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docx

    • 资源ID:1259192       资源大小:219.39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二O一年三月序言1一、规划背景2(一)发展现状2(二)存在问题8(三)面临形势9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一)指导思想11(二)发展战略11(三)发展目标12三、主要任务13(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13(二)统筹发展城乡建筑抗震设防13(三)增强基础设施地震安全14(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14(五)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5四、重点项目16(一)综合深井观测系统建设16(二)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升级改造16(三)强震动观测台网升级改造16(四)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17(五)城镇老旧房屋加固改造工程17(六)农村防震保安工程17(七)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17(八)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18(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建设18(十)重大科技项目18五、规划实施19(一)完善配套法规规章19(二)健全管理机制19(三)鼓励支持研究开发20(四)统筹协调相关部门20序言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活动的概括。“十一五”期间,以奥运为契机,北京市经济社会和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市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规划分析了当前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各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本规划年限为2011年一2015年。一、规划背景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张渤地震带交汇部位,活动断裂比较发育。历史上曾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最大为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伤亡和损失。北京是处在Vln度高地震烈度区的特大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通过“北京市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北京奥运地震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北京市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显著。1.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水平有效提升地震观测系统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建20个流动台站,完成10个遥测台站的技术升级,完善了由1个台网中心和31个数字遥测台站组成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及由3()个子台组成的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十一五”期末,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控能力达到LO级,地震速报在8分钟内完成。I<nr1北京市测震台站分布图强震动观测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新建100个强震动台站,80个烈度速报台站,1个商用住宅楼结构台阵和1个大跨度结构台阵和东部地震动衰减台阵。前兆观测系统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5个钻孔应变台、10个电磁波台、8口流体观测井和16个GPS流动观测站,形成了1个前兆台网中心、38个固定观测站点组成的前兆台网观测系统,前兆观测站点分布密度处在全国前列。地震宏观观测网共建成监测站点8()多个,分布在全市14个区县。t vr u图3北京市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2 .地震灾害预防显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体制逐步健全,成立了市区两级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和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急流程。依法开展了重大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城乡抗震设防工作有效加强,组织开展了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基础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对住宅建筑、学校校舍和桥梁隧道、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排查评估,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校舍的加固改造工作。3 .地震应急救援成绩显著编制完成北京中心城避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全市5个区县制订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充分利用公园、学校操场等场地,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3处,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00余万人,并配套相应的各类设施和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数量和标准领先全国。编制了市级地震应急预案、16个区县地震应急预案、各委办局地震应急预案,每年分别开展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等不同层级的地震应急演练。建立了16个区县183个乡镇组成的灾情速报点,灾情速报员总数7000人以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11个区县共建立426支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人数近2万人。地震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重点开展了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地震风险评估。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h0i"FWIKS离ftmgD图4北京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4 .信息网络应用与服务逐步推广启动建设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构建了北京市地震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数据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政务系统和网络监控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实现了与国家信息网络系统和区县信息网络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了数据汇集的自动化和实时化,设备监控的远程化和网络化。5 .宣传和科普教育广泛开展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事业,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5T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机,举办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创作和出版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科普作品数十种,发放宣传材料数百万册,每年开展科普讲座50多场,防震减灾宣传基本上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全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多个。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和家庭,开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二)存在问题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大力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1.地震监测系统尚不完善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震前兆观测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大,异常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地震预警系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6 .城乡抗震能力亟待提升除学校外,1980年以前建成的城镇房屋建筑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建筑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抗震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农民自建房普遍没有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能力薄弱。各种市政管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部分存在抗震情况不明、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发生较大地震,这些抗震薄弱的地区就可能成为重灾区。7 .应急救援体系尚需完善市、区(县)两级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建设和对接尚未完全到位。地震应急基础数据不完善,影响震灾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地震现场通讯系统尚需完善,现场救援能力亟待加强。8 .宣传教育需加强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宣传教育产品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缺乏精品。公众对防震减灾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下,民众的地震心理承受能力总体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技能的训练。(三)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贯彻落实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X)42020年)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形势。1.震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近20年来,伊朗、日本神户、中国汶川、海地、苏门答腊等多个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大地震,造成百万人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汶川地震后,全球地震活动呈现活跃态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球已发生28次7级以上地震。国内地震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部分少震弱震地区相继发生中等有感地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大陆仍将处于强震活跃阶段,有发生多次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2 .国家防震减灾法提出更高要求汶川、玉树地震后,国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在加强规划权威性、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新法的施行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为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实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首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北京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地震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城市安全得以保障的基本条件下,社会经济才能稳步发展。当前,防震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时期应充分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房屋抗震、市民应震、政府领导、专业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能力和水平,以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经济社会影响,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以法制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协调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综合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二)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全面防御。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点做好城乡建筑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监测、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设施。统筹考虑中心城与郊区的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与北京周边地区的专业合作。全市动员、社会参与。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群测群防。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的目标,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形成应对强震重灾的防御体系。北京城区具备抗御Vm度地震的能力,郊区基本具备抗御Vffl度地震的能力。遭遇vm度左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比例很低,社会基本保持稳定。