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教案.docx
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战争中的人性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本人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鉴赏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部分:示范研读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过程一、七嘴八舌话长征1.说说你了解的长征以及长征精神。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长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二、因囹吞枣知概貌1.杨成武何许人?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闽西红军第三路指挥部秘书、宣传队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三纵队干事,第十二师秘书,连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了绥远战役,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1958年炮击金门,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1960-1961年中缅堪境警卫作战,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文研究委员会主任。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著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本来选自杨成武回忆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事件。文章节选的内容,记述的是红四团和中央红军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击退“二马”骑兵;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宣布红军长征胜利等事件。2你从长征胜利万岁这个标题中读出了哪些感情?明确:感受到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和作者的自豪之情。3 .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注音及含义跋涉(bd)追剿(jiio)千军雷霆(ting)寒暄(xun)彝(yi)黔(qidn)寒噤(jin)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4 .把握文章结构,厘清行文脉络第一部分(1-8)我们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镇。(1-2)写红四军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3)简要回顾长征的艰难,交代指战员兴奋、激动的缘由。(4-8)红四团进入吴起镇及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一一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9-12)回忆毛主席亲自指挥这一仗的背景与缘由。(13-15)战斗之前的部署与准备。(16-19)战斗过程。(20)长征中最后一仗的意义及代价,以及作者对牺牲战友的情感。(2122)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23-31)赴会路上,邓小平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的困难。(32-34)交代会场环境及氛围。(35-38)毛主席问候与会干部,以心理活动表现出红军指战员对革命领袖的关心和理解。(39-42)毛主席总结长征并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意义。(43-45)毛主席向指战员发出号召。5 .概括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三、细嚼慢咽赏技法1 .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人物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貌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人物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2 .文中出现了多个场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个场面写一段赏析文字(从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等方面实例:文中第14段至19段详细描写了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赏析:作者描写该场面时多用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战前的紧张氛围;又通过写红军迅猛进攻以及敌人落败的状况,“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镣丽,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3 .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明确: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3.如何理解毛主席“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在当时的意义。明确: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使文章从上文写红军指战员对长征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上升到对长征胜利的理性认识层面,是文章内容的深入与推进,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同时,以长征的史无前列、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为节选部分的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做了一个必要有力的注脚“长征胜利万岁”绝不仅仅是一种激情之下的举动表达,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一种源于理想信念的热情欢呼。毛主席这句话使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激发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句话告诉红军指战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创的是一次史无前列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事业,是一个必定走向胜利的事业。在当时红军长征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得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打消有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四、斗丽争妍润文采1.激趣这是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第一句话“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明确:“诸位代表先生们”这句话有重复,“代表”与“先生”两者有重合的内容。2.斗丽争妍本文是一篇回忆录,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但其中个别用词还值得斟酌,你能挑出文中用词不当,语法不规范的地方吗?如:”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中“纪念”与“功绩”不能搭配,因为“纪念”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功绩”;“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中的“在”字似乎是多余的,可以删去;“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的“中”字如果删去,句子更简练,搭配也更恰当;“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一句中,“搬去”改为“扫除”可能更有书面色彩;“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一句读来挺别扭的,不如在“手里”前面加个逗号,或者改为“在一旁的战士手里握着枪”;,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一句中,“一声令下”前面要加个主语,因为前文提到了好几种情况,到底是谁“令下”,不明确;“宣布大会休息一下”中,“休息”的主语是“大会”,这可以算是主谓不能搭配;“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升起”改为“响起”,更能搭配;“这个会为了防止敌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为了防止敌人骚扰”是全句的状语,应放在整个句子的前面;“迂回敌人左侧、”“迂回”不能搭配“左侧”应该改成“迂回到敌人左侧”。五、各抒己见谈收获近年来,多有记者、大学生、社会团体,发起再走长征路活动。根据你对长征的了解,说一说“再走长征路”有哪些意义。明确:观点一: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到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恩、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数字充满张力,却显得“抽象”,真正走上长征路,走到那一个个浸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血雨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观点二: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送到了架桥现场。再走长征路,能更好地了解、体会这些故事包含的情谊与内涵。观点三:再走长征路可真切领悟长征精神、进好中国故事“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J长征精神是凝练的,也是生动的,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气的。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深刻内涵,也更能把握住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汉取无穷的力量,化为工作中的动力,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信闻作品,焕发出全国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第二部分自主研读教学要点:学生自主学习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过程一、认识一位元帅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作品有聂荣臻回忆录。二、回忆一场战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口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三、了解一段插曲1.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第三部分(6-1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2 .明确文章的主题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3 .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明确: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地们送回目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四、读懂一封书信1 .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2 .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3 .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明确:总的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地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具体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五、明白一个道理1.聂荣臻在统帅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争的间隙,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你认为,在战争中,是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还是对敌人开展政治宣传更重要?说说理由明确:观点一: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没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就难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战胜敌人。战争最直接地体现为军事上的对抗和冲突,因此,运用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军事谋略,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是战争的关键因素。比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一百团大战,打击了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在军事谋略上处于优势,是开展对敌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或局部胜利,就失去了话语权,图此,如果不能运用军事谋略在军事对抗中处于有制地或相对稳固的地位,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观点二: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重受。政治工作能使己方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工作是争取更多道义支持的渠,战争向着有利于己方的目标发展。聂荣臻通过送还日本小女孩,对日军展开政治工作,触动了当时日军士兵的内心,使他们回信表示感谢;在战后又引发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生的政治工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好于“百战百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更多的在于带有政治作色彩的“伐谋”“伐交”,而不是在于体现军事谋略色彩的“伐兵”和“攻城。板书设计感怙: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与作者的自亲之情长征胜利万岁主旨: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白喙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侑心。人物描写技动作行为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不畏艰险、更往直前、不力d不挠、白弼不息的红军形象L第一部分(1)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1.件T第三部分(6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京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大战中的插曲插曲TL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一主题: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一浅显平易通俗易懂语言特点:"书面语与口语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