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艺术论.docx
第五章艺术论审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只有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的特性才能最充分地体现出来。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完备的体现,而艺术则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只有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上述各种审美现象。由于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大,我们只能集中探讨有关艺术的核心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特别是黑格尔美学,明确把艺术美列为主要对象,他的美学讲演录开首第一句话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还进一步提出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应从哲学高度研究艺术。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古希腊,是一个意义比较丰富的词,它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美的艺术的概念,它更多的是和技艺、工艺联系在一起,而在古希腊比较发达的艺术形式比如悲剧、喜剧、诗等并没有和“艺”联系在一起,更没有用“艺术”这个词来概括各种艺术种类,缪斯女神掌管着九种技艺。“fineart",一般译为美的艺术或精致的艺术,这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艺术,也就是纯艺术,这就和技艺有了区分。但就是在“fineart”的意义上我们也还是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对艺术的不同的定义。弄清这些定义,可以说是我们研究艺术的出发点。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1.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2 .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出人类群体超越时空界限的心灵。这种理论有其合理因素,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遗憾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除了这两种学说之外,从起源的角度为艺术下定义的学说还有劳动说和巫术说,这两种学说在第二章讨论审美活动的发生时已经介绍过了,此处不再赘述。(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1.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C在西方雄霸两千多年,影响极大。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然而,其根本缺陷在于,-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3 .表现说西方18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宣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4 .有意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一一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一一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5 .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1.载道说(或教化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将文置之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6 .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因为艺术的内涵和形态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同一种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试图为艺术下一个定义,乃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情,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物。有鉴于此,我们打算换一种方式来探讨艺术,不再去给艺术下定义,而是探讨艺术的存在方式。二、艺术的存在方式本体论(onto1.ogy)原是一个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可译为“存在论”。现在我们借用到美学中来,主要是讨论艺术的存在论,即艺术的存在方式,所谓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是追问:艺术怎样存在?换言之,就是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意象是我们欣赏所有的艺术品时都能感受到的,它像艺术的灵魂,在万千艺术品中流动,它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换言之,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意象,或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并非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艺术工作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涌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特殊的存在一一艺术品。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送的真正的审美对象。艺术品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成果是其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的形式符号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借以激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意象重建与再创造的中介与契机,它本身也是审美经验和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存在。意象属于主体心理、意识活动的动态时空范围,属于主体的审美经验范围,它的存在有赖于创造和接受主体的创造和滋养,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我们就从“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这一初级规定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H)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一一艺术品一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他律性。第二是形式符号性。第三是开放性。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一艺术品一一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展现出艺术的真谛。研究这三个环节及其交互作用,即可把握艺术的可触及的生命,从而理解艺术之魂一一艺术的本体。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艺术也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光有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还是不够的,因为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赋予艺术以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所以,二三两个环节亦缺一不可。现代阐释学对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值得重视。它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艺术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以及千千万万的接受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它将随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的改变而不断扩大与丰富。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心灵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代表着人类心灵对自身与世界的感悟和人类相互交流中对人类文明的创造,在这个时空中,艺术作为一种存在现象,通过三个环节的交互活动,不但获得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也为人类文化与文明创造了不断更新的因素。习题演练“载道说”的完善者是()。A.孔子B.孟子C.韩愈D.朱熹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由韩愈完善。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A.洛克B.弗洛伊德C.荣格D.苏珊朗格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集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认为艺术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第二节艺术的创造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孕育与生成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创造一艺术品一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表现了中国古人对艺术创造的认识。音乐之起首先在于人心之“动”。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其中一个“动”字包含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首先是意象的孕育。意象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和有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精微的关系。意象的孕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所谓虚静,就是一种-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却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艺术意象的产生与意志、逻辑无直接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孕育中逐步成形。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这里,生产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 .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中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 .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 .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4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技巧艺术创造是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三环节的第二个环节,在艺术存在诸环节中,艺术创造不仅本身是艺术审美体验的集中场所,也是艺术品的生产环节、艺术内涵的赋予环节。艺术创造的主体是艺术家,因此艺术家的艺术素质,也就是他的艺术天才就成为艺术创造的原动力。(一)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二)艺术敏感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如果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那么主体就具有某种艺术敏感。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不仅是艺术意象创造的一种启动,同时还为艺术家意象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生活中的许多感触,未必会引起艺术家创造一个完整的意象的冲动,但是,由于它霎时引起了艺术家的某一种心理感受,在艺术家的意识中,它就和这种感受牢牢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时刻,艺术敏感就会围绕着这些感受充分调动起艺术家的诸心理功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艺术敏感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三)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就是艺术想象力。在这种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渐得以发展、鲜明和形成。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它自然规划着情感与形象的流向与整合,形成艺术意象的灵魂。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艺术意象的胎儿就这样通过想象力而发育成长。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四)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力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灵感的出现总是表现为理性意识以外的主观感受突然得到解放,就势不可遏地奔涌泛滥,充满整个的主体意识空间。原本处于逻辑结构坐标中的主体状态,突然被另一种充满意象的主体状态所攻袭和占领。故在此意义上说,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艺术家仿佛在一个拘谨、规则而阴暗的房间里面,窗突然打开,早晨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沐浴着艺术的光辉,这一瞬间的心理活动状态就是灵感。灵感是艺术家意象创造中最为旺盛、纷泛的状态,也是艺术家应努力获取的一种重要创造力。(五)艺术技巧艺术操作也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艺术操作既然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我们就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与技巧,因为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与技巧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最明显地表现了艺术形式与形式技巧的关系。