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1261340
资源大小:154.93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房山区“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房山区“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年5月一、示范区建设基础1(一)自然条件概况1(二)生态保护建设基础2(三)发展机遇6(四)面临挑战7二、未来五年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9()总体思路9(一)建设目标11三、构建“一屏两带三圈”生态空间格局13()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14(一)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14(三)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15四、重点实施六大生态任务15(一)提升山区生态质量,打造秀美绿色屏障16(二)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17(三)优化城市绿色景观,优化居住环境19(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保护绿化成果21(五)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力促生态惠民服务22(六)加强环首都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京冀协同发展24五、保障措施26(一)提升生态综合管理能力26(二)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28(三)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力度29(四)强化生态文化行为引导31-Z.-1刖三房山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是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是北京市规划建设的11个新城之一。根据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房山区平原地区属于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山区部分属于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两个横跨双功能分区的区县之一。房山区自从1999年开启退出资源型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休闲产业转型之路以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历史欠账的修复性建设,创新推动多样化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利用,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支撑了区域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生态休闲新城建设整体战略实施,初步探索了生态涵养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2015年房山区被评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房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组成由区农委、区环保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农业局、区种植业服务中心等生态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生态建设专家参与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工作中,整合多种资源推动全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十三五”时期,是房山区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关键时期,本方案充分研究了房山区的发展阶段特点、生态资源禀赋条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基础、生态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提出了房山区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一、示范区建设基础(一)自然条件概况行政区划。区域土地面积2019平方公里,地处首都西南,距首都北京仅20公里。区域东北部与丰台区相邻,东与大兴区以一水相隔,南和西面与河北省涿州市、深水县相连,北与门头沟区百花山为界。作为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重要区域,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截至2015年,房山区下辖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61个行政村。地形地貌。房山区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境内大小山峰120多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洪冲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其中山区、丘陵和平原面积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气候类型。房山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地貌复杂,山区与平原间相对高差较大,气候有明显差异。主要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增温快;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降温快;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年平均气温1012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5mm,降水集中在68月份,区域气候环境较为适宜植被生长。土地矿产资源。区域土地资源类型相对丰富,空间分布多样,为孕育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奠定了良好的水土条件。全区林地面积6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园地面积164平方公里、草地455平方公里。区域多为石质山区,山区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煤炭产区则以砂岩、页岩为主,丘陵区有少量花岗岩。地区成矿地质时间漫长,成矿期次多,形成了沉积型、变质型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矿产种类较齐全、储量大。目前已知的矿种有40余种,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7种,以非金属矿为主,原煤的总储量18.5亿吨。水力资源。房山区属海河流域,分为大清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其中,大清河水系又分为大石河、拒马河和小清河。全区境内有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小清河等大小河流17条,3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约5782立方米。同时,全区还分布有丰富的泉水资源,其中流量较大的泉水包括高庄泉、甘池泉、万佛堂等几十处泉眼。全区水资源总量为3.9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多年平均为3.28亿立方米。植物资源。房山区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种子植物96科426属878种,占北京市种子植物总数的61.9%。区内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地热资源丰富,是京郊“林果之乡”和“旅游胜地”。琉璃河贾河村“京白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南窖“良乡板栗“、“九九桃王”也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丰富的生态资源类型及物种多样性为房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资源条件。(一)生态保护建设基础1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绿色生态屏障逐步形成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彩叶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爆破整地造林、防沙治沙造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工程、二道隔离区绿化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近五年来,全区林木绿化率由52.09%增加到58.54%,森林覆盖率由22.33%达到30.63%,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尤其在2012年“72广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降低了危害程度,在风沙源的重点区域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京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为宜居宜业的新房山建设奠定了基础。