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 资源ID:1237445       资源大小:604.1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分析1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二、教材分析【链接旧知】本课内容分散在部编初中七年级教材第6-8课: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介绍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分封制的瓦解与诸侯争霸史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战争情况、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历史影响与都江堰的概况:第8课“百家争鸣”介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总体而言,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大多有所涉及,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学生在高中应该形成对该段历史发展特征的概括性、结构性认识。【立足单元】单元标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除了是对历史时空的确认,还隐含“华夏认同”的精神主线:先秦时期历史文化认同延续、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后世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聚焦本课】从课程内容看,“变”是本课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推动了政治纷争与思想变动,打破族群、地域的隔阂;政治格局、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则对华夏周边族群融入、认同华夏的社会心理历程产生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共分4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强调政治变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强调政治变局的经济动因及统治者的应变之道,“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则是在政治经济变革背景下的思想领域的变动,由此,形成“剧变-应变”的逻辑闭环,而华夏文明的形成则是“变”的深层指向。三、教学目标1 .能通过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获得历史变迁的信息,运用史料实证的意识与方法来解读历史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 .能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变法,初步感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现)3 .能通过分析诸侯争霸的史料,认识到争霸野心之下是对华夏认同的渴望与对华夏的进一步认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 .能通过了解百家争鸣,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感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KWL策略下的学情分析K(know)已经知道什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但只是对知识有所了解,细节记忆薄弱,缺乏宏观把握。W(what)想要知道什么?对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等知识细节的进一步确认;对春秋战国纷乱局面之原因、表现、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空定位与时代意义的进一步理解等。L(Iearn)还要学到什么?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之变、政治之变的史料解读,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诸侯争霸史料的解读,理解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与意涵,强化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难点】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理解华夏认同。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多种史料(考古文物图片、文字材料等),历史地图,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专著),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表格梳理法,文本解读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概念解析法七、教学过程【课时安排】本课计划安排2个课时来讲授,按照“乱世之变”“治世之道”“应世之法”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课时预计完成“乱世之变”“治世之道”的教学任务,以4个核心问题贯穿;第二课时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应世之法”的讲授,以4个核心问题贯穿。【板书设计】*范-版4纣呵加港友则力秘)I畴迅I2训去该虎I着法舟K叫)J第一篇章:乱世之变【教师活动】1.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左传中葛之战的相关史料与教材第9页的第一段,思考葛之战周王中箭败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趋势?预设:学生会注意到天子权势衰微而诸侯权势上升,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结论。素材呈现材料一: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儒葛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日:“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一一春秋左传桓公五年一.一图I婚葛之战王师大败1.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礼记中对礼乐的阐释,解释“礼乐”的含义,并提出本课第一个核心问题:孔子为何发出“礼崩乐坏”的感慨?素材呈现材料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材料二: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一论语【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解读史料中“礼乐”的含义及其对于西周国家构建的意义,思考“八僧舞于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葛之战导入课程,直入“乱世之变”的政治表现,培养学生的史料信息提取能力,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礼乐”释义引导学生理解西周国家构建的纽带。通过八僧之舞引导学生在史料解读中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状,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核心问题11【教师活动】2.1出示课件,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与孔子生平梳理孔子所处时代的时间轴线,并分别介绍“春秋”“战国”名称的含义。素材呈现I西周分封示叁阳图I春秋形势图图I战国形势图BClo46年BC771BC7704BC476年BC2564BC221年因兽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因诸侯连年争战而得名,也因西汉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图I春秋战国教学时间轴设计【学生活动】2.1仔细听讲,观察老师出示的历史地图,把地图放到时间轴线中理解,从政治形势上思考从西周到东周的“变”。理解“春秋”“战国”的含义及该时段的时空定位。【设计意图】以孔子生平串联西周、东周,结合三幅地图从宏观的时空上理解“乱世之变”,提高提取、整合历史地图信息的能力,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核心问题1-23.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1页,分组合作,完成表格中“政治变动”“经济转型”“民族认同”三个版块内容的梳理,并探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素材呈现图I教材梳理表格呈现设计13.2 完成初步信息提取后,教师出示三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三个历史结论:社会流动加快,世袭贵族进一步衰落;富国强兵的需要催生君主专制的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推广,华夏族进步壮大。3.3 完成表格“结论”的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时期。素材呈现材料一:封建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法固然有稳定程序的作用,但使权力系统缺乏更新竞争的活力,也潜伏着日后的继承危机上层的无能与下层的僭越相互激荡,通过一系列内外交攻的政变(这一时期政变特别频繁),“礼乐征伐”两大功能逐渐由上向下转移到强有力者手里,贵族阶级赖以生存的体制环境也就不复有效。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朝着集权于国君的君主专制方向发展。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田麓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代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材料三:楚伐隙之战: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日:“我无罪。”楚日:“我蛮夷也。”晋楚郑之战:潘党日: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完成了从“蛮夷”到“诸侯”的角色转变素材呈现春秋战国政治战争争霸兼并iftlg礼崩乐坏分封制崩灌井田制瓦解动制度宗法制经济农业水利灌溉铁犁牛耕手工业手工业分工细密商业货币流通、中心域市、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民族尊王撞夷、夷夏大防华夏认同:大更翻一大篇遒结论分裂割据走向;列国纷争中形成j新经济因素孕育统一市场诉求;经济,崛起,加速贵族制世卿世禄制的瓦解,新的建立。