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具身与搬取——对闵氏宗族祭祖活动中“仪式国家”的考察.docx
国家的具身与搬取_对闵氏宗髅祖活动中“仪式国家”的考察如何理解国家?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观察维度。就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而言,通常不是正面或直面观察国家的制度、章程、权力机构以及高高在上的运行,而是将国家放置在地方社会中予以考察。这是从事经验研究的方便之门,颇不同于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1994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第三世界中的支配和变迁一书。这部书明确把国家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来理解,认为国家塑造了社会,但也被社会所反塑。国家有没有行政能力取决于它与地方社会的联合,而地方社会的力量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被动员而进入国家的生活。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有时互相牵制,有时互相巩固和强化。为此,该书提出了一个“国家在社会中”的分析视角(astate-in-societyperspective)o(1)JoelS.Migdal,AtulKohliandVivienneShue,Introduction:DevelopingaState-in-SocietyPerspective,ninJoelS.Migdal,AtulKohliandVivienneShue,eds.,StatePowerandSocialForces:DominationandTransformationintheThirdWorl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p.1-4.这一分析方法甫一产生,就迅速传播到了中国大陆学术界。比如,高丙中受此启发提出了一个中文版的说法,即“国家在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民间仪式借用了特定的符号而让国家在场;同时,国家也通过民众的代表或其符号的在场而让人民在场。(2)高丙中:民间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0-337页。在此,高丙中突出了仪式和符号对于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丙中的田野地点在青海省民和县的鲍家村。他发现,年头岁尾、节令吉日期间,土族人民通过仪式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愿望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以此祝报“天地国家元首佛神的洪恩工当然,国家也承认土族的历史传统。把国家符号化是高丙中的一个学术观察亮点。其实,今日中国各地青年人把自己的婚姻仪式和国家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或国庆节结合起来,就蕴含着同样的道理。讨论国家在场或者把国家摆放在社会中予以考察,尤其是关注国家在民间仪式中的具身,中国社会史领域的研究(很多人也把自己的学术实践理解为历史人类学)同样兴味盎然。与高丙中的思路相比,社会史学者更倾向于把中国国家力量作为一种实体来对待。在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一文中,科大卫(DaVidFaUre)和刘志伟明确在理论上阐明说:“明清华南宗族的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国家礼仪改变并向地方社会渗透的扩展过程。这个趋向显示在国家与地方认同上整体关系的改变。宗族的实践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推广他们的世界观,在地方社会建立起与国家正统拉上关系的社会秩序的过程。”(3)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显然,他们离开了人类学把宗族看成是亲属制度的分析框架。(4)杜靖:“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中的宗族研究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在多年中国经验研究基础上(主要是珠江流域的历史考察),科大卫进一步提出了“礼仪革命”概念。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是:1.国家是一个信仰,除了相信国家外,还要相信通过奉行国家规定的礼仪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因而中国社会的统一性源于共同的礼仪(这一条实际上是继承了JamesL.Watson的“标准化'思想,具体见下文);2.在中国,皇帝建立了一个官僚架构,而官僚架构只有在其礼仪整合到了地方社会中去的情况下才能运作;3.