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docx

    • 资源ID:1246830       资源大小:35.08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docx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湖库富营养化评价及预测研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富营养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对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生态系统和供水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准确评价富营养化程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水环境治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湖库富营养化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和常见评价方法,接着分析了当前富营养化评价及预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点。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为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湖库富营养化概述湖库富营养化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淡水湖泊和水库中。这个过程指的是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双重因素影响,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含量逐渐增加,导致水生生物(如藻类)过度繁殖,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这种过度繁殖的藻类在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水体缺氧,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湖库富营养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体的美观和使用价值。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如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对湖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湖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富营养化评价是对湖泊和水库等淡水体营养状态的定量化描述和评估,其目的在于了解水体的营养状态,预测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选择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叶绿素a法、透明度法、生物指标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水体特征、评价目的和数据获取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是一种基于多个水质参数的综合性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营养状态。该方法通过选取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关键参数,如总磷、总氮、叶绿素a、透明度等,建立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模型,对水体的营养状态进行定量化评价。该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较为全面、客观,但需要获取多个水质参数的数据,数据获取成本较高。叶绿素a法是一种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评价方法,适用于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水体。叶绿素a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主要色素之一,其浓度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密切相关。通过测定叶绿素a浓度,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营养状态。该方法的优点是测定方法简单、快速,但叶绿素a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光照、温度、营养盐浓度等,因此评价结果可能受到一定干扰。透明度法是一种基于水体透明度的评价方法,适用于透明度较高的水体。透明度是反映水体中悬浮物、浮游植物等生物量和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定水体的透明度,可以间接评估水体的营养状态。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透明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水温、流速、风浪等,因此评价结果可能受到一定干扰。生物指标法是一种基于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通过选取特定的生物种类或群落作为指示生物,评估水体的营养状态。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但需要专业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且评价结果可能受到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湖泊和水库等淡水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随着遥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四、富营养化预测模型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是理解和预测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的关键工具。这些模型通过整合历史数据、环境变量和生物指标,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富营养化水平,并为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特别是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算法,以构建一个高效且准确的富营养化预测模型。这两种算法在处理非线性关系和复杂模式方面表现出色,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处理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的预测问题。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模型训练和验证等步骤。我们首先收集并整合了包括水质指标、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情况等在内的多元数据集。通过特征选择方法,筛选出对富营养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模型训练和验证阶段,我们采用了交叉验证的方法,以充分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超参数,我们找到了最优的模型配置,使得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性能均达到最佳。预测结果显示,我们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我们还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以评估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的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为湖泊和水库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任何预测模型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并探索将更多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纳入模型的可能性。五、实证研究为了深入探究湖库富营养化评价及预测的有效性,我们选择了具体湖库名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监测和数据分析。本研究选择具体湖库名称的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的代表性、水体特征的典型性以及近年来富营养化趋势的明显性。