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

    • 资源ID:1256510       资源大小:19.9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

    陆羽井”背后的故事陆羽不到此,标名慕昔贤。金瓶垂素缓,石凳湛寒泉。百汲甘宁竭,千金志不迁。真茶泛云液,一歇可延年。(宋)杨忆建溪十咏陆羽井陆羽在茶经中曾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述。由此可知,茶圣喜泉水而轻井水。但是,北宋年间,大名鼎鼎的建溪茶区却有一口陆羽井。当时西昆派诗人杨忆,更是写了一首题为陆羽井的茶诗。这口井,到底妙在何处?这口井,又与陆羽有何关联?我们还是去茶诗中寻找答案吧。老规矩,还是从作者讲起。一、作者简述杨忆,字大年,生于宋太宗开宝七年(974),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十一岁时,便被宋太宗召试,授秘书省正字。也就是说,在如今小学还没毕业的年纪,杨忆已经受到皇帝青睐,被授予官职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及第。那一年,杨忆也不过十九岁而已。不得不说,杨忆确实有才。他诗学李商隐,与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相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后人就把他们这些人的诗风称为西昆体。杨忆在馆阁历时甚久,见闻极广,参与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的修撰,用力甚多。后来他的晚辈同乡黄鉴,把杨忆平日所谈的奇闻异说辑成一部杨文公谈苑。其中“建州蜡茶”条目中的内容,对于了解宋初的茶史颇有价值。由此可以推论,杨忆是一位知茶懂茶的诗人。他的茶诗,自然值得一读。但在拆解茶诗之前,我们还要对杨忆的性格做一些分析。少年成名,一帆风顺,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好事。杨忆才华横溢,不免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一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可杨忆却不管那一套。有一次,宋真宗指责杨忆代拟的诏书用字不当。结果,他非但不认错,反而以辞官来表示不满。宋真宗哭笑不得,只得赏了他“不通商量,真有气性”的八字评语。说好听点,杨忆这叫有个性;说难听点,他就是情商低。其实,杨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也非常强烈。这样的情绪,常流露于他的诗歌之中。例如书怀寄刘五(二首)中的一首,现抄录原诗如下:风波名路壮心残,三径荒凉未得还。病起东阳衣带缓,愁多骑省鬓毛斑。五年书命尘西阁,千古移文愧北山。独忆琼林苦霜嵌,清尊岁晏强配颜。刘五,即刘筠,时与诗人同为知制诰。这首诗,可看作杨忆向朋友吐露心声之作。开篇“风波名路壮心残,三径就荒未得还”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既表达出杨忆在官场中的失落,也流露出他归隐田园的愿望。写这首书怀寄刘五时,杨忆不过三十二岁,但文中却感慨自己多病,如届暮年。可见他在官场过得并不开心。过得不开心,总要找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诗中“三径荒凉”一句,是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变化而来。由此可见,陶渊明东篱采菊的归隐生活,让杨忆羡慕不己。也正因如此,杨忆看到陆羽井时,似乎触动了他的心事。二、题目详解在宋代文人眼中,陆羽与陶渊明是可相提并论的先贤。例如,比杨忆稍早的宋初隐士魏野在酬和知府李殿院见访之什往来不休因成四首之三中就有“旋烧陆羽烹茶鼎,忙换陶潜漉酒巾”的句子。所以,仰慕陶渊明的杨忆,才会在歌咏陆羽井时诗兴大发。众所周知,陶渊I明是名扬千古的隐土。那么,陆羽也算是隐士吗?这事我说了不算,不妨参考陆羽好友皎然的态度。皎然的诗作中,有不少涉及陆羽的。其中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和寻陆鸿渐不遇两首,直接以名字相称。此外访陆处土羽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土羽青塘别业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土羽新宅春夜集陆处土玩月往丹阳寻陆处土不遇九日与陆处土羽饮茶及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土陆羽联句等七首,均以“处士”来称呼陆羽。处士,即对隐士的尊称。由茶诗的题目,便可见皎然对于陆羽身份的认定。除此之外,崔国辅曾把自己珍爱的白驴、乌帮牛赠给陆羽,理由是这两匹坐骑“宜野人乘畜工这里的野人,与处士一样,也是隐逸之人的别称。由此可见,陆羽在师友的眼中,是一位标准的隐士。北宋欧阳修撰写新唐书时,将陆羽归入“隐逸传”中。这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陆羽的定位和看法。