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西学东渐”解读民国女性服饰设计中的色彩应用.docx

    • 资源ID:1232619       资源大小:24.6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西学东渐”解读民国女性服饰设计中的色彩应用.docx

    从西学东铲解读民国女囹瞬设it中的鳏应S-:何为“西学东渐”所谓西学东渐,常指历史上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美等国先进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坚决抵触到逐渐接受西学,最后甚至“全盘西化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外国人和出国华人,借由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通商口岸以及香港、澳门、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对于中国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及学术发展都产生了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民国时期色彩科学的“西学东渐”2.1 西方色彩的基本原理近代光学的传入西方近代光学知识的传入,为中国色彩文化的理论基础由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转向光学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条件和思想资源。首先,牛顿的色散原理作为光学知识之重要组成部分传入中国后,1853年英国的传教士艾约瑟与张福僖共同翻译的光论首次将色散原理以及太阳光谱介绍给国人。1905年,英国人高葆真发表了论光与声与色之理,文中介绍了牛顿的分光实验及七色理论,并与中国传统色彩理论进行比较。文中他还介绍了色彩学研究的新成果原色混合原理。这些理论都极大的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色彩体系阴阳五行学说下的色彩论。具体表现为:a.色彩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了取代传统定义“色彩”一词的词汇,是色彩学原理中基本的概念。b.“七色”观成为与中国传统“五色”观并立的色彩体系。c.中国传统的正色、间色原理被西方近代的原色、混色原理取代。自此,西方光学知识对色彩现象的科学解释,使得国人认识到色彩现象的产生是源于光的作用,而非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从而撼动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其发展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在艺术创作中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2.2 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染色手法的补充开埠后,国内外商贸发展密切,通过“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化学知识所带来的新型颜料、染料和制造工艺极大丰富、充实了中国色彩文化。18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化学家们的努力探索下,新型化学颜料层出不穷,例如:钻、铭、明矶、铭酸铅、养化第二络等,被广泛运用于皮革、陶瓷和服装产业,为近代服饰设计的发展和化染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2.3 西方油画艺术推进国人色彩观念的转型国人对西方油画艺术的吸收学习,同样推动了传统色彩理念的蜕变,色彩在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全新的定位。在西方油画艺术影响下,近代以来中国绘画技艺和观念通过西学发生了变革。中西色彩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为:中国人好水墨,西方人重油彩。15世纪油画的诞生,奠定了西方绘画重色彩的发展基调。历代油画大师不但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推动色彩表现技巧的提高与成熟,而且常常从理论的高度对色彩表现手法加以探讨,这是西方色彩学高于我国的重要原因。康有为最早在1918年提出了“美术维新”的思想,吕澈、陈独秀也在同一年发出了进行“美术革命”的号召。自此之后,西方绘画注重色彩表现的传统不仅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功能和特殊地位,同样还影响了中国近代服饰色彩的发展与改良。总之,西方色彩艺术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这种艺术与科学息息相关的设计思维也逐渐体现在近现代的服饰设计中。三:民国时期女性服装设计中色彩应用的“西学东渐”3.1 服饰设计上的中西交融随着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发起,中国爆发了一场深层次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人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而作为思想外化的服装呈现出一种剧烈动荡与稳步发展混杂的变化趋势。