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docx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课前思考】1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渊源数千年但却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学科?2 .人的心理是神秘莫测的吗?研究心理现象有什么作用?3 .心理学的学习与教师的教育工作有什么关系?【学习指导】1 .概念识记:心理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测验。2 .分析理解:人类心理现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心理学的任务;心理与教育的关系O3 .实际运用:请谈谈你对师范学生要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理解。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心理学(psycho1.ogy)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习和应用心理学,以更好地完善自我,认识他人。对于享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称的人民教师来说,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规律,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章将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心理测验的运用等内容作简要的介绍。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尽管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复杂多变,但也绝非虚无缥缈、神秘莫测,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种形式。1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认知过程又称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先从感觉开始的。人的感觉器官会接受外部事物的各种刺激,如可以触到不同的物体,嗅到不同的气味,看到不同的颜色,听到不同的声音,尝到不同的滋味等,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感觉。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进行综合,得出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综合认识,比感觉要复杂一些。记忆则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保持。而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会充分利用感知的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认识活动就是思维。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人们在头脑中对感知材料重新加工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想像。想像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都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伴随上述心理活动而存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的心理特征,则是注意。注意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获得新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的心理条件。2 .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还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厌恶,喜爱或憎恨,赞扬或鄙视,高兴或烦恼,沉静或激动,等等。这些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所称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3 .意志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利的条件,发生某些困难。这时,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这种想方法、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克服一定困难、坚决到达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认识、情感、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个心理过程。探讨心理过程产生和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和实践活动不同等因素形成的。人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1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人的个体意识的积极性的表现,它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体之间的个性倾向性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表现在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大。如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像丰富,有的人则相反;有的人记忆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长于抽象思维等。这些方面表现了人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差异。有的人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迅速、情感外向,有的人则反应迟缓、情感内向等。这些方面则表现了气质方面的差异。有的人活泼愉快,有的人却多愁善感;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勇敢坚强;有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不决等。这些构成了性格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表现。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离开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就无从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观现实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以及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都是不可能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如人们的兴趣、动机不同,其认识活动的指向、内容也有所不同;能力不同的人,认识的深度有所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和意志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上所述,可将人的心理现象概括简示如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心理现象I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个性心理I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二、心理学的任务任何一门科学,均肩负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更可直接造福于人类自身。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科学描述和解释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应用。(一)描述和解释心理事实通过观察和研究,对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解释,这是心理学的最基本任务。目前来说,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年轻科学,对不少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离建立全面、准确、统一的心理学概念体系还差之甚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尚未实现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界定。对心理事实的解释是对心理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的基础。随着心理测量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当代心理学已开始对个体心理现象做出更为深入、科学的解释。(二)揭示心理规律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其目的还是要发现和掌握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进而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人们之所以有“奇妙的心理现象”之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尚未了解和掌握人类心理规律。我们需要了解心理的发生机制、发展历程及其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相互依赖关系,才能给心理学的实践运用开辟道路。心理规律的揭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其具体的特征和作用;二是探讨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三)指导实践应用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已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已开始尝试如同根据物理规律去影响物质变化一样,根据心理规律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如根据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类遗忘的规律,有效地提高记忆的效能;根据注意的规律,增强人们的观察力等。目前,在教育、经济、文化、医疗乃至军事等领域,心理学的应用正展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三、心理学的学科属性要回答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我们需要首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从哲学的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是自古流传的哲学;一是兴起于19世纪的生物学与生理学。