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旱地农田建设内容及标准.docx
高标准旱地农田建设内容及标准针对现实条件和建设实际,主要采取“集、蓄、补、节、排”五类工程技术措施,即:工程集水(建设集雨窖、塘坝、涝池等集雨工程)、保埔蓄水(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堵能力)、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设施节水(发展喷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防洪排水(加大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完善田间排水设施),使旱地高标准农田达到田平路通、蓄节并用、平急结合、抗旱防洪、稳产增产的标准,保障作物出苗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期能够进行12次应急补灌,同时有效防范暴雨洪涝,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和技术规范如下。(一)田块整治工程。平原区要平整田面并适当归并田块,实现田块相对集中。耕作田块的长度和宽度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作物种类、机械作业、灌溉与排水效率等因素。加厚土壤耕作层,提高拦蓄雨水、蓄水保堵能力。丘陵山地区要合理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堵能力。修筑梯田要因地制宜,山水田路林统一规划,田块之间互联互通,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梯田要田面平整、田坎坚固,地边填高符合设计标准。梯田填坎修筑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态环保。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质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二)灌溉与排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设施、截伏流工程、截洪沟渠、塘坝、水窖等集水工程,配套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提高应急补灌能力。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东北丘陵漫岗旱作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北风蚀沙化旱作区、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区和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区保障1次以上应急补灌,其他旱作区保障2次以上应急补灌。地表径流富集区优先建设蓄引水工程,地下潜流富集区优先建设截伏流等补灌水源工程;降水较丰富地区兼顾防洪排涝,完善田间排水设施;降水量偏少地区优先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三)田间道路工程。合理修建田间道路,便于机械化作业。道路通达率平原区100%、丘陵山地区290%,机耕路宽3m6m,生产路宽W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尽量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并充分考虑将田间道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集雨面。(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东北、黄淮海和西北等大风、扬沙、沙尘暴、干热风等危害严重地区,应注重建设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应综合考虑耕作习惯、田块走向,与沟、渠、路等田间工程相结合。合理确定林带走向、间距、宽度和结构,同时合理选择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造林树种优先选择需水量少、生长迅速、深根窄冠的乡土树种。根据需要开展岸坡防护、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防御暴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截流沟、排洪沟等田间排水设施。(五)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应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需与当地电网建设规划相协调,与泵站、机井、信息化工程等所需的强电、弱电相配套,配备齐全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等设施。输配电设施布局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可配备太阳能等新能源或其他动力发电机。(六)土壤保埔和地力提升工程。应通过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水剂施用、免耕少耕、土壤深松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堵能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作物生长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促进土壤养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