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docx

    • 资源ID:1264131       资源大小:242.3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docx

    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各朝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能够理清儒学、道教、佛教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线索。史料实证:通过灭佛、反佛相关史料分析,掌握三武灭佛、儒学复兴等史实。历史解释:通过学习,能够详细解释魏晋玄学、玄奘取经等历史名词。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各方面发展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通过对中外交流的学习,意识到各国文化交流与冲突。【教材分析】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第八课旨在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与文化领域新的发展,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教材给出的材料足够丰富,需要补充的有对三武灭佛、韩愈复兴儒学的详细解释,再加上文学艺术更多图片与文字史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从大量的材料中比较直观的体会到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发展的繁荣程度。【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中比较浅显的认识过这一时期文化发展情况,没有了解过儒释道具体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接触过“三教并行”这一概念,需要详细讲解。另外,在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同学们有从图片、文字等方式了解过,更深层次的例如风格、发展原因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方面,知道玄奘西行,没有具体了解过中国佛教对外的传播,遣唐使、港口城市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儒释道在各朝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影响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洛阳白马寺”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在浏览课本最前面对白马寺的介绍,了解一下白马寺。白马寺呢,是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建造的,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建造白马寺吗?答:给西域高僧居住。没错,汉明帝知道远处的西方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被称为“佛”的神明,就命人到西域去寻来一些记载佛的思想的佛经,并带来了两位高僧,汉明帝为这两位高僧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住在洛阳并宣讲佛法,向民众传教。这个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那在这之后,佛教在中国是怎样发展的,与中国已有的主流思想儒学、本土宗教道教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了解一下当时繁荣多样的文化成就。【新课讲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两汉时期前面我们讲到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学们回忆一下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政策呢?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错,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儒家的理论和学说是当时最正统的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发展的极为繁盛。除了儒学和佛教之外,其实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自己的宗教。(给出“太平经”、张角图片)太平经成书于东汉中后期,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是对黄老之学的阐释和发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太平经问世之后,太平道就根据它的理论和学说逐渐发展起来,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道教建立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讲述,通过表格来总结一下两汉时期三家的发展。儒学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处于正统和独尊地位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并开始传播道教刚刚建立并有初步发展通过总结,可以看出在两汉时期,儒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佛教和道教才刚刚发展起来。2、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阅读课本第二段内容,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并将表格填写完整。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了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大家归纳得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分析一下。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流派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它们有交流也有融合,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佛教开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这更加适合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道教也吸收儒佛思想,贵儒又尊道,在民间广为传播。大家要注意的是,这时佛教和道教在民间很盛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儒学仍然是最尊崇、最正统的思想。除了儒学、道教和佛教之外,魏晋时期因为特殊的环境,还有另外一种学说的出现。大家阅读课本第43页历史纵横的内容,了解一下魏晋玄学的相关内容。大家能找到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吗?答: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十分频繁。没错,经过第五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变化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当时是一个纷乱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繁多凶残的政治斗争,社会上开始出现玄学。大家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会把那些难以捉摸、有关运气的事和“玄学”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有依据的。“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道家(道家不是道教)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来解读儒家经典,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总体来说,玄学的主要部分是道家,次要部分是儒家。玄学家们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在政治上要无为,在生活上要任其自然,并且崇尚清谈。清谈是指一些人就一些玄学问题分析疑问,反复辩论。玄学的兴起既是当时政局混乱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玄学家对虚无和清谈的崇尚,使当时的名士大多追求自然的生活,就像图片中的竹林七贤,就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寄情山水,萧然忘羁,虽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和令人艳羡的“魏晋风骨”,但也助长了不思进取的风气。3、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又有了新的发展,大家可以先阅读课本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情况。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了儒、道、佛“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而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就等于儒学、道教、佛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且因为唐朝皇室为李姓,他们便认老子(李耳)为祖先,所以道教在唐朝十分受尊崇。佛教在武则天时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相对来说比较简易,传播甚广。4、儒学复兴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来总结一下从两汉到隋唐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然后将表格填写完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大家能看出入学地位是怎样变化的吗?答:不断下降。没错,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三教合归儒”,其实已经能看到入学地位下降的趋势,到了唐朝时期,道教成为最受尊崇的流派,佛教又在世间大为流行,儒学地位明显下降,三教并行将儒学、道教、佛教放置在同等地位,在儒学家看来,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儒学的发展。