2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面实施流域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小清河、刺猬河、永定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433平方公里,全面提高河道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和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累计完成废弃矿山修复2万亩,建设北京市首家以煤矿文化为主题的史家营国家矿山公园。强化了水源地保护管理力度,采取隔离防护、溯源治污、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措施,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累计建成3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大了湿地的开发保护力度,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等项目有序开展。加大了蒲洼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等管理,有效保护了濒危珍稀物种。天开花海入选“中国美丽田园”,韩村河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实施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共计23项水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成一批供排水、大型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2014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4.3%。3 .城乡景观全面优化,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房山区加大了对森林、滨水、园林、绿地等多元化建设,借助平原造林景观生态林建设契机,成功打造了顾册、沙窝等6个千亩生态林景观,实现了生态、景观和游憩的完美结合。先后建成了新城滨水森林公园、长阳公园、小清河湿地公园等生态休闲公园,显著提升城市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着力提升重点镇优美田园环境,打造韩村河“天开花海”、长沟“水岸花田”等多处规模化田园花海景观,重点建设新城绿化和南水北调巡线路绿道等,提升了城市品质。按照“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立体拓绿、添彩增绿”的原则,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工程实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8平方米。开展环境脏乱点整治、主干道绿化美化和风景石专项整治,依法拆除违法建设582处60.2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善。4 .绿色产业效益显著,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房山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着力推进种苗花卉产业优化升级,在北部山区农村地区加大了非洲凤仙、串红等草花、百合鲜切花、火鹤切花、宿根花卉、高档盆花等高附加值品种的产业化推广和利用。积极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油、草本咖啡、玫瑰、薰衣草等林下经济面积,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力推动沟域经济发展,蒲洼“京郊小西藏”、南窖燕山绿谷丰饶之角、张坊仙栖谷、韩村河上方花海和周口店幽岚山等5条沟域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沟域。房山区把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与山区特色种植、林下经济、观光采摘、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相结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上方山一云居寺宗教文化游览区、圣莲山观光体验区、百花山一百草畔生态旅游区六大园区的旅游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带动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沟域经济蓬勃发展。2015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兰花大会,有效推进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5 .创新组织管理能力,体制与机制成果斐然“十二五”期间,房山区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制度先行,建立了全面规范的重大项目实施制度。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全面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创新工程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程序,打造了一批生态精品工程。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等核心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山区生态林按照“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原则,坚持集体统一管理,以村为单位,通过林地勘界确权,核定面积,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股权,山区农民凭股权按股份取得收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上岗务林,参与生态林建设和管护,实现就业,获得生态补偿资金收入。(三)发展机遇1 .生态文明战略为区域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赋予了新使命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努力奋斗的目标。作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还要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不仅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传承生态园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房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京西南园林绿化事业科学发展。2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新动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首都经济圈、创新推进区域和谐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生态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房山区是首都山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区域太行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都西南的重要门户,区位、空间和资源优势凸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抓住京津冀承接带和过度地的优势,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加强区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休闲”等方面的长效合作和优势互补,大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林草覆盖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机制一体化、空间布局、资金筹集、科技应用等领域,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增加环境容量,完善休闲娱乐、生态旅游、健康养护等都市配套服务业和生态居住等功能,承接北京及其他地区的各类优势要素资源。