古代哲人对心灵与身体、思维与存在、人性的本质等问题均有诸多的论述。例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灵魂由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这些原子是圆球形的,可以四面滚动,所以灵魂是物质的、能动的。而柏拉图却认为,灵魂与物质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不是万物产生了理念,而是理念产生了万物。但亚里士多德则在他所著的灵魂论等著作中反对柏拉图的二元论,认为灵魂可以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类的三种。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唯人具有高级的理性灵魂。我国古代祖先中也不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荀子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范缜更明确地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意即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身体的功能。心理随着形体的死亡而消失。古代这些哲学先辈们思辨性的研究,虽然论及了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但因历史的局限,并未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并逐渐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直接引入到人的心理的研究。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冯特也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有人曾这样比喻,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而生物学是媒人。经生物学的媒介作用,哲学与生理学结合孕育出了科学心理学这一“新生儿二专栏1-1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冯特(WiIheImWundt,18321920),1832年8月16日出生在德国曼海姆北郊内卡劳,求学于杜宾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修医学,1855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551874年,冯特一直在海德堡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875年,冯特应聘出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开始了其漫长但也是最重要的学术时期,他在那里工作了45年。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脸室。该实脸室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新心理科学的图1-1冯特(1832T920)诞生。1920年,冯特写成自传经历与认识一书,回忆了他在心理学领域中艰苦奋斗的一生。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便于1920年8月31日在莱比锡去世,享年88岁。(二)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从前述可知,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如何给它在科学类属中定位,或者说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科学,对这一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我们说,一门科学的性质,是应由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质的规定性来决定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与其它研究人的科学不同。如生理学侧重研究人体器官功能,解剖学侧重研究人体器官形态结构,而心理学要研究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及其生理机制。它既要研究“心”,又要研究“身”。从“身”的角度看,人是个“自然的实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作为心理器官的人脑,虽说是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了的物质实体,但它的本质仍是物质的,仍不失物质所固有的自然属性;从“心”的角度看,人的心理反映的内容既包括社会存在,又包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人的心理过程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存在什么阶级性的问题,可人的个性则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既要研究脑的机能,又要研究客观现实怎样通过脑而转化为主体意识。所以,心理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占据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我国,一段时期中曾过分强调人的心理的社会性、积极性,而漠视心理的自然性和脑的作用,认为心理学应是社会科学。也有人根据马克思关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等论述,过分强调人的心理的自然性和神经生理意义,而忽视人们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还有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和陈立两位教授,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全国政协提出过一份正式提案,郑重提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考虑,将心理学列为一门独立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受全国政协委托对提案作了答复,表示赞同提案意见,并指出: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把它单独归属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及教育科学中,似都欠妥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确认心理学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1999年,国家科技部开始组织制定“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根据学科地位、国际发展趋势和前沿性、在我国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将心理学列为我国优先发展的18个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专栏1-220世纪中国心理学十件大事2001年,中国心理学会组织专家评选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1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成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脸室。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成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教育科下设立了心理系,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心理系。3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1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4 .中国第一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发行1922年1月出版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这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5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是现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于1929年5月在北平正式成立。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与心理室合并又扩建成所,于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7 .全国心理学学科座谈会召开由心理所主持于1977年8月1624日,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8 .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980年7月612日,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讨论并一致通过接纳中国心理学会代表中国加入国际心联,成为其第44个国家会员。9 .A得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主办权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定于2004年8月813日在北京召开。10 .心理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据光明日报2001.8.27陈永明文)第二节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对在校的师范生来说,学习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规律,对于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天天都在同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要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并不容易。但是,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学科,研究学生认识活动、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些知识对于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预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二)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塑造他们良好个性的过程。