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

    • 资源ID:1236189       资源大小:28.5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

    谢无“辫子问题”与清朝封建思想紧密联系。从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地传播而国人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辫子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的羁绊。一些仁人志士呼吁剪辫发并赋予了政治含义,剪辫发运动思潮就这样应用而生,并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中华民国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剪辫运动思潮。辫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一、辫发问题由来一个社会由于受到来自内力或外力的推动而发生的变动过程,我们称为社会变迁。而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思想大大冲击了中国固有的体系。中国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剪辫子则是这一巨变洪流中的一小股,就是这一小股却充分反映清末人民在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思想变化及其选择。发式对于人们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发式反映出的文化不同。同时发式也是民族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式习惯。中国古代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理发,有的披垂于肩,有的束发于顶,作为汉族的一种风气流传四千年而很少变革。而周围的少数民族,却有剃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风尚。宋时的金人,剃去头顶发,辫发垂肩。元代的蒙古族人把顶上的头发分为四部分,脑后一束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剃或留,左右两侧头发编做两小辫,垂于两耳。满人“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金丝清入关后,为了同化风尚消逝汉人的民族意识,消除反清斗争,维护满清的统治。“清人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得北京,初四即下令你剃发,二十四日又听民自由。及下江南,又下剃发令,限十日开剃,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令。江阴、嘉定皆招屠城之残。”2831结果,遭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抵抗,“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的斗争蔓延全国。部分汉族人认为剃头为奇耻大辱,扬言“头可断,发不可剃",聚众反抗,和清军展开殊死的决斗。清军则寸步不让,传令“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发全村斩J3174发式的抗争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而渐渐消失,时间长了人们对剃发蓄辫也就习惯了。辫子本来是满族征服汉族的标志,到了近代,却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西方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的近代,则象征着“落后”、“迂腐”、“奴性”。对内,辫发又成为中国封建道德和传统习俗的象征,剪辫子具有向清王朝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的性质。清末排满运动,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转而成为争取“出奴隶之籍,脱牛马之羁”的人们再度攻击的目标13710剪辫子除有政治因素外也有生活因素,拖着一条长长辫子不适应于近代生活。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留一条长辫子,施礼不便脱帽,健身不便于锻炼,工作时不便于开动机器,天天还得花时间去梳头、打辫子浪费时间;勤洗就更加浪费时间,不勤洗又很不卫生,弄得衣裳沾满污垢,还滋生细菌和虱子,传播疾病。可见继续保留辫子不符合世界趋向短发的潮流,即使恢复宋明束发于顶的主张也是逆潮流而动的。二、洋务运动时期剪辫发运动思潮在洋务运动期间,1872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和容闵为正副领队率领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美国的小孩经常跟在幼童的后面呼叫“中国女孩子”,有的甚至辱称为“猪尾巴工这对留美幼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冲击。美国的体育运动十分吸引这些来自中国的小孩,但拖着长长的辫子参加体育活动十分不方便。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4由于幼童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较小,在美国的大环境下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容因对幼童则比较开放,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入乡随俗人之常情。幼童们开始想办法处理自己的辫子,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有的则直接将辫子剪掉,用条假辫子来欺骗那些顽固的中国官员。但时间久了,难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533。