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旗袍的演变与承袭.docx
论民国旗袍的演变与整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代表之一的旗袍,其演变与承袭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民国旗袍更是达到了旗袍的顶峰,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绚烂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通过民国旗袍发展历史的研究与分析,解读中国女性审美的趋向。关键词:民国旗袍;女性审美;审美趋向;演变与承袭O引言民国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最能体现女性身材曲线美和魅力的服装之一。民国旗袍极具含蓄的东方式的美,美得安静,美得优雅,美得知性,美得梦幻,美得让人陶醉。在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其因为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审美文化等的不断改变而进行调整,最终在民国时期达到趋近完善的地步,之后的旗袍也大多沿袭民国旗袍的基本款式。对民国旗袍的发展史进行解读,我们可以窥见那些时代的女性审美,这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旗袍历史,对我们研究现代女性审美趋向有极大的帮助。1民国旗袍的起源1.1 游牧骑射下的旗袍民国旗袍最早起源于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1,袍服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东汉时期成为正式的服装。那时不同地区的袍服也有所不同,早期中原地区人们常穿的袍服衣宽且长,袖肥且阔,于袖口处收缩,大袖翩翩;而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则恰恰相反,一般为圆领、窄袖,紧身合体2。随着两地文化的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渐渐被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所接受。由于满族人在1644年入关以前以游牧、渔猎为生,所以早期的旗袍样式简单。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袖口窄小,因为袖头形状与马蹄十分类似,所以又被称为“马蹄袖”。此外,初期的旗袍四面都开衩,便于骑马。那时汉族女子的服饰普遍为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与满族人的袍有极大的区别,这是两地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若旗袍款式过于复杂烦琐,将不便于满族人游牧、渔猎、骑射。此时的旗袍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实用性上,以适应满族人游牧狩猎的生活生产习惯,因此那时候的旗袍款式粗犷且简单,只是材质与厚度上有所区别。男女老少穿着大同小异,女性本身特有的美尚未在早期粗犷简单的旗袍中表现出来。满族女性受当时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制约,其审美需求也主要停留在追求实用性、舒适性、便捷性上。1.2 满汉文化融合后的旗袍1644年,满清入关,开始掌握全国政权,满族人的生活方式由游牧狩猎转变为稳定的农耕,又因为满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相互影响,旗袍的样式悄然发生变化。原先的圆领和较低的立领转变为较高的立领,四面开衩变为两面开衩或者不开衩,就连一向紧窄的袖口也变得宽松起来3。旗袍不仅款式发生了变化,材质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逐渐从以前厚重而耐磨的毛皮转变为轻便且舒适的棉布绸缎;不仅如此,在用色上,由自然淡雅转变为光鲜亮丽;在装饰上,也由纹饰简洁转变为精细华美。到了清朝末年,旗袍的风格己经从最初追求实用的简洁美转变为追求装饰的华美4。旗袍的演变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后相应地改变了审美需求,她们开始逐步挖掘旗袍这一服饰更多美的可能性,为此,她们吸收汉族工艺,对旗袍的款式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革新。华美、繁复、多样化成为这一时期女性审美的主旋律,但此时的“美”只存在于服饰装饰层面,与人身体的关系不大,革新后的旗袍仍没有将女性那种区别于男性的柔美展现出来。此时的旗袍更多用于彰显身份地位,而女性特有的曲线美仍完全包裹于衣料之下,旗袍外并没有太多形体上的差别。2民国旗袍的发展2.1 民国旗袍的萌芽阶段1840年以后,西洋文化席卷而来,沿海许多与西方国家有交流的城市,服饰发生了潜在的变革5。20世纪初期的十多年里,由于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服装观念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期,选择穿着旗袍的人大大减少,旗袍在民间也受到了冷遇。此时的旗袍,在样式上受到崇尚自然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得到了简化,袖口继续收紧并且缩短至露出手腕,袍身长度缩短至脚踝处;装饰上删繁就简,减少了繁复图案的使用,趋于简洁明了;用色也变得淡雅,旗袍整体风格趋于简约素雅,酝酿出一种“去繁就简”的审美风尚。2.2 民国旗袍的初兴阶段民国初期,国家饱受战乱之苦,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满腔热血的年轻人选择反抗,发起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活动,这些以青年为主体的革命使当时的女性开寻求思想的解放和权利的平等。旗袍在这一时期的流行,一方面受到了西方审美文化的影响,20年代初期的西方国家,女性极力主张凸显流线体型,这种审美趋向刺激和启发了当时的民国女性,掀起了去旧革新之风7。旗袍流行起来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汉代以来,汉族女子普遍以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为日常服饰,而袍服只有男性穿着。民国初期,女子为了追求思想独立和两性平等,便效仿男子穿长袍,因此这时期的旗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男性化的趋向。此时的旗袍更像是一个承载物,承载着几千年来饱受压迫、饱受歧视的女性们的呐喊。它仿佛成为女性手中一把锋利的刀,要将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思想通通劈开。女性们纷纷穿上旗袍,这为之后旗袍进入全盛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为效仿男子穿长袍,所以此时的旗袍并没有太多女性化的修饰,比起外在的服饰美,它更偏向于反映女性们的思想解放,这是旗袍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服饰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在上面“画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个性,要突出我们每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他!体的地方,而服饰正是那只画笔,勾勒出色彩斑斓的人们。