教师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的结构和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则能更好地开展科学而富有艺术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控等,都需要教师娴熟运用建立在心理学原理之上的教学艺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对形成不同教学格调、教学风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呈现于教学风格之中。了解个性心理与教学风格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发挥个体的自身优势,选择和形成适合于自我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三)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迁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日益深化,研究人的智能及其发展,研究思维规律、学习机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等教育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探索开发智力、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才可能在教改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四)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在现代社会里,只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人,才可称为真正的健康者。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与目标。教师应当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和劝导,了解心理异常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等,以便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近百年来,心理学的发展极为迅速,研究的范围也逐步分化,分支学科相继出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众多分支的学科体系。现将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分支学科简介如下。1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1.psycho1.ogy)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服务最早的领域,也是最有成效的领域。它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该学科还依据其研究成果,对教育者的个性品质、职业能力等也提出了要求,以保证教育者正确运用心理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高质量地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2 .发展心理学(deve1.opmentpsycho1.ogy)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心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年龄特征。在发展心理学中又可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3 .教育社会心理学(educationa1.socia1.psycho1.ogy)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强调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原则来研究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其实质也就是研究教育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条件下学生的心理活动。4 .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1.psycho1.ogy)教学心理学是研究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以及通过设计良好的教学条件发展这种能力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教学目标的分类、系列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学习及其迁移过程,教与学的最佳配合等。5 .学校心理学(SChOoIPSyChoIogy)学校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之间、专门研究与中小学教育系统有关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在于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直接的或间接的心理服务,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测验一、心理学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科学,消除对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神秘感,同时能使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增强科研意识,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有关心理问题,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研究时,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在搜集研究资料、开展研究实验、分析研究结果时,均要实事求是,不可从主观臆想出发,加以揣测,更不能任意歪曲和杜撰。要通过研究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来揭示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任何结论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的事实材料基础上。2 .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各种外界客观条件和个体心理因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以系统、整体、全面的观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和不同水平去分析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不能片面地割裂心理活动的内外联系。反对那种片面地、孤立静止地看待心理现象的研究倾向。3 .发展性原则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作动态的分析和研究。既要看到某种心理现象当前的特征,又要注意其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中不但要注意确立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还要努力探明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要把人的心理发展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要看到量的变化,也要辨别质的差异。4 .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研究中,要从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不得有悖于道德伦理准则和有损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发展。在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的研究活动中,还应考虑研究目标的教育取向和研究成果的教育应用,把心理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实践联系起来。(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所研究的事件,取得研究资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观察法提供了越来越精良的现代化工具,如各种现代化的测量仪器、摄影、录音、录像等。为了避免观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观察能够获得全面、正确的资料,在使用观察法时应注意:应使被观察者始终处于自然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观察应当围绕研究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应及时如实地做好观察记录,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观察工具和手段;观察过程中应注意维护伦理道德准则。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的现实可靠性,简便易行,资料真实,并且可在较长时间内加以使用,相对成本较低。因此,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学生心理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因而对观察到的材料难以进行比较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观察所得往往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观察法作为一种较为有效而常用的心理研究方法,有时对其发现的问题还需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2 .实验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是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活动。心理学的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自然实验法则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中进行的一种实验方法。心理实验中应注意变量与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存在着变异性的事物在数量或性质上的属性。通常,我们将变量划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相关变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应尽量全面地考虑到与实验有关的各种变量。心理实验中还应考虑主试与被试的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试是实验的主持者,被试则是实验的受试者。主试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方面是指导语和主试的情感表露。在做心理实验时,对指导语的应用要极为慎重,反复推敲,严格统一,使之标准化。主试在进行心理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情绪和情感表露对被试的影响,同时还应避免任何可能对被试产生暗示的行为。