图I教材梳理表格呈现设计2【学生活动】3.1 仔细阅读教材,快速完成表格基础知识的梳理;3.2 阅读文字材料,结合教师的提示,从王家范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描述中总结“政治之变”的表现及历史联系,从“田氏代齐”的文言文材料中理解“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阶级动因,从楚伐随之战、晋楚郎之战的史料中理解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3.3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结论的提炼。【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教材,锻炼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两个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乱世之变”的表现,尤其是注意“天子-诸侯-大夫”的权势转移趋势,与从“蛮夷-诸侯”华夏认同形成的趋势,以便更好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大变动”“大转型”的历史原因及内在联系,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史料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并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方法。第三篇章:治世之道【教师活动】1.1出示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社会大变革孕育治世之道的底层逻辑: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素材呈现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2出示下列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探讨:下列历史故事表明了什么?进而运用文字材料解释“士”的历史概念。并结合教材第三目引导学生发现“学在官府”到“私家讲学”教育流动趋势。士阶层是宗法贵族的底层,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士阶层的队伍壮大起来。“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繁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素材呈现图I毛遂自荐材料一:士原是西周时贵族最低阶层,拥有定田地,受六艺教育,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家臣。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旧体制贵族没落,部分知识文化的底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土庶合流”,土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游离状态,即“土无定主”的游士。材料二:“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一一孔丛子居卫材料三: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贵族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私家讲学: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学生活动】核心问题1-312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思考“孟尝君礼贤下士”与“毛遂自荐”反映的历史现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百家争鸣这一中国历史上重大文化现象的发生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原因,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出发看待历史现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教师活动】2.1出示孔子、老子的生平材料,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如何应对“乱世之变”?教师需要说明:其一,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对我国历史影响至深的两大学派;其二,孔子与老子都代表着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图I先师孔子行教像停教行孑丸"先图老子像素材呈现身份卡1(填空有答案版)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其言论由弟子整理而成论语。入世的理想:1 .核心:“仁”。仁者爱人。2 .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3 .教育:有教无类。具体措施:整理“五经”论语身份卡2(埃空有答案版)老子(生卒不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出世的智慧:L核心:“道”2 .政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3 .哲学:朴素唯物论:“道”为万物本源;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对立统一的。2.2出示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有关孔老思想的论述,结合轴心时代各个文明区的思想发展,引导同学们思考孔老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同时指向现实与哲学,他们从思考人与神,逐渐转向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素材呈现图轴心时代文明分布公元前600至前300年ImL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学生活动】2.1结合教材pl2及教师呈现的相关材料,梳理并理解儒家、道家两个学派创始人的核心观点,理解这两个学派在政治、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2.2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了解轴心时代,知道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梳理并理解儒家、道家两个学派创始人的学说与贡献,这是他们治大乱世之道。同时,结合地图,以世界文明的时空视角,进一步感知、理解儒道家学说对于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教师活动】3.1出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剧烈,经济大幅度发展,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进一步解体,各家各派(活跃的土阶层)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素材呈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图I齐国稷下学宫复原说明:齐国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在这里,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核心问题1-43.2出示诸子百家的人像图,引导学生快速梳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治世之道。看图并结合教材pl2思考:战国时期,活跃的“士明如何影响现实政治,建立他们的理想国?素材呈现孟子性善论,提倡“仁政”儒家苟子性恶论,主张“仁义王道”“礼重法”“礼法并用”隆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相克”法家韩非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依法治国,控制臣民改革: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代表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图I表格设计3.3教师出示文字材料,与生起解读百家争鸣的深远意义。解读:性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新兴地主阶级之理论基础。为后世治国之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精神之血脉。为中华文化之源头活水。素材呈现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言【学生活动】3.1 结合文字材料、图片素材思考百家争鸣的现实背景原因,尝试总结、提炼。3.2 观察人像,调动所学知识,结合书本梳理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并通过教师引导,知道道家、法家、阴阳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而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3.3 阅读所给材料,感知、理解百家争鸣对于当时、后世的影响。【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在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本课重点)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难点)的处理上,采用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相结合、教材梳理与重点解读相结合、当时影响与后世影响相呼应的教学思路,把握该时段的大趋势,理解“治世之道”,体悟文化自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第三篇章:应世之法【教师活动】1.1出示马克思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从“需要程度”与“实现程度”两个角度出发,以法家思想的运用为主线,介绍商鞅变法。素材呈现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1.2出示相关文字材料,借“历史的机遇”一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局面以及秦孝公的诉求,借“历史的细节”一则引导学生思考商鞅、秦孝公其人的特质(如商鞅智慧、目光长远;秦孝公迫切、坚决、雄才、容忍等),进而思考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这与秦国的现实要求、秦孝公的目标报复、商鞅的流落处境与用世立功心情等有关。