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朝阳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262070       资源大小:73.17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朝阳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朝阳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二。二一年十月序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2一、“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2二、主要问题10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12第二章规划总则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5三、发展目标16四、关键指标18第三章主要任务20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20二、公共卫生常态工作22三、医疗卫生服务28四、社区卫生服务34五、中医药服务35六、老年健康服务37七、人口与家庭发展38八、卫生综合监督管理39九、人才队伍建设41十、信息化建设43第四章保障措施45一、加强组织领导45二、推进依法行政45三、完善投入机制46四、实施六大工程46五、做好监测评估49附表50北京市朝阳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第七次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序言“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整体部署,把握健康朝阳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卫生健康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监督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朝阳区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北京市进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全力建设更宜居、更开放、更具活力的新朝阳的战略目标,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快朝阳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多层次均等化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工作要求,结合经济、社会、人口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一)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朝阳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91岁,较“十二五”末期增加0.49岁。常住婴儿死亡率1.62%o,常住孕产妇死亡率0,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0.55/10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3.90%,较“十二五”末期有显著提升。(二)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733家、实际开放床位23975张、千常住人口实际开放床位6.94张,分别较2015年增长26.50%、19.18%和1.85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57098人、执业(助理)医师22899人、注册护士25079人,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6.54人、执业(助理)医师6.63人、注册护士7.26,分别比2015年增加5.10人、2.11人、2.43人。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容提质。(三)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IlO元/年,“十三五”期间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累计投入达15.55亿,居全市首位。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五网合一”的服务体系和“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居(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夯实了“区级一街乡级一村级”三级公共委体系,促进了疾病防控、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紧急医疗救援、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有效融合,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医保局、区体育局、公安朝阳分局、区残联等部门强化沟通协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爱国卫生工作取得实效成效。调整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机构和职责,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制度。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建立控烟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开展冬春季统一灭鼠和夏季灭蚊蝇等活动,使病媒生物密度水平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区(乡)、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社区等创建活动,全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健康促进区,有3个国家卫生乡、56个市级健康示范单位、80个市级健康社区、19个市级健康促进示范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加强。区疾控中心二期投入使用。完善结核病、艾滋病综合防治网络,提高全区结核病人规范治疗率,加强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宣教干预,创新干预策略,进一步提高HIV检测率和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推进免疫预防规范化建设,推进“数字化”免疫门诊,在全市率先分类制定涉外预防接种门诊、产科接种单位、成人接种门诊、狂犬疫苗接种门诊、卡介苗接种门诊设置标准,规范各类门诊设置和服务行为。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加强社区流调队伍培训,全力进行基层防控队伍建设,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慢性病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验,获得国家高度评价。建立慢性病社区干预网络,持续规范开展慢性病监测。以“三减三健”为核心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区建成110家健康示范机构、22条健康步道、28个健康小屋、7个健康主题公园、2条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积极开展城乡癌症早诊早治活动,筛查社区居民5万余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全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100%通过北京市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验收。构建孕产妇闭环式管理,严格落实高危孕产妇专案和“五色球''管理模式。基本建成儿童保健“社区初筛、区级复筛、市级诊治”的三级筛查转诊网络。不断完善托幼管理,建立起覆盖300余个托幼机构的“以绩效为抓手、以培训为基石、以观摩为特色”的三级管理网络。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精神卫生社区规范化管理,在全区推行高风险和病情不稳定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个案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由2015年的84.1%提升至2020年的94.78%,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86.72%,在册患者面访率89.18%o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启动对基层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卫生服务系统培训。持续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体系和救治救助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投入3434.36万元用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2020年共9259名患者通过免费服药审核,免费服药惠及率66.4%o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卫生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管理,完善突发事件总结评估制度,加强卫生应急实物储备,突发公共卫生处置及时率达到100%。加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通过与区域内二、三级医疗机构深度合作,畅通院前一院后衔接机制。健全公众培训体系,实现自救互救培训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等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任务。