在评价方面,我们依据国家相关水质标准,对具体湖库名称的水质指标进行了定期采集与测定,包括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关键参数。通过对比历史数据,我们发现该湖库的总氮、总磷含量逐年上升,叶绿素a浓度也有明显增加,显示出富营养化的趋势。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对湖库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具体湖库名称已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局部区域甚至达到了重度富营养化。在预测方面,我们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具体湖库名称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该湖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将在未来5年内持续恶化,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为了验证预测的准确性,我们还与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说明所选用的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和预测趋势,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应加强对具体湖库名称周边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染的管控,降低入湖污染负荷。可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滤食性鱼类等,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应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富营养化风险。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减缓甚至逆转具体湖库名称的富营养化进程,保护水生生态安全。六、富营养化控制措施与建议面对湖库富营养化的严峻挑战,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改善和保护我国的水环境,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富营养化风险。湖库富营养化的控制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只有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富营养化问题,保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七、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的深入探索,我们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在评价方面,我们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富营养化评价体系,结合多种指标,对湖库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准确的评估。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水质、生物、气象等多方面因素,还引入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在预测研究方面,我们利用历史数据和现代预测模型,对湖库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有效的预测。这些预测结果不仅为湖库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也认识到,湖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涉及到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富营养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价、预测方法和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湖库富营养化的防治和治理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富营养化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治理策略。还需要加强湖库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湖库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预测方法和模型,为保护和管理湖库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到这一研究中来,共同推动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的深入发展。参考资料:(一)为保护湖库及其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遏制湖库富营养化发展,指导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并提供技术支持,为湖库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批准的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计划,以及国家关于湖库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定本技术政策。(三)湖库富营养化防治的指导目标是:通过30年左右的努力,遏制湖库富营养化发展,使湖库水质良好,生态处于良性循环,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指导目标如下: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基本控制住点源排放污染物的入湖总量,湖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面源治理初见成效,对湖库流域重点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示范。到2020年,湖库流域范围内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湖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面源治理有明显成效,湖库及流域生态建设有明显进展,基本完成湖库岸边和湖滨带(指湖库水陆交错带,湖库水生生态系统与湖库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生态建设,湖库富营养状态得到改善。到2030年,湖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湖库流域重点区域全部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控制住面源污染;完成湖库流域地区生态建设,基本恢复湖库水体正常营养状态,满足湖库水体的使用功能。(四)各湖库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本技术政策指导意见,制定适合本地区湖库富营养化防治管理办法,明确防治的具体目标、政策和措施。(五)本技术政策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与湖库环境相协调,以生态学理论和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遵循湖泊演变自然规律,综合协调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和湖库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六)本技术政策总的技术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水质及生态良好的湖库应加大保护力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对已经发生富营养化的湖库,应坚持污染源点源和面源治理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内源治理和外源治理并重、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利用多种生态恢复的方法逐步恢复湖库及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持湖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七)本技术政策总的技术措施是:大力提高湖库周边城镇地区的排水管网普及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控制入湖库污染物总量;对湖库流域重点地区进行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湖库流域地区面源污染;开展湖库及其流域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确保湖库生态系统安全与湖库水体的使用功能。