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万博开题报告2013.12.19..docx

    • 资源ID:1231867       资源大小:52.9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万博开题报告2013.12.19..docx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欧洲游客在华旅游的跨文化沟通研究研究生:BORISZVGrOs(万博)指导教师:安然学号:201222800366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二O一三年十二月论文题目一、摘要中文欧洲游客在华旅游的跨文化沟通研究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nthecontextofChina7sinbound-英文tourismfromtheaspectofEuropeanTravelers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将会来到中国观光旅游,体验中国的风景和文化。跨国旅游意味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即会导致跨文化沟通的产生。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来到中国,这些游客在中国旅游期间,必定会与中国人进行住宿、购物等方面的沟通。而这些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国外游客对其中国旅游的满意程度,也会影响到国外友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因此从中国旅游业的角度来研究这种跨文化沟通行为意义重大。本文聚焦于旅游领域的跨文化沟通,以来自欧洲的自助游游客为研究摘对象,因其体跟本地人的接触较多一些,面临的跨文化沟通也相对多一些。笔者通过文献了解到,国际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沟通时即使彼此没有语言障碍,也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价值观念要思维等方法。因此本文拟通过访谈方法对欧洲自助游游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跨文化沟通内容有哪些第二,影响外国游客跨文化沟通的因素有哪些;第三,阻碍外国游客在中国成功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整个访谈也将围绕这三个部分进行,然后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类分析得出欧洲自助游游客在中国的旅游过程中跨文化沟通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障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跨文化沟通对策及建议,以便帮助国外游客顺利完成在中国的旅游体验。中文跨文化沟通沟通障碍中国旅游业什-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barriers举J/China1nrr÷sffl1、关健词数量不少于三个:2、关键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二、立题依据1、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从旅游业视角来研究跨文化传播问题的文献不多。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旅游业能够创造巨大的利润。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业会越来越繁荣: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花时间去国外旅游。例如,2012年是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全世界的游客超过了一亿,这在旅游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UNWT0,2013)跨国旅游意味着有跨文化沟通行为发生,去国外旅游必然要与当地的居民产生沟通、交谈,也就是旅游领域的跨文化沟通。目前跨文化沟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留学生、外出商务人员等群体身上,很少有学者从跨文化沟通的角度对国外游客进行研究。本文专注于研究欧洲游客在华旅游时跨文化沟通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沟通障碍,通过研究旅游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来拓展跨文化沟通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了解下以往的跨文化沟通理论是否适用于旅游领域。实践意义根据一些数据统计,中国的旅游业会有巨大的进步: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顶尖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到时会拥有约137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游客。(UNWT0,1997)由于国际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所以每个游客的沟通能力不一样的;因此,通过研究游客在跟本地人进行沟通时如何能够实现成功的沟通,能够更好地理解游客的需求,使得国外游客在中国的旅游得以顺利完成,得到美好的体验,以及促进中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找出中国的旅游业有没有需要发展的领域。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跨文化传播是最近几十年发展比较迅速的研究领域。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这个专业术语,在他的作品无声的语言中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在这项研究中,他指出,文化在很多方式上控制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沟通。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要了解外国文化,而是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一些挑战,他第一次指出由于文化对于沟通有影响,沟通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假设我们充分意识到给别人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因为对象的知觉跟我们的知觉不一定会一样的。(Hall,1959)o跨文化传播现象出现了以后,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了更多跨文化传播课程与刊物;而且更多的学者继续研究在许多不同种类的话题。