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优秀.docx
夏感教学设计优秀夏感教学设计优秀1一、教学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今天学习的夏,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2、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演示多媒体画面(春、冬、秋、夏)。正如当代作家梁衡所言: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作者却敢于履新涉奇,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一一夏。(二)初读课文:1、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第一部分(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第三部分(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3、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总一分一总(首段总领全文,末段总结上文。)(三)精读课文:1、齐读第一段: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它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2、指名一生读第二段。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请找出相关的词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麦香。)B、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比喻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山坡上的苹苹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拟人句:“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对比手法:(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万物都在向上)3、男生读文章第三段:A、这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B、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了夏之热烈。)C、品味语言:“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4、女生读文章第四段: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句子。5、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四)师生归纳文章主题: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3、课下搜集写夏的诗词,整理到摘抄本上。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谁知盘中飨,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一唐代白居易观刈麦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一一宋代苏轼鹏鸽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夏感教学设计优秀2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二、学情分析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四、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五、教学难点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二)落实基础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2、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苹苹(qinqian)黛色(ddi)磅礴(Pdngbo)匍匐(pufu)迸发(bng)澹澹(dandan)(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三)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二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四)品味语言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比喻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拟人句:“山坡上的苹苹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五)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描写春天的古诗: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绝句(唐)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门泊东吴万里船。麦花雪白菜花稀。唯有蜻蜓映蝶飞。两个黄鹉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夏天的古诗: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日长篱落无人过,2)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秋天的古诗: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冬天的古诗: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仿句: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夏之色为O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夏之色为暖的红,如热血,如朝阳,散发生命之光。夏之色是热的红,如雏菊,如艳阳,充满活力。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夏之色为热的绿,如绿叶,如繁林,蕴涵澎湃只请夏之色为热之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烈日豪情;夏之色为亮的蓝,如蓝天,如夜空,展现魅力之神,夏之色为灿的黄,如光艳,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夏之色为炫的黄,如黄花,如向日葵,欣欣向荣的影响;夏之色如凉的青,如荷叶,如山川,折射着燥热之后的思索。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冬之色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蕴涵天国之美。冬之色为寒的银,如月光,如白雪,纯洁了整个世界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冬之色为冷之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冬之色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临近;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淞,蕴涵万物的静谧冬之色为甜的白,如雪花,如树挂,掩盖了世界的美丑;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蕴涵纯净之心。冬之色如洁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闪烁着无私的清静(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热炒热卖,仿写心中的夏,学生会觉得很容易,同时也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六)总结全文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七)结语、寄语幻灯3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激情活力的青少年。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高潮,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八)作业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设计意图:带着品味赏析课文的余温,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投学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练笔的力度。)附:板书设计紧张热烈急促景美赞美(总一一分一一总)人勤夏感教学设计优秀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思路。(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二、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提问法3、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送走骄阳似火的夏,又迎来落叶纷飞的秋。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照片,看看照片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致?(学生发言)这就是我国北方夏季麦收的繁忙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衡的美文夏感,去欣赏北方夏天的美景,去感受北方夏季里的激情。板书课题:夏感梁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读准加点字字音苹苹(qinqian)细草黛(ddi)色磅礴(Pdngb6)贮Czhu)满匍匐(PUfIi)秋波澹澹(dandan)(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苹苹: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磅礴:气势盛大。澹澹:荡漾的样子。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2、学生听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采取了怎样的结构方式?各层分别写了什么?(2)夏天的特点是什么?(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描绘夏天的?各是怎样的?(4)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三、再读课文,探究欣赏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完成: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2、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致的?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紧张、急促的夏天呢?4、品味语言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四、拓展延伸夏感教学设计优秀4夏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二、重难点1、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2、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三、教材分析夏感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作者创作此文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改革开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学并不单是传递过去时代的信息,更是为了与时俱进,渗透现今的时代意义,在课堂中需要让旧文焕发出与时文一样的活力气息。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一一青少年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夏季”吗?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五、教学方法1、品读法2、情境教学法六、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新知初探1、检查本课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黛色()匍匐()()澹澹()磅礴()()主宰()苦涩()春华秋实()2、解释下列词语苹苹黛色灵秀磅礴春华秋实闲情逸致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二、走进夏感(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展示预习成果。(三)、朗读课文,体味文中美感。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调朗读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三、品味夏(一)、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为什么是金黄的?(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苹苹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简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2、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种紧张体现在哪里?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3、夏天的气势磅礴: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二)、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三)、分小组找出二到三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反复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小组汇报)四、情感体验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情不自禁地被这夏吸引了,感动了,沸腾了。作者写到这里,情感也随之沸腾,他迸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五、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贮满()澹澹()苹苹()磅礴()()黛色()匍匐()2 .解释下列词语。(1)苹苹:(2)主宰:(3)春华秋实:(4)闲情逸致:3 .文中提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4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请你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冬之色”。六、反馈矫正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苹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2 .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1)比喻的本体是(2)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3 .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4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1)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5 .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a. “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b.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c.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d.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b.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c.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d.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e.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七、作业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夏感教学设计优秀5夏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看一看,这是什么季节?(夏季)2、你们能够来说一些描写夏天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3、师:我们发现大家知道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春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而夏永远带给人一种炎热干燥苦闷压抑的感觉。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不步他人后尘,热情歌颂赞美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笔下的夏。去领略一番夏的别样风情。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检查预习2、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对夏天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思考: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填空: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一一追问:你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这种“热烈、紧张、急促”?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1、过渡: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作者抓住夏天所特有的景物来突出夏的特点。2、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呢?明确:喜爱、赞美。3、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屏幕:作者简介:1946年生于山西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师:梁衡的官位很高大屏幕: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梁衡很谦虚梁衡待人诚恳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百姓的人,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人类伟大的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1、本文篇幅不长(总共六百六十字)、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四人合作探究: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2、讨论后全班交流(推荐代表:一个朗读,一个分析)3、总结: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炼字。五、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夏天的诗歌。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师:与我们课文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意境上不同)生1:都写得很美。生2:也许梁衡是个积极向上,喜欢轰轰烈烈的生活的人,而高骈是个闲情逸致的人。生3:山亭少了一种紧张、热烈、急促。师:都说得很好!梁衡写了很多的内容来表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除了他所写的这些内容,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有夏天特点的景观和劳动场景来吗?(大屏幕:除课文写到的以外,你还能说出夏天的哪些景物来吗?)生1:夏天有荷花。生2:夏天有蛙声、有萤火虫。2、请大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在作者的文中未涉及到的但你们想到的夏季所特有的景色,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六、课堂总结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相信只要同学们都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一定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不易被人察觉的美,感受到别样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