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琥珀教案教材分析琥珀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科普”为人文主题的精读课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德国作家柏吉尔用故事的形式,主要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课文语言极活泼易懂,既有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承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课借助故事发生的有趣情景,触发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展开合理推测,学习口述琥珀简史,体会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本课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琥珀的信息,认识琥珀的样子;通过整合关键词句,自主发现琥珀形成的各种条件;依托讲述“时间隧道",学习讲述“琥珀简史”,引导学生处理信息、运用文字,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教学目标1 .运用提问策略,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采用联系生活实际、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2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和补充资料,提升整合信息的能力,了解琥珀特点,逐步提高对科普文章的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3 .通过圈画时间变化的词语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绘制“时间隧道”尝试完整、清楚地讲述“琥珀简史”,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探寻科学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圈画时间变化的词语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绘制“时间隧道”尝试完整、清楚地讲述“琥珀简史”,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探寻科学世界的兴趣。教学过程任务一:认识琥珀(一)学习活动一:了解琥珀特点1.观察偏旁。仔细观察“琥珀”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发现?预设:“琥珀”两个字都是王字旁,也叫斜玉旁,说明与玉石有关。小结:琥珀属于宝石的一种,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宝物。4 .欣赏图片,说说琥珀的样子。(1)欣赏各种琥珀的图片。(2)全班交流琥珀的特点。预设:琥珀颜色鲜亮、透明,里面包裹着小动物或植物的碎片。5 .阅读资料。独立默读,说说对琥珀有哪些新的认识?(1)呈现补充资料。琥珀是远古时候松树的树脂埋藏于地层,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而形成的化石。通体透明,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尤其珍贵,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2)全班交流琥珀的其他特点。预设:琥珀的形成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琥珀的材质是松树的树脂,因为透明,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包含着的各种小动物或植物。琥珀的颜色鲜艳美丽,带着淡淡的香味,更显宝贵。(二)学习活动二:提出关于琥珀的问题1.明确任务:化石博物馆中加入了一名新成员一一琥珀,如果要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它的简史,让大家都知晓琥珀的前世今生,得对它有充分的了解。2 .独立学习:默读课文,思考还有哪些不懂之处,完成问题清单。3 .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组内轮流说一说提出的问题。(2)组长负责,根据提问角度整理问题。4 .小组汇报。(1)交流提出的问题。(2)交流问题的整理。预设:问题清单文中的琥珀长什么样子(课文内容)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内容)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内容)课文为什么把琥珀的形成过程写得那么详细(课文写法)琥珀究竟珍贵在哪里它有哪些利用价值呢(结合生活经验)5 .解决问题:课文中的琥珀长什么样子?(1)独立学习:默读末段,画出关键信息。(2)全班交流。预设: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3)小组讨论:说说末段中三个句子之间的关系。(4)小组汇报。预设:前两句话是介绍琥珀的样子,第三句话是通过琥珀的样子,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6 .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完成解决问题作业单,并借助提问策略运用评价单展开自评和互评。任务二:探究形成(一)学习活动一:梳理形成原因1 .提出问题: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2 .独立学习:默读第1-12自然段,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完成作业单。“概述故事内容”作业单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几万年前的一片松树林里,就在想吃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滴落时包住了-O它们挣扎了一番,便不动了。后来,海水把森林淹没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预设:在几万年前的一片松树林里,就在(蜘蛛)想吃(小苍蝇)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滴落时包住了(蜘蛛和苍蝇)。它们挣扎了一番,便不动了。后来,海水把森林淹没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3.