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昌平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261894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昌平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

    昌平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2021年3月24日目录第一章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1第一节生态保障服务功能大幅提升1第二节城乡绿色宜居环境明显改善3第三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5第四节林业产业转型发展成效初显7第五节园林改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8第六节园林绿化社会效益惠及民生10第二章准确把握园林绿化面临的新机遇12第一节发展机遇12第二节面临挑战14第三章努力实现生态屏障和城市园林新目标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基本原则18第三节发展目标20第四章大力发展城区高质量绿色空间22第一节城绿混合,推进公园化科技创新片区建设22第二节修复提质,打造高密度组团绿色修补示范区.23第三节山水相映,构建和谐宜居产城融合的新城格局24第四节多措并举,完善公园全龄友好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模式25第五章着力打造平原森林景观27第一节造林绿化联通生态网络27第二节“战略留白”“留白增绿”拓展绿色空间29第三节查缺补漏打通城乡生态廊道29第六章切实筑牢山区生态屏障31第一节造林绿化充实生态空间31第二节健康经营提升生态质量32第三节保护天然林维护生物多样性32第七章努力增强居民绿色获得感34第一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34第二节推进城镇乡村绿化和古树名木管护35第三节提质增效优化林产品质量36第四节挖掘“三条文化带”生态内涵39第五节扩大农民绿岗就业40第八章不断强化绿色生态安全体系42第一节配套完善森林防火体系42第二节健全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42第三节构建完备自然保护地体系45第四节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46第五节全面提升园林绿化资源管理水平46第九章稳步推进园林绿化体系的改革与创新48第一节积极推进园林绿化体制机制的改革48第二节建立健全园林绿化智慧管理平台49第三节努力推进园林绿化技术创新与应用50第十章夯实园林绿化保障措施51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51第二节严格依法治绿,强化执法能力51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细化资金监管52第四节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管理能力52第五节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53第六节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公众参与53附表1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十四五”时期拟建设的重点项目表55附图60第一章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十三五”以来,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北京市和昌平区的工作部署,围绕增资源、保生态、提质量、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高公园绿地数量和品质、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努力增强惠民服务能力,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面达到和超额完成十三五确定的各项指标。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5.89%提高到48.00%,林木绿化率由66.41%达到67%,乔木林蓄积量由109.68达到148.38万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由22.64立方米达到26.14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9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39平方米(按常住人口统计),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49%。第一节生态保障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着力提高新一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二期等工程建设质量,高位推进“留白增绿”和“战略留白”,增加绿化面积,扩大环境容量。持续开展森林经营抚育和通道复绿提质,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服务能力。平原造林工程增绿添彩。重点实施大尺度、高标准完成平原造林工程26436亩,平原区森林覆盖率增加近3个百分点,达到30.00%。优化完善平原地区绿色生态体系,补充和连通现有绿地系统的断链现象,完善京北绿楔系统,补充昌平区的“两带”架构,增强了各组团的生态效益。目前,平原地区面积千亩以上造林地块数量达26处,万亩以上造林地块达5处。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对接京津冀生态廊道,开展拆除腾退地块规划建绿,建设城市森林型生态林1759亩,拓展更多生态游憩空间,进一步增强市民获得感。表1“十三五”期间平原造林面积统计表单位:亩重点工程年度合计20162017201820192020合计26436/平原造林工程450035001000/新一轮百万亩造林21936/6000110004936山区造林和森林提质增效成果可喜。全面推进风沙源二期困难立地造林、新一轮百万亩造林、浅山荒山造林、浅山台地造林、山区彩色树种造林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9586亩。着力开展延寿、南口等镇和十三陵林场的封禁、补植等工程,增彩建绿,完成封山育林141500亩。科学实施森林健康经营,建成流村、崔村等6个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完成森林抚育254300亩;完成阳坊、南邵等镇的景观改造、林木复壮、补造等低效林改造和植被恢复48442.6亩。山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近1个百分点,达到60.22%,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留白增绿”和“战略留白”初见成效。积极倡导海绵城市、城市森林、物种多样性、再生材料利用等理念,编制“留白增绿”及“战略留白''绿化设计方案。通过对拆除腾退地块分类处置、统筹复绿,完成“留白增绿''专项和公园项目及“战略留白”项目6083.4亩,扩大城乡生态容量。重点开展小汤山官牛坊、阳坊八口等16处乡村公园建设,彰显“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为30余万人提供景观游憩场所,提升市民绿色福祉。通道绿化美化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2019年北京世园会等绿化环境保障工作。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京藏、京新、京礼高速,京张高铁和市郊铁路怀密线(昌平段)沿线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完成造林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山体修复面积总计26036.1亩,形成景观多样、结构合理的多条绿色景观廊道。并融合沿途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市郊铁路S2线、市郊铁路怀密线(昌平段)两侧休闲旅游服务能力,将这两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打造得更具亮点。