3,北京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带来新任务“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着力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随着首都核心功能的逐步疏解、人口总量的调控,房山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将稳步承接核心区的部分功能和部分疏解人口,区域居民对生态保护建设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给房山区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通过建设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开展林分改造、建设健康城市绿道等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生态绿化体系建设的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利用浅山区的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创造条件,充分提升其生态、休闲、旅游、疗养、富民等多种功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4 .房山区生态绿化建设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对着近十多年来房山区的快速发展,房山区生态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到2013年底,房山区宜林荒山面积仅剩10余万亩,以总量扩张为特征的大规模生态建设阶段已基本结束,房山生态绿化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由生态资源的增量扩张向存量资源优化转型的发展阶段。(四)面临挑战1 .自然灾害生态风险防范压力较大全区自然灾害等潜在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大,全区局部特大暴雨发生频繁,北部山区地处煤矿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等地质灾害区。根据专家排查测算,全区险村共计107个,地灾隐患点达到810个。尤其是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房山大部分山区发生多处泥石流和滑坡。据2012年调查,房山区有1509km2的面积发生轻度以上水土流失,占全区总面积的74.74%,其中佛子庄、南窖、霞云岭一线的山区水土流失犹为严重。房山区极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面积占全市极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面积的79.22%,是其他区县总和的四倍。全区地质灾害形势非常严峻,对生态风险防范应急提出巨大挑战2 .可用于生态保护建设的财政支出制约较大在目前经济增长相对趋缓、投资比重缓慢下降等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下,房山区财政可支配实力相对较弱。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尽管2013年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L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7万元,但燕山石化年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半。与此同时,2013年,房山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5.08亿元,同年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44.8亿元,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12倍,财政可投入资金非常有限。而房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和运营维护管理资金需求量巨大,导致目前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系统的管养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只有加快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创新,在继续加大国家、市、区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金融、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本金融,才能推动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快速发展。3 .人口疏解带来居住人口增多亟需更多绿色空间房山区作为首都功能新区,将逐步承接首都核心区人口疏解,区域平原地区人口将快速增长,居民对绿色空间需求更为迫切。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空间总量不足、生态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区域平原造林和生态维育需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等亟需进一步改变。4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创新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多年来,房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有效支撑区域的生态建设工作。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的激励和服务创新的政策制度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外部创新资源难以导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二、未来五年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一)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郭金龙书籍考察房山时强调:“宜居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不仅生态环境要宜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要宜居。”从一定意义上说,房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山有水有生态。“十三五”时期房山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就是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疏解退出低端,始终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把生态置于全区城乡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把绿色贯穿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把低碳融入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房山生态宜居水平。房山区“十三五时期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区的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为统领,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定位,贯彻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总体方针,以全面转型发展为主线,严格按照“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两大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立足现有生态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理念创新和规划引领,坚持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坚持科技支撑和能力提升,着力推进覆盖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生态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精品化、联片化的综合生态服务环境,打造全域化的生态宜居示范区,逐步强化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高起点、高水平支撑“京保石发展轴”的绿色建设。要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高标准推进山、水、林、田、园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和湿地保护,加快建设河流生态廊道,实现河道综合治理全覆盖,建设琉璃河湿地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公园,深入推进平原地区绿化,持续实施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矿山生态生态等工程,权利打造环首都国家公园、首都西南生态屏障和京津冀大都市绿化带,努力建设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新家园。要全力提高城市宜居性。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美化净化市容市貌,大幅改善城市形象,推进城市生态空间拓展工程,扩大平原地区森林空间,继续强化平原地区主要道路、河流两侧绿色生态廊道绿不断线、景不断链,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品质。