(一)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方案应包括外源治理与湖库生态恢复两部分内容。方案的制定应遵循如下原则:根据湖库的纳污能力及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并与流域内各城市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与相关行业部门的规划相协调;结合功能区划,在最大限度削减外源污染负荷基础上,实行污染物入湖库总量控制和污染源削减排污量目标控制,强化水污染物排放管理,明确各类污染源的排污负荷定额;根据湖库流域实际条件,对污染源实行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点源与面源治理相结合;(二)制定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方案应首先进行环境问题诊断。要组织进行充分的多学科调查,确定湖库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污染类型等,明确造成湖库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三)湖库富营养化控制目标应满足湖库功能区的要求,并符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环境管理方案、入湖库污染源治理(控制)方案、生态恢复(保护)方案、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对已受污染的湖库应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包括环境工程对策、生态工程对策、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及管理对策等。(五)在大型湖库的污染控制方案中,应根据湖库水域特征、污染源分布特点,结合湖库流域的自然条件差异,选择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整治。重点污染控制区的划分应注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下游水源的源头应列为重点保护水域,严防发生生活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六)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确定湖库水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选择国内外已有工程应用实例的、经济实用的污染防治方法或治理技术。(一)点污染源主要包括集中排入湖库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及湖库流域内其他固定污染源。(二)城镇污水处理要根据污染源排放的途径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以湖库为受纳水体的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必须采取脱氮、除磷工艺,现有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逐步完善脱氮、除磷工艺,提高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率,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三)从严控制临湖宾馆、饭店的污水排放,将其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鼓励有条件的临湖宾馆、饭店和沿湖居民小区,以及湖库上游流域地区的城镇和居民小区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努力做到生活污水不入湖库,减少进入湖库的污染负荷。(四)所有工业污染源须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入正常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内市政下水道的工业废水,其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应满足进入污水处理厂的要求。工业污染源还应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鼓励工业企业建立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动其实施清洁生产。(五)对湖库流域地区排放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污染源(如化肥、磷化工、医药、发酵、食品等行业),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量和污染物负荷,污水处理厂采取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六)合理布设点污染源的排放口,新建或改建排放口的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点污染源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HI类或优于In类使用功能的湖库。(七)湖库流域内,应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废水及禽畜粪便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应合理划定范围,并与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相协调,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八)对所有点污染源应实行基于水域纳污能力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一)点污染源以外的外部污染源统称为面源(非点污染源)。面源没有固定的集中发生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面源污染物的性质和污染负荷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面源污染是引起湖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来自农牧地区地表径流(包括农村村落污染)、城镇地表径流、林区地表径流、以及大气降尘、降水等。(三)农牧地区地表径流主要包括村镇废水、固体废弃物渗滤液以及农田地表径流。农村地区基本没有排水(包括下水)管网系统,村镇废水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水进行收集,综合考虑投资、占地、运行维护和水质要求,采用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处理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对湖库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加速农村城镇化,以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农田地表径流主要污染物是氮、磷、泥沙和农药,可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基本建设及坡耕地改造等高种植等水土保持技术,或利用田间渠道、坑、塘等改造成土地处理系统,进行农田污染控制。加强湖库流域的农田管理,包括合理规划农业用地;推广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合理使用化肥的技术,适当增加有机肥使用比例,提倡施用缓释或控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严格按照农药管理使用准则科学用药;优化水肥结构,施行节水灌溉,以减少面源营养的流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产业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业产品。农村固体废弃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堆肥、厌氧发酵、卫生填埋等方法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处置,禁止直接向湖库倾倒或抛弃。(四)建立有效的城镇地表径流收集(雨水管网)、处理系统,设置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提高城镇排水管网截流能力,加大对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五)鼓励推广使用无磷洗涤用品,湖库流域应严格实施“禁磷”措施。(六)生态系统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强侵蚀区的显著特性。强侵蚀区的污染控制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控制水土流失,又要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利用土石工程、绿化等措施,加快治理水土流失。(七)入湖库河流是输送面源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入湖库河流污染控制,一方面要确保防洪防涝,另一方面可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增加水入湖库前的滞留时间,净化径流污染物。