(四)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医疗机构布局更加均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五环以外地区发展。完成望京B20地块移交手续,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京安贞东方医院全力开工建设,垂杨柳医院新址投入使用,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已竣工验收。新增3个采血点,全区献血点达9个。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现4个紧密型医联体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全覆盖。利用5G技术在全市率先实现医联体内超声远程会诊。启动紧密型儿科医联体等6个专科医联体建设。2020年,预约转诊占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就诊量比例达到52.9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全区门急诊总人次的比例达34.45%,医联体内下转患者人数年增长率达7.3%,门诊患者持续向基层流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构建完善市一区一片区一医院的四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体系。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区370家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调整规范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启动“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驻区351家医疗机构取消耗材加成,启用新的价格目录,医药联动综合改革平稳有序落地。改革实施以来,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有了明显改变,基层诊疗量明显上升,医疗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全区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由2015年的10.3天缩短到2019年的8.4天,编制床位使用率由2015年的69.2%提高到2019年的80.1%,编制床位周转次数由2015年的24.4次提高到2019年的34.4次。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引入国际先进理念,谋划区域医疗服务国际化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国内外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规划引导国际化医疗机构发展。截至2020年,全区有8个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占全市的67%。建立以中日友好医院为核心的国际医疗联合体,在人才培养、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服务、国际医疗服务包等方面开展探索合作。组织开展医疗机构一线及窗口外事人才英语培训。中医药服务特色凸显。推进中医健康乡村(社区)建设试点和名中医身边工程工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组建46个市(区)级名中医专家团队下沉到基层,将中医药特色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25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和46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出师。涉外中医药服务初具规模,与51家驻华使馆签订中医特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服务外籍人士万余人次。社会办医疗机构蓬勃发展。通过多渠道引资、多层次办医、多元化服务、多学科聚才,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护理等中间性医疗服务及中医类和特色专科服务领域。2020年,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实有床位数、总诊疗人次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区总量的74.38%、33.34%、21.98%和4L36%,与“十二五”末比,诊疗人次数和占比均明显增加。(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完善社区卫生网络建设。2020年,全区运行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十三五”初期增加5家,运行18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机场街道东平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无实体中心的建设,国医汇等社会办医疗机构相继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四全四化”和“组团式发展”工作,开展全科医师慢病诊疗能力提升等培训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病床1019张,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血液透析等服务项目。全区有5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科医生实践培训基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量达到1188.33万人次,占全区总诊疗量34.56%,比“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设。开展家庭医生“签做评”服务体系建设,推行“1+6+N”特色签约服务包,推动“一般签约”向“特色签约”服务转变,46家实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覆盖80%以上,有效提升人民群众享受签约服务的获得感。2020年,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总人数达到139.96万;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为87.05%o(六)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应对生育政策调整,推广网上办事,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确保生育登记工作平稳进行。全区共办理一孩生育登记65021例,二孩生育登记39837例,再生育行政确认1767例。依法依规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2020年,16910人享受奖特扶政策,发放扶助资金7740万元。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开展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人员的各种帮扶工作,完善“安欣计划”“安康计划”和“住院补贴护理险”三项保险的投保工作。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帮扶力度,建立6所区级心灵家园。探索研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及母婴关爱室工作,全区母婴室配置率为100%,达到市级要求。(七)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探索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成机构改革调整,区老龄办由区民政局调整至区卫生健康委,在区卫生健康委设立老年健康科。完善老年健康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制度,整合多部门力量,以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为重要手段,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成为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区和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区。建立居家老年人助医服务制度,细化老年人健康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属地养老机构全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指导关系,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健康评估室,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评估工作;42家医疗机构设置临终关怀科,为老年人开展安宁疗护服务;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一键式”健康养老便民服务呼叫系统,累计安装16000余户;全面开展家庭病床、巡诊、送药、E网医疗等“医疗四进”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积极推进医养机构融合。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康复转型,太阳宫、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北京市首批康复医院转型验收。推进机构临终关怀功能建设,孙河、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北京市首批临终关怀试点单位。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全区有12家医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进“孝亲敬老”主题公园建设,全区有44个“孝亲敬老”主题公园,实现了街道、地区全覆盖。(八)综合监督监管水平显著提升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创建具有朝阳特色的随机抽查“211工程”(两库一清单一规则),实现执法人员名录库和检查对象名录库的全自动随机配对。