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给出材料)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答:家风渊源,儒家典籍的熏陶;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威胁,;时代潮流的影响。没错,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可以看出他崇尚儒学是受到家风的影响,前面我们讲到儒学地位因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而受到冲击,维护儒学正统地位也是韩愈复兴儒学的一个原因。材料中还提到“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这是当时复兴儒学思潮的大环境,也对韩愈有很大影响。种种条件之下,韩愈作为儒学家开始主张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驳佛教的观点,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5、反佛、灭佛佛教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一直有所发展,我们前面也讲到了佛教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但是除了前面讲到的情况之外,佛教还有一些并不顺利的发展阶段,大家阅读课本第三段内容,再结合材料,先来了解一下反佛和灭佛的内容。(给出“南北朝佛寺统计表”)(给出材料)南北朝时期M寺、H尼人的代«后隔寺南未36.OOO人32,OoO多人82,Ooo多人32,0001.900多所2,Ooo多所2.800多所1,200多所北朝W北林1*北胃7?,.OOOA200万大200万.人½100JA6.400多所3万多所3万多所1万多所材料一: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二:周武帝一世.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括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力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历代三宝记大家通过表格和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答: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寺众多,僧尼人数众多。没错,表格统计的是南北朝时期佛寺和僧尼的数量,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佛寺众多,僧尼人数也超过了百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大家结合课本思考一下,这广修寺庙和众多僧尼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答: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没错,大家通过课文可以知道佛教的兴盛其实给政府的财政税收带来了很大负担,当时并不对寺庙征收赋税,而且出家的僧人也不再缴纳赋税,也不再从事生产,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和财政的收入。因为这些原因,不断有人站出来反佛,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范缜。(给出范缜图)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对佛教进行了抨击。他曾在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上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将一众高僧和信佛的名士堵得哑口无言。不只是民间存在反佛思想,许多统治者也在灭佛方面有作为,我们将这段时间内灭佛的统治者合称为“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给出统治者圆像)材料二的内容就是北周武帝灭佛时的情景。不仅毁坏佛塔,烧毁佛经,还将寺院土地都收回赐给王公贵族,将僧侣编入军旅,这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经过“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佛教文化遭受到了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遭到遏制。第二部分文学艺术大家应该都很了解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从小就学习唐诗三百首,初中也开始学习魏晋时期陶渊明、曹操、曹植等人的诗文,他们的诗文风格各异,显现出了各个朝代不同的特点,我们先来学习这段时间的文学。一、文学魏晋南北朝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材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曹操短歌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陶渊明归园田居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一庾信哀江南赋序(骈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北朝民歌木兰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已经成就突出,而到了唐朝时期,中国诗发展到了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所创作的近五万多首诗歌,其中风格各异,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唐诗。其中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材料: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崎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梦游天姥吟留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登高)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材料: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英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咏史高适尚有绣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答:李白是盛唐时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到了中唐时,从高适的是可以看出,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到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唐朝诗歌的风格大致有感遇、咏怀、咏史、山水、田园、离别、闺怨、边塞、从军、宴饮等等,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大家阅读课本第43页元稹集,分析它说明了唐朝诗文创作的什么特点?答:发展繁荣,参与者众多。没错,白居易与元稹的诗歌在全国上下流传甚广,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那大家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唐朝背景,分析一下唐朝诗歌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首先是政治方面,国家的统一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经济方面,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文化方面,唐朝时期教育发达,科举考试中“以诗取土”,素来敬重才名。除此之外,各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频繁,唐朝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前代文学艺术发展也为唐朝时期文学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条件。二、书法除了诗歌之外,这段时间的书法也有很大发展。首先在东汉时期,书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已经十分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被世人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给出“兰亭集序”图)到了唐朝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最为出名。(给出书法作品)再战左街僧.|内 然窗一凌. 乃鸳茂德安 阕有上l踢蚁 大唐面京千福寺 客侪母威m碎丈 啕卷>提朝 A郎判曲<武部 水郎瑕邪独具 老郭乜珅蚌乃之王开 苦郭品flJ人伶曲痛也 阶it煦卉-其昌祖寄 荆憎*l早盘尿液K 拍怦陵r举如*褶欧阳询的书法“险劲瘦硬”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而颜真卿的“颜体”肥硕丰润、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显示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公权的“柳体”则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有“颜筋柳骨”之誉。除了楷书,唐代草书也有发展,其中以怀素和张旭为代表。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三、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的画家,其中以顾恺为代表之,他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给出绘画作品)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画家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中可见类似风格。与吴道子风格相似的还体现于线描与晕染等技法上。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线描绝技也是一脉相承的。(给出绘画作品)魏晋至隋唐时期,由于佛教广泛传播修造了众多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其中蕴含的建筑艺术、壁画艺术、雕塑艺术都是一绝,而且还保存了大量的书简,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一手史料。