被试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生理和心理状况、过去经验等,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结束后,通过请被试谈体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等工作,有助于弥补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或对被试的行为作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科学评定。由于心理实验的直接对象是人,因此实验者应遵守有关的道德准则,以保护被试的身心不受损害。对待被试要尊重、友善、热情,不准为了创设实验条件而对被试施以不适当的刺激或谎骗。有的实验结束后,还应对被试作必要的解释,以避免被试产生心理挫折。3 .调查法心理实验中的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心理活动的方法。使用调查法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或探索不同个体间在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差异。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设计问题让被调查者自行回答或陈述的方法。问卷法效率高、费用低,可在较短时间和较大范围内获取大量资料。并因为可采用科学抽样,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问卷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消除被调查者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顾虑,提出的问题应简单明确,易于作答,同时还应考虑所获资料应便于统计处理等。口头调查也可称为访谈法,是通过当面进行言语交流以获得资料的方法。访谈中要注意营造坦率、信任的良好氛围,使被调查者畅所欲言。同时,还应做好必要的记录,以便进行回顾和分析。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有利于研究者控制研究内容和进程,并可根据需要和被调查者的反应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但其不利之处是较为费时费力,调查的数量有限。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除上面所介绍的三种方法外,还有测验法(将在接下部分专门介绍)、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具体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结合进行,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二、心理测验心理测验(menta1.test)是一种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在当今社会,心理测验已广泛地应用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正在为人的心理品质的测评、人才的教育培养、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前学校教育中心理测验的使用较为广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错用、滥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针对师范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心理测验作一些专门的介绍,以有利于我们对心理测验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中的把握。(一)心理测验的功用1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有利因材施教通过心理测验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聪慧程度,以及性格、气质、兴趣、态度、情绪等个性心理特征,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这是心理测验在教育中的主要功用。2 .评价学生能力,指导升学就业根据智力测验和非智力测验的结果,可为教师开展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如通过难度测验、速度测验、创造性测验等可评价学生有关能力方面的优劣,辅以职业兴趣测验,可为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或选择职业提供决策帮助,使学生将自己的某些愿望与特定的职业领域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未来的工作“适得其所”而有所作为。3 .提供心理诊断,维护身心健康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心理异常现象,己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通过有关心理测验,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或心理卫生状况,判断其是否有异常或变态心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咨询帮助,也可为有偏常心理的学生提供心理治疗、心理矫正、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指导,从而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除了上述方面之外,心理测验还有着许多其它方面的功用。心理测验的实际应用始于19世纪,最早被运用于对心理有缺陷者进行诊断和确定护理的标准。尔后心理测验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目前,心理测验已不仅限于一般智力和成熟度的测量,而且扩大到人格方面,涉及到人的情感、动机、兴趣、爱好、性格、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并产生了许多实用的测验量表和工具。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心理测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还存在不少缺陷,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二)使用心理测验应注意的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测验的效能,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1 .防止滥用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固然可为人们提供许多有用的心理信息,但不可过高估计其效能。我们一方面反对心理测验工作的神秘化;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以避免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可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成熟、便于实施的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测验内容,至于一些内容层次很深的测验,由于对主试的要求很高,施测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则有待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形成必要的能力和具备一定的资格才可进行。2 .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要按标准化的施测要求实施心理测验,具体来说应做到下面几点:(1)正确使用指导语同其它心理实验一样,指导语属于一种自变量,是测验刺激的一部分。指导语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测验目的的说明和被测者如何作答的指示。其中包括如何使用测验工具、完成测验的时间、测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对于书面测验来说,指导语一般印在测验的开始部分,也有的印在另一张纸上,可由被试自己阅读。指导语会直接影响被试的作答方法或态度。曾有人试验以不同的指导语请被试作一般能力测验,其结果显示,被告知为作“智力测验”的一组被试成绩最高,而被告知为作“日常测验”的一组成绩最低。通常,指导语应简单、明了,在运用指导语时不要任意发挥和解释,或提供任何暗示。(2)控制测验环境设置或选择心理测验的场所应注意环境的影响。一般应避免噪音和其它干扰,光线合适,通风良好,并提供适当的桌椅。总之,应使被试能够在安定的情绪状态下集中注意进行测试。(3)遵守测验规则不同的测验有不同的测验规则。比如,有的测验规定了一定的时限(如能力测验),以考察被试的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主试严格按规定时限完成测验。有的测验,尤其是操作题,会有一些特别的规则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应予以遵守。在测验过程中对被试的质疑,要热情而谨慎地予以回答。3 .正确解释测验结果在向被试解释测验结果时,必须非常谨慎。这是因为,一方面测验本身并非完美无缺,能够完全正确地反映被试的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考虑测验结果对当事人可能形成的影响。有的测验结果容易对受测者造成心理冲击。如智力测验和一些人格测验,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受测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解释失当会使受测者失掉信心或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有时甚至会给受测者带来严重的挫折感,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因此,主试向被试解释测验结果时,在客观、准确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好“度”,以对受测者负责。有的测验结果还可能通过他人间接地影响受测者。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试验:某校一教师被告知,通过智力测验,他班上有几名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突出,有培养前途。其实,这些学生的名字是从该班学生名册中随机选出的,测验成绩也是杜撰的。但一年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优于其他同学。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向被试解释实验结果时,还应注意通俗易懂,使用其所能理解的语言,避免概念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时在向学生解释测验结果时,还应辅以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思考与练习】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人类心理现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 .师范学生学习心理学,对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有何重要意义?4 .简述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 .实施心理测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