(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前置库、碎石床等工程技术,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使径流中污染物得到有效削减。(九)湖库周围区域由于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人口密集、污染物迁移过程短等原因,对湖库水质污染威胁大。应结合各地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鼓励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小流域生态农业系统,既促进湖库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又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扩散。(一)内源产生的污染物不经过输送转移等中间过程直接进入湖库水体。湖库内污染源(内源)主要包括湖内船舶、湖内养殖、污染底泥等。内源还包括因水体富营养化而造成的蓝藻爆发、水生生物疯长形成的间接污染。(二)湖库内船舶污染主要是由于旅游、航运所用船舶产生的,其污染物主要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油污染物。(三)加强对湖库内船舶的管理。对由此带来的污染,应强化宣传,提高游客和运输船主的环境意识,建立全面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需要采取的措施应纳入湖库环境规划和旅游、船运设施建造计划O(四)湖库内旅游、航运产生的生活废水、废物应按规定妥善收集、贮存或处理,严禁向湖库中直接排放或抛弃。船舶靠岸后,留在船上的废水和废物应排入岸上接收设施并按环保要求和标准处理。(五)应按照有关法规、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船舶防污染应急机制,船舶应配备防污染设备,旅游、港口部门应建设足够的船舶废弃物接受设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船舶应限期改用电力、天然气或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六)在湖库养殖中鼓励科学的自然放养方式。应根据湖库功能分类控制网箱养殖规模,以生活饮用水源为主要功能的湖库严禁发展网箱养殖,已有的网箱养殖应予以取缔;以工农业用水或旅游为主要使用功能的湖库,发展网箱养殖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在允许发展网箱养殖的湖库水域中,应科学确定网箱养殖的密度,严格禁止高密度养殖。网箱养殖活动向水中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相邻水体自净能力。(七)根据湖库水环境现状和水质要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养殖单位或个人应及时清除残饵,必要时疏浚网箱底泥。(八)我国城市湖库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是湖库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湖库污染底泥堆积较厚的局部浅水区域,宜采用环保底泥疏浚工程进行治理;深水区域含污染物量大的底泥可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理。(九)在底泥生态疏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须同时考虑湖库水生生物的恢复,对施工过程应严格监控,采取有效方式处理堆场余水,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合理处理疏浚底泥,努力实现底泥的综合利用。(十)对蓝藻水华爆发或单一种水生植物疯长造成水体景观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应急处理,但要注意防止造成水体新的污染。(一)生态恢复是湖库富营养化控制的必要措施,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是湖库富营养化得到控制的主要标志。湖库及流域生态恢复应包括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湖滨带生态恢复及湖库流域生态恢复三个环节。生态恢复包括自然恢复与人工协助恢复两种方式。(二)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前提是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消除。湖库水生植物系统一般由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飘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共同组成。应根据适应性、本土性、强净化能力及可操作性等原则确定其先锋物种,进行水平空间配置及垂直空间配置。应注重浅水区、消落区的植物群落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对已丧失自动恢复水生植被能力或自动恢复起来的水生植被不符合湖库水质保护需要的情况,可考虑通过生态工程措施重建水生植被。对于仍然保留适合于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有一定残留水生植物面积或局部湖区出现自然恢复趋势的湖库,可以通过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有机污染及氮、磷污染等人工措施改善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协助恢复水生植被。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生植被的同时应考虑尽可能为所有湖库本地的水生生物生存创造适宜的环境。鼓励生态水产养殖,利用鱼鳖和贝类等生物的滤食性特点,科学选择和合理搭配水产养殖种类,进行人工放流,调整湖库水生生物不合理的结构。(三)湖滨带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为:建立过渡带结构、实现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恢复湖滨带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群落、保持湖滨带功能的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湖滨带生态恢复中,应尽可能维持较大的过渡带规模,发挥湖滨带的截污、过滤和净化功能;为土著动植物物种及因特殊需求而引进的外来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湖滨带群落的生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防止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危害。湖滨带生态恢复应综合考虑物理基底(地质、地形、地貌)设计、生物种类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节律(自然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匹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等重要内容。湖滨带严禁不合理的人为占用,已占用的应限期拆迁,退田还湖;湖滨带保护区应限制农村村落及工业、农牧业的发展;严禁破坏水下湖滨带的水生植被,收割水草要有计划。(四)湖库流域陆生生态系统包括湖库上游山地侵蚀区、矿山、农作区及水源涵养林等。山地侵蚀区生态系统恢复可按实际情况采用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在具有较强更新能力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坡等,可阻断人类干扰、破坏,依据植被的自然更新能力,通过一定的科学管理和人工补植,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生长。在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的水利侵蚀地区,须重视坡面的径流整治(拦、引、蓄、排等各项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条件,再通过植被人工恢复重建山地生态系统。强侵蚀地区的生态恢复要根据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恢复措施。采矿活动是短期土地利用形式,在矿山开采前必须明确矿山恢复目标,做出矿山生态恢复计划,预留生态恢复资金。在矿山生态恢复中应考虑地表景观,做好表土管理,控制水土流失,最终进行植被恢复,恢复后还应进行跟踪监测。农作区的生态保护技术以蓄水保土、减少水肥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等高带状耕作、间作套作以延长植物地表覆盖时间、改良土壤结构以增强土壤自身抗蚀能力等。水源涵养林是湖库环境的重要保护屏障,应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严禁乱砍滥伐。