第二节城乡绿色宜居环境明显改善结合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北中轴绿楔等工程建设,新建扩建及改造提升公园绿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加义务植树,加快森林城市创建和乡村振兴步伐。完善绿化养护管理机制,推广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着力实现城市绿地精细化养护与科学管理。回天三年行动公园及其他绿化建设完美收官。针对回天地区缺少大型公共绿地的短板,完成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TBD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霍营公园、天通艺园、回龙观街区公园、陈营东西桥公园等7个公园的新建扩建及改造提升3549亩,增加居民健身休闲场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实施现有低效用地腾退还绿,完成平原造林及景观提升93()亩,完善城市生态绿化格局,提升北中轴通风廊道林地质量。有效缓解居住人口密集与公共绿地稀缺的矛盾,增强服务功能和发展活力。全民义务植树成效显著。建立昌平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每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数约35万,年平均折合完成105万余株。并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完成34个村庄1240亩村庄绿化美化。望都新地社区、创新园社区等10个社区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公园管理中心、十三陵林业工作站等15个单位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朝凤庵村、檀峪村等1()个村庄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百善镇、阳坊镇被评为“首都森林城镇”。绿化养护得到持续加强。组建专门的绿化养护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立专门养护信息平台,形成点、线、面全方位的养护管理体系,开展常态化、高频次、精准量化的监督检查,实现养护工作的全覆盖、全时段监管。完善山区生态林管护机制,实施平原生态林分级分类养护管理制度,每年完成城市绿地、平原生态林、河路两侧绿化工程等养护面积达20余万亩。第三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明确责任区和管护任务,持续强森林防火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显著,常发性林木有害生物成灾率在1%。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8%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3%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能力和手段不断提高,实现了年度全覆盖监测。理清了自然保护地和湿地资源保护现状,保护管理进入科学轨道。森林防火体系日益稳固。全面部署森林防火工作,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统筹指挥管理全区28支森林防火巡查队、24支森林消防中队、495名森林消防队员及4400余名生态林管护员。增加33座森林防火瞭望塔、15个检查站的供电避雷设施。新建511块森林防火警示牌、195根森林防火语音杆、72路视频监控系统和8个镇街监控分中心等基础设施,山区监测面积覆盖率85%。更新400兆数字通信指挥系统,充实了10批次扑火装备。开展了动漫公益广告等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连续19年获得全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19年获得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日渐完备。成立了“京西片区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联动指挥部'签订片区防控责任书,定期召开指挥部会议,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强化了协同防控联动和信息沟通。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地面防治24.37万亩次;飞防313架次,预防控制面积46.95万亩次。2018年开始推行苗木电子标签试点工作,发放电子标签6万余个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监测巡查工作,设立监测点140个,共计巡查8万余公里。2020年开展植物检疫复检社会化试点工作,共计复检1500车次。开展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普查,探索构建无人机监测体系,提升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能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办理征收占用林地许可183件、林木采伐许可2679件、林木移植许可352件。落实“2017利剑行动”“2018春雷行动”“昆仑202(F等专项行动,严格查处昌平区涉及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完成森林督查整改案件50件,结办行政案件51件,处罚违法单位21个,违法人员30人。结办野生动物案件2起,侦办19起,查获各类野生动物制品4公斤,解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余只。新建市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个,区级监测站14个,实现监测工作全域覆盖,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规范。开展昌平区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自然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的调查摸底、评估论证和整合优化工作,形成了自然保护地调查摸底报告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分述报告,为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扎实推进。开展昌平区湿地资源调查,查清本区湿地的面积类型、数量、分布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积极推进沙河湿地公园和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湿地建设工程,清河入河口和温榆河湿地及支流湿地恢复工程,史家桥、东沙河路庄桥、高崖口、七燕干渠及山区小流域等治理工程,一道、二道公园环和滨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完成湿地保护与修复面积1()50公顷。第四节林业产业转型发展成效初显坚持以“提质增效,标准管理”为指导,制定了昌平区果树、花卉、蜜蜂产业以及果树生产用农药等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实行21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一花三果”的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以休闲观光、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林果产业稳步发展壮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果树产业结构,累计更新发展果树面积3100余亩。果树种植达面积16.8万亩,累计果品产量13724.1万公斤,累计产值14.4亿元。其中苹果种植面积2.5万亩,涉及农户2600余户,累计产量6952.2万公斤,累计产值6.5亿元,“昌平苹果”先后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北京农业区域好品牌积极引进优良蜂王,加强技术培训,促进蜂产业发展,蜂群数量近3万群,蜂农349户,年产各类蜂产品39.11万公斤,年产值960余万元。积极培育壮大种苗产业,累计育苗15054亩。