中国由近代迈入现代,人们对自由、自强的向往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服饰的变化深刻的体现出中西交融的趋势,体现为:中国在保护民族服饰传统和采用西式服装以求自强问摇摆,在自我选择和被动接受的心理之间摇摆。纵观整个近代,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不是固守传统就是全盘西化,甚是极端,直至现代,才开始中西合璧,既学习西方服装的先进之处,又采用中国“气灌于内”的艺术内涵,造就了以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为代表的新型中式服装,成熟起来。以30年代改良旗袍为例:改良旗袍,特指改变了传统旗袍的外轮廓,使旗袍带有时代色彩,在审美、面料、制作工艺方面较多地融合了西方服饰的设计要素,这种在设计上具备中西合璧特点的旗袍在当时被称为“改良旗袍工30年代流行用各色花布、条格棉布和阴丹土林布缝制的改良旗袍,这类布料色彩清净、素雅,尤其以阴丹土林色染成的布料做成旗袍样式简洁大方,颇受当时的女学生和闺阁小姐的青睐。如图1、2上图所示为阴丹土林布制成的30年代的改良旗袍样式,A,设计思想:改良旗袍为女性在新时代生活背景下产生,明显融入西方现代技术及审美。B,款式:与传统旗袍的样式相比,改良旗袍已为时装艺术,其形制结构随时尚逐年变化,装饰也愈发简单,其设计思想已融合西方审美及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贴合人体曲线,展现女性形体美。C,面料选用:面料各式各样,高级的多用绸缎、进口绸纱、呢绒等纺织品。D,染色:采用了阴丹士林色。“阴丹土林"Indanthrene,是一种人造化学染料名称,原有各种颜色,但是常说的“阴丹士林色”多指青蓝色,其颜色更为鲜亮、素雅。E,制作工艺:在胸、腰部采用了收省、熨烫、归拔的工艺。以上对于旗袍的种种改良充分体现了国人思想上的民主共和与个性解放,“中西合璧”独创了改良旗袍这一融合东方女性智慧与美丽的设计结晶,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以来女性服装形制上的桎梏与压迫。3.2 民国服饰设计中色彩应用的“西学东渐”民国服饰设计中,布料色彩的选用更多的是随着款式与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思想的进步而更加多彩缤纷起来。民国服饰色彩有明显的性别化特点。纵观历史,中国服饰色彩的性别化特征贯穿传统色彩文化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反映了服饰色彩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反应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历史进程。服饰色彩的性别差异,通常具有普遍性。一般年轻女性偏爱粉红色等浅嫩色,年轻男性泽偏爱蓝色、白色等中性色;年长女性喜欢选择深红、深绿等高纯度低明度色,年长男性则喜欢黑、白、灰及蓝色等无彩色及低纯度低明度色。服饰色彩作为区分男女性别的文化标识,能够赋予人类社会性别意义,强化人类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一致性,并内化成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一般来说,女性以色彩亮丽为主,以满足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男性则以色彩黯淡和深沉为主,以适合男性沉重冷静的社会心理期许。由于社会赋予服饰色彩的社会性别意义,男性和女性不得随意跨越色彩的社会性别属性。由此可见,服饰色彩的性别化分类,也会给男女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带来限制和束缚。321忽视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的服饰色彩(图3,图4,图5)流行时期:20世纪20年代流行人群:女学生和年轻妇女流行的服装款式:“文明新装”与女学生装流行原因:个性解放与女权主义兴起带来的社会思想剧烈变革,新一代知识女性代表女学生,在服饰上也充满了变革的热忱与激情,反映了“五四运动”以来女性抗争传统礼教束缚的决心与行动。服饰流行色彩:文明新装一蓝色、月白色、白色的布旗袍(袍身变短)蓝色、月白色、白色袄衫+黑色长裙+白线袜+黑偏带布鞋服饰色彩解析:女性大胆选用了无色彩的黑白色与偏于男性化的蓝色等中性色。从中国传统色彩语义来看,在古代民间服饰上忌讳黑白两色,属于凶色,所以人们逢年过节、婚嫁生育期间都忌讳黑白二色。蓝色则是历代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为男性色,其性格色彩代表冷静、含蓄、简朴,深受中国人喜爱,符合中华民族对素雅、稳重色调的偏爱。从西方色彩配色学上讲,黑色+白色+蓝色(蓝:包括各种纯度明度和彩度)反映在人的色彩心理,对应形容词是:冷静的、理智的、先进的、睿智的,现代化的,革新的等等。蓝白二色相配能形成纯洁干净朴素之美,黑白二色相配则给人鲜明、利落、现代之感。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几种偏于中性的色彩搭配虽然缺失了传统意义上女性的柔美色调,无法充分体现传统意义上女性的性别色彩,但却充分而形象的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女性在妇女解放道路上的抗争历程。