驻美公使陈兰彬和留学生监督吴嘉善认为留美幼童已经沾染“恶习”,中了“洋毒”。甚至断言:“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6138而剪辫就是他们口中所谓的“洋毒”中的一种,再加上留美幼童其他适应美国社会的行为,强烈地冲击着顽固官吏的封建观念,不顾容阂的反对,极力要求清政府将幼童中途从美国撤回。而同时期的日本则大规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制度。从对待留美幼童的辫子问题到留美幼童的撤回上就可以看出中西方面文化的碰撞。辫子问题成为中国人走向世界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孙中山少年时期跟随哥哥在檀香山居住,1879年,在当地念书时也碰到与留美幼童相同的遭遇,当地不少人因为他脑后拖着辫子而戏弄和欺负他,给他带来不少烦恼和麻烦,孙中山也曾为维护尊严而斗争过,但显然是徒劳无功的,毕竟事实上辫子真实地长在脑后。一些外国友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剪掉辫子,他说:“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726孙中山认为辫子是中国人所受耻辱的一种,可以利用辫子问题联合普通民众把施加这种耻辱的清政府推翻,显然孙中山把剪辫发赋予一种政治含义,是与清政府决裂的标识,后来孙中山在日本把辫子减掉了。孙中山对剪辫发看法较一般人要高出一筹。三、戊戌变法剪辫子运动思潮甲午战争惨败于弹丸小国日本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震撼。这是中国第一次败于刚刚变法不久的东方小国,使西方列强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软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广大有志之士从天朝上国美梦中惊醒,开始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和方法。把目光投向与我国文化紧密相连同时迅速富强的日本,因此主张师法日本,进行变法,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百日维新,希望通过维新变法而使国家富强。断发易服曾成为维新派的一项政治主张。早在1898年,康有为便上奏折对蓄辫政策的弊端进行抨击:“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易,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8368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辫发有诸多缺点,例如不利于操作机器、不利于行军打仗,以及不美观和不卫生。是从生活角度阐述剪辫发的好处,倡议国人剪掉碍事的辫子与外国能平等交往。同时他又建议光绪帝带头先剪掉辫子。康有为又以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民治天皇为例指出,二人变法伊始都不惮以专制强力效欧美断发易服,目的都在因时通变,以求改民视听、导民尚武93o可见,剪辫越来越受到当时人们重视,还赋予了政治含义。在康有为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以及日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人有辫子。虽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西学不断东渐,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以辫子为代表的旧的恶习观念正在慢慢被抛弃,人们慢慢接受新的、优秀的西方文化。可是因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于他们认为悖逆伦理纲常的剪辫子行为,大部分是极力反对的。胡思敬称:”上可其奏,潜遣中使够西服五百余袭,杂优人衣冠而进。将改元开化,择吉日谒庙,祭告天地。以太后故,越越不敢遽发。TIO1561可见作为当时中国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是极力反对剪辫发的,她依然在极力维护满清的封建统治。剪掉辫发是不被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所接受的,同样也不被统治阶级满族贵族接受。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在与英国驻华公使馆中文秘书贾克凭谈话中说到:“高官中的旗人他们的不满伴随着变法诏谕连续公布而逐渐加深。到光绪意欲改变中国人辫子风俗的诏令一出,旗人的不满竟达到顶点。对满洲人来说,象征旗人征服汉人的辫子,即等于否认旗人在中国的统治。TII537在满洲人看来辫子不仅仅是一种发式,它还有深层次的含义,代表着满洲人对汉人及整个中国的统治,代表着他们这个统治阶层的特权,所以极力反对。在康有为看来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急于剪掉辫发触动了满洲人的底线不可分割。虽然观点有些片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维新派十分看重剪辫发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剪辫发的阻力是相当大的。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中也说:“若乃巾国尤有不可不履变者,剃发而垂发辫是也。”谭嗣同认为头发的作用是“保护脑气筋者也”,而古今中外的发式约有四种:一是中国古代的“全发,虽然能够保护脑筋,但是过于累赘,有重坠之累;二是僧制的“全剃”,虽然“清洁无累”,“而其病则无以护脑;三是西方的“半剪”,即剪一半留一半,“既足以护脑,而又轻其累,是得两利”;四是蒙古勒粗即满族的“半剃”,“剃处适当大脑,即无以护脑于前,而长发垂辫,又适足以重累于后,是得两害”。留辫与剪辫的得失优劣很清楚,“明者自能辨之,无侯烦言而解矣T21850谭嗣同通过对古今中外四种发式比交来突出蓄辩发及第四种“半剃”的种种缺点,进而突出剪掉辫发采取第三种的“半剪”发式的好处和优点。从生活便利方面提倡人们剪辫发,可见当时的部分人对剪辫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利用剪辫发服务政治,而是真正为了生活方便来考虑辫发问题。