尽管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术语来定义,文化已经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早期时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和克拉克洪(Kluckhohn)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和定义,编制了一份名单,包括164种不同的文化定义。(Kroeber&Kluckhohn,1952)Matsumoto以这种方式接近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群人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集合,但每个人的不同,从一代到下传达。'(Matsumoto,1996)一名著名的学者,Ting-TOOmey对于文化定义是较为熟知的定义。她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参照系,由传统、信仰、价值观、规范、符号和意义被互动社区成员共享的模式。'(Ting-Toomey,1999)由于文化的复杂性,没有完全一样的定义,但是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征:例如,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既是一个单独的结构又是社会结构,文化影响个人行为和行为的解释等等。(Spencer-Oatey,2012)霍尔很早就提出了,文化对于沟通或者交流有影响。我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因为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长大,学习这文化的语言、规则和规范。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和规范。(Gudykunst&Kim,2003)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不同的沟通风格,而且不同的沟通风格(跟文化其他的方面一起)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误解的现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典型的做法是比较沟通双方或者多方的文化模式。(Ting-Toomey,1999)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不同的沟通风格,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跨文化意识很重要的。起初,特里安迪斯(Triandis)定义了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就是在一个特定文化知识中,这往往对其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影响。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为了避免误解。认识其他文化的特点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背景人的行为。(Triandis,1977)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冲击的相关问题是一个研究较多的主题。关于文化冲击,Furnham是这方面主要的研究者。他使用U型曲线模型描述了文化冲击的过程。文化适应所谓U型曲线模型是长期以来公认的理论,简单来说,其实质就是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在高点开始(即很开心、兴奋的状态),然后经历情绪低落或者抑郁,之后通过一个关键的“恢复”阶段,最后会跟开始的时候一样均衡(Furnham,1984后有学者在U型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所谓的W型曲线模型。意思就是在旅居者回国再回到移居国的状况下,U型曲线模型的过程会不断重复,在这阶段再次经历类似的过程(Brein&David,1971,Gullahorn&Gullahorn,1963)。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否认文化适应过程的建模的可能性;有的学者认为,这个过程不是一维的,所以这个模式不成立。2. 2跨文化传播和旅游的研究现状3. 2.1国外研究现状跨文化传播与旅游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少研究过的地区。甚至知名的学者Ward和BCrno在她们的论文中注意到:”对心理学家,旅游业作为一个被忽视的研究课题,而且(她们的论文-作者)讨论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研究气力提供开创性的研究机会和创新的应用。"1(Berno&Ward,2005)当然,有一些己经研究好了领域,然而,一般来说,研究好各方面的主题是很少的。重要的是要指出,跨文化传播有一些主题,在旅游的情况下跟其他情况下的特点不同。比如说,在旅游的情况下,跨文化适应被广泛接受的所谓U型曲线格局是不能使用的。Hottola发现了,在旅途过程中经历的夸文化适应不同于普遍接受的U或者W型曲线理论的过程。他创造了所谓文化混乱的动态模型,他的理论指出跨文化适应U型曲线理论的弱点。因为他强调的是,在旅途中经历的“文化冲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冲击,最有可能是一种文化混乱,其结果不一定是负的;而且在所谓文化学习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克服他尴尬的一种感觉,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无法适应文化。(HOttOIa,2004)有其他相关的理论:知名的学者,Ward创造了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模式,这讲解跨文化接触(像旅游)中的一些心理和社会进1原始文本:”tourismasaneglectedtopicofstudyforpsychologistsand(theirarticle-theauthor)discusseshowventuresintothisareaprovideopportunitiesforpioneeringresearchandinnovativeapplications?(Berno&Ward,2005.).程,例如包括学习新文化特定的技能、管理压力和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Ward,Bochner,&Furnham,2001)有的论文集中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就是说从经济方面研究一些问题,集中在如游客的消费行为这些方面。例如Berno和Bricker发现了在欠发达国家,国际旅游己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强调旅游业的重视,在经济上的重要性。(Berno&Bricker,2001.)McCabe侧重于经济方面,他研究的主题是营销传播。比如说,他提出一些广告策略,为了更吸引旅游业的消费者。旅游习惯和旅游动机是一种比较后期研究的主题。在这主题上,Pearce的研究是主要的,他介绍了旅游行为的主题和概念计划,他的论文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大汇总。他研究的问题就是,文化对旅游动机有什么影响,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旅游动机,旅游计划。