朱熹的学说倡议把家族礼仪作为地方礼仪的核心,因而儒家礼仪与国家构成一个联盟;4.16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礼仪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按社会地位即所谓里甲登记的户口,迅速让位给明朝法律认可的“祠堂”,即以祭祖活动地点为中心的组织。(5)科大卫著:明清社会和礼仪,曾宪冠译,李子归、陈博翼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3页。我们的学术团队在胶东半岛地区也发现了儒家思想参与宗族建造的历史过程。(6)杜靖、李颖、唐伟华,等:清代青岛城阳汉人孙氏宗族的建造与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但是,国家进入地方社会,地方并不是被动而消极的。萧凤霞(HeIenF.Siu)和刘志伟通过历史过程的分析阐明地方社会里的人民借助国家修辞积极创造了宗族。(7)LiuZhiwei,uLineageontheSands:TheCaseofShawan,ninDavidFaure&HelenF.Siu,eds.,DowntoEarth:TheTerritorialBondinSouth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5,pp.21-43;HelenF.SiuandLiuZhiwei,wIineage,Market,PirateandDan:EthnicityinthePearlRiverDeltaofSouthChina/inPamelaKyleCrosley,HelenF.Siu,DonaldS.Sutton,eds.,EmpireattheMargins:Culture,Ethnicity,andFrontierinEarlyModernChina,BerkeleyandLos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6,pp.285-310;萧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程美宝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而在华南历史人类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刘永华则借用西方文化批评和文化史研究中的“挪用”(appropriation)概念。这一概念旨在强调文化消费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并非机械模仿。(8)MiCheldeCerteaU,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trans.StevenRendall,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pp.32-33;RogerChartier,Te×ts,Printing,Reading,inLynnHunt,eds.,TheCulturalHistory,Berkel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pp.154-175(SeeArticlep.171fordetail.)他抓住礼生这一社会角色,看到了儒家礼仪,特别是祖先祭仪及宗族制度在乡村的传播是一个能动获取过程。(9)刘永华: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堡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15-20、50-199页。在刘永华看来,国家被礼生创造性地解读而进入了地方社会。日本史学家井上撤在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一书中也体现出与华南历史人类学同样的旨趣,尽管其偏重大传统文献层面上的考察。(10)井上做: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352页。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是一个仪式国家,这不仅是因为它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基本内涵大致有:1.国家信赖仪式,并通过或至少允许仪式介入或组织其疆域内的大大小小的不同地方社会,使地方社会能够良性运转;2.国家与社会之间互相承认和欣赏,并彼此愿意进行文化合谋;3.两者都具备主体性,且“共主体性”,否则,将失去合作的基础,进而失去国家存在的础石。本项民族志考察也试图证明这一点。实际上,人类学家华琛(JameSL.WatSOn)此前也曾有一个“仪式中国”的观念,只是他没有从概念意义上明晰出来。他认为,传统时代通过一套仪式的“标准化”将整个中国(指ChineSe,而非China)组织在一起而维持运转。他阐述道:“如果有事物可以创造和维系一个一统的中国文化的话,那就是标准化的仪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理解并且接受一个观点:中国社会里有一套正确的、与人生周期相配合的仪式动作,其中,婚礼和丧礼是主要的生命周期仪式,普罗大众按照认可的仪式程序,投入文化整合的进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普罗大众的参与都是自愿的,没有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驱使。