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259155       资源大小:53.19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年12月前言7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8一、“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实现了新跨越8二、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新形势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H一、指导思想11二、主要目标12第三部分重点工作15一、基础教育: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15(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5(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17(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8(四)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18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职业技能19(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19(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19(三)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20(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三、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1(一)提升整体办学水平21(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2(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3(四)扩大社会服务功能23(五)发挥文化传承职能24四、终身教育:搭建便利市民学习的网络平台24(一)健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24(一)广泛开展各类继续教育25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6(一)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6(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26(三)加快办学体制改革27(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7(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28(六)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28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29(一)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29(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29(三)改革成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3()(四)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30七、提升首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30(一)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30(一)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31(三)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31(四)开创良好的教育外事服务局面31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2(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32(一)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32(三)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33九、加快调整学校空间布局结构33(一)合理调整基础教育空间布局33(二)加快调整职业教育空间布局33(三)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34(四)加大空间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34第四部分保障措施35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35(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35(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36(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6(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7(六)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37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38(一)大力加强师德建设38(二)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38(三)建立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的长效机制40(四)健全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40三、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41(一)完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41(二)优化投入分配结构41(三)提高经费使用效益42四、推进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42(一)提高制度建设水平43(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43(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校44(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44五、健全和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44(一)健全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45(二)依法强化教育督导机构的工作职能45(三)完善教育督导保障措施46规划实施46前言规划性质:“十二五呻寸期是实现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首都发展形势,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突出。为切实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2011-2015年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本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文件,是本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编制年度教育工作计划,规划、评审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项目,制定实施各项教育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期限:2011-2015年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实现了新跨越“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首都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战略方针,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推进教育开放,首都教育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势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0-3岁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和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形成了“社会大课堂”、“蓝天工程”等一系列首都品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市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残疾儿童少年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资助政策逐步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基本保障。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教育开放程度持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117个,招收留学生28万人次,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任教的外籍教师达到400()多人,首都院校在境外承办的孔子学院(课堂)已达102个,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日趋深入。教育投入显著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42倍,占GDP比重提高了0.64个百分点。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学习资源与载体不断丰富。“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二、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新形势“十二五”期间,是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高标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不断迈进的重要时期。新的历史阶段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对首都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首都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已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这就要求首都教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紧紧围绕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教育公平的程度备加关注的新形势,首都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发展,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的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由义务教育向其他教育领域延伸,让市民感受到首都教育的新变化,促进首都的和谐稳定。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首都教育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市区和城乡结合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给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带来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也对加快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妥善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这都要求首都加快完善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人才竞争对构筑首都教育新优势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当前,科技、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求北京更加积极、有力、创造性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首都教育特色,构筑首都教育发展新优势,在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上取得新的进展,继续发挥首都教育对全国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成为展示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最新成果的示范窗口。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都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包括:教育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全面提升;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布局还不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变化的新需要,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亟待确立。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切实落实全国和北京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按照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原则,全面推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总体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现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资源布局,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保持市民受教育程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健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普遍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覆盖面达到80%以上。市民终身学习的条件更加便捷。健全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普惠便利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市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区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按期实现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提出的各项目标。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进一步增强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资助制度,不断提高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不断健全更加完备、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更加优质而富有特色的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建立和完善符合北京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质量。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教育体制。全面实施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更加深入,试验内容进一步丰富。积极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转变教育发展观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解决首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完善与城市区域功能相配套的教育布局。加快布局结构调整,优先加强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依法保证新城、新建小区和危改拆迁地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达标;实施职业教育空间布局规划;市属高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开放新格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外国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京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12万人次。华北五省区教育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京港澳台教育合作更加深入。提升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保障能力。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信息化基础环境持续改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中小学建网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便捷化,建成与“数字北京”相适应的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专栏:“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指标2010年2015年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952义务教育毛入学率()105100以上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994每K)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636967005中小学建网学校比例()90.8>956外国留学生规模(万人次)7.112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4158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5060以上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3540第三部分重点工作一、基础教育: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完善中小学德育体系,培养和弘扬“北京精神”,制定并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搭大社会实践育人平台,研究探索社会大课堂等北京特色德育品牌活动的常态应用机制,创新德育活动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公民素质、国际视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落实全员育人,总结和推出一批教书育人的典型经验。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严格落实新课程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活动机会。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修订和颁布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指导意见。全面修订教科书,以人类文明优秀遗产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建立各级课程改革资源库。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有效控制中小学生近视新发率的上升趋势,降低中小学生的肥胖率,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为突破点,健全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提高艺术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继续加强金帆艺术团等高水平艺术社团建设。健全学业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对学生个体、学校、区县不同层次的评价反馈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中小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试验,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建立一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实验班。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评选500个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供给能力。落实“学前教育保障项目”,实施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幼儿园条件达标工程和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通过规划建设并改扩建769所幼儿园,使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530所左右,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65%以上,有效缓解“入园难”状况。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区县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制定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实施奖励补贴政策,加大对部门办园的支持力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机制,形成幼儿园安全监管机制。保证学前教育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保障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快乐健康成长。(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L完成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建设任务,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和城市发展新区教育倾斜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办好民族教育学校和民族班。