(Pearce,2005)关于从旅游方面研究的跨文化交际,标题是InterCUItUraICommunicationwithintheTourismindustry,这是很好地总结一些基础的关键问题。她研究的主题就是在旅游业内的一些文化和沟通问题,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她强调,文化有很多方面,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思维方式等可以导致误解。比如说,不同非语言沟通的解读可能也会导致误解。在非语言沟通的一些象征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它意思是不一样的。(Vellnagel,2010)4. 2.2国内研究现状Wang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旅游业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通过研究,研究着发现了有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说,作者发现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之间有一个差异:人们有不同的态度对待冲突。他通过调查发现了,在中国旅游的美国游客的只有百分之三十八感到满意。而且虽然美国人民都愿意直接面对,讨论有争议的话题;但是中国人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对抗,这也可能导致沟通问题。(Wang,2012)另外一名研窕者,贾远先也是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研究目标就是”提出一些对我国(中国)旅游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的跨文化交际、规划、开发、管理和营销的具体策略,帮助旅游从业人员将文化冲突对游客行为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保证游客满意度最大化。”他发现了语言,非语言的行为,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基础,并可能导致在旅游活动中的误解。本文研究的目标正是找出这些方面,以帮助旅游经理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游客的需求,以确保国际旅游业在中国的顺利发展。但是,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的旅游活动都是跟一些游经营者有关,例如旅游团与导游沟通情况怎么样。(贾远先,2012)目前关于中国旅游的研究都是从旅游企业或者旅游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研究。它们的关注点就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改善现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国际游客跟不同本地人(不是专业旅游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角度还没有研究过。我的论文正想从这一角度着手,找出国外游客与非旅游运营商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内容、影响因素、沟通障碍等,而且Wang在他论文中也提到,目前国际游客和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其居民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缺乏,所以在此研究领域尚有潜力。(Wang,2012)3.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3.1 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Bennett,M.J.(1986).Adevelopmentalapproachtotrainingforinterculturalsensitivity.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10(2),179-196.Bennett,M.J.(1991).NewinsightsforinterculturalsensitivityIlmodel.TrainingandCultureNewsletter,3(5),5.Brislin,R.(2000).Understandingculture'sinfluenceonbehavior,2nded.FortWorth,TX:HarcourtBraceJovanovich.(firsteditionappearedin1993).Freilich,M.(1989).RelevanceofCulture.CT:GreenwoodPress.Gudykunst,W.(1993).Towardatheoryofeffectiveinterpersonalandintergroupcommunication:Ananxiety/uncertaintymanagementperspective.InR.L.Wiseman&J,Koester(Ed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pp.33-71).NewburyPark,CA:Sage.Gudykunst,W.&Kim,Y.Y.(2003).Communicatingwithstrangers:Anapproach.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4thed.NewYork:McGrawHill.sis.Gullahom,J.T.,&Gullahorn,J.E.(1963).AnextensionoftheU-curvehypotheJournalofSocialIssues,19,33-47.Hall,E.T.(1959).Thesilentlanguage.NewYork:Doubleday.Kroeber,A.L.,&Kluckhohn,C.(1952).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NewYork:VintageBooks.1.antieri,L.&Patti,J.(1998).WagingPeaceinOurSchools.Boston:BeaconPress.1.ustig,M.W.,&Koester,J.(1999).InterculturalCompetenc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3rded.NewYork:Longman.Matsumoto,D.(1996).CultureandPsychology.PacificGrove,CA:Brooks/Cole.Spencer-Oatey,H.(2012).Whatisculture?Acompilationofquotations.GlobalPADCoreConcepts.UK:UniversityofWarwick.Ting-Toomey,S.(1999).CommunicatingacrossC山tares.NewYork:TheGuilfordPress.Triandis,H.C.(1977).Subjectivecultur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acrosscultures.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t285,418-434.3.2 跨文化传播和旅游的研究现状3. 2.1国外研究现状Bemo,T.,&Bricker,K.(2001).