花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大幅度提高。花卉种植面积3810亩,累计产值8.61亿元,位居全市前列。花卉作品先后获得2016年大兴区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室外造景展金奖;2017年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奖项62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市第一;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奖项47项,其中金奖12项、银奖15项、铜奖20项,获奖总数位于全市前列。林业产业新增长点培育不断加强。积极探索林产服务新模式,引入林花、林游的新理念,做强做大七孔桥花海,创建市民赏花休闲胜地。打造或提升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城北园艺驿站、怀长路(昌平段)景观,塑造城市居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栗蘑等特色种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第五节园林改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集体林三权分置改革,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资本的通道,有效激发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完善了山区生态林生态补偿的有关政策,开展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保障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许可效率。积极开发、引进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水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根据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首都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组织实施了韩台村家庭林场改革试点,争取市、区级补贴共计123.61万元。编制了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集体林场试点方案,建立了漆园村新型集体林场改革试点,组建了24名村民组成的护林员队伍,提高了1075亩公益林区管理质量,为下一步扩大试点奠定基础。生态林管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按照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关于完善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要求,及时收集整理、存档上报生态林管护员管护信息,梳理解决生态管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每年为全区4400余名山区生态林管护员上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认真梳理园林绿化41项行政服务事项,制定相关办理流程和标准规范,对受理要件进行精减优化,简化工程建设临时占用绿地和树木移伐许可材料,将原来的15项材料缩减为4项,并采取并联审批方式,平均办理时限减短了50%,群众满意率100%。科技推广不断加强。实施果园高效节水项目,推广防沙治沙新模式,2017年昌平园林绿化局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建立了生态监测站和“智慧园林”的"一叶识木”系统,提供了环境监测、科普宣传、教学实践的综合数据服务平台,修订地方标准2个。着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白皮松“盆仙”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种物权”证书。适时组织开展了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花卉园艺师竞赛,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水平。第六节园林绿化社会效益惠及民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修整治理、景观提升、绿化美化等工作,全力推进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结合城镇绿化为民办实事工程、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活动环境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改善市民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幸福感做出了扎实的工作。针对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制定了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推动昌平区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惠及百姓就业与收入。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实施了京藏、京新、京承、京礼高速昌平段两侧林地和周边平原生态林的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为2022年冬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造了绿色走廊。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期间,全力做好阅兵绿色保障工作,围绕“普天同庆共筑中国梦”主题,在8个公园及文化广场开展市民游园活动,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集体。居住生活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完成约4500亩的规划绿地建设,改造提升510亩的绿地景观,形成了乔灌结合、花草并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修建野趣花海、阳光草坪、幸福广场、儿童乐园、健身广场、体育场地等公益服务设施,整体提升滨河森林公园等绿地的景观效果,建设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等居民休闲场所,吸引了日均近万人次的市民休闲健身。在昌平城区周边、新滨河公园、学校周边等地,着力开展杨柳飞絮等治理工作,每年树干注射防治任务数量4万株,切实减少了杨柳飞絮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多措并举助力农民就业增收。生态林土地租金按照每年2500元/亩的标准、养护资金按照市1:1配套每年3.8元/平米的标准按时发放,每年实现绿岗就业420()余人。产业扶持补贴范围涵盖有机肥、苗木、种苗(种球)、温室提升改造、灌溉、农药、食品安全认证的各个生产环节,财政累计给予各类补贴5687.5万元。退耕还林政策兑现面积3.39万亩,累计兑现生活补助费200.64万元,粮食补助501.60万公斤,确保了退耕农户权益。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7L9万亩,每年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补贴(补助)3020万元,惠及11.3万山区股民;山区生态林管护,每年发放管护补助资金4478.4万元,提供4400余个就业岗位,保障了山区生态林安全,增加了山区农民就业收入。第二章准确把握园林绿化面临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园林绿化发展的基本方略,昌平区园林绿化承担新使命,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一节发展机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重要导向,绿色发展将更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人们对绿色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给园林绿化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明确了园林绿化发展战略目标和历史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建立国家公园、推行林长制等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为人民种树造福、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生态根基、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贡献等战略目标。