绘画中也有这个现象。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节艺术的构成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艺术作品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为了更具体地把握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有必要对其内在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家邕曼:迪堂则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谙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艺术品的任何结构分析都是相对的,都是以各自的理论假设为前提。传统美学由于把形式和内容分割开来,在形式之外寻找内容,从而使艺术作品的内容成为一种非艺术的情感、心理、生活、世界,即一种非艺术的存在。为避免机械地割裂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将我们的理论前提定位为: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作如下分析:(一)物质实在层(二)形式符号层(三)意象世界层(四)意境超验层(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艺术品的创造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就不能仅仅是一次性的,它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物质载体和媒介,以保证自身相对稳定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实在层本身亦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同时,不同的艺术门类因其存在方式不同,它们所凭借的物质载体也会不同。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二)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形式符号层,在艺术品的结构中,有时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艺术接受者面前,它是一扇必经的大门,只有叩开这扇大门,艺术品的整个绚丽的意象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艺术品的结构中,形式符号是引导审美主体进入真正殿堂的第一步,也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没有这一层次,整个艺术品就失去依托,意象世界只能成为虚无缥渺突兀的存在。但如果只注重这一层次本身或执着于这一层次滞步不前,忽视这一层次背后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世界,则艺术品的结构就将显得残缺不全,成为无意味的或浅薄的形式。()意象世界层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但艺术品的精华并不存在于上述两个层次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心一一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虽然以物质实在层为基础,以形式符号层为指示,但它却是艺术品的一个更为高级、深入的层次。艺术意象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跨越的结果是艺术品的纯然精神性存在。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要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鉴赏者进入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它是一种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意象世界层虽然只潜藏于形式符号层中,只有借助鉴赏活动才能在鉴赏者的心灵中现实地生成,但它却确实是艺术品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此。(四)意境超验层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境的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亳无意义。二、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艺术品既然以审美意象为中心,那么意象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构成意象,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艺术品的本质。要回答什么是意象,即为意象下定义,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意象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考察它。这里主要就结构、生成、类型、特征四个方面来考察、界定意象。(一)意象的结构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与“象”之间是i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借“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二)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或者说,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三)一象的类型意象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归类,这里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加以区分。1.仿象。它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2 .兴象。它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3 .喻象。如果说兴象是把“主体”熔铸于世界中,满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4 .抽象。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指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四)意象的特征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一一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与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5 .直观性直观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6 .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层次上,不能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便不是真正的审美意象。7 .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这从中西美学的两个论题中可以看出,一是“有意味的形式”论,一是“隐秀”论,二者共同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有意味的形式”说,所强调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上是意(味)与象(形式)的有机结合,希冀在有形物的纯形式中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使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式,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实在的意象世界。从以上两个美学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创造完美的意象世界,通过丰富、生动的形象来显现艺术品的丰富意蕴是中西美学与艺术共同的追求。习题演练在各种艺术意象中,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的是()A.抽象B.喻象C.兴象D.仿象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意象的四种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其中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的是兴象。第四节艺术的接受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艺术存在之链的第三环节一一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货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不同于创造者所具体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接受者重建的意象由于受艺术符号的暗示与引导,不能完全脱离原有意象的基础,不是一个与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亳无关系的新意象,二者之间基本是相通的。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但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制的。它是一种创造,但与艺术意象创造相比是低一层次的。这就是何以意象接受者多而艺术家少的缘由。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艺术的审美对象不是先在的艺术品,而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引导下,由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而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的艺术意象。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置堂者不同的“期待视界”。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件艺术品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是由接受者的“期待视界”的不同决定的。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最后,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艺术品只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框架,接受者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不是i蹴而就的,而且也没有封闭的最终结果。艺术的接受是一个过程,对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个体而言,都是如此。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在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施予。接受者对艺术品进行意象的重建,并不是立即就得以完成的。第一,他在接受过程中犹如意象的孕育一样,有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第二,重建的意象,也会因为接受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接受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故而,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之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一)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也许只了解到了字面的意义,也许已开始感受到表面意义后面的隐含意义。(二)品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直观阶段,接受者的主体性尚未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未完全进入审美状态,因而对艺术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往往容易忽略。“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三)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清薛雪说:“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地把握了其内在意蕴。其直接把握的意义,指的是接受者也沿着符号形式进行意象创造而终于进入了意象世界,在意象世界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从而真正沉浸在自由、活跃的审美状态中。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就是梧,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养水平的不同,及当时的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艺术的本体论的扫描,揭示了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一一艺术品一一艺术接受这样一个意象不断转换的动态流程中,论证了艺术的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方式。艺术就存在于斯,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斯,艺术的审美特性就在于斯。第五节艺术的功能(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货来实现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i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艺术的赛数蜃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式化、概念比、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有政治宣传功能。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有的艺术品在意象创造中附带夹杂了一些商业广告因素,许多商业广告则借助艺术意象形态达到宣传效果。由此可见,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1 .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C2 .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前述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但这种种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H)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