全班汇报:对照作业单说说琥珀形成的原因。预设:故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一个炎炎夏天,就在一片松树林里,当一只蜘蛛想吃小苍蝇时,正好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海水淹没森林,又过了很久很久,包着两只小动物的松脂球变成了化石。(二)学习活动二:品读句子,引发合理推测1.发现表达特点。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1)呈现句子:自己读一读,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叠词。(2)再读思考:能把句子中加点的叠词去掉吗?说说理由。(3)全班交流。预设:不能去掉。加了叠词,句子给人以画面感。2.说说推测依据。(1)提出问题:针对这个故事,你对哪些推测有疑问?预设:为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夏日的晌午,而不是其他时段呢?作者怎么知道小苍蝇和蜘蛛真的挣扎了一番呢?松脂球是怎么变成琥珀的呢?(2)小组合作: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寻找推测依据,照样子完成故事推测作业单。“故事推测”作业单推测情形推测依据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琥珀的前身是树脂。正是这些树脂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形成了琥珀。(3)小组汇报:联系琥珀形成的原因,说说推测的依据。预设:推测情形推测依据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树脂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导致树脂中的有机物挥发,树脂变成了硬树脂;在高温和高压的持续作用下,硬树脂中的有机物进一步挥发,硬树脂最终石化形成了琥珀。预设:推测情形推测依据小苍蝇和蜘蛛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这块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一只苍蝇,一个蜘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4)组内对照“故事推测”评价单,开展评价。任务三:解说琥珀(一)学习活动一:合作制作“时间隧道”图1 .了解形成阶段。(1)引导:那么,琥珀的形成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学习要求快速浏览课文1T2自然段,寻找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借助时间变化的词语,思考: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2)全班交流。2 .绘制“时间隧道图、(1)我们可以绘制琥珀形成的“时间隧道图“,帮助自己有条理地说清楚琥珀的形成。学习要求运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制作琥珀形成的“时间隧道图、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分工绘图、书写文字或口头讲述每个时间点的故事情形。时间:8分钟。(2)小组合作绘制。(3)全班分享展示。预设:(二)学习活动二:简述琥珀的故事1 .对比表达方式。(1)呈现“阅读链接”,读一读,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2)小组讨论:比较“阅读链接”和课文第1-12自然段,说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3)小组汇报。预设:2 .运用方法介绍。两种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各有千秋。我们可以综合运用课文或“阅读链接”的表达方式,借助“概述故事内容作业单”和“时间隧道图”,介绍“琥珀简史二(1)小组合作:组长组织组员合作讲一讲完整的故事。(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依据介绍“琥珀简史”评价单开展互评。评价设计任务一: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独立完成解决问题作业单,并对照提问策略运用评价单开展自评和互评。提问策略运用评价单评价标准自评互评能针对课文内容、写法或者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一个不懂问题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解决问题支解决问题时积极主动任务二: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寻找推测依据,照样子完成故事推测作业单。“故事推测”评价单评价标准自评互评“推测情形"清楚“推测依据”有理任务三:综合运用课文或“阅读链接”的表达方式,借助“概述故事内容作业单”和“时间隧道图”,介绍“琥珀简史工介绍“琥珀简史”评价单评价标准自评互评“琥珀简史”情节完整支能恰当运用文中词句讲述引人入胜教学反思本学习任务群通过创编“琥珀简史”这一任务,将枯燥理性的学习转化为有趣形象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升解疑能力。(一)用任务推动学习进程。围绕“琥珀简史”任务驱动,设计“认识琥珀”“探究形成”“解说琥珀”三个板块,从“了解琥珀特点''”提出关于琥珀的问题"“梳理形成原因”“想象故事场景”“合作制作'时间隧道“简述琥珀的故事”六个子任务推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合作探究琥珀形成的过程,建构读懂科普文章的路径和方法。(二)用支架突破学习难点。通过“概括故事内容作业单'把握琥珀形成的原因;通过绘制“时间隧道”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依托讲述“琥珀简史”评价单和“解决问题”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监控和评价实施,从而内化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三)用资源优化学习活动。聚焦学生喜爱却又陌生的化石,通过链接新旧知识、欣赏琥珀图片、补充阅读资料等手段,勾连课堂内外。以“为化石博物馆的新成员一一琥珀,创编'琥珀简史”为真实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多向度的思维活动中,进行一系列多途径学习,打开对科学问题的探索之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