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263936
资源大小:53.95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十四五''区级一般专项规划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年6月序三1第一部分规划背景2一、“十三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效.2(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2(二)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2(三)学校办学条件持续优化提升3(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3(五)五育融合育人质量稳步提高4(六)教育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效提升4(七)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5二、“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环境6(一)发展机遇6(二)面临挑战8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H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任务16一、坚持强化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实现全面发展.16(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16(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工作16()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7二、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优质发展17(一)积极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17(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18(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8(四)着力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19(五)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发展19(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七)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0(八)完善特殊教育关爱体系21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实现特色发展21(一)深化评价改革21(二)突出德育实效22(三)提升智育水平22(四)增强体质健康23(五)促进心理健康24(六)增强美育熏陶24(七)深化科技教育25(八)加强劳动教育25(九)加强协同育人26四、全面提升教育人力资源水平,实现持续发展.27(一)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27(二)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27(三)着力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27(四)深化干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28(五)着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29五、推进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共享,实现开放发展.29(一)促进区域智慧教育内涵发展29(二)深化教育资源开放合作30(三)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30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效发展31(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31(二)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31(三)健全教育风险防控体系32(四)提升校园绿色低碳发展水平32第四部分保障措施33一、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33(一)落实“六个优先”保障机制33(二)持续加大教育投入33二、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33(一)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33(二)完善学校安全综合防控体系33(三)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34三、营造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34(一)加强教育对话和沟通34(二)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现代化35四、切实保障规划落细落实35(一)加强组织领导35(二)推进规划实施35(三)加强财力保障35(四)加强监测评估35序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贯彻落实全国、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石景山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对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关于制定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石景山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石景山区关于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19-2025年)等文件编制,紧密衔接石景山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明确了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我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石景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立足首都和区域发展定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办学质量,深化综合改革,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育人模式、人才保障、教育治理”五位一体的高端教育体系,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形成教育发展重大问题的跨部门、跨行业协调解决机制。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点工作统筹高效推进。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坚持“两个确保“不动摇。聚焦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品质提升,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出台石景山区关于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19-2025年)、石景山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5年)和石景山区深化五育并举,提升育人质量实施方案(20192025年)1+2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集团化发展引领教育布局结构升级,组建完成八大教育集团,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形成“四个学区横向交接、八个集团纵向引领”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高中校引领的纵向基础教育资源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链条。引进北京市十一学校、人大附中等市级名校,推进名校办分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共享,推动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持续推进“大学-区域一学校,合作,与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通过专家团队和高校资源辐射带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初步形成资源优化、结构合理、优质均衡的教育布局结构体系,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水平不断提升。(三)学校办学条件持续优化提升。先后接收、新建、改造二管厂配套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增加学前学位2250个。接收老古城配套小学,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71平方米,增加小学学位960个。投入3.15亿元为学校更新配备教育教学设备,投入L65亿元对学校校舍和操场进行维修改造,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硬件设施水平,改善了师生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45%提升至86%,基本形成了以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和“一园一品''文化特色格局。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达到100%,形成公平有效的义务教育入学机制,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100%学校达到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高考高招录取率稳步提升,普通高中形成“竞争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色突出”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民办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区基本形成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五)五育融合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一体化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品牌德育活动打造、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形成“1+8+3”校园文明、家校协同两大文明风景线。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提升工作机制,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教师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苗工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行动,校园冰雪运动全面普及,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武术、非遗、中医药进校园,校内外合作推进艺术教育发展,打造学生艺术节、校园好声音等区级艺术品牌,编订生活实践手册,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寒暑假家务劳动中丰富劳动实践。(六)教育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深化,树立了一批师德榜样,引导广大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干部队伍培养工作全面升级,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持续推动“校长工作室”、“书记工作室”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多元学习与发展平台,深化教师“六阶”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名师培育项目,实现骨干教师八大教育集团全覆盖,形成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骨干、区骨干组成的名师人才梯队,共有13名正高级教师、21名特级教师、67%市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26名区级骨干教师、10名市级骨干班主任、18名区级首席班主任。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七)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积极探索扩大社会参与学校办学与管理的渠道与方式,推进多方共同治理,以教育集团为单位实现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中小学“一校一章程”,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会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学校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幼儿园100%达到平安校园建设标准,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形成督政督学评价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下,我区教育系统教育改革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效实现校园“零疫情”、师生"零感染”,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二、“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石景山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积极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首都教育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首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为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新使命、新需求、新任务和新要求。(一)发展机遇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新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2035年首都地区将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满足新时代首都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国家和北京市的教育新政策为本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环境。2 .首都城市发展规划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十四五”时期是石景山区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期,更是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的攻坚期。区域教育发展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景山区将牢牢把握“三区”功能定位,结合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的新要求,对区域教育发展做出新规划。