第三部分科技除了思想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我们接下来就了解一下魏晋至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大家阅读课本第45页,科技部分的课文,将表格填写完整。朝代人物领域成就南朝祖冲之数学圆周率北朝贾思勰农学齐民要术西晋裴秀地理学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建筑学赵州桥唐朝印刷术雕版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朝中期化学火药配方唐朝僧一行天文学子午线长度唐朝孙思邈医学千金方唐草本大家应该对这段时间里的科技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给出祖冲之画像、齐民要术书影、禹贡地域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在小数点后七位,是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知道十六世纪,西方的数学家才打破了这个记录。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主要是记载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学思之窗大家阅读课本第45页学思之窗所截取的齐民要术的片段,思考贾思勰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分析:“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贾思勰很重视农业发展,所以著书立说介绍和记录农业的发展,他认为商业不是贤良之人所应该追求的,如果大家都追求商贾之术,会是社会逐渐凋敝。所以他的这段话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这本图集所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内容包括了从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晋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国、县、邑及它们间的界线,古国及历史上重大政治活动的发生地,水陆交通路线等,还包括山脉、山岭、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给出赵州桥、金刚经、“火箭”示意图)隋朝时期的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在依旧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石拱桥,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设计精妙美观,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所包含的建筑学和力学知识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图片上就是当时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可以看出图画和文字都很清晰,雕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大进步。第三幅图,是唐朝时期的“火箭”,这个火箭与今天航天所用的完全不同,不过已经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了,通过把火药包点燃而增加弓箭的威力,火药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开始被用于战争。除了这些之外,唐朝时期天文学、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医学家孙思邈写出了医学著作千金方,它不仅总结了前代医学的成果,还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的创新,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条件。第四部分中外文化交流我们讲完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发展,知道这段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使周边许多国家向中国学习,通过这些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我们接下来就学习这段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大家通过预先,知道这段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主要与哪个宗教有关吗?答:佛教。没错,就是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的传播密不可分,随着佛教的传播,许多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国文化也被传往国外。我们接下来就从中国与印度的交流和中国与日本等国的交流两个方面来了解当时的佛教文化传播。一、中国与印度等国的交流(给出法显游学路径示意图和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到了北朝时期,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的名僧开始西行取经。第一位就是东晋时期的法显,大家可以看一下法显游学示意图,他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到达了天竺,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印度,寻求戒律,游历三十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十四年,于义熙九年归国。发现的著作是法显传,(给出佛国记图片)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这本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三十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也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位西行取经的高僧就是玄奘,玄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任务,西游记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给出玄奘图片)Q5玄奘是在贞观初年是开始西行的,他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穿过西域和中亚地区,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之后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了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二十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四部,合计一千多万字,占了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二、中国与日本等国的交流除了与西边的印度中亚地区的交流,中国与东边的日本也有关于佛教文化的交流。(给出“鉴真”“鉴真东渡示意图”“唐招提寺”图片)西域的佛法影响到中国之后,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开始影响东边的日本、新罗等国。唐朝的高僧鉴真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唐招提寺是日本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就是公元759年由鉴真主持修建的,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而日本等周边国家也会向中国派遣学问僧,学习中国精神佛法。(给出遣唐使示意图)这张图片就是当时遣唐使的路线示意图,可以看出日本、朝鲜半岛都有向中国派遣使节。其中日本的空海是很著名的高僧,他从唐朝回日本时,带回去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文化的交流。这些以佛教传播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周边国家,例如日本、新罗的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促进了他们佛教文化与其它方面文化的前进。三、佛教之外的交流除了佛教文化交流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还有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也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西亚的很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经过今天对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首先,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其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最后,我们要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五部分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个流派在这段时期都有所发展,特别是道教和佛教,儒学经历了地位下降到儒学复兴的阶段。第二、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从文学、书法、绘画、石窟四个方面了解了这段时期繁荣的发展。第三、科技,我们从数学、农学、地理学、建筑、火药、医学等方面具体学习了这段时期的发展。第四,中外文化交流,我们以佛学的传播为主线,学习了佛学的进入和佛学的外传,还有以使者、商人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板书设计】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歌法画塑 诗书绘雕儒学的发展和复兴道教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与灭佛文学艺术科技:数学、农学、地理学、建筑、印刷、火药、医学印度中外文化交流日本、新罗【课后反思】这节课容量大,要注意时间把控。而且在对文学艺术的讲解上,十分需要注意用历史而不是文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对诗歌、绘画等艺术风格的描述,也需要细细斟酌,要容易理解。

    注意事项

    本文(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