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急管理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宣教提纲.docx
北京市应理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专提纲2020年7月北京应急管理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宣讲提纲第一部分总体阐述篇第二部分背景目的篇第三部分形势分析篇第四部分关系理解篇第五部分工作落实篇第六部分成绩展望篇第一部分总体阐述篇北京市应急管理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内容概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个大背景下,着眼北京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实际,提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首都特色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从而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有利于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系统内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共同谱写新时代首都应急管理事业的新篇章。一、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就是全力压减事故(事件)总量,有效防范较大以上事故(事件)和社会影响大的事故(事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事件);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管理格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管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二、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任务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任务就是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协同化、智能化、社会化进程,努力构建应急管理责任制度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即北京市应急管理的“四化三体系双基”。(一)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就是要在应急管理领域认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厘清职责权力界限,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能力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法规标准完备、权责边界清晰、执法规范公正、普法优质有序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治化格局。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以防范首都系统风险、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为基本点,构建首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综合立法研究。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严格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和过程监督管理。厘清职责权力界限。厘清整合各项职责相关的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实现应急管理与行业主管权责切分明晰,推动责任落实,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现有资源力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分级执法,力口强"四位一体”执法体系建设,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加强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强化与司法部门的协调配合。深化法治社会建设。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和法治能力考核,推行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应急管理法治社会宣传格局,加强法治宣传与新闻报道,营造守法环境。(二)应急管理协同化建设应急管理协同化建设就是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谋划,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协同发展,协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各个灾种、衍生灾害及灾害链,加强多灾巨灾应对研究和应对准备,统筹推进京津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内部融合、上下贯通、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军地协作、央地衔接、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区域联动协同有序、全链条处珞优质高效、全灾种应对专业科学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管理协同化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内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构建党政之间、市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京津冀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应急救援处貉统一指挥和应急物资统一调配。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全链条协同发展。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报与联动处络,提高应急响应水平。严肃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系统推进复杂灾害情景下协同化救援。推进首都地区巨灾情景构建工作,全面提升巨灾应急准备能力。加强对多灾种和衍生次生灾害的预测与防控能力,实现由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提升多灾种应对能力。深入推进京津冀综合防灾减灾建设。健全京津冀跨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跨区域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推动京津冀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数据库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资源快速调配机制,确保事发后应急资源快速到位。(三)应急管理智能化建设应急管理智能化建设就是强化应急科技顶层设计,推进科学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加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推进一张图、一张网建设,强化智能化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化手段助力风险防范和精准治理。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全域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高效指挥、快速处谿、精准监管、安全通信,构建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构筑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系统思维”。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布设一张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与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从深层次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研制一批智慧化、便携化、一体化的智能救援装备,构建一套先进强大的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搭建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智慧中枢”。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数据中心,推动全市应急信息一张图一张网建设、城市应急物资装备空间分布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应急可视化融合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多网融合,智能辅助应急指挥处貉决策。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智能化业务应用平台,部署智慧化运维管理系统。布设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毛细血管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采用5G、SDN、IPV6、PDT等技术,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强化应急指挥设施、执法检查装备、应急救援装备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强化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造血功能”。依托首都经济、科技等优势,加强宏观产业政策引导,开展应急管理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智能装备研发,推动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战略储备于一体的应急管理科研创新基地,大力推进围绕首都应急能力为核心的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科技创新能力。