我们今日所谓的中国人',可以说是几百年仪式标准化过程下的产物。”(11)JameSL.Watson,uTheStructureofChineseFuneraryRitesElementaryForms,RitualSequenceandthePrimacyofPerformance,inJamesL.Watson,EvelynS.Rawski,eds.,DeathRitualinLateImperialandModern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8,pp.3-19;华琛: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动作的首要性,湛蔚晞译,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2期。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相比于军事和权力,世界上还没有一种仪式具有这么强大的威力而担当起组织一个国家的重任。所以,我们更愿意把仪式国家的魅力蜷缩在一个个更小的地域社会氛围中来理解。不过,对于华琛重视从仪式角度理解中国,这是应该给予肯定和吸收的。虽然上述中外学者分属于不同学科,但就国家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其旨趣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基本一致。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当下宗族运作场景做一些细化和延伸的思考,具体考察和讨论三个问题:1.国家以什么方式出现在汉人宗族祭祖仪式上?2.国家如何到场(包含人民如何搬取国家)?3.国家到达乡村后赠给和提取了什么?我们的田野地点选在了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即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的闵村。(12)本文对村名及部分涉及人员的名字作了技术处理,特此说明。2019年3月20日,该村闵氏宗族举办了一场名为“第七届闵子骞孝贤文化节”的祭祖活动。笔者之一的杜靖率领研究生一行四人对这场仪式进行了考察。关于闵村及闵氏宗族的有关情况,可参看其过往著作九族与乡土:一个汉人世界里的喷泉社会,(13)杜靖:九族与乡土:一个汉人世界里的喷泉社会,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31-48页。于此不再赘言。一、祖先以帝国官员的身份到场这场仪式是为他们的祖先而做的,祖先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对于闵氏族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民俗课题。闵氏族人追认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作为自己的祖先,他以孝行孝道而著称。比如,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14)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先进”篇,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第44页。围绕他形成的民间传说“鞭打芦花”故事载入元代郭居敬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卷。该书第四则“单衣顺母”日:“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诗日: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15)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微缩文献,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制作),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1994年。在中国早期的文献里,闵子骞并没有成为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官员。相反,早期的文献里塑造出他厌恶官场的品格。比如,论语雍也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鄙宰。闵子骞日: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又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闵子少孔子十五岁,不详里居,而鲁论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则有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闵子之所以忌讳担任费宰,大抵是看不惯鲁国的“三桓政治”,即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专权和僭越礼制的行为Q当时他们的封邑之地的都城规模均超过了鲁国国君的都城,这与儒家主张的君臣之礼不合。