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中应注重群落优化配置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建立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复合系统,利用植物根系固结土壤、增强地表水入渗能力、提高土壤持水量,防止山地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持土地肥力。(一)我国西南部地区的一些湖库以及其他地区部分深水湖库的水质较好,应加大保护力度,防止向富营养化发展。(二)在水质较好的湖库流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各类工程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包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湖库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外,还应根据湖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湖库富营养化防治的立法和宣传。(二)应加快完善湖库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湖库地区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通过制定配套的行政规章和村规民约,规范湖库流域可能造成湖库生态破坏的人为活动。(四)推进湖库周边农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或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提高村镇居民环保意识,鼓励参加环保活动。(五)进一步完善湖库水质监测系统,及时对湖库水质进行监测,科学划分功能区,全面了解湖库污染负荷的输入和水质变化规律。(六)湖库水量调控应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汛抗旱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按近期和长远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入湖、出湖及湖库水资源的合理调控,减轻污染。湖库水量调控可作为改善湖库水环境的辅助性手段。(七)应建立湖库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为水环境评价、富营养化趋势预测、流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提供信息支持。(八)应加强湖库的环境监督管理,重要湖库所在地方政府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跨行政区的湖库应由流域机构和有关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实现流域性管理。(一)在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鼓励经济适用的湖库面源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农村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村落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运用、禽畜养殖场的清洁生产与技术示范;鼓励进行垃圾收集、贮存、运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二)在内源污染防治方面:鼓励底泥环保疏浚技术的研究和疏浚关键设备的研制,鼓励湖泊底泥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三)在水生生态恢复方面:鼓励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开发针对不同地区、类型、功能湖库的水生生物资源技术及相关装置。(四)鼓励水华爆发应急处理技术及装置的研究、生物除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五)鼓励湖库富营养化机理、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湖库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六)鼓励针对退耕还湖(林、草)、休耕(养、捕)等开展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研究。湖库富营养化是全球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是指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营养成分过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的现象。这种污染不仅影响水资源的利用,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对湖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和预测,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感官评价: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湖库是否出现富营养化。生物评价:通过观察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判断湖库的生态系统是否受到破坏。化学评价:通过测定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含量,可以了解湖库的污染状况。数值模型评价:利用数值模型对湖库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进行模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湖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在进行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指标,以便全面了解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预测湖库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预测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湖库富营养化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预测:通过对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因子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对湖库富营养化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数值模型的预测:利用数值模型对湖库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进行模拟,可以预测在不同条件下的富营养化程度。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数据、环境因子、数值模型等多种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湖库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湖库富营养化评价和预测研究是治理湖库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湖库的富营养化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湖库的污染状况;通过对湖库的富营养化进行预测,可以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和预测方法,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富营养湖eutrophicIake湖水中氮、磷等生物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少但生物量高的湖泊。湖表层有旺盛的光合作用,有较多的生物有机体沉积湖底,经微生物分解或其他矿化作用而耗氧,使湖底层溶解氧明显减少,严重时可降到零。富营养湖一般体积较小,湖水较浅,生物生产力较高。湖泊富营养化后,不易恢复和更新,宜及早查清湖泊的营养趋势,加强湖区环境的管理,以防止湖泊中营养物质的过多蓄积。富营养湖eutrophicIake氮磷等生物营养物质较丰富,浮游生物种类较少,但生物量比较高的湖泊。湖表层有旺盛的光合作用,有较多的生物有机物沉积湖底,经微生物分解或其他矿化作用而耗氧,使湖底层溶解氧明显减少,严重时可降到零,溶解氧垂直分布曲线呈断层现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富营养湖的几项具体指标为:平均总磷浓度35mgm3,平均叶绿素浓度8mgm3,平均透明度3m。一般来说,国内外常常按湖泊的营养状态将湖泊分为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和富营养湖。贫营养湖是湖中营养物质含量低、生物区系贫乏的湖泊;中营养湖是介于贫营养湖和富营养湖之间的湖泊类型:富营养湖是指湖中营养物质含量高、浮游生物种类少但生物量高的湖泊。划分湖泊营养状态的指标主要是综合湖泊水体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浓度和化学需氧量等水质指标来评判的。