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生态良好和美丽中国成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园林绿化行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承担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优质产品供给和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历史责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抓机遇、谋发展、求突破、争主动,实现绿色发展。北京市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提出了园林绿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任务措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年2035年)等发展蓝图,明确到2035年将北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生态城市的目标。提出强化生态保育与修复,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的系统保护与修复,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建设城镇组团间的连片绿色生态空间,构建滨河森林公园体系以及郊野公园环等总体要求。规划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水源涵养林保育修复与人工抚育,维护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绿带、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城市绿心、城乡公园,形成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开展生态林断带修复、宜林荒山和拆迁腾退地造林等多种途径的增绿行动,完善绿色空间结构等主要任务。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五新”的决策部署,提出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品应用,推动“智慧林业"智能+智慧绿心'"智慧公园”等新场景项目建设。目标要求、任务措施已经明确,前景广阔,园林绿化事业将迎来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昌平区生态建设成效和战略定位提供了园林绿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提升空间。昌平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加,公园绿地数量逐步增加,品质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日臻完善,多种功能效益日渐凸显,林业产业步入绿色发展轨道,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园林绿化发展基础牢固。昌平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对昌平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园林绿化地位作用和主要任务,加强北部山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推进和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提高深山区森林资源质量,加强浅山区生态保护,完善平原区绿化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和各类公园绿地建设,构建全区“一屏三楔七河多点”的全域绿色空间结构;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节点的绿化建设;重点加强关停矿山等区域山体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园林绿化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发展空间广阔。第二节面临挑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态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生态保护修复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系统提质增效任务还很艰巨,生态服务体系存在短板,现代化管理能力还有弱项,园林绿化工作将面临着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等方面的挑战。落实新阶段目标任务义不容辞,园林绿化责任大、任务重。为全面落实北京市及昌平区发展规划,将昌平建设成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教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然而,森林结构和景观特色还需进一步提升,森林蓄积量仍处在较低水平,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空间较大。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多样性不高、生态脆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平原地区森林的防护景观效益不高,森林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态效益较低;城市大尺度公园绿地建设、生态廊道补充完善和腾退补绿等国土绿化美化进展相对缓慢,绿地总量、质量和服务功能还有待提高。重点区域生态保育和治理协作任重道远,未来科学城和高教园区建设绿化、美化及景观重塑、改造滞后,尚难展现与京北中轴历史人文相适应的文化特色魅力;城乡道路和水系绿化、乡村景观提升、民俗文化发掘等综合治理仍需逐步完善,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文明、生态休闲有机融合不力、创意不足,尚未形成组团合力和特色优势。推深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生态服务体系有短板、待提高。山区森林质量功能不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19.13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36立方米),森林顶级群落面积较小,一般灌木林面积较大(面积占山区林地的31.7%),废弃矿区、岩石裸露、干旱和土层瘠薄地区等地生态修复难度大;平原地区树种组成和景观层次简单,抚育经营和升级改造相对滞后;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升级补充和腾退补绿等绿化美化还有空间和潜力,公园绿地5()0米服务半径还存在一定的服务盲区,部分公园服务设施短缺。林果产业标准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尚无规模化、品牌化的龙头企业,尚缺现代化的销售平台市场竞争力较弱,效益较低。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以昌平区大运河、永定河、明十三陵、古长城、古村落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载体的生态文化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潜力,生态产业的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任重道远,系统治理能力有弱项、待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与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还有差距。