但是,今日族人在其祖先的庙宇里却塑造了一位帝国官员的形象。闵子坐于大殿正中的神龛上,背北面南,高5米,头戴九脑冕,身着九章服,(16)九章服是周代祭祀所穿礼服。仔细检查闵子塑像可以看到其服装上有九种图案,分别是鸟、瓶、龙、虎、山、水、云纹、"受字、凤凰。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皇上改封闵子为费公,并颁布闵子形象为“冕九旖,服九章,执镇圭”。可见,今日闵人所塑祖先形象实乃遵循宋代的规制。双手持笏。另外,闵子神像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侍从,左持公文竹简,右捧官印(见图1)。除此以外,为了过好这个节日,闵氏族人闵XX(另一名作者为王ZG)特地编写一出题名为费宰闵子骞的戏剧,并交由当地附近一个村落里的民间剧团演出。戏台搭建在祠堂前的广场上。一般宗教祭祀上的戏剧演出,既可以娱神又可以娱人。但是这次戏剧表演的目的主要在于教育族众,向他们传达祖先的历史,尤其是官方身份和政绩。演绎祖先自己的故事给祖先看,以此取悦祖先,这是说不过去的。同时,这出戏剧还有一个主题,即向本地的族人以及来自全国的闵氏证明,闵村是闵子骞的故里。这是编剧家的初衷,使用了类民间传说的在地化手法,即结合当地的地理山川河流进行戏剧叙事。这种在地化手法客观上造成了世系群排外的某种效果,因为他们想抢注“这里”就是闵子的故乡。要知道,这个问题近年来各地闵氏宗族都在争夺。日本学者田仲一成谈到宗族戏剧有努力扩大同族合并的功能,(17)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钱杭、任余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3-426页。显然我们觉得闵氏宗族的戏剧安排朝向了相反的方向,也与其初衷相违背,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剧情梗概如下。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想聘请闵子骞帮助他们治理费邑(按:古字写作“郎”,大致相当于今日费县、平邑县两县域图)。闵子不满意季孙氏的作为,坚决推辞。但在孔子一番劝说之下,只好奉师命前往费地就任。曲阜在西,郡城在东。闵子骞走马上任,路经蒙山,被落草为寇的云龙手下劫掠上山。云龙本非歹人,皆因为得罪了当地恶霸花豹,花豹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为靠山,勾结官府(与班头是把兄弟),致使云龙无处容身。具体原因是花豹一贯欺男霸女,竟然抢了他的妹妹,打伤了他的家丁。云龙撵跑了贼众,花豹告到衙门,并贿赂了费宰和班头。前任费宰不问青红皂白,把云龙抓去打了四十大板,并罚银百两。云龙一怒之下,放火烧了花豹家的库房,带家眷逃至蒙山落草。成为山大王的云龙实际上是一个杀富济穷的草莽英雄,并不想终身占山为王。他时刻盼望着清官来把费地治理好,然后下高山回故里享受太平日子。但起初他误会了闵子骞,以为也跟从前的费宰没什么区别。后来闵子骞报上名号,他才得知大孝子就在眼前,遂消除误会。二人义结金兰,自此后云龙辅助闵子骞治理费邑。闵子骞决心“要把那清官做,留下美名在人间”。上任后,他处理积案,免除百姓赋税,取消了扩建衙门、翻盖库房的计划。此外,他还招募游民,兴修水利,根除水患,开垦荒地,兴办义学,开仓赈民,叫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为了修建私家花园,花豹巧使刁计,霸占农民李老汉的良田,并殴伤其老伴,以致卧床不起,李老汉将其告到闵子骞处。为了惩办花豹,闵子骞打扮成算命先生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调查花豹的种种罪行,搜集证据。临走前闵子骞嘱咐师爷,在他离开这段时间,拒收任何人礼物。恰此时,花豹带着礼物前来衙门拜访并贿赂闵子骞。不顾师爷的拒绝,花豹强行叫师爷收下礼品。闵子骞私访,路过闵村的邻村张庄时又遇到了一桩关乎花豹的人命案。该村村民张兰英,十岁没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如今已长到十八岁,出落得美丽。她到庄外拾柴火,被花豹撞见,强上门提亲。张父不允,花豹便命手下打死了张老汉,临走留下狠话:三天后来花轿抬张兰英成亲。闵子骞给张兰英写下了状纸,并嘱咐兰英到新来的费宰闵子骞那里告状。回衙的路上,闵子骞遇见了喜好被人奉承的花豹,佯装不识,并给他算了一命。闵子先是虚与委蛇,“夸赞”花豹“你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有千顷骡马成行,三妻四妾春风得意”,目的是叫花豹信任他。继之,说他近来会有官司。花豹起初怀疑,闵子骞说他是原告,并一定能赢,建议他“明天打官司,后天办喜事工在闵子骞心理暗示和引导下,花豹不知是计,决心暂缓迎娶张兰英而到衙门状告云龙。在大堂上,闵子骞先是审了花豹与云龙的案子,判词是:花豹抢亲,云龙打了花豹;花豹买通官府冤枉了云龙,云龙一怒之下烧了花豹的库房,此案半斤八两,就此了结。继之,又审了李老汉冤案,宣判:花豹即日起将土地退还,由于殴伤百姓,应补偿李老汉白银三百两,当日兑现。最后审理张兰英的案子,结果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花豹抢亲致死人命,罪不可赦,判处极刑,择日执行。