(四)应急管理社会化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化建设就是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服务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服务政府监管职责履行、服务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提高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壮大服务市场,拓宽服务范围,规范服务行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全面、综合配套、运转高效的具有首都特色的新型应急管理社会化格局。明确社会组织运行规范,扎稳社会化建设的“根”。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完善社会组织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引导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应急管理探索性和基础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急管理咨询和服务,发挥智囊团作用助力应急事业发展。创新服务工作模式,筑牢社会化建设的“魂”。通过行政、市场、合作、委托、购买服务等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社团组织发展,鼓励协会、联合会、商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共享对接、有序衔接、领域跨接,强化对社会组织的考评管理和引导。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凝聚社会化建设的“气”。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的招募管理、能力提升、激励示范、支撑保障“四个体系”,健全应急志愿服务规范运行机制。推动应急科普教育、政策宣讲等进部门、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争取共青团、妇联、工会、科协等组织对应急管理事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把准社会化建设的“舵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应急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力争在安全韧性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应急救援装备等方面获取广泛资源支持。建立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成果转化联盟,通过技术示范工程推广科研成果,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激励制度。(五)应急管理责任制度体系应急管理责任制度体系就是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明确"统"分”关系,落实“防"救”责任,层层压实风险防控、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分级响应、协调联动、信息管控、调查评估、善后救助、灾后重建、监督考核等应急管理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力争到2025年,建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条块结合、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具有首都特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紧紧压实市、区、街(乡镇)党委领导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好"一把手''领导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明确“统”“分”责任分工。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优化管理,发挥好牵头推动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压实各行业部门应急管理职责,突出管好自身监管的行业领域,为其他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树立标杆。落实“防'"救”责任。应急管理部门主责是“救”,并通过综合风险监测、编制和组织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开展灾后调查评估等措施,做好综合防范工作。“防”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涉灾部门在本行业领域负责相关灾种的预防工作。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与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应急管理部门持续推进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理念输出,推动企业自觉、自主、自动建立健全一套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主体责任内生机制,督促指导企业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强化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各级政府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强化安全生产督察,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细化各环节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扎实推动责任落实。(六)应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就是健全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社会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管控有力的风险管理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风险精细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源头管控有力、事前评估有效、监测预警科学、排查治理扎实的应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谋划风险防控顶层设计。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风险防控格局,完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协调推进城市安全常态风险防控和重大活动等非常态风险防控。从整体推进的维度做好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全流程管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深入排查隐患,准确辨识风险,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合理评估等级,综合研判趋势,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和事故。推进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秉精益求精的态度牵头重大活动风险防控。准确把握重大活动期间风险产生演化的规律,对标更高标准,建立既有首都特色,又与重大活动需求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聚焦主要问题,紧扣活动的流程、流线、组织等关键环节,总结归纳重大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的难点要点,不断积淀形成标准规范等成果。以共建共治的气度完善社会面风险防控。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清单,发挥各有关部门监测预警网络作用,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风险“一张图”,对重大风险源和隐患实现实时监控。(七)应急管理治理能力体系治理能力体系就是从战略高度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把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培育首都应急文化,破解社会难题,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干部高质、队伍专业、装备精良、物资充足、均衡发展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治理能力体系。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核心。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把党的领导贯彻于“四化三体系双基”总任务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凝聚合力。以强健的队伍力量为依靠。推进国家综合性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加强航空救援队和森防救援队建设,督促高危行业企业建设应急救援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以应急装备、物资与场所建设为基础。研发重大灾害事故智能调度指挥与高效应急抢险救援处珞关键技术装备体系。构建市、区、街乡镇多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模式,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稳步推进应急物资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公共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以均衡化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政策研究,抓好布局调整,推进资源共享,多措并举、统筹协调,不断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给应急事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八)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就是按照“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强化宣传、保障到位”的思路,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设,突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基层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应急治理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组织健全、反应灵敏、动员有序、宣传有效、保障有力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大格局。