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六篇.docx
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六篇目录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1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8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1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5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23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8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极具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J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历史的,今天的生产力是过去世代积累的结果;生产力又是现实的,表现为庞大的创造社会财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今天的生产力又是未来生产力的基础。犹如生物体进化,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过程,生产力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繁衍出新生力量。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以复制过去为主,生产力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进步大体以万年甚至10万年为单位来计算;到了农耕社会,生产力进步速度大体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进步大体以10年为单位计算;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力进步基本上以年和月为单位计算。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摩尔定律显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一半,就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之快;而今天已经远不止这个速度,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来形容。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出的新枝,也有未来产业萌发的新芽,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在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引导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头雁效应并辐射相关产业,形成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未必都是战略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站在科技进步前沿,又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带动作用。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新兴”的内涵处于不断衍变过程中。19世纪和20世纪钢铁、石油等都成为不少国家的新兴产业,甚至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未来世界一定会在今天各种“新”产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进的制造和更先进的电子信息以及因颠覆性技术而产生的新产业。三是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就是未来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竞争,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出击对手的“拳头”,未来产业就是未来可以形成强大出击力的“拳头”。未来产业虽然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它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犹如一棵刚破土而出的小松树,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深刻认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全球视野来积极谋划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火车等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由此可以看出,过去产业革命基本上聚焦于某一点或者少数点上,覆盖产业范围相对较小;而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呈多点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覆盖的产业范围越来越多,科技革命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幅度大大拓展。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深耕细作,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旧转换,实现国民经济的旧貌换新颜。要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不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为主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的竞争,谁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以及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制胜之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我国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释放活力。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平等竞争的环境要胜于任何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压力又是其发展的动力,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二是要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状况及时优化、调整和完善,要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各地区要对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从中选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选择上,要力避盲目铺摊子,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规划,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据企业诉求,“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政策,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于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要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尽快地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要打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堵点和痛点。三是要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人才是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需要千百万个“四懂”战略企业家。企业家不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激烈竞争的商战中打拼出来的。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家具有“单打冠军”的特点,存在懂科技的未必懂市场、懂市场的却不懂金融等问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的是“四懂”人才,也就是复合型的战略企业家,政府在培养“四懂”人才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可以为企业家成长提供实战型的学习交流平台。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了一个新词汇一一“新质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既要立足于“新”“质”这一象征事物发展的外在表征,更要落脚于“生产力”这一改造和影响事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因此,分析“新”“质”,需要从生产力内涵的基本要素及影响社会发展的诸要素中深入把握。“新二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根据定义来看,其“新”在于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技术创新引发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进,从而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从产业发展来看,其“新”在于新产业。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原有产业结构可能被颠覆,新的产业形态逐渐崛起。从模式来看,其“新”在于模式的创新。新质生产力也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等效果。从制度保障来看,其“新”在于制度创新型。通过改革和优化制度,包括政府政策、市场机制、企业管理等,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人力资本来看,其“新”在于人力资源素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高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影响来看,其“新”在于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并且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质乙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从“物质”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生产力的改善和提升。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更高效地生产更多的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务。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新材料和新能源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能够满足特定的生产需求。从“质量”的角度看,劳动资料中的“质”指的是质量和效率提升。在传统的生产力观念中,生产力主要依赖于劳动力的数量和生产资料的总量。但是,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提高劳动资料的质量,使得每单位劳动资料所创造的价值更高。劳动对象中的“质”指的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属性。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劳动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创造新的产品等方式,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劳动者中的“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意味着劳动者不仅关注生产的数量和效率,还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个性化和差异化,以及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考虑。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劳动能力,还包含创新能力。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突出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跃迁。从社会学视角看,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为“物质生产力”。伴随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呈现出不同的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展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表现为更具发展内涵、潜力和优势。从哲学视角看,生产力是对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概括和总结规范。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还包含着科学技术,其中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将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的核心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打造支柱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释放出强劲生产动能。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彰显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独特优势。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高出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7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澎湃发展新动能,需要我们结合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科技等重点新兴产业,以“起步即冲刺”的精气神,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一大批高技术产业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集中力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以务实举措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新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突破束缚,促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能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历史性交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数字技术革命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驱动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历程。