3 .“双奥之区”为教育发展提供新动力。2022年石景山区作为冬奥组委会机关驻地和重要赛区,诸多冬奥赛事场馆和冰雪运动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奥运场馆和运动配套设施是石景山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奥运精神、奥运文化和奥运遗产是石景山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双奥之区的区位优势将为石景山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4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核心支撑,以永定河沿线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带为腹地,以中关村石景山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特色创新集群,带动区域城市功能、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将带来产业、人口结构以及教育需求的显著变化,为区域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面临挑战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2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新需求。“十四五”期间,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贯穿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内容,更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一轴四园”的加快建设亟需优质教育资源的配套支持。3 .新发展理念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加快转变区域教育发展方式,抓重点,强弱项,补齐短板,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教师队伍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区域教育品质。4 .新发展格局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面对党中央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积极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区域内外、系统内外资源,扩大区域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区域内上规模的名校、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标杆学校数量相对不足,引进的优质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成效上还处于初期,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区域教育的融合;教育资源配置需要统筹优化升级,规模较小、交通不便、生源较少的学校亟需整合提升,部分学校教育设备设施需要进一步更新配置;面对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区域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干部教师领军人才数量和作用发挥不足;教育集团在教育资源统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十四五”期间,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突破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石景山区教育发展新格局。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对全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目标任务,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聚焦“七有”“五性”,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坚持创新特色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创新。充分挖掘区域教育、产业和文化优势,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四)坚持开放共治发展。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吸纳、聚集、培育一流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教育系统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五)坚持安全绿色发展。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构筑教育系统安全防线,妥善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二。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到二。三五年,首都教育将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石景山区将建成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区域教育要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为石景山区打造创新引领、生态宜居、多元文化交融、山水城市相融、产城发展共融、具有国际魅力的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有力支撑。到二。三五年,石景山区全面建成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区域教育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资源丰富、质量优良:教育资源在东、中、西、北部优质均衡配置,全面实现增量高端、存量提升,教育资源供给充分适应学龄人口受教育需求;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名校长、名教师比例达到北京市先进区水平;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有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环境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建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每个教育集团建立2个以上高水平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社团,学生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保持在北京市先进区行列;区域教育实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加强统筹谋划、推进落实,今后五年教育事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首都气派、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服务区域转型发展先进区、北京市全面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示范区、学生全面发展示范区。具体目标:1.“办一流教育“,建立高质量区域教育供给体系。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超过85%,基本形成科学的保教体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近入学率保持在100%,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均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过96%。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在文化底蕴、培养体系、课程特色、办学活力、国际视野等多维度形成一批高品质学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方式基本确立。职业教育深化转型升级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8%。国际教育服务资源丰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符合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品牌项目。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和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2.“建一流学校”,形成高质量学校资源配置体系。教育资源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高位契合,教育设备设施全部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十一学校石景山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引进名校和区级优质学校在学区和集团内均衡分布,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权持续扩大。学校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数字教育深入推进,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绿色、安全,全区中小学100%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平安校园达标率保持1()0%。融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美丽校园为一体,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人民群众对区域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3:带一流队伍”,完善高质量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建立现代化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和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建成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和一支引领教育教学前沿改革的研修队伍。幼儿园、中小学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达到23.5%,培养引进数1()名在全市全国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10()名左右教育拔尖人才、100()名左右优秀教师,正高级、特级、市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名师资源实现八大教育集团全面覆盖,区级骨干教师实现所有学校100%覆盖。形成名校、名校长、名师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良性教育发展生态。4.“育一流人才”,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扎根中国、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立足区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深入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协调、紧密合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审美情趣、劳动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超过70%,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育人质量位于北京市先进区行列。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任务一、坚持强化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实现全面发展(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区委全面总揽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作用,推动各部门党委积极行动、主动落实,形成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求的高效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民办学校党的组织有效覆盖,形成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工作。坚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完善“红色基因”课程体系,打造“红帆”教育党建品牌,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教育集团联合党委,推动教育集团党建工作创新。开展“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建创新。从政治上、组织上、队伍上、工作上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引领力、组织力、影响力和支持力。(三)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压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推动责任主体贯通联动、一体落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教育生态风清气正、持续向好。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教育系统政治安全、校园稳定。二、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优质发展(一)积极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按照“做强西部、夯实北部、提升中部、优化东南部”的发展策略,持续深化并实施石景山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统筹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推进教育资源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高位契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制定并实施“十四五”时期东中西部平衡教育资源行动方案。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存量提升和增量高端相协调,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整合优化玉泉路等地区小规模学校,对原礼文中学校址等存量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实现结构优化、存量提升。加大存量学校硬件改造、更新力度,健全并完善调配、更新、维修等工作机制,对中小学40余址操场完成改造,对学校校舍进行维修改造,逐年补充更新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满足现代化建设需求。加快优质学校建设,开工建设首钢设备处、刘娘府配套学校,建设完成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址)、北京市十一学校石景山学校、金顶街小学、首钢东南区配套学校、衙门口配套学校5所配套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约771()个。