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华优秀经典诗词诵读》教案第10课宋代诗词(二).docx
课题宋代诗词(二)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宋代诗词的代表人物及其经典作品能力目标:(1)能掌握宋代诗词不同流派的写作手法和风格特点(2)能运用所学知识品味宋代诗词的形式美、语言美和音乐美素质目标:(1)激发探求诗词文化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2)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提升思想素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渔家傲秋思踏莎行候馆梅残登飞来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内容教学睚点:渔家傲秋思踏莎行候馆梅残登飞来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及情感表达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课前任务T考勤(2min)一问题导入(8min)T专授新知(25min)一课堂活动(IO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传授新知(25min)一课堂活动(10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观看讲解宋代诗词的视频,并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范仲淹的经典作品有哪些?谈谈你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学生】登录学习平台观看视频,思考并留言讨论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考勤(2min)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8min)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宋代词人中你最喜欢的词人是谁?其有哪些代表作?诗词风格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宋代诗词通过问题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25min)【教师】讲解宋代诗词中渔家傲秋思踏莎行候馆梅残的相关内容通过老师讲解、课堂问答、分组讨论、解析 作品等,使学生 了解渔家傲秋 思踏莎行候 馆梅残的诗词 内容,感受诗词 的意境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诵读体会】【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词属于哪个流派?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学生】朗读、体会、回答【教师】讲解诗词的注释与译文内容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停留之意。黄昏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声随着号角响起,层峦叠崎里,暮霭沉沉,日落西山,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饮一杯浊酒,不禁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知人论世】教师讲解范仲淹生平以及所著诗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诗人、词人、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开豪放词风的先河。此外,范仲淹在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中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感受诗情宋4夕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作于这一时期。【教师】播放视频”渔家傲秋思赏析“(详见教材),辅助赏析诗词这首边塞词写出了边塞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展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暗寓了词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表现了词人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上片着重写景,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并用"异"字概括了边塞风景的特点及词人对边塞风景的感受。次句托物言志,以北雁南飞的径去不留反衬边塞的荒凉,同时表达雁去而人不得去的情感。后三句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塞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其中,"孤城闭”三字反映了对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下片着重抒情,描写了戍边将士们厌战思归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前两句通过夸张、用典的手法,在"酒一杯""家万里"的悬殊对比中将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巧妙地融为一体。后三句通过笛声悠扬、秋霜遍地,进一步引出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道出将士们悲情万仗,惆怅百结,难以入睡。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质朴凝练,充满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读起来真切感人。吟诵诗韵【师生互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遨请学生回答问题结合诗词内容,说一说在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该词的诵读基调是苍凉悲壮的。诵读上片时,语调是凝重的,读者应读出边塞秋景的荒凉;诵读下片时,语调是悲壮的,读者应读出词人的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内容开展讨论请用白话文改写这首词上片或下片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踏莎行候馆梅残北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诵读体会】【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遨请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朗读、体会、回答【教师】洪解i寺词的注释与译文内容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知人论世】教师讲解欧阳修生平以及所著i寺词欧阳修(I(X)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感受诗情这首词描绘了远行人与闺中人的"一种相思,两地闲愁",将抽象的愁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可感可触。上片写远行人思乡,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前三句写远行人在旅途中所见,托物兴怀,用残梅、细柳和薰草点缀候馆、溪桥和征途,道出了春光的明媚。但对远行人来说,这大好的春光反而倍增烦恼,更添愁思。后两句写远行人在旅途中所感,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诉不完的离愁,化虚为实,形象贴切,可视可感。下片写远行人想象闺中人对他的思念,以抒情为主,使情在景中。前三句写闺中人思念远行人的情形:柔肠寸寸断裂,描写其内心之苦闷;粉泪盈盈欲滴,形容其外貌之悲戚;登高倚栏远望,反映其愁绪缕缕的情态。后两句写闺中人远望所见,补足上句登高楼、倚危阑的目中所见、心中所想。两个"春山"连用,进一步表明远行人离愁的无穷,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全词柔婉秀丽,语言自然贴切,笔调细腻委婉,丝丝哀愁贯穿上下片,俳恻幽回,情深意远。吟诵诗韵【师生互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结合诗词内容,说一说诵读的基调应是怎样的?【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该词的诵读基调是俳恻幽回的。诵读上片时,语调是伤感的,读者应读出远行人的无穷离愁和悲伤之情;诵读下片时,语调是哀婉的,读者应读出远行人与闺中人的惜别之情。【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内容开展讨论你认为这首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是哪句?为什么?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聆听、理解、记忆课堂活动(10min)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进行交流与分享你还知道哪些"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诗句吗?选择一篇你感受比较深刻的诗,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通过合情合理的联想,用纸笔记录自己想象的故事。