后来在执行时班头和阳虎试图劫法场,闵子骞和云龙兄妹不畏强权和恶势力,终将花豹正法。最后,闵子骞挂印归隐闵家庄,即今日闵村。这出戏剧虽然有些历史的影子,但绝大部分内容是虚构出来的。尽管如此,它还是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权、不惧恶势力、勤政爱民的好官形象。有趣的是,从戏剧舞台上的着装来看,当地乡村剧团让闵子骞穿上了一身明代状元的官袍(见图2)。由此可见,闵氏族人所崇拜的祖先,己不再单纯是因孝道而闻名于世的闵子骞了,而是有着国家权力象征的祖先。祖先出现的舞台即是下文官方身份所登台讲话的空间。二、“公家人”的到场与出席这场闵氏宗族的祭仪,绝大部分参加者是当地的族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闵姓人口,但也有少数“公家人,在一定意义上,“公家人”登台“表演”,闵氏族人站在台下做“观众”。这并不是说观众不重要。事实上,观众与演员共处于一个语言结构中,彼此的行为和心态都被这个语言结构的另一端所定义。在闵村一带,乡民把在国家体制内工作的人员,比如各级公务员和各类事业编制人员称作“吃国家饭的”,有时也叫“公家人”。现把参与这场仪式的“公家人”列表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参加仪式的这些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体制内但不属于宗族成员的人,其中包括葛WX、潘YC、边CJ、刘XF、魏BY、孙BQ、李ZH、施HZ、王XC、武CX、王HJ、杨WX、王ZG,占表内总人数的70%。另一类既是闵氏子孙后代又是国家体制内的人,其中包括闵FL、王DYQyFL之妻)、闵R、闵QZ、闵XJ、闵FX、闵F,占30%。闵氏此次祭仪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闵氏宗祠外的广场上进行的,由闵氏族人聘请的曲阜大成礼仪公司的礼生作司仪。上表中的大部分人物被视作领导和嘉宾进行介绍,有司仪的话语为证。第七届闵子骞孝贤文化节,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典礼的领导与嘉宾: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半月谈原总编辑闵FL,欢迎;北京中华词赋编辑部主任,原青岛市电视台副台长王DY,欢迎;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葛WX,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城管特聘专家,原临沂市城管局局长闵R,欢迎;兰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潘YC,欢迎;兰山区文化与旅游局长边CJ,欢迎;沂蒙籍作家,洗砚池主编刘XF,欢迎;原费县政协副主席魏BY,欢迎;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BQ,欢迎;中华孝道主编李ZH,欢迎;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施H乙欢迎;兰山区孝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兰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XC,欢迎;汪沟镇党委副书记武CX,欢迎;原费县宣传部副部长闵QZ,欢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但真正到舞台上讲话的人只有闵FL、武CX、葛WX、孙BQ、王XC、闵R(按照发言顺序)。具体来说,闵FL朗读了自己创作的闵氏赋;武CX作为闵村所在乡镇的领导讲话,表达欢迎之情和闵子孝贤文化节的意义;葛WX、孙BQ和王XC从各自角度阐述了自己参加这次仪式的感受。之后,葛WX、王DY、刘XF、边CJ上台向闵子画像敬献花篮。最后由闵R登台读祭闵子骞先祖文。第二个环节是在祠堂内月台上的仪式。如果说祠前广场上的仪式是公祭的话,那么,祠堂内的仪式则是闵家人的私祭。在私祭仪式上,闵村现任支部书记兼临沂市闵氏家族联谊会会长闵XP以家族“主人”身份恭读祝祭文。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闵XP还是具有半官方身份,因为他是国家和政府在最低一层暨村落里的执政人。第三个环节发生在午后汪沟镇政府办公楼会议室里,在那里举行了关于闵子精神与沂蒙精神的研讨会。杨WX主持,除了公祭仪式上发言的“领导”再次讲了话外,其他与会者也发了言。如王DY、刘XF、魏BY、李ZH、施HZ等人。我们认为,这些人物都是作为国家的符号而出现的。那么,这些人物是如何到场的呢?第一类到场嘉宾中,武CX是由闵村书记闵XP以村子名义邀请到场的。葛WX、刘XF、孙BQ、李ZH、施HZ、王XC、王HJ、杨WX、王ZG是被这次祭祖仪式的秘书闵XX(闵村村民,作家,费宰闵子骞的编剧之一)和地方政府邀请到来的。潘YC、边CJ、魏BY是由闵R邀请来的。另一类到场嘉宾中,闵FL、王DY是被闵R邀请来的。闵氏族人告诉我们,只有闵R这种身份的族人才能邀请到闵FL,其他族人不具备资格。至于其他兼有双重身份的族人,比如闵XJ、闵QZ、闵FX、闵F等本身就是临沂市闵氏家族联谊会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到来自在情理之中。