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docx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陈良彬一、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交通工具方面,各式新型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交通工具、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即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通过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完全可以和书本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的。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五、设计思想:在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共有23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有15个学分,是学分最多的科目,因此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据说为了适应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我们8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这样的吗?生:回答师:那么为了适应“历史潮流”,我们今天也一起来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首先我给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确定了一个方向: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新课学习:一: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弄清其基本步骤,既然同学们已经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那么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其基本步骤包括哪些?生回忆(师指导):第一步:确定研究小组;第二步:确定研究课题第三步:制定研究内容;第四步:搜集资料并进行研究;第五步:展示研究成果第六步:心得体会二:按照步骤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步:确定小组;这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平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分组情况,并以小组长为中心进行座位的重新组合。第二步:确定研究课题;在确定课题方面指导师应给于一定的指导:提醒学生社会生活一般主要包括衣、食、住、行、习俗等几个方面,那我们的研究课题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具体选择怎样的课题主要以个小组的爱好来定。第三步一一第四步:本环节给学生5-8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各小组在这段时间内根据各自的课题进行第三步,第四步的研究学习,指导师到各小组进行一些研究上的指导。第五步:展示研究成果:5-8分钟以后,开始让各小组来展示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在学生进行汇报的同时,指导师应适当给与其指导。如:A组:1、我们确定的课题是:“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儿个阶段?(2)其每个阶段大致流行哪些服饰?(3)其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如何?(4)整个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有何特点?(5)我所设计的未来服饰将是什么样子。3、具体研究成果:(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大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第二个阶段一一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整个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特点主要是: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多样化发展;(3)我所设计的未来服饰:(略)B组:1、我们确定的课题是“近现代温州饮食文化的变迁”;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1)吃什么上的变化?(2)吃的态度上的变化?(3)在什么地方吃的变化?(4)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后我们的就餐应注意些什么?3、具体研究成果:(1)吃什么上的变化?本地菜一一国内各种菜式(如中国四大菜系)一一西餐、韩国菜、印度菜等国外菜式;(2)吃的态度上的变化?吃饱吃爽吃的健康(如对食用油的要求:猪油菜油金龙鱼油橄榄油)(3)在什么地方吃的变化?以前在自己家门口或院中摆上几桌一一大酒店享受高档服务(4)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后我们的就餐应注意些什么:(略)C组:1、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1)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大致包括几个阶段?(2)其具体演进过程如何?(3)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具有怎样的特征?(4)我们现代的居室建筑中存在哪些问题;(5)给相关部门的建议3、具体研究成果:(1)我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演进大致包括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的阶段中国的居室建筑主要以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为典型。建筑材料:木头,砖瓦特征:保守、封闭第二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理念的影响,大量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建筑材料:钢筋混泥土、砖瓦特征:中西合璧第三个阶段一一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的京、津地区的建筑率先开始完全欧化,此后,西式的各种家具业逐渐开始受到中国居民的欢迎。建筑材料:钢筋混泥土特征:开放、舒适、美观(2)我们现代的居室建筑中主要存在2大问题;一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过于单调。往往一个小区便是另一个小区的复制品;二是现代建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物质问题,这些对人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3)建议(略)D组:1、我们的研究课题:“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2、我们的研究内容:(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过程;(2)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趋势;(3)现代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4)对未来交通工具的畅想3、具体研究成果:(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进过程;轿子、马车一一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一一火车、汽车、电车一一飞机一一宇宙飞船(2)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趋势;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牵引动力主要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3)现代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大问题:一是污染大,包括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都很严重;二是能耗大,据可靠研究,目前所有机动车的能耗比都绝对低于16%(能源燃烧释放出的能量顶多有16%能传递到车轮)(4)对未来交通工具的畅想面对这目前交通工具的两大问题,未来的交通工具肯定会在节能和减少污染上大做文章,从而研究出一些列新型的交通工具,如太阳能汽车(它不像现在的汽车一样用石油,而是用太阳能。未来的汽车上面有一块太阳能板,可以把太阳光转换成电,把一部分电储存起来,那样遇到阴雨天就不用怕了。)E组:1、我们的研究课题是“中国百年婚姻的变革”;2、我们的研究内容有:(1)新旧婚姻在礼节上有哪些区别?(2)新旧婚姻中哪些礼节属于文明礼节,哪些属于不文明、不合理的礼节?(3)我们试着设计的一次婚礼仪式3、具体研究内容:(略)在整个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几个小组同选一个课题或有些课题没有小组选择的现象。如果是几个小组同选一个课题,那先叫其中一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而其他同课题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如果有的课题没有小组选取,那么就由指导师进行补充指导。成果展示完成后,指导师进行简要总结,然后过渡到第六步: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你获得了什么?第六步:心得体会:本环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回答:学生甲:我们小组从研究近现代居室建筑的变迁中体会到中国近代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从封闭、落后逐渐走向开放、进步;学生乙:我们小组通过近现代温州饮食文化的变迁的研究体会到:今天我们的饮食越来越优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些都得利于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主要得力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不断优越。学生丙:我们小组主要是通过这次研究习惯学习体会到了大家一起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快乐;(二)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围绕着我们的书本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短短的45分钟我看到同学们学到这么多,体会到这么多,我很高兴,这也使我看到了我们今天这节课是成功的,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完全可以和我们的书本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继续沿着这条探索之路不断的挖掘下去。谢谢大家!六、参考资料:1>http:WWv.2、http:/www.ZXIs.COm/3>http:WWlV.qzcc.COmbbsdvrss.asp?s-xhtml&boardi(E&id:70&page,l4>htp:WWMeexb.COmcihs5>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6-30/2208254.Shtn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