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docx
论鞭僦摘要:中国传统人物画,尤其是唐以来到五代的人物画都是写实的,人物画的绘画方式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了的作用。中国画更能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呈现出的一种具有中国东方特征的写实形态。中国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重要的一支,工笔人物画要求细致地绘画,它的绘画方式和绘画风格深刻反映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品格风范,所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五代作为中国绘画独具历史意义的一代,它的绘画风格也独具特色,也是人物画发展的起步时期,人物画的表达也逐渐成熟,本文主要通过对五代画家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内容的描绘和艺术特色分析,表达五代人物画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顾闵中;韩熙载夜宴图;艺术特色一、顾闵中与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南唐后主李煜的国势衰微,政以难以挽回,李煜重视文化的培养,对国家政治己难以拯救,韩熙载夜宴图此画为顾闵中的唯一传世作品。顾闵中为南唐画院待诏,以人物肖像画著称,曾为南唐后主李煜画过肖像,他是江南人,五代时期著名画家,供职于南唐宫廷画院。擅长人物画,是传神高手。他的画法工整细腻,敷以重彩,用笔娴熟,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生动逼真,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韩熙载是五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长于绘画,博学,长于文学,颇有报负,投入南唐政权后,历经三朝,由于内部倾轧,才识得不到施展。国势衰微,后主李煜欲任韩熙载为相,韩熙载对南唐政权己经完全失望,故意生活放荡不羁,韩熙载深知官场中的黑暗与险恶,为了逃避将来的危难局面,他领来大量歌伎,宾客满座,灯红酒绿,通宵达旦,一度沉迷在奢华的夜宴之中借此躲避被任用李煜派顾闵中去韩熙载室内,顾闵中目识心记,创作了这幅画。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此幅作品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效果,将画面的内容加以深化和认识,达到对画面的效果深层次的刻画与表达。此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里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的意义。二、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此幅画描绘了韩熙载夜宴的生活图景,画面共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大家倾听演奏的场景。端坐着位于左侧戴着高高的纱帽之人便是主人公韩熙,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大家一起在夜宴中,场景其乐融融。第二段是六么独舞,韩熙载站在红漆羯鼓旁,两手抑扬顿挫地敲鼓。重宾客齐聚这里,将音乐与鼓乐齐鸣,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韩熙载右手举起鼓IS,使人感觉仿佛这一插敲下去就能听见鼓的声音似的。第三段是宴间小憩,画面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各抒己见,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韩熙载在一段简单的休息后,使得画面开始进入安静祥和的气氛,使得宴会突然安静,以便大家随时可以休憩一会儿。展现了古人休息和娱乐相结合的场景和智慧。第四段是管乐合奏。韩熙载也在融入其中,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主人公韩熙载换下了正装,从床榻上起来,并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跟一个侍女聊着悄悄话。五个演奏乐的人横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动态,弹奏着不同的曲调,将音乐的热闹衬托出整个环境的安静。很具有音乐的节奏和环境的氛围的融合。旁边还有一名打板男子认真沉浸在音乐气氛中,与富有变化的吹奏管乐的女伎们又形成了对比。第五段是宾客酬应。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认真观望和大家告别,从画面人物的情绪上可以看出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情绪和与大家不舍的情感。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等五个方面,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及手的刻画都极为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富有肖像画的特点,衣冠穿着也反映了他的放纵,开卷的夜宴处理为聆听琵琶演奏的情节,席中的人物都沉溺在乐声之中的表情及相互关系处理的很和谐。舞伎王屋山表演六幺舞,身着便服的韩熙载则亲自为之敲鼓伴奏,在场的人也也随之拍掌击节。从全卷来看,画中运用的线条是'铁线描”居多。画面多处铁线描在画面的人物和衣纹轮廓方面有更多的表现,这种技法的运用很具有效果,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很形象逼真,画面在用色方面也更加体现内涵和效果的概括。大胆使用朱砂、铅粉、石青、石绿等重色。绘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效果。画面描绘了一个热烈的夜宴场面,但在韩熙载的脸上从未出现一丝笑意,反而更深刻的衬托出他内心的忧郁和沮丧。从整体的效果看,大到整体的空间布局,小到细微的装饰,画家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将画面的整体气氛和画面可塑空间感加以描绘,得到了后人无数的称赞。韩熙载夜宴图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参考文献: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