建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统筹融合基层巡查员、灾害信息员等人员力量,化零为整凝成应急管理基层合力,提升应急管理体系末端触角的快速感知力和行动力。实施基层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基层执法检查人员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把握时代特征,以应急文化创意园、应急科普基地、社区应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搭建应急科普宣传平台,拓宽应急知识宣传途径,创新应急科普产品,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知识传播与普及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以接诉即办为抓手,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总要求,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完善基层单位应急预案,推动应急演练实战化、常态化。构建应急管理基层保障体系。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建立市区应急管理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加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经费的投入。探索研究建立应急救援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责任、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综合救助保险制度。加大应急科研项目支持保障力度,推动应急管理科研事业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四化三体系双基”总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只有抓住了总任务这个“牛鼻子”,应急管理工作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成效才会显现。三、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要求:高站位、践忠诚,扬优势、强弱项,深融合、细落实。(一)高站位、践忠诚高站位、践忠诚是政治要求,决定事业发展高度。就是始终牢记应急管理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应急管理干部首先是政治干部,应急管理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蹈鲜明讲政治。就是始终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全局为重,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夙兴夜寐,持之以恒打牢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当好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守夜人。(二)扬优势、强弱项扬优势、强弱项,是方法要求,决定事业发展重点。就是充分发扬应急人的“四种特质”,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讲求实效,激发放大和集聚效应,发挥聚众优势和应急合力。就是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貉各类灾害事故的素质能力。就是树立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正视对应急管理事业制约明显、影响重大的薄弱环节,抓纲举目、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尽快补齐短板、清除障碍,为高水平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三)深融合、细落实深融合、细落实是作风要求,决定事业发展质量。就是有效整合人员力量、物质资源、政策红利等有利要素,加强党政之间、各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京津冀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动,推动工作目标、内容途径、标准规范、方式方法的有序融合,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率的应急管理融合发展格局。就是坚持从严从实从细出发,保持一做到底、做就做好的决心和定力,全心投入、全情付出,把既定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好。就是坚持首善标准,“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聚焦中心,突出重点,不做虚功、不图虚名、不走过场,以实际行动践行好、维护好首都应急人的光荣使命。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其中总目标是预期目的,引领应急管理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总任务是具体抓手,为实现总目标提供策略路径。总要求是科学方法,确保总目标总任务沿着既定方向稳步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形成了今后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的、系统的闭环链条。第二部分背景目的篇为什么要提出以三总为主要内容的顶层设计?2020年是市、区两级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完成后,各类职能、资源、力量融合贯通、内外衔接的关键之年。为确保市、区应急管理部门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更加步调一致的开展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直面机构改革以来应急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一是应急系统干部对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内涵外延、职责范围、方式方法的认识还不够统一,需要一个逐步从模糊到清晰、从摸索到实践、从自成一隅到体系发展的渐进过程。二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我们在具体抓手、落实办法、推进举措等方面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诸多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四个精准治理”“五个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还很大。三是着眼强化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与首都城市发展形势还很不适应,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面临许多新的更大的挑战。四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在完善应急治理体系、改进应急治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不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燃气、火灾等事故多发问题仍然突出,应急响应处貉、救援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等等。为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加了新的变数和考验。通过深入研究,适时提出“应急管理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的顶层设计,是顺应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三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一、统筹规划和引领应急管理事业、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前行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如何有效完善应急管理治理体系,避免“翻烧饼”、打乱仗,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为进一步统一思想,便于全市上下朝着一个正确方向奋力前行。(一)总目标体现了坚决扛起职责使命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这个要求立起了北京各项工作都要当好首善的政治标准。总目标着眼履行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防、牵头救、统筹助”的职责,聚焦前端源头管控、中端严格监管、末端科学处路三个阶段,合理确定目标,致力于优化应急管理工作闭环,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总目标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原则。总目标牢牢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坚决把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事件)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致力于不断提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三)总目标体现了坚定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目标着眼发挥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致力于不断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把应急管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二、谋划构建与大国首都地位相适应、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事业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全生产“四化三体系双基”总任务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应急管理工作的四梁八柱。