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二O一一年十一月序言1第一篇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社会建设2第一章过去五年建设成就2一、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2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3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4四、社会广泛参与扁得世人瞩目5五、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5第二章今后五年发展环境6一、今后五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6二、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7三、今后五年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7第三章今后五年发展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8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8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9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9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9三、发展目标9社会服务更加完善10一社会管理更加科学10社会动员更加广泛10一社会环境更加文明10社会关系更加和谐10第二篇关注民生完善社会服务12第四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12一、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各类人群12二、让居民生活更便利13三、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14四、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14第五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5一、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15二、让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16三、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16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16第六章发展社会事业17一、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17二、让文化发展更好服务群众17三、努力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19四、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19第七章健全社会福利体系20一、让社会福利适度普惠20二、让老年人安享晚年20三、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21四、让每个特困家庭和人员都能得到救助22五、让慈善成为社会风尚22第三篇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24第八章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24一、科学合理调控人口规模24二、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24三、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25一、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27二、搭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29三、全面实现城市社区建设规范化29四、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31第十章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31一、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32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32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2四、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33第十一章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33一、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33二、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34三、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工作34四、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35第十二章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35一、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综合试点工作35二、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35三、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36第四篇激发活力动员社会参与37第十三章动员公众广泛参与37一、全面推进居民自治37二、不断推进村民自治37三、积极推动公众参与38四、切实加强社会监督38第十四章激发社会组织创造活力39一、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392627四、完善特定人群管理和服务第九章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二、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39三、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40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41第十五章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42一、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42二、营造企业发展社会环境43三、实现商务楼宇服务管理全覆盖43第十六章推进社会积极协同45一、基本实现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45二、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45三、完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46第五篇优化环境创建社会文明48第十七章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48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48二、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48三、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49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9第十八章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50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50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50三、增强群众法律意识51第十九章倡导科学的方式方法51一、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51二、持续开展科学普及活动:51三、坚持反对迷信和邪教52第二十章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52一、注重社会舆论引导52二、加强社会心理关怀52三、完善心理援助服务53第六篇共建共学构建社会和谐54第二十一章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54一、注重倾听群众呼声54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54三、切实保障合法权益55第二十二章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55一、畅通诉求表达渠道55二、加强改进信访工作56三、引导理性表达诉求57第二十三章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57一、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57二、强化源头治理社会矛盾纠纷58三、依靠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58第二十四章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58一、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研59二、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59三、实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59第二十五章健全社会和谐创建机制60一、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60二、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村镇)创建活动61三、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62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创建活动62第七篇完善措施实现奋斗目标63第一十/、早健全组织保障体系63一、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体制建设63二、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64三、不断加强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6M第二十七章健全工作保障制度65一、健全法制保障体系65二、加大财政保障力度65三、优化资金管理使用6566第二十八章健全实施保障机制一、完善重点项目支撑体系66二、建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66三、健全督促检查评估制度66“十一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既面临许多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结合首都工作实际,系统设计、科学规划,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制订,主要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第一篇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今后五年首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发展已有工作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第一章过去五年建设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使北京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民生得到切实保障。率先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老一小”大病统筹等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43%和1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实施社保卡制度,累计发放社保卡825万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持卡实时结算。实施“大民政”工作思路,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应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新型养老助残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全市完成4万多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基本实现残疾人在家无障碍。城乡老人同等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居家养老(助残)券、老年医疗补助、无保障老年居民福利养老金等待遇,养老床位由“十五”期末的3万张增加到7万张。SOS儿童村建成使用,儿童福利床位由757张增加到1715张。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义务兵优待金实现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4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资源人均拥有量和保障水平全国领先,有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基础教育入学率保持较高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得到切实保障,教育普及程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广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81岁。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救治和大型活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医疗机构实有床位92871张,较2005年增长了17.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高,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9.1%,达到国际化城市水平。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70%以上的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96156社区服务热线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完成336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配置,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市社区(村)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区(县)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141个街道、120个乡镇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70%的城市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初步形成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先后认定两批共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开展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全部建立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等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各类人群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等20多项惠民政策,建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初步形成社会建设政策体系框架。四、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世人称赞,群防群治成果显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及时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重大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科学化,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五、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建设成效明显。不断扩大各类人群服务管理覆盖面,着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快推进“温馨家园”、“新居民互助服务站”、“阳光中途之家”建设步伐,完善和推广劳动纠纷调解六方联动'机制、"人民调解进派出所'、"信访代理制等不断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首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第二章今后五年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紧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一、今后五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制订和实施全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为全市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强大动力。近年来全市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为今后五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创造了有利契机。“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首都社会建设机遇难得、大有可为。二、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凸显,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多发,流动人口、各类人群和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艰巨复杂,信息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迫切、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三、今后五年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形势、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行动。科学谋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是“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而紧迫任务。