3.2.2强调性别差异的服饰色彩流行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战乱时期流行人群:身着改良旗袍的时尚女性流行的服装款式:海派改良旗袍与中西合璧的改良洋装流行地点:主要为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流行原因:“西服东用”“中西交融”20世纪30年代,沿海地区由于开放程度较大,故这个地区的人们在着装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比内陆地区的人们时尚、开放的多。例如:上海三、四十年代中国最先开放风气,接触东西方舶来文化之地,那时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上海服装和时尚产业发展迅速,上海裁缝在全国最先采用立体裁剪制作出改良旗袍和新式服装,并以此最终形成“海派”服饰风格。这个时期,女性服饰风格由简入繁,服饰色彩也是五颜六色,瞬息万变,旗袍色彩随着款式的流行,周期也变得相当短。服饰流行色彩: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的性别化明显,女性服饰流行色五彩缤纷,以明艳、光鲜的色调为主,凸显女性美,曲线美,以满足女为悦己者容的被观看的心理需求,配色手法为强调男女有别的性别意识占主流。如图所示:图6、图7、图8、图9根据色卡,我们可以看出,30年代流行的服饰色彩多为体现女性柔美特质的暖色系,色彩设计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以展现女性个性为目的。朱红色、红色、粉红色、紫红色、藕荷色、紫色、黄色、淡黄色、月牙色、橘色、赭石色、肉色,驼色、亚麻色、蓝色、绿色和白色等色彩的各种搭配,按照色彩语言学所对应的形容词来说,可以解释为(不按顺序,有重复):成熟的,柔美的,娇艳的,温柔的,温暖的,温和的,天真的,复杂的,时髦的和军装风的。此时的服装色彩已经脱离了追求“男女平等”的性别取色,充分的展现中国女性兼具传统与时髦的美丽姿态。在战乱连年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色彩与服饰的搭配展现出女性身上柔美娇艳的特质。此时女性的生理性别得到了强化,大多数中国女性更偏爱柔美的性别色彩取向。另外,绘画艺术中,西方画家往往通过色彩与人体肤色和谐的应用来展现人体的色彩美感,从截取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女装选用了白色、肉色、粉色、黄色、浅色等紧身衣服都有一种裸体的感觉,因为此类色彩接近肤色,会使服饰产生一种裸露身体之感,这也符合了当时的服饰设计趋向向西方学习,突出个性符号,展现人体美的特征。四:结语民国几十年,“西学东渐”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代色彩文化也随着“西学东渐”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颜色科学上的更新,染色技术上的进步,社会整体观念上的蜕变,乃至人们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上都得到了重新构建。通过对“西学东渐”思想在色彩学、色彩观和服饰色彩设计的表象进行梳理、剖析,可得出客观结论:民国时期对西方设计思想的理解和借鉴的本质仍然是改良性质的变革,近代中国色彩观的发展并没有被全盘西化,相反,中国色彩传统与西方颜色科学始终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色彩设计发展的主流。我们当代中国的设计师与学者也应该引以为鉴,学习西方设计要在理性的前提下“拿来”,才是中国当代设计的良性发展的保障。参考书目:1 .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华梅著2 .中国传统色彩鸿洋著3 .服装色彩学王蕴强著4 .民国商业美术史林家治著5 .中国服饰百年廖军、许星著6 .百年衣裳袁仄、胡月著7 .服饰生理学华梅8 .文明的轮回诸葛铠著1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学研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2林乐知.光论J.教会新报,1869(2):530-531.3高葆真.论光与声与色之美J.万国公报,1905:14-16.4费雷尔.色彩的语言M.归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97.5高希圣,郭珍,高乔平等.社会科学大词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5.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艾华,李银河.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01(4).网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邢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M

    注意事项

    本文(从“西学东渐”解读民国女性服饰设计中的色彩应用.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