(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多渠道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持续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支持力度。接收五里坨、西黄村、首钢东南区、北辛安、衙门口、刘娘府地区8所配套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070个,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实现学前教育学位充足供给。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和安全卫生保障水平,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和园本课程建设,完善区域教研全覆盖机制,发挥优质园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多渠道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机制,着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合作办学、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创新,深入推进教育集团结构布局、治理结构、人事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改革,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一校一特色、生生有特长”,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挖掘学校文化底蕴,提升学校人文历史内涵。深化“大学.区域.学校,合作模式,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逐步扩大多校划片,推进小学多校对口直升,不断完善校额到校等优质学位资源分配机制,落实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完善公平有效的入学保障机制。(四)着力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优质高中品质提升项目,“一校一案"完善高中分类支持政策,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历史积淀、学校文化、办学优势和条件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分类支持学校在人文、科技、数理、艺体等方面依托课程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品质。引育结合,健全引进优质高中本部与石景山学校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等机制,推动引进优质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有机融合。紧抓新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契机,以高中校特色课程构建为突破口,引导学校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学校育人模式。完善适应选学、选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中跨校选修课程制度。(五)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发展。完善区域职业教育局际联席会议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能力。深化职业学校综合课程改革,服务应用型人才“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高中班项目试点,探索创建艺术和体育职业教育特色高中教育项目,全面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中小学劳动实践创新教育功能,推进职普有效融通。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建立高水平产学研联盟机制,力口强“艺术、服务、技术、教育”四大专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推进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学校精品化发展。聚焦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文化创意、数字创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稳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建设试点,融通中外职业教育标准,打造具有海外影响力的中国文化技艺教育培训品牌。(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促进民办学校依法依规特色发展。建立职称评审、教师培训、教研指导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一体化管理的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完善面向民办教育的奖励表彰制度,扶持优质特色民办学校成长为北京市民办教育知名品牌。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强民办教育规范治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招生考试、办学条件、资产财务、名称使用的监管;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建立健全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模式,推进部门联动响应和综合执法机制。(七)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有机融合,构建学习型城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学分银行管理运行制度,提升老年开放大学服务质量,完善终身学习资源整合机制,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依托社区学院,拓展在线教育资源,建成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百姓身边的大学。建成社区教育师资库,初步构建社区教育专职人员聘任制度;组建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专家委员会,强化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就业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区级市民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中心,开发石景山区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服务空间。(八)完善特殊教育关爱体系。继续构建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以学前、职业教育为延伸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整合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资源,构建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保障系统。完善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推进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区域特殊教育的研究和指导。提升特殊教育设施水平,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设备,建立无障碍环境,健全融合教育管理体系和指导服务机制。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实现特色发展(一)深化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北京市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制定区级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持党对教育评价工作的领导,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教育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中高考改革。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评价方式创新,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开展多元化、过程化评价,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教育评价实施路径,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综合发挥评价结果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二)突出德育实效。全面深入建设“北京市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示范区L发挥教育集团和一贯制学校贯通优势,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构建幼小初高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德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在育人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创建一批思政课优秀课例和资源。优化德育工作机制,统筹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协同作用,深化市区各类育人实践资源建设和使用,全力构建大德育格局,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形成一批在市区具有影响力的德育实践成果,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三)提升智育水平。以校内教学提质增效为核心,规范和加强教学全链条管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完善三级课程实施监管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区级教材委员会建设,健全教材管理和审查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区级教学基本规范和校级基本规程,科学实施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教育,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项目和“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三个课堂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和课堂教学定点联系 师专业成 引领教学 试管理机 据支撑下 制,通过改革创新。深化教科研管理和改革,建立健全教科研员学校、学科基地建设等支持服务机制,形成系列区级教长和展示平台,加大优秀教科研成果建设和宣传力度,质量提升。深化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完善区、校命题考制,继续推进学业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建立健全大数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市、区、校三级创新人才培养机“翱翔计划”“石景山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苗工程”等项目培养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四)增强体质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构建中小幼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规范管理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建立区、集团、校、班四级体育竞赛活动体系。深化体教融合,与中国滑冰协会合作,加快冰雪运动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依托新首钢四块冰等体育场馆设施,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深入打造区域冰雪运动特色,新增3-5所市区级冰雪运动特色校。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加强足球、篮球、武术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化教育集团体育工作改革,鼓励集团带动学校体育创新发展,每个教育集团成立一个体育名师工作室,至少建设一支各学段衔接的特色体育团队,实现“一校一品”“一集团一特色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结果运用,建立融合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的防近控肥工作机制。(五)促进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活动、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建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发挥石景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使用,充分整合“家校社”资源,建立“家校社”一体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探索和建立以中小学心理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为骨干的培训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六)增强美育熏陶。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将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戏剧和书法等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建立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备1项艺术爱好。深化美育实践活动,建设“石景山区中小学生交响乐团”,实施“点石育美”项目和“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领航工程”,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区级特色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四大学区分中心,推动八大教育集团建立优秀特色团队贯通培养体系。形成以艺术教育为主线的一批市级特色学校、一批精品课程、一批优秀教师、一批品牌活动,新增2个以上金帆团,形成校内外美育相互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互联互通的美育实践体系。(七)深化科技教育。以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师资队伍,深化实施“点石启智”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优质创新的科学实践活动及课程,优化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推进石景山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与市区各级各类科技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活动,积极开展科幻教育,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联合区科委建设一批区级科技与创新教育示范基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