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到讲台上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学生】聆听、思考、讲述、就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通过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节课问题导入(5min) 【教师】提问引出新知识点王安石的经典作品有哪些?谈谈你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学生】聆听、思考、发言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5min)【教师】讲解登飞来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相关内容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通过老师讲解、课堂问答、分组讨论、解析作品等,使学生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诵读体会】【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朗读、体会、回答【教师】讲解诗词的注释与译文内容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知人论世】教师播放视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详见教材),讲解王安石生平以及所著诗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兼擅诗、文、词。早期诗关注民生,刻露直切;晚年诗趋于含蓄,注重炼字炼意。其文简洁峻切,长于论辩。其词风格高峻,意境空阔苍茫。感受情这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诗人登上高山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以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景。首句以"千寻"修饰塔高,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立足点之高。次句巧妙地虚写了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辉煌景象,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展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状态。后两句抒情,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此处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全诗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诗人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吟诵诗韵【师生互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说一说在诵读这首词时,语调应是怎样的?整体节奏应如何把握?【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该诗七言一句,每句两拍,一般是四三拍。诵读时,读者应注意停顿,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该诗的诵读基调是明朗坚定的,整体节奏是高亢的。诵读前两句时,语调是豪迈的,读者应读出千寻塔之高;诵读后两句时,语调是坚定的,读者应读出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课堂讨论】了解登飞来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内容开展讨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过迷茫的时候吗?如何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呢?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1可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诵读体会】【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Sg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学生】朗读、体会、回答【教师】讲解诗词的注释与译文内容译文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趁兴写下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逼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如今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知人论世】教师讲解苏轼生平以及所著诗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苏欧"。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放达旷远,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感受诗情宋神宗熙宁九年3076年),苏轼身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时期他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因政见不同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中秋之夜,苏轼客居异乡,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抒发了词人对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无限热爱。全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小序清晰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表明写作时间和目的,领起全篇。上片写中秋赏月,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描述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下片望月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转"Y氐""照"三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光人的感情色彩,把静态的月光写活了。整首词景、情、理高度融合,和谐一体,表达的哲理深沉、丰富,令人深思。该词用典虽多,但浑化无迹,恰当而巧妙,语言浅近自然、优美流畅,文思跌宕起伏、变幻多姿,词情旷达超!兑,气势豪迈健举,风格飘逸浪漫。吟诵诗韵【教师】播放视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详见教材),辅助分析全诗基调【师生互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问题结合诗词内容,说一说该词诵读的基调应是怎样的?【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该词的诵读基调是开朗达观的。诵读时,读者应把握词人酒酣放胆的醉酒状态。全词押平声韵,如"天""年""寒""间""眠""圆""全""娟",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而不押韵句的尾字宜用较高、短促的音调诵读。诵读上片时,感情由矛盾到坚定,音调由高至M氐再到高,读者应读出词人出世到入世的矛盾心情和情感变化。诵读下片时,感情由深沉到豁达,音调由低到高再到更高,语速宜由慢到快,读者应读出引人向上的意蕴。【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内容开展讨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Ill页的,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学习完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聆听、理解、记忆课堂活动(10min)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请以"我眼中的苏轼"为主题,书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300字左右即可)。 【学生】聆听、思考、书写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通过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课堂小结(3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唐代诗词中渔家傲秋思踏莎行候馆梅残登飞来峰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宋代诗词中经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作品,希望大家课下能够及时复习巩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宋代诗词的相关作品。【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作品的印象作业布置(2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基础知识检测”中的相关习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整体效果不错,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墉口氛围,让学生大胆、主动发表意见,培养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从不会一学会一会用的转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