第三章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科学体系,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首都人口结构新变化、群众需求多样化实际,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完善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普惠公平,让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把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把体制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积极适应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创新理念、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推动社会建设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工作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三、发展目标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体制,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居全国前列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I(M)万套政策性保障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使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一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注重管理项目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一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积极推动社会协同,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社会环境更加文明。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一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专栏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目标属性社会服务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怫:(%)8预期性2农村居民人均纯U攵入年均增长()8预期性3城镇登记失业率()35预期性4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98约束性5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95约束性6提供各类政策性保障住房(万套)100约束性7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预期性8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岁)1预期性9全市养老床位达到(万张)12预期性10每千名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4预期性1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2.1预期性12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率()>97预期性13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约束性14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覆盖率()>90约束性15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覆盖率()>90约束性社会参与16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20预期性17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人才(万人)36/2预期性18注册志愿者(万人)200预期性19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居(村)民参与率()90预期性社会环境20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83预期性2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8约束性22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查合格率()>98约束性23药品抽验合格率()>98约束性24群众安全感指数()>90预期性社会关系25和谐社区(村镇)创建率()90预期性26和谐企业创建率()>80预期性27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率()>95预期性28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95预期性备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第二篇关注民生完善社会服务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百姓,让人里群众竺道更加美好。专栏2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得到保障而建立的,由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组成的完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二,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由政府负最终责任;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其范围逐步扩大,标准不断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基本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 基本发展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等 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居住服务等 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第四章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民生优先,健全覆盖各类人群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一、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各类人群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各类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投向基础薄弱地区,缩小城乡和区域间差距,推进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栏3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1060”工程)服务类型QO类)服务项目(60项)社区就业®务社区劳动就业咨询服务、社区职业介绍服务、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服务、社区嗜就业家庭“就业帮扶服务、社区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服务、就餐送餐服务、出行服务、精神关怀服务、电子辅助服务、优待服务,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服务、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服务,社区老年人信息档案服务、社区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社区托老(残)服务。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社区低保人员救助服务、社区特殊群体帮扶服务、社区临时救助服务。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服务、社区居民转诊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社区独生子女家庭服务、社区急救和保健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群众文化服务、社区教育培训服务、社区早教服务、社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区科普服务、社区居民阅览服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服务、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服务、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社区健身宣传培训服务。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社区出租房屋相关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区治安状况告知服务、社区治安服务、社区矫正服务、社区帮教安置服务、社区禁毒宣传服务、社区青少年保护和不良青少年帮教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消防安全服务、社区安全稳定服务、社区应急服务、社区警务设施和警力配备服务、社区物技防设施建设服务。社区环境美化服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社区绿化美化服务、社区环境保护服务(绿色社区创建)、社区节能服务、社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服务。社区便利服务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代收代缴服务。其他服务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社区网络信息服务。二、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创建干净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规范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更美好。完善96156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使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整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活动设施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等资源设施,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业余时间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服务设施,让更多的公共服务场所和内部服务设施更好地服务居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广大居民出行。专栏4“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是指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之内,能够享受到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医疗卫生、社区养老助残、社区安全、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社区环境美化以及社区便利购物、餐饮、缴费、理发、日常修理、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使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三、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创新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健全和规范项目化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多种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多元化。完善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制度,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四、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完善社会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鼓励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服务业。拓展社会服务业发展领域,加大政府扶持和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居民服务需求,整合社区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鼓励和扶持发展家政等社会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专栏5北京市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政策(“家七条”)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建立家政服务员输入基地 加强家政三务员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各类人员在家政服务业创业就业 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维护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规范家政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第五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城乡一体、全面覆盖、服务均等、管理精细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完善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功能完备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实现生育保险全覆盖,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福利养老金、优抚对象生活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纳入社保卡统一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联通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加强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所建设,将社区(村)社保工作纳入社区(村)服务站服务范围,加快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全覆盖。二、让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充分就业新格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乡就业200万人左右。推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实施精细化就业援助,帮助14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三、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促进低收入职工收入增加。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建设、收购各类政策性保障住房100万套,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家庭应保尽保。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多元化住房租赁体系。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强投入和监管力度,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第六章发展社会事业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更高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推进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学校托管等多种办学形式创新,建立教师、校长合理流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769所幼儿园,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做好进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二、让文化发展更好服务群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精品工程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规划和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切实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着力加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新建社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总结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验,并逐步在全市推广。专栏6公共文化服务十大工程名称主要内容设施提升工程重点推进设施服务覆盖不到的超大型社区、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形成设施网点化并提高设施达标率。服务达标工程2012年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服务达标、活动达标、经费达标和管理达标五项评审,每3年评审一次。示范先行工程支持朝阳区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扶持东城和大兴区示范项目建设,命名北京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扶持北京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争创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群众文织员工程为全市社区和行政村文化室配齐7000名群众文化组织员。“万人培训”工程用5年时间,对市、区(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专职文化队伍、街道(乡镇)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兼职文化队伍共33000人进行系统化培训。来京务工人员文化权益均等化工程来京务工人员与首都市民平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扩大,社区一家亲”活动、来京务工人员才艺大赛和“首都是我快乐的家''卡拉OK大赛等来京务工人员主题活动范围O文化志愿服务工程力争3年后,本市注册文化志愿者总数不少于2万人,文化志愿者每人每年提供志愿时间不少于30小时。针对大型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社区数字化工程率先在全国建设数字化文化社区。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文化北京”频道,打造融信息查询、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化“北京数字文化社区网”。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工程用3年时间,在本市主要街区、城区社区部署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文化活动品牌化工程从2012年开始,推出北京市群众文化艺术节,作为市级统领性、代表性的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三、努力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大力宣传北京人健康指引,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解决重点功能区、大型居住区、边远山区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资源。加快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形成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改善医疗服务,方便市民就医。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险等资源,建立健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预防干预机制。“十二五”期末,努力使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比“十一五”末增长1岁,接近82岁。四、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