总的来说,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种:第一,上下级领导或工作关系;第二,宗亲情谊;第三,业缘关系,比如闵XX邀请文学文化界的人士参与。当然,地缘关系和乡土情感也在这场活动中发挥了作用。比如,来自省城的葛WX、杨WX两位本身就是费县人。其中,葛WX是方城镇人,方城镇在闵村西三里地;魏BY也是费县人,而闵村及整个汪沟镇2013年前隶属于费县。其余的人大部分工作或居住在临沂城里或费县城里,均与闵村共处一个地域社会之中。为了批评结构功能论和结构主义太注重规则和模式的亲属制度研究,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考察亲属关系实践时多次提到制度一规败'掩盖”下的婚姻战略问题。(18)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3-181页。其实,这场仪式的邀请者在邀请客人时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谋生战略。这场仪式之所以有许多当地作家和新闻界朋友出场,多半是由闵XX邀请的。他在临沂市下辖的另一个县人民法院做新闻报道员,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多年来在临沂当地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2018年他和王ZG创作的鞭打芦花剧本还获得了“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鲁南制药杯)”优秀作品奖。这一评奖活动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临沂大学联合主办,由鲁南制药集团冠名,山东舜网传媒、泰山出版社、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协办。他邀请地方作家、地方文学主编、地方新闻界朋友来闵村,一方面可能是进一步加强联系与互动,另一方面想通过地方杂志与报纸报道这次祭祖活动。事实上,不久以后,他就在洗砚池上组稿刊发了一组文章,其中就包括他的一篇。这组文章是围绕这次活动而撰写的。在公祭仪式的舞台背景上非常醒目地标明主办方是临沂闵氏家族联谊会,协办方为临沂报业集团和无线临沂客户端。从常理来推,协办方也应该参加此次活动。但是,我们不应该被这个表面现象所蒙蔽,更不应该将这视为新闻界人士参加此次活动的理由。应该看到其下掩盖着的地方人民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当然,我们不排除历史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的多年友谊所发挥的价值。此外,为了维持治安问题,确保仪式不出意外,镇派出所还派八名协警到达现场。他们成队列站在祠前广场上,无疑也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延伸符号参加了这场民间祭仪。当然,这些“公家人”也许会辩解说:我们参加的并不是闵氏祭仪,而是“第七届闵子骞孝贤文化节”,闵子骞祭祀仪式是在祠堂内举行的,我们并没有进到祠堂内部。这个推论在事后访问上述个别公职人员时得到了印证,而且他们还补充道:“我们拜的不是祖先,祖先是人家姓闵的,我们拜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深入调查发现,一开始闵氏宗族只打算在家庙内搞一个祭祖仪式,但是地方政府官员表示这样他们无法出席。无法出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出席的话有可能被嫌疑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因为祠堂内祭祖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信仰性质。最后经过双方协商,只好在祠堂外的广场上又搭建了一个戏剧舞台,而且主题也改为“文化节”这样一个现代通行的说法。该说法也同样见诸政府的祭孔仪式上,具体指从传统“释奠礼”向现代“孔子文化节”的转变,(19)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以中日韩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由此实现了公祭的可能性。事实上,祠堂外的公祭并非纯粹的公祭,因为许多族人都参加了,除了登台的外,台下的观众主要是闵氏族人。更明显的证据是,作为族人和公职人员双重身份代表的闵FL在公祭仪式上朗诵T闵氏赋,而闵R宣读了祭闵子骞先祖文。可以说他们借助了公祭平台而纪念祖先、宣扬宗族。他们传达出了广大族人的心声。我们体味到,族人和“公家人”在闵子骞身上感受到了不同的东西。但是,族人正是利用了这种表面上“暧昧”不清的关系,对外言说“国家也来祭拜我们的老祖了”,从而将两个活动理解成一个活动。至少在地域社会里会造成这一社会印象和集体记忆。三、国家的讲话国家不仅以派员的形式参加,而且还发表了讲话。这种声音不是地方社会里亲属制度意义上的讲话,而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修辞,因而是国家化身为另一种符号到场。首先体现在出席仪式的地方领导的讲话中。