打造网格化管理与随机抽查的有效结合,引入“飞行检查”模式,全面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依法行政履职能力。推进行政执法职权梳理,截至2020年底,共有行政处罚职权606项。行政处罚职权履行率始终处于全市前列。规范监督执法全过程管理,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标准化建设,紧密围绕一线执法工作开展系统性、针对性业务培训,提升监督员业务能力。健全卫生监督执法措施。建设完成朝阳区全模式卫生计生监督综合管理平台,搭建8个执法记录仪采集站、5个数字化调查询问室,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对容易引发争议的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依托制度保障和技术手段实现执法环节全程可追溯。完善电子监管工作程序和规范化标准,加强快速检测设备管理和应用,切实提高监督执法效率。(九)卫生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落实“人才强卫”战略,促进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以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采用人才引进、团队引进和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重点学科人才引进力度。在全市率先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实施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社区卫生人才“两岸全科医师交流计划”“国际全科医师优师培训”“台湾情景再现教育基地”等培训项目,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推进区域信息网络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的测评。实现了朝阳区基本公共卫生系统与北京市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了市区两级的数据传输。“十三五”期间,新建设信息化项目99个,信息化运维项目92个。二、主要问题(一)医疗资源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仍需推进,五环以外以及东南部地区仍然缺少优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结构配置仍欠合理,基层医疗机构床位、精神卫生床位和康复护理等中间性医疗机构床位仍不达标,部分学科在朝阳区仍稀缺,学科发展不均衡。社会办医整体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限,缺乏高端医疗机构和国际化医疗机构;因机构数量多,面临监管力量不足、机构规范管理难度大的局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社会资本进入康复、护理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市场活跃度欠佳,动力不足。(二)基层卫生健康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朝阳区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医联体内下转患者人数年增长率与国家要求均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小关、首都机场2个街道仍缺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系统还未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汇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接收二、三级医院下转患者的能力有限,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朝阳区公共卫生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0.5人,低于北京市要求。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不完善,信息未实现互联互通。院前急救站点和急救转运车组仍需增加,院前急救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公共卫生人员薪酬动态增长机制还未建立、培养力度需要加大。精神专科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朝阳区第三医院空间小、设施旧,专业精神科医务人员缺口大,基层精防医生流动性大等状况亟需改善。(四)高层次人才缺乏朝阳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为1:4:8,高级职称人才比例有待提高。区属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影响了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能力亟待提升,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区属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基础性人才均存在数量不足,留不住、招不来、引不进的现象。(五)医养结合工作政策壁垒仍需突破医养结合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影响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医养结合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和发展不均衡,医疗、养老资源短缺与闲置问题并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老年健康服务能力上还存在欠缺,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长期护理险制度还有待落地,以解决养老人群接受医疗护理服务的筹资问题。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一)发展战略的构筑对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是第二个一百年的起步期,是进一步巩固小康社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国家战略的规划远景,北京市“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战略目标,以及朝阳区“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新引领区、国际交往中心区、绿色宜居标杆区”的战略定位,对朝阳区卫生健康事业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符合区域战略定位,满足区域百姓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卫生服务带来挑战近年来,朝阳区人口出生率较稳定,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自然增长率保持下降状态。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20年,朝阳区65岁以上人口有49.28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4.3%。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应持续推进医养结合资源供给、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完善相关政策。(三)疾病谱的变化对卫生服务供需带来影响随着城市化、国际化加快,传染病威胁不断增加,区域防控工作任务艰巨。经历新冠疫情,国家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常态化防控建设势在必行。随着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慢性病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朝阳区居民死因顺位前四位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且与“十二五”末期相比,四种疾病患病人数均在增加,慢病控制与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压力与挑战。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影响下,心理精神问题对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四)经济转型发展给卫生服务发展带来了压力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下区域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十四五”时期是发展转变构筑新优势的关键时期,要求卫生健康公共预算支出必须提升效率,准确识别投资方向,有策略地选择重点领域,分阶段进行建设。(五)科技发展为卫生服务带来新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创新性发展也要求医疗行业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未来,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将与健康工作深度融合,为卫生健康服务及相关产业注入新活力,在医联体互助合作、传染病疫情监测、居家照护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章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业务属性,遵循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紧紧围绕朝阳“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新引领区、国际交往中心区、绿色宜居标杆区”的战略定位,对标国际标准,以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北京”战略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和满足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构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朝阳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朝阳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水平为根本宗旨,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多部门工作机制和全社会动员机制,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形成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共同参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综合监管等领域改革,实现关键领域改革突破。