(一)总任务体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一脉相承2014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安全生产“四化三体系双基”总任务。全市安全监管系统一以贯之推动总任务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安责险制度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稳步下降。机构改革后,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赋予安全生产“四化三体系双基”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总任务。(二)总任务凸显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对应急管理体制贯通联动、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应急处辂专业高效、高新技术转化应用等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在传承安全生产“四化三体双基”总任务“形”的同时,对具体任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创新和发展,用“法治化”囊括“标准化”,用“智能化”代替"信息化”,用“风险防控体系”囊括“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新增“协同化”和“治理能力体系。形成展现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四化三体系双基”总任务。(三)总任务搭建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总任务是实现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的具体抓手。找准这个具体抓手,才能撑起应急管理事业这座大厦,建强建稳事业发展根基;找准这个具体抓手,才能打通制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节节关卡,辨明厘清事业发展脉络;找准这个具体抓手,才能科学统筹布局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推动事业发展有序向前。三、护航改革事业、掌握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科学方法的客观要求工作方法关系事业的成败。应急管理工作要出成绩、有实效,必须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顽疾,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抓必到位、做必成事。为强化责任担当,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实效,形成体系化的应急管理工作方法论,提出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总要求。(一)总要求树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导向高站位、践忠诚,要做到胸怀全局、信念坚定、忠诚至上。强化政治担当,牢记“应急管理工作姓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二)总要求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和实施策略扬优势、强弱项,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扬长补短。充分发扬应急人勇于担当、富于创造、充满激情、雷厉风行的“四种特质”,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为高水平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三)总要求强调了应急管理工作落实的重点思路和有效路径深融合、细落实,要统筹协调、真抓实干、融会贯通。有效整合人员力量、物质资源、政策红利等有利要素,加强协调联动,聚焦中心,突出重点,不做虚功,保持一做到底、做就做好的决心和定力,把既定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好。第三部分形势分析篇当前机构改革过渡阶段面临的形势如何?市、区两级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总体顺利。但由于组建时间不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处于过渡完善阶段,应急系统干部对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内涵外延、职责范围、方式方法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对构建具有首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抓手、落实办法、推进举措还没有进行系统思考,对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防控城市安全风险、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所采取的治本之策还不够扎实有效。这些制约因素,在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必然客观存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消除。主要表现为“六个不相匹配”:一、应急管理机构整合融合效果与重建再造、脱胎换骨的机构改革要求不相匹配组建应急管理部门的初衷是破除以往应急管理“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实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再造重建。但目前应急资源和力量整合融合“物理变化”有余,“化学反应”不足。思想层面,有的同志仍沿袭原来的思维定式、工作惯性、方式方法去思考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工作,对多年形成的难点棘手问题,对已经看到、面临的新问题缺乏前瞻思考破题、积极争取支持、主动作为解决的紧迫感责任感。认识层面,有的同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对“三定”方案的表述理解不全面、不透彻,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三者关系人为割裂,“统”和“分"的作用发挥都不够好。沟通协调层面,有的同志只顾闷头干自己原来的活,与区局和行业部门沟通联络少,融合理念、指导力度尚有差距。对其他部门因不清楚职责而分派的任务、对机构改革中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和理解,没有做细致的解释协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改革后融合整合的深度和质量。二、市区两级机构职责配置与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不相匹配全市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统筹的质量与应急管理系统自身的上下贯通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但目前,市区两级多个方面的贯通还有不少障碍需要消除。从机构编制情况看,受编制总数控制,防汛、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灭火、社会救助、地震行政职能等职责划转时未同步接转相关专业人员,区级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数量与划转的职责不成比例,造成有的工作少编少人干、有编无人干甚至无编无人干。从职责定位看,多数区局承接了地震的行政职能,而市局只承接了地震后的应急救援职能。街乡镇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职能分散于四、五个部门,区局与街乡镇内设机构职责对应上,由一般性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给工作部署和工作督促检查带来了难度。从机构改革进程来看,市区之间、各区之间职能划转情况不一、进度不一,地震行政职能、议事协调机构职能的表述版本不一,存在一定程度的进度错位。有的配套制度滞后,多数区局履行职责所必要的装备设备还很缺乏。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与建设同大国首都地位相适应的突发事件治理效能不相匹配突发事件应急处谿能力是衡量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从机构改革以来处貉的多起突发事件看,影响处珞效能的短板大量存在。指挥协调机制与扁平完备高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一调度的突发事件应对协同配合机制还不能快速建立起来。特别在处路较大以上、社会影响大的突发事件时,还存在调度和指挥区分不清晰、部门对接不顺畅、信息不对称等实际问题,现场指挥的高效性、严密性、完整性没有体现。“属地为主、属地为先”的应急处珞规律没有严格遵循,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应急响应“倒挂”现象。多种形式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亟需推进。关系城市运行安全的水电气热、道路、运输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标准不统一,社会力量应急救援队伍政策瓶颈没有打开,专职安全员、村级巡查员、灾害报告信息员等基层应急力量整合力度不够,与建设“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应急救援水平亟需依靠装备、科技推动来提档升级。市区两级对提高信息技术、运用创新技术推动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不强,资金投入没有保障,合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应急管理科技项目、开展专业装备技术攻关、推广应用装备革新成果等方面十分欠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与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不相匹配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是提升应急管理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重要保证。当前部分干部能力素质单一、发现不了问题、思路办法不清、工作节拍跟不上去等不适应的表现比较突出。