汪沟镇党委副书记武CX以“主人”的身份对到场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第七届闵子骞孝贤文化节在美丽的汪沟镇隆重举行,是沂蒙精神和沂蒙孝文化发展历史上又一次盛会,更是汪沟镇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他的言论直接将闵子骞的孝贤德行挂靠到沂蒙精神上去,并归拢为地方政府的文化事业之列,甚至提高到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内文化资源的解释、管理与统摄。作为乡镇以上区级单位的原宣传部副部长王XC,进一步将闵子骞孝贤文化提高到当今时代“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阐释和把握。第一个关键词符合习近平提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5日,1日。第二个关键词与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1)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何毅亭主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3页。相一致。这两个关键词仿佛代表国家在对一个村落宗族人群的文化给予了肯定。一些来自外地的具有国家体制身份的闵氏宗亲的讲话也包含了官方的立场。比如,闵FL的闵氏赋如此表述。千秋史册,载华夏文明之厚蕴;百家姓谱,记炎黄世族之繁纷;赵钱孙李,李家乃大户家族,杜阮蓝闵,闵姓属小数族群;林林总总,呈文化之多彩,疏疏密密,圆发展之不均;闵氏始祖闵子骞,生于春秋鲁地,长于江淮乡间;家道中落,生计多艰,生母早逝,幼子孤单;恨继母之偏失,独贤前房之子,制芦花之棉衣,枕御北风之寒;鞭打芦花,成千古佳话,孝感继母,成四方美谈;笃行孝悌,子骞名列二十四孝,师从孔子,位居七十二贤;德行天下,天下儿女尊长爱幼,恩泽后世,后世子孙知礼守分;闵氏族人今散居鲁豫晋陕,苏浙闽皖,黑吉辽冀,湘河赣黔,广布东西南北,远及台港朝韩;闵氏后人多忠孝门第,师礼乡庵,才俊佼佼,君子谦谦;君不见临沂闵家寨笃圣祠前八方闵氏儿女恭谨虔诚,信誓旦旦,弘先祖之仁爱,成笃圣之孝贤,做民族之骄子,扬世代之风帆,天涯咫尺,永为手足兄弟,百代同舟,总是血脉相连;看前路迢遥,何惧关山阻险,喜侯族贵立,直至民族梦圆。笔者认为,闵氏赋中的“民族梦圆”四个字与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2)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何毅亭主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相契合,是国家的想法进入宗族活动中的体现。在国家体制内工作的当地族人的讲话,同样包含了国家的思想,而非传统宗族的话语。这方面以闵R和闵XP宣读的祭文为代表。闵R祭文内容如下。时维公元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日,岁逢己亥,吉日良辰,闵氏族人,乘孟春之朝气,奏钟鼓之雅乐,献甘霖之清醇,抒敬祖之情,壮家族之魂。主祭携闵氏后代子孙,齐集访河之畔、临沂市北之闵家寨,闵氏家庙笃圣祠前,公祭先祖闵子骞。文曰:维我闵氏,先祖赫赫,龙翔凤翩。念周公之谋勇,灭暴商之凶残。承上周之农耕,筑平民之乐园。周公封地,伯离嫡传。闵公始祖,世代香烟。朝代更迭,子孙繁衍。广布鲁豫晋陕,苏浙鄂赣,黑吉辽冀,内蒙云黔,远及港台朝韩。闵氏家族,千古绵延,树大根深,叶茂枝繁。四海播誉,厚德如山。仰我先祖,伟哉子骞!生于乱世而怀奇才,尚以孝悌而感地天。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鞭打芦花故事,万古流传。歌我先祖,举世无双。以才学称儒而获孔门大贤,尚德能为官而得万民景仰。一代名相,举振朝纲。凛然正气,勋业辉煌。民族先贤,封谥如潮。子孙后裔,功德显彰。家规族训,教导有方。诗礼是秉,耕读是倡。砥砺气节,道德文章。和睦九族,济贫扶困。允文允武,如珪如璋。沂水彷河,溢彩流光。笃圣浩荡,育我家邦。先祖之功,恩泽无量。先祖之风,山高水长。改革开放,盛世春光。春风化雨,初心不忘。吾族吾辈,道义担当。不负先祖,自立自强。砥砺前行,再铸辉煌。为官以德,富民兴邦。为商仁义,诚信至上。教书育人,成栋成梁。安居祥栋,富乐宁康。勤劳勇敢,不卑不亢,善良诚朴,爱国爱乡。天吐瑞气,地呈祥光。人歌乐土,史铭炎黄。慎终追远,续写华章。我祖盛德,百世隆昌。笃圣祠前,祖荣福旺,钟灵毓秀,泽裔绵长。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同氏同根,同心同德,携手征途,共赴康庄,壮志如虹,誓言如钢。嗟乎吾祖,山水茫茫,我等后裔,来自八方,公祭先祖,诚恐诚惶。祈求先祖,佑我安康。赐我族人,发达兴旺。天南海北,永世吉祥。公元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日,农历己亥年二月十四日吉时,全体闵氏裔孙伏维叩上。从这份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它首先强调的是各地宗亲聚集到这里共祭祖先闵子骞;其次讲述了先祖闵子骞的事迹,即“鞭打芦花”万古流传,为官尚德万民景仰。这里突出了祖先的官员身份,同时认为祖先身上的“德行”可以提取出来作为今日政府公务员的修养。“改革开放”“爱国爱乡”亦非传统宗族制度的语言。