要全面提升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山区是房山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山区生态优势,依托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大山区资源整合,切实加大生态涵养保护力度,让山区生态优势充分释放,成为人们向往的好去处。(二)建设目标1 .总体目标通过示范区建设,截至2020年,全区初步建成链接东中西部的以森林生态、农田生态、绿景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生态为核心的全域化生态网络格局,基本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融合发展、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显著提升区域的生态服务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区域生态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为全区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成为全国生态涵养地区资源型城市生态重构、产业重建和城乡重塑的典范。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红线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得到系统改善,森林、湿地、景观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滨水景观、绿道廊道等多元生态系统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为全市森林覆盖率的提升贡献将近1个百分点,完成39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生态宜居方面,居住在地质灾害地区、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民实现全部搬迁;平原地区实现“绿荫绕道、绿树垂河、林网围田、林带环村''的林海花田,新城地区形成“城在绿中、业在绿中、人在绿中”的绿海名城,居民宜居宜憩和生态休闲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工作机制方面,基本探索形成一条以规划统领、制度创新、多元投入、科技应用和能力提升等多轮驱动的生态保护工作新机制,在生态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权威实施,生态保护工作的全社会参与机制,生态投入的市场化资金引进方面成为全国范围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创新的新典范,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对生态保护建设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2 .具体目标表:房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目标园林绿化1森林覆盖率%452林木绿化率%68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55河湖4河湖生态护岸比例%>955生态清洁小流域达标率%50农田6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98湿地7湿地保护率%65保护区8陆域自然保护区占陆域面积比率%59风景名胜区面积平方公里460水资源利用10用水量万立方米35000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目标11万元GDP用水量吨/万元4012农业用新水万立方米7472三、构建“一屏两带三圈”生态空间格局综合考虑房山区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突出区域主体生态功能的一致性,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相似性以及地貌、生态系统和地理单元的完整性,重点构建“一屏两带三圈”生态空间格局,重点打造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三个区域,促进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图:房山区生态功能区分区图(一)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区域生态建设定位: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建设为契机,以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为基本目标,以涵养水源为重点,联合临近河北区域的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京西南生态保护屏障。重点建设内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大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力度。加强野三坡霞云岭区域国家公园、蒲洼市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京冀合作。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重要地表水、应急水源的有效保护。强化破损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建设。依托自然山体建设山地风情体验区,体现山地原生态景观,积极推进山区的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旅游、休闲观光业等,促进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有机统一。加大道路两侧和旅游景区附近的建设力度,形成色彩丰富、景色宜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游憩环带和沟域经济发展带。(二)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区域生态建设定位:以扩大绿色空间为目标,营造一个功能完备、具有优美景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稳定健康的郊野森林湿地带和郊野森林环带,形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发展环。重点建设内容:以快速路网和河流水系为生态廊道,湿地资源为载体,发展绿道体系,建设郊野森林湿地环带,加快平原防护林体系和公园绿地建设。依托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带动促进湿地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适度开展人工种草、清洁小流域治理、湿地恢复、特色生态产业等工程,提升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沿城市主干道,大规模开展绿化美化,大尺度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推动农业园区化、果园景观化,进一步凸显房山优美的田园风貌。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依托农田建设都市农业体验区,促进栽培、育种、观赏、设施等都市农业的集群化、高效化发展。(三)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区域生态建设定位:以防风固沙、降低土壤沙化程度、美化区域环境为重点,构建长良、燕房、窦店三大城市组团的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圈。重点建设内容:围绕长良、燕房、窦店三大城市组团建设,以主要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绿色廊道为骨架,以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为目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提升新城河道景观效应,扩大生态空间,整体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公园生态圈,选择重要节点进行休闲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场地。建设集体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加强各类绿地养护管理,提高管护水平。四、重点实施六大生态任务落实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实施意见相关要求,以加强生态红线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和创新生态建设路径、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房山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服务水平。(一)提升山区生态质量,打造秀美绿色屏障1 .重点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以保护、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和提升资源质量为核心,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改造提升。推进京津风沙源二期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加快荒山绿化步伐,继续推进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针对裸露农田、河滩地、库滨带和搭荒地地区,实施4.5万亩的人工种草工程。