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docx
-
资源ID:1260614
资源大小:45.1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思维导图】名词作动词名词的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的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数词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数词作名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知识要点】一、知识点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名词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 .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 .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 .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二)动词的词类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三、常考词类活用现象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增长。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课堂练习】文言文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土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2 2)一日曝书画:(3)书戴嵩画牛: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文言文阅读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鹏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所以求益耳:(2)凌忽长者:(3)人疾之如仇敌:(4)恶之如鹘枭: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4 .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小古文阅读。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橙(yan),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Shan)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注释辄(zh6):就。比:等到。寻:接着。他说:外传。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侵晨而起侵:渐近。B.聚敛无燧三:满足。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D.我倾家赡君赡:赡养。2 .判断下列语句翻译的正(J)误(X)。(1)“恶衣蔬食”一一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2) “或人从之求丐”一一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3) “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一一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4) “田宅没官”房屋土地没有交给官家。()3 .老人给了乞者O4 .”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 .解释加点的汉字。志:若:巍巍:汤汤:2 .翻译下面的句子。(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 .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4 .从“伯牙绝弦”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外阅读。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浣衣:洗衣服。自若:神情不紧张。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寻:副词,随即,不久。去:离开。被:施加,给加上。1 .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虎熟视久之。虎亦寻卒去。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3 .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4 .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5 .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心惊胆战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友期行相委而去2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君:尊君:家君:3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 .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5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妙答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瞳子:瞳仁。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3)当极明邪:(4)不然: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逐走:追赶,赛跑。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河。邓林:桃林。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与日逐走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2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泽:大湖B.道:路上C.足:脚D.化:化成3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正确解释是()A.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B.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大地化成一片桃林。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4 .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神话讲的是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着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不自量力。阅读应用自知之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迁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荣辱)注释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怨:埋怨。知命:懂得命运。穷:走投无路。无志:没有见识。失:过失,过错。反:反而。岂:难道。迂:拘泥守【日,不合时宜。1 .解释。(1)知:(2)岂:(3)道:(4)怪:2 .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3 .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阅读理解。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曰:“梨先主,吾心独无主乎?”1 .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尝()渴甚()吾()或()2 .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3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许衡是个怎样的人。阅读短文。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剪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选自墨客挥犀三)【注释】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付:交给矢:箭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付子旦2 .翻译下面的句子。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 .请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到)鬻(yU卖)金(金子)者之所(地方),因攫(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衣冠之所因因攫(抢)其金而去取金之时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