落实“五新”措施,进一步探索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仍需加强;资源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大、困难多,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而园林绿化机构队伍和执法力量薄弱。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健全,投资资金总量不足,补助标准偏低,渠道较为单一,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科技手段落后,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监督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森林灾害防治技术、良种培育技术、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技术、城市森林养护手段等还比较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林火监测网络不完备,监测探头数量不足,森林消防队伍数量不足,防火公路平均为0.28米/公顷,与我国防火阻隔系统完备地区差距较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设备老旧,效率低,有待更新。“十四五”时期是落实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理清思路,群策群力,主动作为,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昌平区的园林绿化工作一定能够有所作为。第三章努力实现生态屏障和城市园林新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园林绿化全面融入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积极防控生态风险、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助力大循环、促进双循环,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进园林绿化的高质量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建设目标,立足昌平区发展定位,把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产品融入昌平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提升生态景观效果和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森林质量功能,构筑城乡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大尺度公园绿地,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内外循环,促进绿色惠民,推进昌平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奠定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确保生态安全;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坚持生态优先、注重成效的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整体推进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区建设,着力开展山区生态修复、平原区绿化网络构建和城市大尺度公园绿地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宜居环境。坚持科技兴林、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重点解决良种培育、智慧园林,监测信息化体系、互联网政务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的原则。依托昌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其历史脉络,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禀赋,取精去粕、继承创新、文旅融合,扩大城市公园组团建设规模,提升历史文化景区的服务能力,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化进程,促进文化、经济、生态共同发展。坚持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发挥部门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施综合治理,统筹城乡建设,带动周边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态福祉。第三节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通过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组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和多功能效益稳步提升。森林培育持续增强,林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和森林多功能效益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万立方米,生态保育成效显著。城市绿色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大尺度、组团式公园绿地建设扎实推进,“留白增绿”和森林景观培育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廊道的系统化多样化建设更加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17.76平方米以上,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城乡蓝绿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精品林果、花卉和蜂业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生态教育体验、森林旅游康养等新兴生态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建首都森林城镇1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5个,花园式社区10个,首都绿色村庄5个。科技创新支撑保障水平稳步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实现新突破,各项园林绿化改革迈出新步伐,森林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牢固,自然保护地布局和管控能力更加科学,建成园林绿化智慧管理平台。到2035年,森林、湿地、绿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结构趋于合理,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稳定性、多样性基本形成;平原生态网络体系更加完善,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更加高效,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科教引领、文旅结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I表2“十四五”期间园林绿化指标编号指标2025年目标1全区森林覆盖率()48.5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7.763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24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1805城市绿化覆盖率(*)49第四章大力发展城区高质量绿色空间按照多元增绿、见缝插绿、均衡补绿的城市绿化思路,高质量完成一批城区公园建设,连通绿色网络,逐步构建蓝绿共融、山水宜居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不断扩大城区绿色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障公共设施安全,夯实生态惠民基础。