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登高》教案.docx

    • 资源ID:1231560       资源大小:93.80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2 .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3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 .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3 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创作背景(代#课件#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2 .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二、自读全诗1 .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读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2 .注音渚(Zhti)清作(zu6)客霜鬓(bin)浊(zhu6)酒3 .词语注解渚:水中的小洲。落木:落叶。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作客:客居他乡。百年:犹言一生。潦倒:犹言困顿,衰颓。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许多。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花白。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浊酒:未过滤的水酒。4 .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一一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一一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单独登临高台。困难苦恨繁霜鬓,一一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一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三、自主赏析1 .整体感知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常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 .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白季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昂扬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单独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准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孤独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困难”,既有国家的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慨声中收笔,悲愤肤浅,而又寄意深远。四、教师总结1 .主旨格凋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概博大肤浅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常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而风格虽沉郁顿挫,却也大方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2 .艺术特点:联联对偶,句句押韵。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落,最终将时世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简单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五、巧学精练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答B无拟人手法)A.诗人开篇用非常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颜色一一得到了表现。B.颔联采纳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照应的作用。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很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以下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登高教案篇2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2 .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3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 .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3 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4 .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5 .注音渚(Zha)清作(zu)客霜鬓(bin)浊(zhu6)酒3.词语注解渚:水中的小洲。落木:落叶。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作客:客居他乡。百年:犹言一生。潦倒:犹言困顿,衰颓。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浊酒:未过滤的水酒。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一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一一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一一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百年多病独登台。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一一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一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三、自主赏析1 .整体感知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 .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登高知识点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二、作者介绍1.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 .祖父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崎、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3 .杜甫诗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一春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一梦李白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一赠花卿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一一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一一绝句四首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一一佳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一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一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望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一戏为六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月夜忆舍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一水槛遣心二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一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一江南逢李龟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登高教案篇3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 .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想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 .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占,宣、O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 .杜甫的生平经历2 .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3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To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 .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 .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一一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登高教案篇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教学目标: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一一杜甫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一一杜甫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一一梁启超情圣杜甫)“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二、整体感知听名家朗诵。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符合要求吗?太符合了。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非常地流畅自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引申: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二、品味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一一悲凉哪个字是关键?一一“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落木、长江“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只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这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其他举例: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三、体悟情感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己面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万里一一远离京城,眷念朝廷;常作客一一漂泊无定;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独登台一一羁旅孤独。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己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四、总结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大一一取象宏伟、境界空阔深一一感受丰富、情感深沉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登高教案篇5教学目标:1 .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 .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4、学习登高,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学重点: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学习登高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情绪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一一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之后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一一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3、译诗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4、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述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情绪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个性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个性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证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登高教案篇6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不单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式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在前面学过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歌风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阳登高而写的登高一诗,就要继续在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在朗读吟诵中提高对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从而进一步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诗意,把握诗歌悲壮的情感基调。2.通过深入吟诵和小组合作交流,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揣摩诗歌意象,疏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难点是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教学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杜甫晚年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本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登高。明代学者胡应麟说,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和杨伦也曾评价说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登高。二、初读文本,共同感知1 .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本诗。2 .悟读:学生带着情感体悟个读。3 .尝试为本诗划分节奏,再读。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4 .鉴赏诗歌,整体读完后都会对诗歌的情感氛围有一个把握,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感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悲壮。5 .律诗的常见结构为“起承转合”,“转”往往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为尾联蓄势。那么,在本诗的“转”上,诗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感。三、细读文本,品读语言1 .下面我们细细读一读本诗的首联和颔联,也就是诗人登高所见,来品味其中的意象,并请大家谈谈你喜欢的景物描写以及喜欢的.理由。明确:“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2 .请大家先看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3题,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过,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颈联十四字呈现给读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层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叹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忆平生的意味,不宜拆开来孤立理解,从而消解诗意。3 .结合最后两联,请大家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愁,却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诗歌的后两联一下转到诗人的个体命运上来,呈现出一个“潦倒”的、年老多病穷困忧愁的诗人形象。4 .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全诗谈谈。(1) “落木''能否换成“落叶”?明确:“落木”从屈原湘夫人的“木叶”转变而来,更古雅,更有体积感,更能显出悲秋的沉重心情。(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 “萧萧”“滚滚”有何艺术效果?明确:不只写出叶与水之“声”,也写出叶与水之“形”一一-“萧萧”显出落叶众多,“滚滚”显出江水浩大;不仅写出秋之“形”,也写出秋之“神”既萧飒苍凉又寥廓壮大。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且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3)有人说“无边”“不尽”“万里”“百年”等字是无用的“冗字”,你怎么看?明确:这些字并不是冗字,去掉这些字就丧失了阔大的时空感,并且丧失了悲凉感慨一唱三叹的意味。四、体味“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学们

    注意事项

    本文(《登高》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