女性将两性平等的期望注入旗袍,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民国初期旗袍男性化趋向的根源。2.3 民国旗袍的兴盛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是民国旗袍的全盛时代,这一时期的旗袍出现了前后身片明显的省道、腋下开刀等处理余缺的结构,在身片的处理上大量采用西式造型的方法,使旗袍更加称身合体,并显现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迎合了1930年代女性开放的服饰衣着观念与审美,最终形成民国新式旗袍,中国女性服装中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时期的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与审美特色,自由多变地选择旗袍搭配。因此,旗袍以其巨大的包容性与广阔的外延性,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所喜爱。学生能穿出青春活力,工人能穿出勤劳朴实,贵妇名媛能穿出优雅高贵等等8。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学生、工人、贵妇名媛等无不穿着,在各种场合尽情展示着属于她们的风姿。不仅如此,连一大批当红电影明星也对旗袍情有独钟,在银幕上下演绎着旗袍的万种风情,如影后胡蝶,民国四大美女中的阮玲玉、周璇,华裔女星黄柳霜等。主流化、多元化、个性化是这个时期旗袍的主基调,民国旗袍成为当时中国女性皆穿的日常生活服装,每一件旗袍都蕴含着每一个女性对美的思考。2.4 民国旗袍的全盛阶段1939年左右,装袖和肩缝的出现使旗袍变得更加合体。人们为了让展现出的女性曲线更加性感,开始运用胸省和肩省,这是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一次飞跃。此时的旗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表现服饰外在的华美,转而开始注重表现女性本身特有的曲线美,更加大胆地将女性特有的胸、腰、臀的曲线展现出来,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体现中国女性端庄典雅的气质。这时的旗袍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女性从厚重包裹下的臃肿浮华中拉出来,女性的服饰变得轻便自然、简练自由。相比于从前,这时期的女性审美思想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女性己经开始通过服装展现自己特有的身体美,毫无疑问,这是女性更加自信的表现。美丽的衣服被设计出来,不是为了这件衣服本身,而是为了穿上这件衣服的人。20世纪40年代后期,新服装、新样式层出不穷,风格更加多样化,女性服装也变得更加娇艳美丽。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女性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特质得以快速发展,在旗袍外穿上大衣,再配上时尚的烫发、丝袜、丝巾、高跟鞋、帽子、皮包等,是当时最时髦的女子的装扮。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凸显出了旗袍自身强大的多元化表现力与包容力,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更加独特、更加个性、更加时尚的着装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范围,体现出了那时期中国女性对审美的个性化需求与独特思考,也标志着民国旗袍已进入全盛阶段。2.5 民国旗袍的衰败阶段抗战期间,由于时局动荡、物质匮乏,旗袍逐渐回归于轻便简洁,相对于30年代的华丽精美,整体风格趋于质朴,剪裁也开始偏向宽松,装饰形制实行减法,为了降低用料成本而减少了许多繁复图案的使用,并且降低了领口的高度,袖子的长度也有所缩短。短旗袍、无袖长旗袍曾流行一时,但此时的旗袍融合了许多西洋文化的流行元素,拉链、垫肩、暗纽、按扣等小配件的大量使用,进一步呈现出现代旗袍便捷化、简单化的特点。2.6 民国旗袍的淡出阶段抗战胜利后,社会的主旋律是生产与建设,民国旗袍在这样的氛围下显得格格不入。女性穿着旗袍不便于劳动,再加上之后旗袍作为“四旧”之一被批斗,旗袍的发展陷入停滞,最终失去了30-40年代的主流地位,穿着它的人也大幅度减少,旗袍最终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民国旗袍的承袭现代旗袍现代旗袍继承了民国旗袍的基本样式,但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样式,露肩、露脐、露腿、露胸等样式的旗袍也被众多时尚女性所追捧,凸显了中国女性开放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审美追求。近几年,许多服装设计师为了让旗袍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而设计了很多新式旗袍9,以迎合现代女性国际化、时尚化、现代化的审美趋势。这些新式的现代旗袍在承袭民国旗袍的同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并慢慢地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10。4结语民国旗袍在演变与承袭的过程中,反映出人与服饰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女性审美的趋向。它源于满族传统袍服,又受到西方文化与服饰风格的影响,最终形成民国旗袍,而承袭民国旗袍的现代旗袍如今也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段民国旗袍发展史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女性追求实用化、简约化、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时尚化、现代化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变化。参考文献:1余宛琳,徐雷.旗袍元素在现代车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82-83.2何文慧,吕静.古代女子生活美学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苏香”文创产品为例明.美术教育研究,2020(16):81-83.3孟德华,周杨静.“国潮”品牌设计中传统纹样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61-62+65.4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5吴礼程,王青青,金晓雯.艺术与文化推动设计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6钱利,田晓冬.浅谈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2-63.7严妍,吴文彬,熊瑶.中国传统图案纹样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24):102-103.8朱琰.从旗袍之“美”看民国时期的大众审美心理与女性服饰审美趋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02):92-95.9徐静,熊瑶,吴文彬.浅谈极简主义艺术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8(22):89-90.10成方中,蒋晖.“少即是多”理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