至U“十四五”末,建成区实现新增城市绿地1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第一节城绿混合,推进公园化科技创新片区建设依托未来科学城的总体格局,对接“绿心”发展战略,以生命科学园、创新基地、沙河高教园融入未来科学城为契机,通过整合绿化空间,优化滨水空间,促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强化公共空间有效联通,打造蓝绿共融的“宜居有魅力”“宜业有活力”的绿地生态空间,突出“未来感、科技魂、活力态、休闲范”的城市室外客厅功能。为丰富科技创新人员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交流交往需要,提供绿色支持服务创造优越的条件。计划完成国有绿化用地建设45公顷。构建联系东西两大创新板块的沙河一温榆河景观带。着力开展温榆河公园(昌平段)建设和沙河湿地公园等规划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林草和湿地等资源优势,整合两侧的平原造林地块、拆迁更新地块,提升现有公园的建设水平,结合现有温榆河绿道(昌平段)布局慢行系统,完善休闲游憩设施,形成串联未来科学城东、西区的生态绿廊。塑造蓝绿共融、林茂水清、花繁鱼跃的生态景观型湿地风光带,为东西两片区的科研教育人员提供户外交流、交往的空间轴。推进未来科学城集中建设区公园化进程。依托规划公园绿地建设,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慢行系统有机串联,鼓励城绿结合,突出文化、创新、休闲、体育等元素,不断提升绿地活力。为学生、百姓、科研创新人员的交流沟通提供条件,形成开放型、共享式、公园化的空间布局。第二节修复提质,打造高密度组团绿色修补示范区巩固提升回天三年行动绿化建设成果,统筹做好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绿色生态建设,利用北中轴北延发展优势,打造以高品质城市型郊野公园为发展目标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探索土地多元化利用,推进构建回天外围环城郊野公园带。结合规划绿地发展布局散点式打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持续提升回天地区绿色休憩空间。打造宜居家园,提升产业引力,助力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治理,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计划完成国有绿化用地建设20公顷。高质量建设中轴线北段绿化景观空间。按照北中轴结构性城市休闲绿心的定位,依托现有郊野公园,结合现状平原造林,产业清退、村庄搬迁、有效整合集体用地,完善政策,逐步实施奥北(万亩)森林公园建设,构建中轴线北段完整的结构性绿色板块。织补绿色空间,打通生态廊道,把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通过绿色游憩空间有效融合,打造回天中央公园格局。推进外围绿化资源郊野公园化拓展连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二绿建好”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充分利用回天外围平原造林地块、拆迁腾退地块,尝试推进郊野公园、环状连片绿带建设。依托控规逐步实现规划绿地建设。拆借共举,双管齐下,释放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建设空间。全面落实规划绿地建设实施,进一步增加各类城市公园数量,定位于高品质社区公园和功能丰富、布局灵活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突出特色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有效织补回天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第三节山水相映,构建和谐宜居产城融合的新城格局按照“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昌平新城空间格局,依托自然山水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拆违腾退、规划建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挖掘重塑城市绿地空间,逐步推进老城片区更新,着力提升绿色生态空间品质,完善公共空间体系,补充公园活动空间,提高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坚持规划先行,结合东扩片区发展,加快完成绿地代征移交,逐步实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建设,构建发展和谐的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与公共服务品质。计划完成国有绿化用地建设35公顷。结合城市更新推进老城片区提质。参照控规动态维护成果,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布局小微绿地逐步增加老城范围绿量。优化绿色布局,增加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标准推进大运河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任务,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提升老城片区环境整体面貌。依托控规实现东扩片区规划建绿。按照新城发展规划,结合东扩片区发展进程,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多部门联合严格落实绿地代征、移交工作,杜绝占绿违建行为,实现绿地与居住、公建配套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不断扩大东扩片区绿地面积,逐步形成环境宜人、景观优美的空间体系。第四节多措并举,完善公园全龄友好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模式改绿建园。对城市国有绿化用地范围内建设的平原造林、生态林及小微绿地改建公园绿地,新建服务设施,完善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增加休闲游憩空间。修缮增效。对建设年代久远、配套服务设施破损欠缺、服务能力不足的公园绿地进行整体改造升级,优化公园绿化景观、细化养护管理,修缮便民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创意文体。结合新建和改造公园绿地,完善文教体育、健身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试点建设运动绿廊,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民体质。智慧管理。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信息化管理水平,补充公园智慧化服务设施,完善城镇绿地分级分类管理,做好绿地精细化养护,推进公园、绿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见附图-图7)第五章着力打造平原森林景观统筹森林、湿地、田园、公园、城乡用地等综合治理,持续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优化绿地结构,促进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协调发展;开展森林健康经营,提升绿化质量,完善生态林地片状布局,加快形成带片网相连、丰富多彩的平原森林景观。平原地区新增造林4000亩,以平原面积59502公顷计算,综合考虑"十四五''期间林地征占用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达到30.30%,持续拓展绿楔空间、畅通生态廊道。第一节造林绿化联通生态网络坚持森林自然景观与城乡建设相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相统一,促进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和谐发展,调整绿色发展布局,补带建网、修复改造,增

    注意事项

    本文(昌平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