可能是陆羽在茶学上成就太大,所以总给后人一种职业茶人的印象。可实际上,陆羽与陶渊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也正因如此,困于官场又心怀山野的杨忆,便对陆羽怀有羡慕之情。他歌咏陆羽井,重点自不在井,而在于陆羽了。写这首陆羽井的原因已经理清,而在哪里写的,还需做说明。杨忆的这首诗,是建溪十咏中的一首。他在诗叙中写道:“太常高博士惠连典建安郡,自邮中以所赋十题为寄。仆桑梓之地,耳目熟焉,不胜起予,因亦继作。”这里说的高博士,即高惠连。他与杨忆年龄相仿,又同朝为官,因此多有诗文往来。这次高大人去建安任职,寄来了所赋十题。建州,本是杨忆的家乡。读到高惠连诗文中描写的故乡景物,诗人不禁动情,这才借题做了十篇。换言之,这首陆羽井并非写于井边,而是作于京城。闷坐朝房,愁对公文,追忆先贤隐士,杨忆心中不免五味杂陈。这首茶诗,也就有了弦外之音。话不多说,我们来读正文。三、正文解析此诗的首联,讲的是水井的来历。陆羽一生,寻茶访友,足迹甚广。他所撰写的茶经八之出,记录了唐代八道四十三州郡产茶的情况。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若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很难完成这样的作品。在茶经八之出的最后,写有这样一段话:“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熟悉的茶区,知无不言,毫不保留。未到过的茶区,客观诚实地言以“未详”。仅从此一点,便可看出陆羽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每每读至此处,我都不由得心生敬佩。由此也可知,陆羽并没有到过建州。所以杨忆建溪十咏中写的陆羽井,不可能真的是陆羽开凿或使用过的古井。只因当地人仰慕陆羽,便将这口井命名为陆羽井。这就如同我烧制的茶器,底款写“鸿渐”二字一样,都是对于茶圣的一种崇敬与怀念。此诗的颔联与颈联,由水井的外貌讲到了诗人的内心。读这两联时,有一些字义要先讲清。绽,音同耿,是井绳的意思。凳,音同咒,是井壁的意思。古代律诗,讲究对仗,力求工整。既然前面的垂为动词,那么后面的湛也肯定当动词解释,作澄清之意。打水用的不一定是金瓶,古井里也出不来寒泉,读者在这里不必较真。这本是诗意的描写,源于生活,自然还要高于生活。颈联两句,看似说的还是古井,但实际上已经是见景生情。后句的“不”为副词,前句的“宁”也要作副词解释。因此,这里的“宁”字,音同佞,解释为岂或难道,用法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一口好的水井,会不会因为人们不断地汲取,它那甘甜的井水就枯竭了呢?自然不会。那么,一个高尚的人,会不会因为一些名利上的诱惑,就改变自己的初心呢?自然也不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其实,茶圣陆羽也有一则千金志不迁的美谈。封氏闻见记卷六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歌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濡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气,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封演,唐玄宗天宝末年(756)进土及第。封氏闻见记一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之后。因此,这段陆羽受辱的故事,应较为可信。李季卿以貌取人,对于身穿黄被衫、头戴乌纱帽的常伯熊尊重有加,而面对身着“野服”的陆羽,却从心里鄙视,命仆人以三十钱打赏茶博士。其实,若论茶学修养,陆羽定在常伯熊之上。若他也肯在穿着上迎合权贵的口味,势必能被人刮目相看。但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陆羽也不愿为了荣华富贵而改变自己的本性。杨忆诗中“千金志不迁”,指的便是此事。陆羽被人尊为茶圣,一方面因其深厚的茶学造诣,另一方面也因其高尚的品行节操。此诗的尾联,讲的是饮茶的妙用。所谓真茶,并非指货真价实的茶。这里的“真”字,应解释为本真,与“千金志不迁”也形成了前后呼应。云液,是好水的泛称,自然也是与前文的“石凳湛寒泉”相联系。饮茶,有益寿延年之功,但并不是说茶是一种特效药,茶对于人的照顾,一半在于身体,一半在于心灵。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仰慕陶渊明、陆羽一类的隐土,这是因为他们活成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流传的美文。我们不必斤斤计较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但应保留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份诗情画意。陆羽为后世留下的“茶汤”,不正是另一处桃花源吗?

    注意事项

    本文(“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