坚持立足区情,特色发展。牢记首都职责使命,准确把握朝阳区的发展定位,以首善标准,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注重发挥区域国际化资源聚集的优势,切实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坚持中西并重,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推进中医药领域的服务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维护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水平为目标,结合朝阳区区域定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和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回应人民健康服务要求,着力提升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支撑好更宜居、更开放、更具活力的新朝阳建设。(二)具体目标1.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促进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立体高效、科学精准、联防联控、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努力满足重大传染病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提高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提升爱国卫生、疾病防控、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综合监督等服务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水平。2 .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改善居民就医体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康复护理短板,构建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医疗资源整体效率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3 .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工作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内容,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4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做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实施“朝医三名”工程,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引进优质社会办医资源,着力提高社会办医质量和办医规模,建设中医药国际化高地,构建优质高效、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交往中心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5 .完善卫生健康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推动行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完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提升卫生人员综合素质。四、关键指标指标名称单位“十四五”目标值指标性质人均期望寿命岁83.0预期性婴儿死亡率%03约束性孕产妇死亡率1/10万7约束性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比例%30%左右预期性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10万W170/10万预期性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比例%270预期性指标名称单位“十四五”目标值指标性质社区和500人以上行政村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约束性提供全流程外语服务医疗机构数个220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张0.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床位数张0.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师)数人6.8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7.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生(师)数人1.2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人23约束性每万常住人口疾控人员数人21.25约束性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医师数人21.70约束性孕产妇系统服务率%297%预期性儿童保健系统服务率%297%预期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265预期性在册严重精神障碍者规范管理率%290预期性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覆盖率%245预期性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N35预期性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285预期性其中:三级医院%290预期性二级医院%250预期性一级医院%255预期性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295预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构建社会化公共卫生管理大格局。坚持预防为主,将公共卫生理念融入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之中,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调动全社会参与疾病防控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负责、行业司职、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共管模式和以卫生应急牵头的“五网合一”公共卫生网格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逐步构建起立体高效、科学精准、联防联控、保障有力,与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坚持科学精准应对,严格落实“四早”措施,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切实发挥好发热门诊和发热筛查哨点的探头作用,加强预警研判,提高病例发现敏感性。持续抓好口岸、社区、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防控。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动态更新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压紧压实养老机构、学校、商超和商务楼宇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定期对农贸市场、快递等特定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建立新冠病例及病原学常规监测体系,持续打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做好物资储备,加强人员培训,做好随时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准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市民个人防护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组织好新冠疫苗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筑起免疫屏障。建立平急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传染病检测能力。按照国家、北京市要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改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检测能力,强化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加大对重大传染病的规律性研究,提高预警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着力完善传染病网络实验室建设,统筹区内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建设,提高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检测能力。建立并开展多种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运用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未知病原鉴定、亚型鉴定和病原谱深度分析,提升传染病病原综合检测能力。