目前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各项指标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指标。英国国家环境署规定,在静止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086mg/L为富营养化的临界值。国际上一般认为湖水中总氮质量浓度2mg/L、总磷质量浓度02mg/L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发生浓度。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超过一定的界限,在光照和水温又比较合适的条件下引起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物异常繁殖,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大大降低,水质恶化的现象。湖泊富营养化可划分为4种类型:贫营养型、中营养型、富营养型、重富营养型。湖泊富营养化的特征是水体中的氮、磷营养性物质超过一定的界限,水质变“肥”,水中蓝藻和绿藻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个体数剧增,水中的悬浮物量(浮游生物、细菌)增加,形成“水华”,发出恶臭,水体PH上升,深层溶解氧降低,鱼类死亡等。湖泊水体中氮、磷浓度普遍较高,有时甚至出现异常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反而受到抑制,产量不高;湖泊氮、磷负荷大,底泥中的氮、磷对湖泊富营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水体变臭;降低透明度,阳光难以进入水层,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溶解氧浓度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降低供水质量并增加制水成本,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富营养化过程严重地降低了水质,使其很难达到娱乐用水、城市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的标准,使水体的可用率(养殖,饮用,景观等)大大下降。其主要危害有以下四个方面:池塘的水体交换能力比较差,污水从进入到流出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时间的增长,大量污染物质逐步积聚在池塘水体之内,从而使得水体污染程度增加,水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水体悬浮物增加,水色变黑或变绿,悬浮物增加,还有可能散发刺激性气体。水质的根本性变差对水域景观是个很大的威胁,影响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2)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急剧变化,导致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富营养化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水体会爆发“水华”,浮游植物尤其是蓝绿等藻类的迅速、过度繁殖,由于水体表层密集藻类,使得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与浮游植物的尸体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但是水面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水体溶解氧不足或者过饱和,对水生动物是有害的,例如对鱼类来说会产生缺氧死亡或者气泡病。而深层由于表层藻类密集阳光难以穿透到,影响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限制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藻类死亡沉积水底,其腐烂分解过程也消耗大量溶解氧。富营养化水体深层往往处于缺氧状态,造成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的代谢产物对水草根系有毒害作用。富营养水体底层在厌氧条件下散发一些有害气体,常见有硫醇、叫口朵、胺类等,也会严重威胁水体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暴发,蓝藻中微囊藻以及其他产毒的淡水藻会产生藻毒素,直接威胁到水生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有些水生动物,特别是贝类,摄取有毒的浮游植物,在体内积聚一些藻毒素,人类食用之后会引发中毒,例如双鞭毛藻分泌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进人人体会导致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将诱发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甚至中毒致病,长时间饮用会导致肝癌和肺癌发病率升高。水体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例如藻类大量繁殖,挤压其他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其死亡;随着优势藻的出现,也会抑制其他藻种的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过程包含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物质输入输出的失衡,造成水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优势物种疯长,从而进一步破坏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致使整个生态系统逐步走向消亡。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江河湖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将探讨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从而引发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我国,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普遍。太湖、巢湖、滇池等大型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蓝藻和绿藻,导致水质恶化,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经过多年研究,我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相当严重。以美国为例,其东部和西部的大型湖泊和水库也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欧洲的许多河流和湖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国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和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针对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通过控制工业、农业和城市化发展等源头的污染,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2)加强内源性营养物质的去除。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如生态浮床、生物膜法等,提高水生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降解能力。(3)加强水体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测水体生态系统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限制渔业养殖、加强水质监测等,以保障水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些解决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例如,减少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需要全面提升环保意识和治理水平,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内源性营养物质的去除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效果不一定持久。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需要引起高度。国内外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水体治理的效果和水平。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注意事项

    本文(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