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论文.docx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Ie)O周年时,受到天安门广场四位领诵员的启发,笔者认为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但是朗读是朗诵的基础,反思我们小学生朗读现状,觉得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常重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训练,教会朗读方法;范读引领,让学生感受朗读魅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诱发情感;边读边想象,拉近文本距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朗读的兴趣;最后多元化的具体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键词:感情;朗读;方法;指导今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的四位领诵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朗诵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时过多日,仿佛还在耳畔回荡。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但是朗读是朗诵的基础,结合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多学生的朗读表现,这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却发现这些现象: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音细如蚊声;有的普遍唱读,拖调,把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拖得长一些,让人听起来特别难受;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一个语调,没有高低起伏,成了“催眠曲”。长此以往,朗读能力情何以堪?这是不能适应祖国发展需要的。那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做法:一、加强训练,教会朗读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要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要求做到容易,只要眼睛看得准,嘴里吐得快,思维跟得上,反复多次训练,就能达到要求。而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不是易事,必须交给朗读方法。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实际上就是根据文章思想感情的特点,采用熟练地朗读技巧,通过处理外在声音变化的艺术,把内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外在的有声语音。这时教师的朗读技巧指导,对学生能否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的朗读技巧有哪些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交给以下方法:1 .注意停顿。朗读课文时,总不能随心所欲,想停就停,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其实标点符号和段落标志起了很好的停顿作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这要根据标点符号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但是有些结构也比较复杂的长句子,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读得通顺,中途也要做些短暂的停顿,以便把意思和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也能让听众有个理解话语的时间。2 .读出重音。朗读时,不是和尚念经或蚊子耳旁飞舞,不能一层不变地去发出一样轻重的声音,那样会让人昏昏欲睡。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明白,重点词语,突出感情色彩的的词语要读重音。要有抑扬顿挫,不能以一种语调读到底,要有高低起伏的变化。3 .掌握速度。朗读时,要结合情感,把握语速,要有快慢之分,要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基调而确定语速。当高兴、欢快时,语速可以稍快些,当悲愤、痛苦时,语速可时稍慢一些。4 .读出语气。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朗读者可以角色转变,换位思考,把自己放进文本当中来进行角色朗读。当喜悦时,语气要气满声高,读出快乐、兴奋之情;当悲伤时,要气缓声沉,让人感受到伤心、悲痛之情;当赞美时,要气平声柔,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当焦急时,要气短声促,反映出焦急心情;当愤恨时,要气足声硬,表现出愤恨之情二、范读引领,感受朗读魅力。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激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小学生是最善于模仿的,教师把握范读的恰当时机,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掌握技巧、模仿范读,找到有感情地读课文的感觉。教师精彩的范读不是表演,而是示范,是引领,是熏陶感染,是实实在在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或许有人会问: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朗读课文也有了一定的表现力之后,再由教师来范读课文岂不是多此一举?毋庸置疑,教师的阅历远远比学生丰富,感知理解能力也超出学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补充。但我们更在意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喜欢朗读课文,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三、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情感。入情入境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在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因此,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有时教师还应创设文章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进入角色,去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由于历史久远,学生对于那段屈辱的历史理解不是很深,感悟不透。教师就要利用信息化设备,创设情境,收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通过朗读,读出了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情感。随后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片片段,体会英法联军的残暴,在再通过朗读,从而发出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并在学生心中种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种子。四、发挥想象,拉近文本距离。朗读时,要求学生的头脑要跟着文本发挥想象,嘴上读着文字,头脑里就像出现描绘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般。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情感,嘴里一定有变化,这与画画的胸有成竹不是异曲同工吗?有时还要想象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主人翁的身上,而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形成角色互换,入情入境,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五、多种形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实践朗读,不同的学龄阶段的不同的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方式也要不一样。低年级童话、寓言类较多,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角色表演朗读;儿童诗、情节生动类的课文,可以采用朗诵方式来读;中高年级理解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一般采用范读、引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采用开火车接力朗读、朗读比赛等等。六、具体评价,激励进步。在朗读时,学生往往只知道凭自我感觉读下去,而不知自己有很多地方把握不准,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那就要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参照一些具体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朗读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评议中能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长期以来,教师或同学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往往是空洞无力,一句”他(她)读得好!或他(她)读得很有感情!看似在指导、评价、激励学生,但学生并没有知道好在哪里,有感情在哪里,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朗读时朗诵的基础。要想培养出像天安门会场的四位万众瞩目的领诵员的素质,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按照以上方法指导实践,长期坚持,一定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参考文献:1易月兰: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团.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18期陈志坤:培养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策略J.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90期3王敏娥:浅谈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J.新作文教研,2018,第Oll期4赵清秀: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J.读与写(上,下旬),2017,第Ol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