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制定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规范、扶持民办学校,切实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入学办法。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完善公平入学规则,实现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机会公平,全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推优派位、特长生录取和大派位全面网上录取制度。落实公示制度,实现学生报名、推荐过程、录取到位全程的公开透明。(四)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建设一批文化特征鲜明、教育风格独特、学生素质多样,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高中学校。按照“上下结合,重心下移,区域推进,学校为主”的原则,引导学校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将扩大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与承担相应责任、义务有机统一。坚持鼓励学校找准定位,特色办学,多样发展。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坚持试点先行,以试点和试验带动整体改革和发展,继续探索新型综合高中试验,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职业技能(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适应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端产业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的需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组建现代制造、电子信息、金融商贸、都市农业等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北京创造”、助力“北京服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企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行动。针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新专业开发与建设力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高职衔接和本专科一体化培养试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拓展职业院校服务功能。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化的首都职业教育。(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开展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以及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开展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优质特色学校评选与建设工作,建设2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5所左右新的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创新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开展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形成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效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评估,重点建设50个高等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60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在资源保障和经费投入方面向示范专业、骨干特色专业倾斜。(三)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继续实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就业选择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探索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选择部分专业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职业教育精品化教学模式。实施职业学校德育创新行动计划。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注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作用。(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降低高等职业教育学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渠道。继续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定期开展全市性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三、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体系,推动高校进一步科学定位,凝聚优势,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引领时代发展的学术大师,涌现一批前沿性成果,增强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全面发展。支持地方特色型高校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潜能,突出优势特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行业领军人才。实施“北京高等教育资源统筹计划”,逐步推进区域内高校间、优势互补高校间和办学方向相近高校间的资源整合。支持高校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高等教育公共资源体系建设,推动优质资源校际共享。进一步加强以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为代表的地区内教学科研合作联盟建设。深入开展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工作。巩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效率,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着力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建设一流重点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北京高校重点学科体系。实施“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校专业体系,推动同类专业合作建设高校专业群,继续完善专业预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程比重,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拓展学生知识背景,促进文理交融,提升综合素质。实施“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计划”,提高实践类、应用类课程比例;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00个左右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建设100个左右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支持20%左右在校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广泛开展本科生科技竞赛活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支持250项左右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推动国内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开展“研究生创新活动计划”和“优博评促计划”,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选课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服务。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支持30项左右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特色工作项目。(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研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30个左右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原始性科技研发,完善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开发平台。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和服务,探索有利于提高科研能力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对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实施“新起点计划”,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四)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围绕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引导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创新和产业化研发活动。健全政府、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及用户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相关的专业和紧缺人才。实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社会共享。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网络平台等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提升高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五)发挥文化传承职能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积极参与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大对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的支持力度,使学校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探索文化创新激励新机制,使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策源地。四、终身教育:搭建便利市民学习的网络平台(一)健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加大投入,加强区(县)、街道(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建设,制定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点标准。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机构和各类学校拓展教育服务功能。利用社会资源建设200个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培育100个首都市民学习品牌,加强学习型城市研究基地建设,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建设北京开放大学。集合各类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接机制,推动课程学分互认,建立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加强语言文化建设。完成中国语言资源数据库北京建库任务;设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项目,力争将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和语言产业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到2015年,新增100所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示范校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一)广泛开展各类继续教育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实施首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成人教育及企业职工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普遍提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职工和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开展特色高中建设试点,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变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教材体系,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国内外联合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分类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市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通过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推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学校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举办学前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展市属高校发展机制改革试验,促进市属高水平大学及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等学校资源融通、合作办学试验,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北京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开展区县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育人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创新。(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统筹规划,重点发展面向社区服务的民办学前教育,鼓励民办中小学办出特色,推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力度,引导民办学校公益办学、规范办学、优质办学和特色办学。按照“扶需扶特,促优促强”的原则,落实民办教育平等优惠政策,建立民办教育表彰奖励制度,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各类民办学校的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民办学校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完善民办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民办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学校预警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学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审批事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选择有条件的高校探索试行自主办学。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和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和社会参与的监督制度建设。(六)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以建设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为平台,统筹首都教育资源,重点推进20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即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探索有效履行教育督导职能体制机制,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新模式,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完善普通师范生资助政策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就教育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试验,积累经验。力争在首都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突破性改革成果。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一)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推进中考考试内容改革,探索体育、外语等科目的考试内容及形式改革。加快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方式改革。以考试内容改革为重点,建立会考考试标准,使不同层次教学水平的中学能有符合各自实际的教学目标。(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积极组建北京市高考命题研究中心,加强命题研究,组建题库,使高考命题及相关研究工作步入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轨道。持续深入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加快推进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试点。切实推动高考报名社会化,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其评定过程。探索市属重点高校的特色学科单独选拔学生的招生办法。全面推进高职招生的进一步改革。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会考在录取中的作用。(三)改革成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建立以统一招生考试为主,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成人高等学校录取办法,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逐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考试内容选择权,并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形成学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成人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充分发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为在职在岗人员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服务。(四)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依托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合理设置和调整自考专业。继续尝试与行业合作,开展“双证书”教育。积极拓展自学考试服务功能,探索开展学习状态或学习结果的诊断性评价。七、提升首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一)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重点加强与友好城市和世界城市政府间的教育合作。鼓励开展教育区域和校际联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国外知名高中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跨国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吸引世界知名学者、优秀教育管理专家到高校任职,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建立高校之间外教资源的共享机制。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引导和服务。加大教师、管理干部境外培训力度。适度扩大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规模,扩大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境外任教的规模。加强教材和网络教学课程开发及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高水平教育机构境外办学。(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实施“北京高校优秀学生留学奖励计划Z每年资助1500名市属高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研修的规模和质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校园多元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三)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到2015年在京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12万人次,提高学历生和研究生比例。建设外国学生中华文化大课堂,提高外语授课学科专业比例,构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留学人员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来京留学的吸引力。(四)开创良好的教育外事服务局面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