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和演化,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实现着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渗透和赋能,而且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并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反映了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赋予了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属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任何构成要素的变革都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经济时代的主导特征,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链接、渗透、赋能万物,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光刻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现出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时空性,都是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无可比拟的,直接作用于数据这一新型劳动对象,实现了与再生产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高效匹配,推动着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与数字化的生产资料相适应的生产力跃迁。历次技术革命都会引致生产力跃迁,形成特定时期的新型生产力。在蒸汽机时代,纺织机的发明和水力的应用,使生产力克服了劳动过程中体力的限制,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电气化时代,冶炼技术、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批量化、高能耗的粗放型生产中进一步得到解放。在数字时代,生产力随着构成要素的数字化变革而发生新的跃迁,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由于数字化劳动资料的内在属性与技术创新关联紧密,因此,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主导的典型特征。一是涉及领域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群逐渐聚合并引发“技术奇点”,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力,因此,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6G、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数字技术。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范围涉及各类数字技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就是为新质生产力布局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例如,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有助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新质生产力愈益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强调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有赖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相较于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大规模生产方式,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强链接和瞬时性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生产成本、产品多样性、生产周期等多目标之间的冲突,从而以柔性生产方式缓解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有助于优化市场的供需匹配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铸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加紧对数字技术创新进行战略规划和超前布局,例如美国制定了无尽前沿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不断加大对关键数字技术的支持力度。德国主要以“工业4.0”为核心开展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计划以实现数字主权,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在这种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背景下,我国对数字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状态,但在关键核心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现象。为此,需要面向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正确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坚持系统谋划的同时,还需抓住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当务之急是实现数字技术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引擎,数字技术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筋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突破,有以下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一是“集中攻关”取得关键突破。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行集中攻关,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二是另辟蹊径“变道超车二数字技术本身就是颠覆性创新的结果,各种颠覆性创新与迭代层出不穷。在颠覆性创新下,先发国家企业诚然具有较大“先动优势”,但也往往面临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出现后先动优势被替代的风险,后发国家或企业若致力于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因为技术转换成本较低,可直接“轻装上阵”迅速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逆袭赶超。培育颠覆性技术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重点方向是瞄准产业升级。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的落脚点和突破口需放在产业升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这就要求以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前,我国数字技术正由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阶段向产业互联网阶段迈进,但数字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水平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加快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技术,以此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同时,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此筑牢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环节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上,企业可以根据实时大数据按需定制生产,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弹性释放产能,实现零库存。在这种情境下,企业的搜索成本、复制成本、溯源成本、认证成本等都会大幅下降,研发效率、采购效率、制造效率、库存效率、运输效率、营销效率等都会得以提升。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在处理供需关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工业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与组织内各层级业务活动及流程进行差异化动态匹配,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数据要素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了供需两端的贯通,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渐转为定制化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更好维持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现阶段,我国智能化定制化生产方式还远未普及,为此需要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力度,实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以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基础因素是数字技术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符合数字技术创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聚焦国家的技术战略需求,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各类互补性人才,使其具备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掌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链接。另一方面,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发展基础制度。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人才教育制度、评价制度、培养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特别是在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为保障科研人员顺利度过基础理论从提出到落地的“空窗期”,以及原始创新从“从O到1"突破的“冷板凳期”,需要构建更加包容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生态。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XX实践作出贡献。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历史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二、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第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第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一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第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三、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对政协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监督,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助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一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建言资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好明年的协商议题计划,助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开展调研、视察、考察,力争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二是紧紧围绕要素配置建言资政。我们要聚焦创新要素配置、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改革等开展专题性协商;特别是要推广“园区协商”的经验做法,助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三是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建言资政。我们要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推动XX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紧紧围绕人才建设建言资政。我们要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广泛汇聚各方面人才支持XX、建设XX、发展XX,助推把XX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发展壮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全面探讨和把握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怎样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长期以来,人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随着人们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逐步完善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中脑力劳动的重要作用,而脑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主要又由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技术的状况(数量、广度、深度)决定,而且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资料的种类、性能、质量、效率主要也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所以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既要改造、开发、利用自然,同时还要适应、保护、美化自然,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持续生存和发展。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对生产力做更为准确科学的界定:生产力应是人类进行社会生产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于科学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发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现代来看,生产力应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所谓传统生产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化石能源、黑色化(或者说灰色化,即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可持续为主要特征。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总的来说,是指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也就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的种类和结构,相比传统生产力而言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高端算力和算法、高端芯片的设计生产技术和设备、高端机器人的生产和运用、5G和6G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量子通信技术和设备、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设备、深海探测和开发技术和设备、高端发动机和盾构机等各类机械设备及操作控制系统、高端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设备、核能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设备、现代生命医药技术和设备等,以及能够创新、开发、运用、改进和优化各种高新技术和发展高新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条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生产力。现在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基础,不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