推进现有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抚育和经营管理,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和生态服务功能。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实现区内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2 .加强湿地资源的生态红线保护一是合理选择湿地公园的开发模式,2020年前重点建设长沟国家泉水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韩村河镇天开水库湿地、青龙湖湿地公园建设等湿地项目,形成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科研教育价值的综合性功能湿地。完成遗址文化与生态湿地之间的衔接与融合,推进西周燕都遗址的建设,加强对现有平原造林成果进行提升完善。加强湿地公园功能配套建设,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铺装、广场铺装、栈道平台、水利、岸坡防护等项目。二是加强实施湿地公园的精细化运行管理,建立区内湿地生态系统数据库,建立各种自然资源的基础档案,以生态监测支撑科研研究。3 .着力推进废弃矿山修复运用生物措施对废弃矿山进行修复,使矿区内开采岩面得到有效治理,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明显改善;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由“黑白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修山补山、替山疗伤”和“修自然、如自然”的原则,采用削坡、清理浮石、修建挡渣墙、生态袋(植生袋、植被毯)护坡等工程措施,采用客土造林、爆破造林、抗旱造林、容器苗栽植、播撒灌草种子、种植攀援植物等植物措施和配套技术措施,对关停废弃矿山进行植被恢复,在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建设矿山公园。提升生态破坏地区的环境景观,逐步将废弃矿山恢复成景观优美的林地或特色风景游憩区。(二)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4 .加强中小河道防洪治理围绕永定河、大石河干流、拒马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进一步完善河道防洪治理方案,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提升行洪能力。其中,永定河房山区段河道规划主要包括平整河道、修复治导丁坝、加固堤防、翻建老险工等建设内容。在大石河区域加强河道的分类治理,加强对史家营沟、大安山沟、南窖沟等大石河山区支流的桥梁防护建设,以及丁家洼河、东沙河、西沙河、马刨泉河、周口店河、忙牛河和夹括河等平原支流7条河道的桥梁、提防、河道、河路等工程建设。其他大石河下游河段、周口店河石楼镇段、拒马河下游段、东沙河、西沙河尽快完成前期手续并开工建设。5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配合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小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围绕上方山森林公园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迹区域,开展上方山、宝金山、红螺谷等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复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完善流域防洪功能,配套相应基础设施。在拒马河沿线旅游观光带,以水毁修复、水源保护、休闲观光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拒马河沿线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大石河中上游沿线,开展以生态修复、涵养发展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十渡地区约35平方公里生态小流域治理。6 .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选择十渡镇(东太平村、西庄村、卧龙村)、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大石窝镇(下庄村、半壁店村)、张坊镇(南白岱村、北白岱村)等地质灾害易发、生态环境脆弱及生产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域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主要采取整村搬迁、就近建村的方式。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电力、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农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改善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引导搬迁村发展致富产业,促进搬迁农户增收致富,加快山区发展进程。(三)优化城市绿色景观,优化居住环境1 .持续推进城乡生态景观建设一是推进城市休闲公园建设。依托紧邻房山新城和青龙湖镇的位置优势,加快建设23平方公里的青龙湖森林公园,打造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上游的大型生态屏障和自然休憩地,进一步完善平原地区大尺度城市森林格局。二是提升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功能设施,重点加强文物复建修缮、文物遗址抢险、安装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白草畔风景区、古洞坡自然风景区等的生态服务水平。三是推进村镇休闲公园建设。整体提升小城镇的人居环境,以平原区重点村镇和社区为突破口,配套建设生活休闲设施,构建与北京市小城镇发展战略、梯次结构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乡镇社区公园绿地体系。在平原地区以“一河、两区、四路”为实施重点,进一步建设一批生态林景观,实现生态、景观和游憩的完美结合,持续推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2 .全面完善绿道线网建设一是结合房山区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布区域绿道总体规划方案,在已有“三心五区,三横四纵”为主体框架的绿地结构布局基础上,围绕十一个乡镇和三个街道,叠加丰富水网、路网廊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布局,规划建设包括南水北调绿道、刺猬河绿道、小清河绿道等共计451.75公里的16条绿道现网,力争到十三五末,完成绿道建设200公里左右,逐步建成以交通干线绿色通道为骨干,以滨水绿线为支干,以平原林网为脉络的绿色廊道网络。二是提升主要通道景观效应,建设北部108国道百里彩带风景廊道、京昆旅游交通廊道、拒马河绿色生态廊道等。精心打造绿道慢行系统,结合水体、绿地、主要活动场所及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河景、湖景、公园绿地等连接起来,串联成一个可以覆盖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三是全方位完善绿道标识系统,完善绿道区域内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停车泊位、游憩服务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并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和驿站,逐步建设成为集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北京绿道体系建设示范。图:房山区绿道总体规划平面图3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红线保护利用一是加强对森林公园的环境污染防治。建立森林公园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及生物污染监测,实现网络化管理。严格实施各类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加强粪便处理工程建设。景区内裸地应全面绿化,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引进新植物时,要经过专家论证,以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二是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品种,发展立体绿化、容器种植池、渗透井、生态屋顶、溢流种植池、渗漏种植池、透水铺装、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下沉式绿地等雨洪利用的绿化模式。提高滴灌、微喷等节水装备水平,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节水效率,降低园林绿化工程单位用水量,打造海绵城市,缓解房山区水资源紧张局面。(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保护绿化成果1 .严格保护珍贵生态资源针对森林公园内的地质遗址、遗迹、历史古迹、珍稀濒危物种等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区域,积极采取特殊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森林公园林地、林木、景观、珍稀动植物及环境保护。