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首都地震立体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优于1.0级,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报网络,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构)筑物加固改造,显著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三、主要任务(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快建设首都地震立体监测网络,重点发展深井综合观测,优化改造现有部分台站,满足新技术系统的发展要求,并依法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大幅提升地震灾害影响和损失速报能力。依法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重大工程和超高层建筑设置强震观测设备的工作。积极推进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开展首都圈地震中短期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二)统筹发展城乡建筑抗震设防加强建设工程选址、设计、施工等抗震设防监管。城镇规划,新城和村镇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选址考虑地震活断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的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到达抗震设防要求,并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重点开展城镇老旧房屋、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医院等建筑的抗震排查和加固改造工程。2011年底前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住宅抗震性能普查,开展加固试点工作,2013年底前完成全市医院的抗震排查和加固工程,2014年底前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幼儿园校舍加固改造工程,2015年底前完成抗震能力较差的城镇平房、楼房加固、改造和拆除工作。(三)增强基础设施地震安全加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与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重点关注重要生命线与地震断裂带的交叉区、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走廊与重点发展新城交叉区等区域的地震安全。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供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给排水和水库、提防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普查和鉴定工作,分类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计划。(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本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本市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的制(修)定,推进政府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基层预案的编制工作,强化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管理性文件和预案编制标准。建立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强与其他专业应急队伍的资源整合,2012年底前基本具备专业救援能力。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纳入本市应急管理体系,2012年底前建立市级志愿者队伍,继续推进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地震风险评估机制,成立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组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队伍。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在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开展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调研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市、区(县)两级救灾储备物资体系,推进市、区(县)两级救灾储备物资库建设,研究建立首都圈应急救灾物资联动调拨机制。积极开展全市地震应急演练,演练工作常态化。(五)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以增强市民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规范应急避险行为为重点,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有效性。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基础条件和技术平台,进一步壮大宣传工作队伍,进一步丰富宣传产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防震减灾政府门户网站。推进地震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村庄、企业建设。建设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科普展厅。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创作,形成防震减灾宣传作品系列。完善地震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本、进课堂。充分利用各类科普平台和设施,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促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规范化、社会化。四、重点项目(一)综合深井观测系统建设在海淀、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平谷、延庆等8个区县分别建设1个300米以下综合深井观测站,开展包括测震、强震、GPS,地壳形变、地电磁、水化学和水物理等内容的观测项目,实现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二)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升级改造对现有不同类型的烈度速报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流格式进行归一化改造,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后方快速处理计算和烈度速报软件随时升级的先进模式。完成子台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和中心数据处理软件及设备数据流软件编制。(三)强震动观测台网升级改造完成43个老旧强震动观测台网的更新改造,改进通讯方式,为烈度速报、震害评估和指导震后恢复重建等多个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四)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进一步开展活断层探测与研究,重点开展礼贤牛堡屯断裂、二十里长山断裂、宋庄侯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的探测工作。开展新城建设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五)城镇老旧房屋加固改造工程制定本市抗震排查鉴定与加固改造计划,2011年完成抗震加固技术路线研究和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抗震加固工作,到2015年底前完成抗震设防能力较差的城镇平房和楼房加固、改造和拆除工作。组织推进在京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外省区市单位、外籍机构及人员产权的城镇楼房和平房加固、改造、拆除工作,确保所有建设工程在2020年底前达到抗震要求。(六)农村防震保安工程开展典型农宅加固试验研究,选择部分农宅进行改造加固试点工作,探索政府对加固改造工作的支持机制。在普查和试点基础上,制定分步实施细则,结合农宅节能改造,采用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推进全市农宅的加固改造工作。(七)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设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升级改造16个区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互平台建设,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建设地震应急移动通讯指挥系统。完成市、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加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等场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每年每个区县至少新建1一2处应急避难场所,并建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信息系统。(八)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和利用各种行业和社会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设施先进、效果显著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场馆和基地,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县级为基础的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建设全面推广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村庄、企业建设,2013年底前建成一批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并逐年扩大示范学校比例,每个区县至少建设5个防震减灾示范社区、乡村、企业,并逐步推广。(+)重大科技项目深入研究地震孕育、发生、发展、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为科学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开展深井综合观测对比研究和首都圈震情跟踪监视及地震预测预报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努力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利用强震观测资料,开展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开展地震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灾害快速评估时效性和准确度。五、规划实施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区(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相关规划,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县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从人力、物力、财力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一)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并对已有法律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各地区相关部门需修订或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完善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制定北京市地震应急管理条例、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保证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在法制化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二)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各项机制,切实加强对法律贯彻实施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各环节的工作统一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上来。依法动员和规范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市、区(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政府资金管理有关要求,统筹安排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各相关部门细化项目资金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申报,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支持。(三)鼓励支持研究开发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灾害防御和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设施装备,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四)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地震灾害的特性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从灾害预防到灾后重建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应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会同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实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会同建设和其他产业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会同政法、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相关法规的修订以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探索等。本规划经批准、发布后,作为指导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由城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若遇到震情形势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调整时,按程序报批。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