素材呈现材料一:“历史的机遇”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一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材料二:“历史的细节”商鞅其人一一“年虽少,有“奇才”;商鞅四见秦孝公第一次:“堂道,其志不开悟”第二次:“王道而未入”第三次:"篁道,其意欲用之”第四次:“公与语,不自知和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注:材料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这里的“帝道”指的是三皇五帝治国之道,“王道”指的是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露道”指的是春秋核心问题21图I课件设计核心问题2-2五霸的治国之道。)【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设计意图】战国变法的原因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旨在通过史料还原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兴趣,带其进入历史情境,认识“应世之法”产生的部分原因。培育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教师活动】2.1 主择谋臣,臣亦择主。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与教材PlI-12有关内容,完成表格梳理。思考:商鞅做了哪些事情实现了秦孝公的诉求?完成表格梳理后,重点解释标红语句(高中教材相较于初中新增部分)。素材呈现图I表格设计与课件设计核心问题2-32.2 结合教材pl3内容,小组合作探究:选择史料,运用史料,说明商鞅变法为什么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提示:可以从生产工具、土地制度、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农业的变化,可以从冶铁技术、市场贸易等角度思考商业的变化。预设:学生是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史料,初步总结出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等结论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相关史料进一步解读,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经济发展导致新阶级关系的产生。如,农业方面,“穿鼻环”表现当时人己经可以蓄使耕牛耕作,铁制农具分为铁镰、铁锄、铁犁锌等品类说明铁器广泛使用在耕种的各个环节,大型水利工程的出现说明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集权因素正在酝酿等。手工业方面,周人提倡制车业,春秋战国连年征战,急需大量的战车和运输车,使得马车和牛车的制造工艺有了极大的完善和提升,工艺流程也更加细化,分为筛选和砍伐木材、制作车、检测(测试)。素材呈现图I铁制农具图I春秋穿鼻环牛尊图I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铁犁牛耕T生产力发展f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封建土地阶级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图I战国主要货币分布图I周人上典(造车行业)手工业:春秋晚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图I儒商鼻祖子贡图I春秋商圣范蠡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毅击,人肩摩,连社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对齐都临淄的描述商业:产生与发展-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一农产品、劳动力的剩余;贸易与市场活跃的标志-金属货币的使用与流通;工商业主活跃;工商业集中,产生了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3出示战国形势图,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各国主要变法,引导学生发现各国变法的新兴地主阶级几乎都在处理与旧宗法贵族之间的关系。选官制度事关统治基础。他们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型中央集权官僚制,夺取贵族统治权。图I课件设计2.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从唯物史工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 .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迸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 .阶级变动:伴随着封遗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原有的奴隶主旧贵族特权,建立起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变法应运而生.3 .直接目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必须改革旧制,进行变法。图I总结设计【学生活动】2.1阅读书本,按照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对商鞅变法举措进行分类,重点关注与初中相比新增部分。2.2观察、理解史料,与同学合作完成两组探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角度思考战国变法的必然性与深远影响。2.3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总结、理解战国变法的必然性与深远影响。【设计意图】用任务驱动型探究方式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史料解读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在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中逐步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在自主学习中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核心问题2-43.1出示商鞅车裂图。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者商鞅最终落得了“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的结局,究竟是为何?出示相关文字材料,初步解读法家的“弱民”等治国理念与章太炎”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子”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你如何评价强国之路中法家思想的运用?(视学生回答情况作引导:一方面,法家思想在法令无度的时代是行之有效。国家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以法治国,使民众不敢抗拒法律,合理地去役使民众,让他们为国家出力。所以秦国才能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作为立国基础,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压抑了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素材呈现图I商鞅车裂图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一一战国策秦策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商君书卷5弱民第二十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商君书卷1(去强第四材料二: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土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将人者为国之虚名役也?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子。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3. 2出示材料,作本课收尾。商鞅变法以及法家思想牵动着整个秦的命脉。下节课,站在历史更高的高度上,我们将视野放大,再次倾听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历史的回响。素材呈现秦所以能并六国,但又二世而亡,皆可于此求得解答。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商君,秦之所以兴亡。一一何焯义门读书记【学生活动】3.1 结合教师所给图文材料,辩证思考并评价法家思想在强国之路的作用。3.2带着问题进行下一节课的预习。【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变革者并不美好的结局促进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运用方式及理念的思考,在几则有难度的史料中总结本课内容,启发下一课的学习,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课后作业】作业一:结合以下两则史料与所学知识,论述法家思想在强国之路中的得与失。300字左右。(6分)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一一商君书卷5弱民第二十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商君书卷1(去强第四材料二: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土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将人者为国之虚名役也?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子。一一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作业二:完成下列习题。(2023-浙江学考13)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A.“道法自然”B.“相生相胜”C.“格物致知”D.“有教无类”(2023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2023浙江高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OOA.铁犁锌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注意事项

    本文(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