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研究.docx

    • 资源ID:1235957       资源大小:22.4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研究.docx

    民国时期东4岫区女性服触化研究O引言纵观中国服饰的发展史,民国时期的服饰变革可谓是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服饰文化的一次交流碰撞,极具革新性,奠定了近现代女装的设计基础。而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属于关外地界,其服饰形制本身区别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西方观念与文化的传播,极大影响着东北地区女性的衣着服饰和审美倾向。笔者拟从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这一角度切入,以期梳理其发展脉络和解析服饰形制,了解当时的女性思想变化,对民国服饰史进行补充完善。1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发展1.11912-1932年“多元发展时期”20世纪上半叶,外国势力逐步侵入东北,东北地区政治格局相对复杂,同时大批关内人口涌入东北,两者均促进了东北与外界的联系。在西方文明和国内其他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东北地区女性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阶段女性服装无论是款式、种类、颜色还是面料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款式方面,新式旗袍、文明新装、短衫裙等新款服装开始出现,洋装也深受女性喜爱,截至1929年,仅奉天一地就有成衣店、洋服店1100家1。在色彩方面,该阶段的服装颜色多变,尤其在洋布盛行后,市面上充斥着鲜艳颜色服饰,如红、绿、粉、紫色等等。在面料方面,洋布、毛呢、呢绒等西方面料因价优质好而占据市场,深受消费者追捧。总体来说,1912-1932年间,东北地区女性服饰蓬勃发展,中西方融合,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姿态。1.21932-1945年“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3月日本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作为其在东北统治工具。此阶段前期,服装呈现出中外结合,互相融合的特点。中式的旗袍和日式和服、中式的头钗和西式的礼帽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此阶段后期,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日本在“伪满洲国”实施奴化教育,再次规范女性的穿着。日本宣扬旗袍显露着整个肥满的肉体,呼吸行动不自由,弯腰坐下不便当,宣扬女性穿着高跟鞋会有损脑神经,影响子孙后世,严格控制对女性穿着。日伪统治者还提议把蓝布大衫作为统一标准服装,认为其具有实用耐穿、朴素静雅等优点。1.31945-1949年“复兴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随后发生在东北大地的辽沈战役也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连年的战争己经使得当时的东北女性无暇顾及穿着是否美丽得体,只求有衣蔽体,满足取暖的需要。她们舍弃了曾经的艳丽服饰、紧身塑性的上衣、优雅的长裙,转而换上了宽松、舒适且具有男性色彩的衣裤,一部分女性也穿上了与男性类似的军服,其风貌气质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们想要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主动投入到社会革新运动之中。总体来说,民国时期最后四年的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发展缓慢,整体开始呈现简洁、朴素的特征。2民国时期东北女性服饰形制变化2-1袄裙袄裙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自古以来一直深受女性喜爱。民国前其顺应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虽款式、面料质地、装饰工艺不断变化发展,但基本上仍沿袭中国传统服装的整体形制与风格。民初袄裙为女性的主要着装,花纹简单,穿着简洁,尤其深受广大女学生喜爱。袄发展到民国时期有短袄和长袄之分,短袄至腰下,长袄可至臀下。并且袄相较之前可以凸显出女性身材曲线,并且衣袖袖口变得宽大,可以露出女子的小臂。总体上来说,袄仍然沿用中国传统形制,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女性审美的改变,剪裁更加立体化,款式不再死板保守,更加开放来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这体现了“女性在接受西方的文明价值过程中依然带着对本土思想价值观念的保留”2,和在这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认知与探索。民初以前,女性搭配袄服所穿裙的款式多为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百褶裙等。民国之后,马面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套裙取而代之,成为女性喜爱的款式。套裙在整体形制上更加大方简约,取消了裙褶相,轮廓逐渐走向直筒型,裙长也逐渐缩短至膝盖下方。并且流行的袄裙颜色不再是民国前的大红大紫,女性更加喜爱素色,纯色,同色系的搭配,“且多莺紫、灰青等淡色,极雅素之美"3。民国建立之后,人们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维习惯与穿着习惯影响不断扩大。民国时期女性穿着样式或是服饰制作材料上面,西洋的元素越来越多,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袄裙变化就十分明显,其摒弃了传统的直线型,开始改为符合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的曲线型。偶尔,为了方便携带物品,女性会在袄服门襟两侧各缝制一个斜插袋,十分精美小巧。袄裙作为女性传统服饰,它的服饰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它占据了民国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重要地位4。2.2 文明新装民国时期,随着欧美女权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一部分先进分子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各种解放思潮和运动兴起,引发了女性思想的觉醒。尤其在“新文化运动”思潮席卷之下,“文明新装”也随之悄然兴起。“文明新装”与袄裙同样为上衣下裳的制式,但其上衣腰身窄小,摆长不过臀,袖口呈喇叭形,下裙“长至足踝,后来逐渐至小腿上部”5。整体颜色上更加素雅清新,使用纯色的黑、蓝色,装饰上没有镶、滚、绣、绘等工艺。