:糖类、蛋白质为伤口愈合所必需的物质;病人术前有营养摄取和代谢方面的问题(如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而导致术后营养不足,影响伤口愈合。(二)临床表现伤口延期愈合可表现为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创面苍白水肿,色暗有苔,肉芽萎缩或生长过盛等。如深部伤口分泌物排出不畅,线头反应,伤道内肉芽组织增生可形成窦道或瘦。用药不合理所致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伤口渗出增多,皮肤湿疹,并有疼痛。(三)预防及处理1 .首先要提高对伤口处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是缩短疗程、减少病人痛苦、改善预后的关键。2 .对各类伤口要详细了解病史,认真检查,外伤伤口应严格执行清创原则。3 .应在换药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4 .换药时间依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脓液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至少一次或多次,以保持表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渗透。分泌物不多,肉芽生长较好的伤口,可23天换药一次。清洁伤口一般在缝合后第三天换药一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5 .对愈合不良的伤口,应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1)对窦道或腰形成的伤口应根据手术种类、排出物的性质和实验室检查、超声波及造影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2)用药不合理所致的过敏反应所致的伤口愈合不良,处理方法是停止用药,用生理盐水清洗湿敷,重者可用高渗盐水加氢化可的松湿敷,效果显著。(3)结核性寒性脓疡或淋巴结结核切开所致伤口长期不愈的病人,应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在换药的同时应行抗结核治疗,并防止伤口混合感染。(4)脓肿引流不畅所致伤口长期不愈的病人,其引流口应处于最低位,切口要足够大,切忌瓶颈式引流,必要时行对口引流,有分隔的深部脓肿应彻底分离脓腔间隔,选择恰当的引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