这句话里潜含的意思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闵氏族人乃至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因此,我们要感谢国家的政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祭文最后祈求先祖护佑,令族人更加“发达兴旺”,也是表达了对闵氏宗族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闵村书记闵XP在家祭仪式上的祭文如下。公元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日,岁次己亥二月十四,奉逢先祖笃圣闵子骞2555年诞辰,全国闵氏宗亲代表齐聚东鲁琅珊,谨以三牲五谷之奉、雅乐古礼之仪,致祭于先祖笃圣闵子。祝以文曰琅珊古郡,龟驮凤凰。千秋闵氏,血脉渊长。母,地,德,训,风,蒙山耸立,万世流芳。师从杏坛,孝哉无双。仁义智信,敦厚贤良。沂水汤汤。闿闿名扬。四维相襄。惠泽万世,幽兰吐芳。砥砺弘扬。五经博士,道德文章。谱续华章。溯起姬姓,言必有中,德冠圣门,令月吉日,孝行门宗,肇始鲁帮。智慧中藏。纲经有常。紫气绕梁。千古绝唱。先祖笃圣,坚辞费宰,先祖之功,齐聚庙堂,百万裔胄,孝道弘光。骨气铿锵。仁爱无疆。芦衣顺身立天笃圣之凝瑞呈祥。传承祖遍及八方。秉承遗九州复兴,不辱担当。梦圆中华,吾族永昌。俎豆奉进,嘉荐令芳。至孝躬行,伏惟尚飨。这里的“九州复兴”“梦圆中华”,同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个变通说法,亦非传统中国宗族语言。总之,国家以特有的语言形式莅临了这场乡村宗族的祭祀活动。四、国家的赠与和提取“国家”的到达给闵村及闵氏宗族送来了什么?我们把这个问题变成当地百姓更容易理解的话,并进行了现场询问。问:“公家人”来了,能给咱村和族里带来什么好处?答(族众甲):没有什么好处,干搭银子招待他们吃喝!问:难道他们不能带来些经济发展项目?或直接给闵村拨一些专款?答(族众乙):也许未来可能有吧。但这十几年来,没见有什么钱投到村里来。答(族众丙):哦,也有。比如,祠前广场上的凉亭子,就是市里税务局干部来村里挂职时给修建的。答(族众丁):这些公家的人来了,壮了我们的声威。别的家族请,人家还不一定来捧场呢!政府还是挺给我们面子的。什么是面子?阎云翔认为包涵尊严、荣誉等内容。(2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0-135页。显然,在闵氏族人看来,“公家人”的出席或到场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文化象征资本,(24)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89-311页;张小军:让“经济”有灵魂: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45-177Mo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傲视”周围的村落和宗族。传统时代国家进入社会基层,通常会取走两样东西:一种是人力资源,比如劳役、兵役之类;一种是物质财富,比如皇粮或赋税。那么,当下“国家”参与到闵氏宗族这场活动中来会取走什么呢?答案是:文化资源。仪式当天下午,在汪沟镇政府办公大楼举行了一场名为“首届孝贤闵子骞文化研讨会”的活动,与会领导逐一发言。其中一位当地文联领导兼作家讲述了一个革命故事,地点就在距离闵村西北方向十公里的薛庄镇境内。1941年11月,日军以第十军团主力和第二十二师团3个混成旅团以及伪军53000余人,对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该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驻费东县大青山西侧的胡家庄、大古台一带。为避免损失,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也相继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日军得到情报后调集重兵合围大青山。在突围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军工作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近千人壮烈牺牲。(25)根据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碑文整理,2019年10月7日,杜靖考察记录。当时河水尚未完全结冰。男战士脱了棉裤就过河,而女战士害羞不愿意脱,站在河边嘀咕。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看到该情形后生气,跑过去质问:“你们为什么不过河?”一女战士报告说:“很多女战士在生理期,河水太冷。”周校长在河边徘徊,发现所有女战士膝盖以下的棉裤都没有棉花,询问原因,她们回答说:“生理期没有纸用,就把棉裤撕下来用。”周当时听见就哭了:没想到女战士们这么艰难!便对女战士连声说:“对不起!但河必须过,不能落入敌人手里。”周命令已经过河的男战士立刻返回把女战士背到河对面。女战士们不让背,要自己过河。她们穿着棉裤过去了。恰这个时候日军己到达河对岸,她们只好继续跑。棉裤结冰了,奔跑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