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ThelongroadfromtheorytoPraCtiCe./ntemation出Joam出"EconomicOeueZopmen03(3).Berno,T.,&Ward,C.(2005).Innocenceabroad:Apocketguidetopsychologicalresearchontourism.AmericanPsychologyist,September,593-600.Brein,M.&David,K.H.(1971).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dtheadjustmentoftheSojourner.PsychologicalBulletin,76(3),215-230.Furnham,A.(1984).Tourismandcultureshock.AnnafeofTourismResearch,11,41-57.Hitchcock,M.(etal.)(2008).TourisminSoutheastAsia:Challengesandnedirections.Copenhagen:NIASPress.Hottola,P.(2004).CultureConfusion:Interculturaladaptationin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31,447-467.Jayapalan,N.(2001).AnIntroductiontoTourism.NewDelhi:AtlanticPublishersandDistributors.1.ickorish,L.J.&JenkinsC.L.(1997).Anintroductiontotourism.Oxford:ReedEducationalandProfessionalPublishingLtd.McCabe,S.(2009).MarketingCommunicationsinTourism&Hospitality.Oxford:ElsevierLtd.Pearce,P.L.(2005).TouristBehaviour:ThemesandConceptualSchemes.Clevedon,UK:ChannelView.Reisinger,Y.(2009).InternationalTourism:CulturesandBehaviour.Burlington,MA:ElsevierButterworth-HeinemannPublications.Scranton,P.(ed.)(2007).Thebusinessoftourism:place,faith,andhistory.Philadelphia,P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Timm,A.(2011).Interculturalproblemsinthetourismindustry.Norderstedt,Germany:GRINVerlag.UNWorldTourismOrganization(1995.).UNWTOtechnicalmanual:CollectionofTourismExpenditureStatistics.Madrid:UNWTO.UNWorldTourismOrganization.(1997).Tourism:2020Vision.Madrid:UNWTO.UNWorldTourismOrganization.2013).UNWTOAnnualReport2012.Madrid:UNWTO.Vellnagel,C.(2010).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ithintheTourismindustry.Norderstedt,Germany:GRINVerlag.Walton,J.K.(2011).SeasideResortsandInternationalTourism.TouringBeyondtheNation:ATransnationalApproachtoEuropeanTourismHistory.Surrey,UK:AshgatePublishing.Ward,C.,Bochner,S.,&Furnham,A.(2001).Thepsychologyofcultureshock.London,UK:Routledge.5. 2.2国内研究现状Gao,G.(1998)."Don'tTakeMyWordforit.,'-UnderstandingChineseSpeakingPractic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22(02).He,R.&Liu,J.(2010).Barriers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MultinationalFirms-ACaseStudyofSwedishCompanyanditsSubsidiaryinChina.Halmstad:HalmstadSchoolOfBusinessandEngineering.Huang,Y.(2011).ChineseTourGuides4Strategi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ImplicationsforLanguageTeachingandTourismEducation.Journalof1.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2(1),146-150.1.i,M.(2007).ModellingtheTravelMotivationofMainlandChineseOutboundTourists.WestLafayette,IN:PurdueUniversityGraduateSchool.1.ew,A.A.(etal.)(2008).TourisminChina.NewYork:TheHaworthPress.1.u,Y.(2009).ChallengesforChina's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BriefingSeriesofTheUniversityofNottinghamChinaPolicyInstitute,52.Pfund,F.(2002).TourisminChina.Norderstedt,Germany:GRINVerlag.Seligman,S.D.(1998).Chinesebusinessetiquette:aguidetoprotocol,manners,andcultur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London:SagePublication.Wang,Q.(2012).ComparativeAnalysisonth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betweenChinaandAmericainTourism.Qingdao,China:OceanUniversityofChina.高军,马耀峰&吴必虎(2010).外国游客感知视角的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一一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旅游科学.邓文君(2006).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业人员跨文化敏感性研究.浙江大学学硕士论文.贾远先(2012).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硕土论文.王志强(2005).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Deutschland-Studien,20(3).三、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第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的跨文化沟通内容有哪些。