学生是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代表,作为代表之一的女学生群体最先做出改变,她们“穿窄而修身的高领袄裙和黑色长裙”,“不施花纹,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6。随着“文明新装”在民间的普及,其传入东北地区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海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女学生及官绅妇女,多着短衣,袖仅及肘,裙不过膝,另加外套,类男子洋服,为最文明之装束。”7可见东北地区的“文明新装”不光在知识阶层的女学生中流行,也逐步扩大影响力到官绅上层的妇女之中,代表文明之风已经深入广大女性生活之中。2.3 旗袍旗袍原为清朝女子所穿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衣袖宽大,卡腰较小,下摆肥大,长及脚踝,款式陈旧,并不合身也不舒适。但旗袍都有滚边和盘扣来进行装饰,多为元宝领,开襟、袖口以及下摆也均有刺绣,工艺繁琐十分精美细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政治转型,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设计者根据中西两种女装的特点,在继承我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与西方近代潮流服装相结合。正如昌炎提出的“什么是旗袍,可说是民国纪元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着式样的一件曾经改制的外衣。”8这样设计出来的改良旗袍既有西方元素,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美感。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是马甲旗袍,其版型宽松,袖口缩紧,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变化。同时旗袍的装饰不再繁杂,而是更加简约实用,成为普通女性能够穿着的服饰9。东北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特殊的气候,夏季短冬季长,且冬季严寒干燥。从服装形制方面来看,受气候条件影响,东北地区的人民的旗袍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尤其在秋冬两季。东北旗袍虽在美观性方面不及上海或南方旗袍温婉精美,但是却更适用于东北女性来保暖御寒。东北秋冬天气寒冷,服装形制采用宽松和易于调节,冬季则便于女性叠穿衣服进行御寒,这也是东北人民的智慧体现。旗袍有单旗袍和夹棉旗袍的划分,但均是宽松直筒型形制。夏季东北女性穿单旗袍来进行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宽松的形制便于工作。冬季东北女性穿夹棉旗袍,且颜色以深色为主,一是为了美观搭配其他种类饰品,追求整体颜色和谐。二是为了耐寒耐脏,冬季寒冷洗衣不便,深色旗袍不易变色,穿着时间更久。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的影响下,女性开始接受人体自然的曲线美,尤其是“自朱厅长提倡天乳运动之后似乎女士们都流于曲线化。TI0由此旗袍的形制也发生改变。新式旗袍受欧美短裙风的影响,下摆开始上升,长度缩短至膝盖处,设计的轻盈利落、紧身随体,受到了中国女性的喜爱,这又是中西服饰融合的又一例证11。新式旗袍在20年代中期逐渐从上海、北京流行开来,随后传入东北地区。旗袍面料在当时也发生改变,例如当时流行的阴丹士林牌细布蓝色长衫旗袍,这种旗袍面料与先前的丝绸面料、人造丝、棉布有很大不同。其是被称为“洋戳”的“阴丹士林”染料染成,舒适透气,耐洗耐脏12,更加符合东北劳作女性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东北地区被伪满洲国的统治,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穿着旗袍的女性数量也相对减少。同时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对布料的裁剪使用量也更有新意,东北地区出现了无袖的旗袍,也通过降低领子的高度,或者直接去掉领子,美观又节约成本。此时的旗袍也去除了装饰元素,更加简洁朴素,方便日常活动。总体来说旗袍形制在东北地区的变化,既体现了民国以来女性思想方面的解放,也体现了地域特殊性对服装的影响。2.4 配饰民国时期,东北市民的衣着服饰受其他各国文化影响,受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不断与时代接轨。领带、洋帽、皮鞋、洋伞、扇子、围巾等成为东北服饰的时尚潮流,样式丰富繁多,款式细致精美。在此时期的东北女性配饰中西方要素兼备,体现极强的时代性,呈现共存蓬勃发展的姿态。在剪发风潮风靡一时后,有一部分女性开始佩戴洋帽。在盛京时报中曾报道“近因剪发者日见众多,马路街售品处办到新式伍廷芳帽若干顶,每顶售洋三元五角,一时前往购买者争先恐后。闻每口可销售四五十顶,现已售罄,又赴关里制办去矣J13由此可见洋帽受到女性追捧大为畅销。同时洋帽的价格昂贵,此时期东北的县志证实了这一观点“若妇女向皆无帽;有之,则亦为中国式之大风帽耳。惟满人妇女有圆形高帽,现今已不多见,今则城居新式妇女亦皆洋式其帽,价目甚昂。”14在东北的黑龙江地区依旧是这种情况“自欧化东来,社会一般妇女多有戴西洋式坤帽者,上饰羽毛,价格颇昂,以城中妇女为多,乡间则无之。”可以看出虽民国时期洋帽样式精美被东北女性喜爱,但因价格昂贵,并不能全社会普及。旗鞋和三寸金莲鞋是民国以前社会女性的主要鞋装,多为满足男性的视觉审美,使女性的身体受到损害。随着民初女子放足运动的开展,中国女性接受了西方的自由开放的思想内涵,近代时期女鞋的样式也发生了快速的演变。布鞋、凉鞋、高跟鞋成为女性的新宠。民初东北地区黑色布鞋十分流行,款式上有浅口、圆口、之分,通常搭配新款袄裙,因其便携舒适深受女性喜爱。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高跟鞋搭配旗袍会使女性从外形上看起来较为高挑,而且裸露脚背部分,使脚背及小腿更加修长美丽,同时系带式、一字带、丁字型等多种款式的高跟鞋风靡一时,供女性们挑选15。除此以外,近代凉鞋也备受女性好评。凉鞋在外观上为平底,通过皮质系带来固定住脚和鞋底,没有鞋帮。在夏天穿着凉鞋,既凉爽又能展现女性的足部之美。在民国时期,凉鞋深受东北女子高校的学生喜爱,衬托出青春活泼的学生群体形象,呈现出青春靓丽新风尚。民国近代女鞋设计有了明显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近代女性获得了展现自我天然之美的权利,从身体到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3结语服饰的变化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载体。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在民国大的服饰变革背景下,发生了从保守到开放,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也蕴含着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此同时,更体现了东北地区女性对自我的认知与探索。这实质上是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的融合,是近代女性重塑自我的新生。

    注意事项

    本文(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