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关于剪掉辫子的观点影响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时,剪辫发也是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被杀,康有为等逃往国外,他们的剪辫发观点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关于剪掉辫发的思想观点还是得到了传播和认可,人们在思想上开始接受剪辫发。四、清末新政剪辫发运动思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剪辫发言论和行动仍在发展。新政复行后,清廷对辫发的政策出现松动迹象。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做出反应,从国内到国外的改良派都积极提倡剪辫发,革命派则积极借助剪辫发来鼓吹反满革命。而普通民众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也开始慢慢接受剪辫发,所以这一时期在各派力量的推动下剪辫发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庚子之变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慈禧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1901年1月29日,慈禧尚在西安行在,便以光绪名义下达新政诏书,宣布恢复实行变法,令内外臣工就新政措施限期上奏1355。随着新政的开展,剪辫发运动又一次高潮出现,而清廷准备令官民断发的消息开始流传于天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03年1月14日大公报面向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剪辫易服宣传活动。在报头显著位置刊出一则署名“爱群社”的征文广告:“本社征文题目:剪辫易服说。卷交大公报馆代收。定于癸卯年正月十五日截卷,延请东西通儒评阅,正月底揭晓。第一名赠银十元,第二名赠银五元,第三名赠银三元,第四、五各赠银一元。”14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3月15日,大公报头版登出了征文第一名“剑蓉轩主人”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文章高举进化论旗帜,以“竞争者,进化之母,文明之公里”为依据,将社会上对剪辫易服的种种责难、忧虑概括为好大主义、好古主义、尊祖主义,从六个方面逐一进行辩驳15300o单从这篇文章来说,作者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主要通过严复的天演论传播的,该书是根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中的两篇文章(即“导论”和“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而成。随着西学不断传播和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对剪辫发问题也看得十分清楚。但是想要被大部分民众接受还有一段路要走。大公报发起的这次征文活动是在清廷辫服禁例虽有松动仍相当严厉的背景下进行,虽然征文规模不大,但在当时的中国,敢于大张旗鼓地通过社会征文公开宣称、支持、倡导剪辫发的仅此一家,突破了以前关于剪辫发问题只有先进知识分子才关注的局面。对当时社会的旧思想、旧风气进行了大胆突破。尤其是在京津地区对人们是一种鼓舞,其目的也是要借此使国人树立崭新的国民精神。但是这次征文规模是相当小的,尽管组织者反复刊登广告,延长期限,又提高奖金数额,参加者仍旧不多,最后评出的获奖者仅有13人16,而且还大都使用笔名不敢公开使用自己真实姓名。与现在的征文活动动不动就成百上千人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剪辫发这一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仍是不敢触碰的禁区。清末新政大量新式学堂建立,学潮大量出现。学潮中学生们经常利用剪辫发作为反抗手段,而清王朝由于政策的不一致又使各地官员陷入对学生剪辫发不禁则违反定制,禁又无明文依据的尴尬境地。官方的无奈不仅助长了学生剪辫发的发展,也使学生们的自由行动成为社会民众的模仿对象。1905年,南京一些少年开始模仿披肩发式留脑后发。即将脑后头发剪短约剩四五寸许,分托于发辫两旁以为美观。这种发式一经出现便迅速传播,仿效者众多。对此,官方以当年义和团即系此种发式,大贴告示,下令如不速改即以不安本分之名拘捕到案,一律永远监禁17。不过官方虽然严厉禁止,这种发式还是存在并通过学生影响着普通民众。五、辛亥革命剪辫发运动思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剪辫发运动思潮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革命立即同剪辫发联系起来,各地革命风起云涌,革命党人纷纷将剪辫发作为反对满清政权的标志。凡起义与革命者一律剪掉辫发来与旧政权划分界限,剪掉辫发与否是判断赞成革命或反对革命的一种标志。有的人思想较开放自觉地剪掉辫发,来发泄遭受清王朝二百六十余年的封建压迫;有的人思想保守,一时还接受不了剪辫发。只好由革命政府随即发布剪辫命令,强制人民剪掉落后碍事的辫子,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一个自由、民主共和国的新世界。在这一历史性的巨变中剪辫发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很多人在这一次剪辫发运动中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都减掉了辫发。武昌起义当天即宣告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由于起义带有突发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都不在武昌,所以就推举平日对湖北新军还不错的黎元洪为鄂军都督,黎元洪起初是死活不肯,是起义军从床底下把黎元洪揪出来软硬兼施终于使他在10月12日才勉强同意了,黎元洪也剪掉了辫子。关于黎元洪剪辫发的过程,据张难先回忆:“黎元洪自到咨议局后两日未食,亦不与人交言。