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自读策略.docx
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自读策略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精妙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福建省语文中考试卷古诗词阅读题块,考查范围包括课内古诗词36首,课外古诗词48首;分值6分,其中选择题3分,简答题3分;考点为诗歌的内容、情感、写法。显然,课外古诗词诵读学习是学生独特的深入解读作品的行为,不能只定位在背诵、默写的层面上。目前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还在较浅层次徘徊,只是随意讲讲、读读背背,缺乏指导性、有效性、科学性,远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中考的要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与人教版相比较,统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拆分到每册书的三、六单元后,不再是集中于每册书的末尾;每一组四首诗词,每一首诗词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注释位置有所改变,正文在左注释在右的方式取代了正文在上注释在下的方式,方便查找;注释更加全面,增加注释了古诗词背景内容。较为完备的助读系统,有利于学生自读课外古诗词。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深入解读课外古诗词?笔者根据题材的不同对48首课外古诗词作了分类(如图1所示),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自读策略。下文作具体阐释。iliHklite堂&自罐超*谡忤古的词按题M分数特点l三flit写景抒情15狂马风景诗中的IKlft心Jft自M志5所咻之物边麻征战秋纸M版特色之物主”引便式自it忤古咏史5mem21中吹,件人物出象海透式自读<na<*H>an和侍以敏时I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支架式自读支架式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与建筑中的脚手架相似,该教学法是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个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步地攀升,即一步一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逐渐掌握知识要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统编版课外诵读中的写景抒情类诗词15首:峨眉山月歌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竹里馆晚春庭中有奇树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行香子树绕村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些诗词或歌咏山水名胜或描写自然风光,借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作描写对象直观,富有画面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笔者提供五步学诗法作为学习写景古诗词的支架,放手让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诗意境之美:第一步:知诗人。即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朝代、生平,文学造诣,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的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奠定基础。第二步:读诗文。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第三步:解诗意。结合注释、阅读赏析小短文了解诗词意思。第四步:悟诗情。体味作品中流露的情感主旨。第五步:入诗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融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借助五个小支架,学生有了抓手,一步一步地攀升,入情入境,既能通过想象领略诗中有画之美,还能借助自己的创作体验画中有诗之趣。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主问题引领式自读所谓主问题,就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大问题。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大量减少了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主问题一线串珠带动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品读,克服了肢解课文、零敲碎打、一讲到底等弊端;主问题具有探究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可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少、实、活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而多元化地解读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统编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即事感怀诗21篇:江南逢李龟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春夜洛城闻笛泊秦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梁甫行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无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安军别云间。这些诗词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诗词作品中有中心事件和人物形象,解读作品即可紧扣中心事件和人物形象设计主问题,进行主问题引领式自读。例如九下定风波(苏轼),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是重点,教师紧扣文本中的独字设计主问题:结合整首词品析,苏轼的独特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结合这个问题,反复诵读,圈点批注,深入探究,最后总结出苏轼的独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感受: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二是独特表现:在疾风骤雨中吟啸且徐行;三是独到领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是独到的精神家园:半生烟雨何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统编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有怀古咏史诗5篇,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串起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解读怀古咏史诗即以作者的情感设计主问题,如以贾生诗中之怜:长沙过贾谊宅诗中之悲:咸阳城东楼诗中之愁、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之恨逢入京使诗中之泪设计主问题,深度解读文本。以'主问题为引领,一线串珠,直奔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达到深度思考、深入探究的目的。三、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抓核心意象式自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代文学家陆时雍指出: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在意象之间而已。意象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思的外在物象,是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一首诗中往往包含多个具体意象,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意象系统。在多个意象中,只有一两个意象是作为叙事的主体、抒情的寓体,地位较为突出,这就是核心意象。抓核心意象是解读古诗词的关键。统编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有咏物言志诗5篇,所咏之物即核心意象:龟虽寿之老骥,赠从弟(其二)之松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之孤鸿,卜算子咏梅之梅,朝天子咏喇叭之喇叭边塞征战诗2篇,凝聚征战特色的即为核心意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之故园菊,夜上受降城闻笛之月如霜。学生先借助自读体系,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查阅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进而提取核心意象,深入古诗词内部细细揣摩,入意、入情、入境。例如:(一)感受月下心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了月如霜,诗人借'月传达了怎样的心境?月本无情,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它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随着诗人的心境或喜或悲、亦嗔亦怒,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假如你就是诗人,置身于那一片夜空下,试着结合诗句内容,描绘月色,抒发感受。月如霜:月华如霜,凄神寒骨,苍凉旷远的意境中缭绕思乡愁绪。(二)解读花中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吟到故园菊,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请把自己换位到诗中花的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解读花语。故园菊:在断壁残垣间绽放,孤寂而悲凉,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式自读渗透式读书法即读书中将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知识渗透默化、融会贯通的一种方法。杨振宁教授认为,读书方法一种是按部就班、画地为牢式地掌握知识;一种善于将所学知识渗透扩展来掌握知识,后者便称为渗透法。课外古诗词诵读可以借助现在兴起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节目进行渗透式自读。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比拼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经典咏流传融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于一体。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深情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师精彩点评,让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当下产生共鸣。经典咏流传部分曲目是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经典篇目:夜雨寄北子衿卜算子咏梅赠从弟(其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行香子树绕村庄等。这些篇目最适于渗透式自读,如行香子树绕村庄:(一)把握内容:结合注释、鉴赏小短文等助读系统,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二)欣赏视频:欣赏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演唱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三)评议效果结合自己对这首词已有的认知评议视频的声光舞美效果。(四)经典传唱:学习并深情吟唱行香子。借助优秀传媒节目进行课外古诗词渗透式自读是灵动的,既可以是在收看节目时渗透古诗词学习,也可以把经典的视听作品融入课外古诗词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能够引领学生在唯美的情境中深度解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