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懂得各类风险评估、管控,懂得如何健全机制完善预案,懂得各类灾害事故的基本特点和防范处路要求,熟悉应急指挥流程,统筹指挥各类救援力量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还相对较少,真正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的领导干部更加匮乏。部分干部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大安全”“大应急”“大预防”的理念在一些干部头脑中还没有真正生根,对应急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高效应对处珞突发事件、发挥应急工作综合优势、精准治理、网络化管理、信息获取运用等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基础弱、底子薄、能力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等挑战和考验,还不能拿出实用管用的招法。专业处珞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市级专业队伍指挥调度层级多,不同专业队伍间协同配合少,训练演练存在诸多缺项短板。危化领域专业救援队伍仅剩燕山石化一枝独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危化事故救援方面的装备配备明显薄弱。市级森林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刚刚组建,区级队伍组建还没有完成,如何进一步提高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实现“冬季防火灭火、夏季防汛防地质灾害、全年综合应急救援”的建队目标,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和力气。五、单灾种应对的传统模式与全灾种全链条的综合减灾要求不相匹配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口等资源的快速、高度集聚,使得城市在各种传统和新型灾害面前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显著加大。大多数同志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理念和认识存在局限性。“不知道灾在哪里”的盲点和“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受眼界、思维所限,应急管理部门对多种致灾因子同时发生,或一种灾害链引发多类型、复合型灾害,孤立、局部危害转变为系统性循环危害的认识不清,有的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受传统“各管一摊”应急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仍然是致力于所分管行业领域灾害风险的评估、防范和应对,而对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综合管理问题的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深入的研究。系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与城市安全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在单一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涉及多个部门,按灾害演化物理过程进行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对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的理论研究、政策工具、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力量配备都明显不足。六、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基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与首都城市安全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城市安全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建筑施工、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城市火灾、森林火灾防控难度加大,2019年通州“38”火灾、密云平谷“3.30”森林火灾、顺义力23”燃气爆炸事故和2020年3月18日接连发生的三场山火等事故灾情,均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相当数量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仍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基层应急能力薄弱。街乡应急预案编制未充分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缺乏与属地相关应急救援力量、资源所属部门和单位的有效协调沟通,导致不同街乡编制的预案不能凸显本地区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特点,相关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够清晰。针对大中小学生、居民群众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自救和互救能力、险情初期处路技能等培训力度不够,应急预案演练还未实现经常化、全面化和规范化,居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这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气候事件偏多,汛期局地可能出现大洪水,甚至超标准洪水,对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应急物资储备缺乏整体统筹,同类物资重复储备、物资储备形式单一、维护保养不充分、缺乏轮换退出保障机制等问题突出,导致应急资源集约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分析存在“六个不相匹配”的问题,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不统一、职责理解有偏差。仁者见仁,莫衷一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首要、最突出、最关键的还是求大同,存小异,莫逆于心。这次机构改革中,北京市仍然保留了市、区的应急办,并由原来设在政府办公厅(室)改成了设在应急局。市、区的应急管理局除了承担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类、生产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职能之外,还以应急办的名义承担社会安全类、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相关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职能。同时,市政府批准市应急局和市应急办可以使用“北京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的牌子,更加强化了市应急局、市应急办在四类突发事件中的总协调、总枢纽、总调度的角色,从而使得以市应急委为龙头、21个专项指挥部为支撑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具有北京特色的应急指挥体系得以保留和延续。2020年1月6日,在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工作会上,释放出应急管理部门改革要向全面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深化危化品安全、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执法改革等方向着力的信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如何进一步整合各议事协调机构、应急办和各专项指挥部职能,如何进一步准确掌握全市重大风险分类布局和风险点,加快构建与大国首都、“四个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等方面,要深入思考、密切关注。第四部分关系理解篇如何理解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三者之间的粽?“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全市应急管理事业的顶层设计。“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描绘出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应急管理工作落实的路径,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统一,实现了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统一。一、“总目标”是统领总纲应急管理工作总目标作为预期目的,是“三总”的核心和灵魂,是确定“总任务”“总要求”的纲领和引擎,起着牵头抓总和定盘准星的重要作用。“总目标”是确定“总任务”的重要依据。“总任务”的落实要始终围绕全力压减事故(事件)总量,有效防范较大以上事故(事件)和社会影响大的事故(事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事件)来开展和实施;“总任务”的落实要重点解决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等问题,“总任务''的落实要致力于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管理格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总要求”为“总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可靠的科学方法,从理论、思想、作风等多方面保障“总目标”落实。落实“总任务、总要求”要始终围绕“总目标”,一切为了“总目标”,确保应急管理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二、“总任务”是具体抓手应急管理工作总任务为总目标落地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总任务”体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历史传承,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搭建了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是实现“总目标”的现实路径。应急管理“四化三体系双基''就是在应急管理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