第二、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产生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由哪些影响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对成功沟通有哪些影响。第三、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跨文化沟通障碍有哪些。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的跨文化沟通有哪些障碍,因为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行为沟通就变得极其重要。本文想要通过访谈来了解国外游客除了语言、非语言障碍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障碍,这些障碍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外国游客在中国的跨文化沟通内容除了基本的住宿、餐饮、交通等,还有没有其他的沟通内容。造成这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拟用提纲: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1.1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1. 1.2来华旅游热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1.3.1 理论意义1.3.2 实践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2. 1跨文化沟通2.2旅游中的跨文化沟通1. 2.1国外研究现状2. 2.2国内研究现状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3. 1研究问题的提出3.2研究方法的选择3. 3研究对象与访谈对象的选择第四章研究结果分析4.1外国人在华旅游跨文化沟通内容分析4. 1.1旅游内容4. 1.2突发状况4.2旅游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4. 2.1语言4. 2.2旅游动机4. 2.3旅游准备4. 2.4文化距离4.3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分析4. 3.1语言5. 3.2非语言6. 3.3文化差异较大第五章结论6.1 研究发现6.2 建议7. 3研究不足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7.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访谈法本研究属于定性研究。访谈法是定性研究最主要的方法。研究者进行访谈的时候可以和对方发展一种相对信赖的关系,因此通过访谈可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对方的想法、思维和预期的反应或者行动。本文研究对象是自己组织来华旅游的欧洲游客。由于研究对象不是团,通常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与三两同伴一起结伴,在没有专业导游的陪同下来华旅游,所以面临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会多一些。笔者拟在广州国际青年旅社对来自欧洲的游客打算进行10次访谈,访谈问题如下:一:游客基本信息1 .来自哪个国家?会不会说中文?2 .来华旅游多久了?都去了哪些地方?二:有关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内容1.旅游的时候住宿、餐饮、交通是如何解决的?3 .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和当地人沟通?4 .旅游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何解决突发状况?三、有关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1 .来华旅游的动机是什么?来之前是否为自己的旅游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2 .在旅游中通常使用哪种语言与本地人沟通?是否会使用非语言?3 .你觉得有同伴陪同旅游的话,在中国的跨文化沟通是否会好一些?四、有关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障碍1.你觉得在旅游中沟通障碍有哪些?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障碍的?4 .在旅游中,你自己无法解决有什么?5 .你认同中国的文化么?其他你觉得这次来中国旅游与的当地人跨文化沟通怎么样?对你的旅游有没有影响?以后会不会考虑参加旅游团再来中国旅游?你以后还会不会再次来中国旅游?笔者将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随后进行转写,转写后进行归类分析。根据访谈内容将访谈对象的答案按照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类,之后分析出旅游中跨文化沟通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障碍。3、研究工作基础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已接触并掌握了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在写期末论文中己使用过该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人已经尝试做了一个个案访谈,大致了解到这个研究面临的问题和能发现的问题。因此,本人有信心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在毕业论文中。导师安然老师一直从跨文化传播工作,她能够在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另外,本人对跨文化传播这门学科深感兴趣,而且也积累了相关知识。四、论文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论文工作进度安排起止时间工作内容备注2013.122014.04基础理论的准备,LiteratureReview2014.042014.07访谈收集资料2014.082014.10访谈资料的分析和处理2014.102014.12毕业论文初稿2015.12015.2毕业论文第二稿2015.4毕业论文定稿与答辩五、开题报告作者承诺及导师意见我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并将在导师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签名):年月日我已审阅过开题报告的全部内容,同意举行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注:开题报告结束后,本表与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一起交至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处。

    注意事项

    本文(万博开题报告2013.12.19..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