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禁止兴建破坏森林资源和景观、影响生态环境和产生环境污染的项目,确保景区内建筑物要与环境相协调。严格实施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坚决杜绝非法侵占湿地、改变湿地性质和用途、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现象,严禁对湿地的破坏性开发利用,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合理地改造水域及岸线,最大限度恢复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营造种类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的的湿地生态系统。2 .推进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完善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到2020年,在房山区有效开展林木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林木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以上。3,建立区域森林防火支撑机制根据房山区现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大林火险监测预报系统、火情瞭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林火扑救系统、森林防火宣传系统六大体系建设力度,到2017年完成本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70%。到2020年,区域森林火灾和林木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建成,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100%,年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S3%。以内。(五)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力促生态惠民服务1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大七类高端农业发展。面向世界和北京等大中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和中高档消费人群,重点发展七大类农业:包括设施农业、食用菌产业、生物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会展产业、农产品物流产业和休闲农业。二是建设四条农业景观带。要把建设农业景观带作为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农业元素为主,同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连贯性和生态保护性。重点建设4条农业景观带:长周路都市型现代农业景观带、南水北调农业景观带、房易路都市型现代农业景观带、1()8国道生态景观带。三是推进十条沟域建设。包括蒲洼“京郊小西藏,南窖燕山绿谷.丰饶之角、张坊仙栖谷、韩村河上方花海、周口店幽岚山、大石窝云居仙谷、十渡“新十渡”、霞云岭绿海红歌、史家营百花山、佛子庄天梦之乡沟域等。2 .推进老旧果园改造升级结合房山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低效经济林改造,发展现代高效密植果园,调整树种和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品种,实现果品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强化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的配套应用,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倡导绿色有机果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当地果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果树优新品种引进、选育,现代高效果园管理,果品零农残有机化栽培,果品商品化与名果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使当地果树产业向生态友好、休闲观光、安全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建立内涵式增长的都市型现代果树产业。3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花卉产业一是以林下土地资源和立体空间为依托,以技术模式和政策机制的创新为支撑,结合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群、休闲观光群和仿野生、近自然产业群,推进林菌、林花、林药、林下休闲游四大模式快速发展,在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同时,有效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品牌高端、营销通畅、“一村(沟)一品、一乡(镇)一业”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组织在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的作用,为房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二是重点发展具有房山地域特色的优势花卉育种研发、名特优新花卉品种引进与本土化培育,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深入挖掘花卉文化内涵,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构建融生产、生活、生态、科研、示范等多种功能一体的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六)加强环首都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京冀协同发展1.强化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合作落实北京市国家公园试点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与河北省保定、涿州等周边区域协作,打造一批跨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推动野山坡等环首都国家公园,试点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明晰资源归属,创新经营管理,积极促进山区转型发展,强化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功能。着眼于京津冀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保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生态矿山修复等生态重大工程建设,强化房山与河北地区的重大生态项目合作。探索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水环境补偿等机制。2、京保石地区生态建设工程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大外环城市森林圈、京西南湿地群和农田水网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协同周边区县,共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建设京保石地区大规模森林湿地。以永定河、拒马河、小清河等重要区域为重点,在与涿州、深水等相接壤相关区域,协同推进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治理,力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协同开展地下水回补,协同治理水生态,提高地下水涵养水平。推进固体废物的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到2020年,使京西南平原地区森林湿地与保定等区域规划建设的森林湿地有机链接,形成京保石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3 .细化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合作方案在京津冀整体规划的生态建设合作框架下,结合房山区和河北相邻市县的不同生态环境基础和生态建设需求,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的原则,以水资源保护、生态屏障建设以及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为重点,建立完善生态管治制度,制定房山区与相关省市的生态建设合作方案,细化分解本地生态建设任务与京津冀大生态体系相衔接。推动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协同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评价、监测、执法体系。建立生态建设联合工作机制,建立房山与相邻区县之间的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指导、检查督导机制,提升河北相邻市县强化风沙源治理、生态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实施效果和质量。4 .建立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