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状元.docx
说说状元我国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直至1905年被废除,历时1300多年,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管理的制度。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科举制中状元的话题。为什么称状元?状元是科举时代进士科第一名。唐朝规定各州、府选送士人至京师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需向有关衙门投“状丁状”包括家状(本人家庭状况表)、文解(州、府的举荐信)两项。“元”是头的意思,考试时将“状”和考试成绩一同呈报给皇帝,第一名便称为“状元:明清时期,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所以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之后,悬放的皇榜和进士题名碑上,状元都写作“第一甲第一名工历史上共产生了多少位状元?科举制自隋朝创立至晚清终结,期间产生了多少位状元呢?可考者始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终于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共有状元592人;另,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可考状元一人,太平天国可考状元13人,太平天国还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傅善祥,以上都是文状元。武状元姓名可考者,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讫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张三甲,计168人;另有大西国武状元一人,太平天国武状元两人,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有777人。但是从开科的次数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武状元的名字失传。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这700多位状元都是在多年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中的佼佼者。因中国古代王朝多以文艺、哲理为取才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朝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朝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朝的胡广、杨慎,清朝的翁同稣、张骞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却受个人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终其一生不能大展手脚、有所作为,最后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相关链接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工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状元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稣。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将其密荐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的状元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诗、画成就最高的状元是唐朝的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书法成就最高的状元是唐朝的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厂;历史上还把他和唐朝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工著述最多的状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杨慎,他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著述达400余种,仍留存于世的有IoO多种;现存诗作2300首左右。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是清朝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骞,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现在所知的第一位状元现在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我们简单来看一下他的履历。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在隋朝做过小吏,隋炀帝末年,担任京畿万年县法曹,后降唐。孙伏伽敢言直谏,曾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向李渊上书,劝谏皇帝应该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力戒骄奢。李渊对此番忠言大加赞赏,提升其为治书侍御史,后于武德五年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当时科举制初创,状元郎不像后世那么荣耀,也不像后世那么受人推崇。高中状元后,孙伏伽的官位没有升迁;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赐他男爵;贞观元年(627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的副长官少卿;后其又担任刑部郎中、民部侍郎、大理寺寺卿,最终担任陕州刺史。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太宗对其赞誉有加。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孙伏伽辞官归乡,后卒于显庆三年(658年)。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70大寿,这一年为农历甲辰年,“甲辰科”考试便改为了“恩科工参加科考的士子们成分复杂,不但有康梁的追随者,还有革命党人。最著名的就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因为他印过一本半哭半笑楼诗草抨击弊政,清廷认为他“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特下密旨拿办。于右任在官差到达考场前数小时便获知了这个消息,随即他便化妆逃跑了。“甲辰恩科”共录取273名进士,状元是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刘春霖。刘春霖热衷科举,辛勤向学,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但不幸落第,没想到这一次居然高中状元,很是令人惊讶。民间关于刘春霖夺魁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认为刘春霖在第一次科考落第后,曾经寄居在北京地安门外通益堂布店里。店老板与刘春霖是同乡,是当时北京城著名的裁缝,因此结识了驻德国钦差大臣陶世筠。后经店老板介绍,刘春霖到陶世筠家当门客,为陶世筠做一些文案活。刘春霖在诗书画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陶世筠每次拜见慈禧太后的禀帖就是刘春霖所写,刘春霖的字迹恭谨严正,却又透出刚劲潇洒的神韵,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特别注意。后来,慈禧太后让刘春霖为他抄写了文昌帝君阴鹭文和大唐三藏经圣教序,刘春霖一丝不苟地抄完之后,慈禧太后对他赞赏不已,对刘春霖的笔迹也就熟悉了,这对他后来夺魁成为状元起了重要作用。第二种说法认为刘春霖的文章原被定为第一甲第二名,在慈禧太后钦点鼎甲名字时,有朱汝珍、刘春霖、金梁3人,这是主考官心目中的一二三名。但慈禧太后嫌朱汝珍的名字不吉利,有一个被她害死的珍妃的“珍”字;又看到他是广东人,使她想起了那些和她作对的“逆贼”,如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让她不得安宁的革命党人孙文想到这些,慈禧太后便把朱汝珍的试卷放在了一侧。她拿起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映入眼帘的是一笔秀丽的小字,再细看其籍贯,直隶肃宁;此时正值北方大旱,急需降雨,而“春霖”二字不就是很好的兆头吗?籍贯“肃宁”,肃静安宁、天下太平,这真是天意啊!慈禧太后便将刘春霖的试卷放在朱汝珍上面。再翻开金梁的试卷,开头便写道:“国事可谓痛哭流涕者”慈禧太后顿时勃然大怒,“痛哭流涕”真是晦气,当场就将金梁的试卷扔到地上。机缘巧合之下,刘春霖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后被派往日本学习法政,回国后担任过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监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曾聘他为总统府秘书。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刘春霖作为直隶代表曾对袁进行劝进,后退出政坛。“七七事变”发生后,王揖唐等汉奸曾重金利诱刘春霖出山,登门拜访均被刘骂走,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1944年,刘春霖因病逝世,至此,中国再无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