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强对各类已知病毒、致病菌以及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促进多部门联动联合,实现信息共享。强化街道(地区)和社区(村)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地区)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街道(地区)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进一步强化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院感防控管理,建立院感防控三级监督体系,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发挥中医药对重大疫情的防治能力,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场景实战演练和沙盘推演等,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强化科技手段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依托区疾控中心现有空间资源,扩容功能,以“三中心五基地”为建设目标,集成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区疾控中心、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功能,将之打造成为全民健康教育基地、传染病综合检验检测基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医疗卫生应急物资调配基地、“互联网+”健康服务基地。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院前急救体系,推进院前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的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推进急救站点建设,实现每个街道(地区)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的网络布局目标,力争达到80个站点的规划目标。增加救护车数量,实现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辆。至少建成1个急救车洗消站。到2022年,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8%。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水平,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二、公共卫生常态工作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区级一街乡一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的力量,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网格化建设,引导形成人人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工作局面,不断提升辖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一)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疾控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统筹、部门司职、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防病共管模式,织密夯实防病网底,落实社会单位传染病防控责任。树立大卫生防病工作理念,逐步完善分级承载卫生防病的工作机制,着力发挥村居及社会单位等的卫生防病力量,建立健全与民生和健康朝阳要求相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社区疫情处置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和网格化。加强结核、艾滋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完善各级各类结核病防治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三位一体”防治体系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治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防控的监督检查。开展“遏制结核,健康校园”行动,增强学校发现和处置能力,严密防范、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避免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重点人群的结核病主动筛查,扩大对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主动筛查覆盖面。创新宣教方式和干预策略,倡导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和重点人群定期检测,推广检测治疗“一站式”服务,强化感染者流出和流入地治疗及随访管理衔接,完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和监督评价机制。强化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建立外来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好属地街乡作用,切实做好学龄前外来儿童强化查漏补种和外来务工人员接种工作;推动医疗机构内人员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有效控制麻疹在医院内传播;加强部门协作,持续开展免费流感疫苗及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工作。积极动员宣传,提高学生、托幼儿童水痘2剂接种率。充分发挥街乡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常规接种+疫情监测+个案防控”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消除麻疹为契机,全面推进免疫预防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依法依规推进疫苗、冷链管理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规范处置工作。健全慢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对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慢病患者推进三级预防策略,避免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持续开展窝沟封闭防踽和氟化泡沫防踽工作,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健康及慢病人群健康管理,开展人群健康生物样本监测,初步搭建与健康相关的医学质谱平台。(二)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巩固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夯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完善多部门联动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抓好健康教育的阵地建设。深化多部门合作联动,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不同人群分层开展健康促进管理,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0%以上。构建戒烟服务体系,维持成人吸烟率在20%以下。推进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数据共享、实时评估等功能。建立健康传播资源库,推动健康促进场所与无烟环境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进公园、社区、校园,不断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全面升级全民健身电子地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2%以上。利用公园绿地积极打造同时满足群众健身和休闲需求的健身场地。推动体育活动和健身组织多元化发展。发挥“中网”龙头作用,培育网球文化,增加网球人口,举办青少年网球比赛等赛事活动,积极打造网球特色区。充分利用百万平方米冰雪场地优势,培育一批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到2025年,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育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人。拓展健康教育宣传渠道,立体多元开展健康知识普及。统筹各类健康教育资源,利用新旧媒体、各类健康教育阵地等,打造广覆盖高效率的健康科普宣传网络。着力抓好健康教育的阵地建设,持续推进区疾控中心健康科普基地建设,在所有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医疗机构、社区(村)等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在公共场所利用电子屏、宣传展板和电视终端等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文化长廊、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一条街等,广泛传播健康知识。(三)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与保健、统筹与协调、改革与发展相结合,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转型升级、规范化建设以及机构内部改革重组,实现群体保健和个体保健有机融合

    注意事项

    本文(朝阳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