经蔡济民、甘绩熙、陈磊等连日劝慰,意稍活动,陈磊以黎尚蓄发辫讽之,黎作色臼,你们年轻人,再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剪去辫子,我前在营中,并下过传单,令士兵愿剪者听,明日我剪去就是。T8215黎元洪当上鄂军都督是被逼的,剪辫子同样也是被迫的。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黎元洪也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中,也提倡剪辫发。湖北陆军第四十一标二营学兵李左清,“以发辫一物于操作上大有妨碍,日前毅然剪去”,还受到协统黎元洪的称赞。黎元洪不仅鼓励部下剪辫发而且在主持湖北军政时期颁布了许多关于剪辫发的文告,在10月12日发布的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指出辫发的种种罪状:“垂狗尾以为饰,穿马蹄以为服,衣冠禽兽,其满清之谓,入关之初,强汉族蓄尾,不从,死者遍天下,至今受其束缚,贻九州万国羞,使吾衣冠礼物一,夷为牛马,其罪八。T19149在政府鼓励下部分人剪掉了辫发,大多数人改变二百多年辫发的习惯是相当困难的,要在几天之内全部改变,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有些人对革命持反对和怀疑态度,相当一部分人还是留着自己的辫子。为了推动剪辫运动的深入开展,当局还将新军士兵和学堂学生组成宣传团,到大街小巷宣传,声势十分壮观。各城门口和重要的街道口,都有士兵或执勤人员看守,检查来往行人有没有剪掉辫子,如果没有剪掉辫子不得通行。并且配有剪辫发队,对没有剪掉辫子的人当场剪掉。剪辫发队挨家挨户检查,帮人们剪掉辫子,有的甚至还到医院强制为病人剪辫子,遭到医生强烈反对。军政府同时还规定,机关公职人员不剪掉辫子者,没收工作证,停止办公;军人不剪掉辫发,不发军饷;学生不剪掉辫子,不许进学堂。在当时多数人的心目中,有辫子,就是满清政府的走狗。西方先进思想长时间的传播和影响,人们经过几次大思想解放潮流,对辫发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再加上剪辫发运动与推翻满清联系在一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革命政府、军队的强制执行,剪辫风潮随着各省的纷纷独立迅速蔓延到全国。清政府在革命狂潮的冲击下束手无策,只希望借剪发挽回民心,为自己的统治免于崩溃寻求一线生机。被吓得六神无主的隆裕托命袁世凯:“予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20382就于12月7日发布上谕:“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辫J21333此令一出,不少清朝官员也纷纷剪辫,这标志清廷已经土崩瓦解。剪辫发问题,放在现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现在各种奇特的发型比比皆是。但是在清朝和20世纪初,在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剪辫发却有深层次政治意义与封建伦理道德含义,以至于剪辫发运动掺杂着诸多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大多数人终于觉醒并且接受了剪辫发这一举动。剪辫发代表人们要求摆脱心理枷锁而获得精神解放的一种表现,不仅仅是去掉满洲人强加给人民的奴性标志,更是剪掉封建时代的尾巴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走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强国之路。1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2钱穆.国史大纲M.下册,商务印书馆,2012.3清史资料G.第二辑.4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J.社会科学研,2001(6).5刘真.留学教育M.第1册,台湾编译馆,1979.6容闵.西学东渐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M.7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上册,中华书局,1991.8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C.康有为著,汤志钧遍.康有为集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9樊学庆.辫服风云M.新知三联书店,2014.10胡思敬.退庐全集戊戌履霜录C.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G第446号,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1窦纳乐致英国外交部大臣附件二由申赴港与康有为谈话的备忘录C.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G.第3册.12谭嗣同.任学下C.李喜所.谭嗣同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4征文广告N.大公报,1903-1-14.15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G.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6示禁仿效拳匪N.申报,1907-4-7.17苏全有,李伊波.从清末辫子革命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J,广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18张难先.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见辛亥革命G(五).19曹亚伯.武昌起义.见辛亥革命G.(五).20许宝衡,许恪儒整理.许宝衡日记G.第1册,中华书局,2010.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遍.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A.

    注意事项

    本文(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