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1266007       资源大小:84.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

    毕 业 论 文题 目: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社会科学系 日期:摘 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正是从书院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管理方式入手,归纳总结出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盛行讲会制度、提倡教学相长、注重人格教育。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自由讲学,注重交流是学校保持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必须;二、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三、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四、自学与讲学并重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五、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保证;六、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的成绩,健全学生的人格重要途径。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书院的教学特色,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批判地吸收书院教学方面的经验,古为今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关键词:古代书院;人才培养; 现代启示ABSTRACTCollege i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It has showed exuberant vitality and unique charm since it is born. During thousands of years of running a school, college gradually forms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schooling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more regulation and systematic and it also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college cultivates the talent are: teaching weighs the same as academic research, arranging regular lecture, unifying teaching with learning, concentrating on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purpose, content, method, management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education, then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from the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llege.Key Words: ancient college;talent cultivating;modern enlightenment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1.1问题的提出11.2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1.3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4概念的界定2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古代书院4 2.1书院简史及特点42.2书院的功能6第三章 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8 3.1书院的办学宗旨8 3.2书院的教学内容8 3.3书院的教学方法9 3.4书院的管理模式113.5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1第四章 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代的启示134.1自由讲学,注重交流是保持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必须134.2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134.3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144.4自学与讲学并重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144.5加强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保证154.6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水平、健全学人格重要途径15结束语17致谢18参考文献19第一章 引言1.1问题的提出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由于历史原因,1901 年“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就这样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精华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那么,书院的教育模式和特点究竟是什么呢?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呢?1.2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当代对书院教育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书院教育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如黎磊、赵观石的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理论纵横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1月);李金莲的试析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今高校管理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50007)等;(二)书院的历史,如李广生、刘建岱的明清书院兴与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年03 月26 日)和宋元书院之盛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年 03 月19 日);胡适的书院制史略等;(三)大师的教育思想研究,如秦红梅,万民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思想研究(南昌高专学报2006 年第1 期);毛小庶的论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30022)等。以黎磊、赵观石的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为例,该文从书院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归纳出书院教育的四个特点,(1)“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目的;(2)机会均等的教育理想;(3)“完人”的人才培养;(4)通识课程的设置,并从这些特点出发,总结出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1)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3)改革高校管理模式,实行人性化管理。而彭拥军、唐慧君的中国书院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归纳了书院的教学特点:(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2)盛行“会讲 ”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3)在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5)师生关系融洽,并由此提出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书院历史、书院藏书、大师思想的论文、书籍,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1.3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也是当代思想文化工作的宝库。教育是立国、强国之本,21 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合理引进和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浪潮,但同时,积极批判的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面。西方教育经验本土化与民族传统教育精华结合,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挖掘其宝贵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循历史的脉络,书院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力量,与当代大学教育有许多共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时至今日,研究书院对我们当今的教育革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书院教育德培养目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总结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对当代教育的合理的启示。1.4概念的界定1.4.1书院书院是指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类:(1)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2)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 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书院,而非官办书院。1.4.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就教育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如果培养对象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那么,一个培养过程就算完成了。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有两种解释:(1)衡量事物的准则;(2)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标准”取第二层意思为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个概括: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包括两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从书院的角度来说,即是书院书院的办学宗旨,以及为实现这一宗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古代书院2.1书院简史及特征书院萌芽于唐代时期,无论是书院的名称还是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都起源于唐代。唐开元六年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在书院产生之初,仅仅是校书、藏书之所。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其所著的玉海中曾这样解释: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即院是有围墙的房屋的通称,与宫、殿、馆等含义差不多,因此唐代皇室所建的书院相当于宫廷图书馆。此时的书院只是“书院”的名称之始,而不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之始。自唐代皇室创设书院以后,民间的一些读书人便借用此名称自办书院。但这些书院大多数都不是聚徒授学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些退避、隐居的儒家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有些书院虽由个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成讲学之地,但规模小、收徒少,仍然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教育机构,而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一直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北宋时期,书院制度业已确立,并逐渐趋于完善。由于唐末五代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十分萧条,官学荒废, 处于瘫痪状态。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由私人创办的书院就满足了士子们读书的需求,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书院更是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全国建有书院 37所,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号称“天下四大书院”。但是,北宋的书院在教学模式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与官学并行发展, 或是相抗衡。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就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南宋理学家十分重视交流切磋和注意广泛传播学术思想,并采纳了书院这种教育形式。因此,大批理学家纷纷自创书院讲学,使得理学和书院同时勃兴,不但促进了理学的繁荣,也加强了书院自身的完善,奠定了书院作为一种独特教育机构的基础。南宋是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由于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和支持的政策,书院在数量上猛增。但是元代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利用和改造,使得书院被官学化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性质和特色,学术氛围淡薄,教学内容僵化,所以元代书院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在质量上却远不及南宋。明代书院历经由衰至兴的过程。明初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但并不喜欢标榜自由讲学的书院,而是注重发展各级官学,在明初的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至弘治年(14881505)以后,书院才开始复兴。王守仁、湛若水对明代书院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但提出了心学的思想,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学术思潮,还广建书院作为其交流思想和讲学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及其弟子的努力下, 书院恢复了自由讲学的精神。自此自由讲学之风盛行不衰, 但却引起了明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并在后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清代书院经历了普及和嬗变。清初的统治者对书院采取很严厉的抑制政策,使得大多数书院处于沉寂、废弃的状态。但由于书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因此在沉寂不久后又复兴起来。清代统治者也由原来的消极防范逐渐变为积极支持,并逐渐在经费、掌教、学生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书院,使书院的官学化日益严重。虽然书院建设的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但是清代书院已经完全流于科举的附庸,书院精神也已消失殆尽了,再也不是自由讲学的书院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诏令各省城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制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和体现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关注:(一)代表时代的精神:“宋朝书院,多崇拜张载、周濂溪、邵康节、程颐、程颢诸人,至南宋时就崇拜朱子,明时学者又改崇阳明,清时偏重汉学。”2由此可见,一时代的精神从书院的崇拜对象就可大致了解。(二)议政:书院除讲学之外,有时亦可成为议政的机关。“汉朝的太学生;宋朝的朱子学派的学者,其干涉国家政治之气焰,盛极一时;以致在宋朝时候,政府立党籍碑,禁朱子一派者应试。”3到了明朝,亦有著名的东林书院制造舆论,干涉朝政。(三)山长管理模式:书院的最高领导称为山长或洞主(也称院长、山主等)。山长大多由一些著名的学者出任。他们既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传播工作,并把学术研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参加研讨和著书等。从而构成了以山长为中心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山长之外,其下还设有讲书, 副讲、说书、助教等,负责教课讲习业务;有的还设有斋长、典谒、管干等,大抵由学生充任,协助书院的管理、生活、接待等事务,或负督察之责,或任辅导之务,或者承担勉励学友,互相切磋的使命。(四)学术自由: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往往将思想规范化、单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由于书院是民间发起的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都曾到书院讲学,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2.2书院的功能书院对当时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功能上:(一)知识传播功能 书院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上层显贵垄断教育的特权,为下层百姓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首先,书院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优质师资。“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7孟子的这句话说明,在古代中国,读书做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书院教育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士与利禄相分离的主张,认为士人的重要使命是学习、研究及传播学术文化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从宋代起,书院产生了一批以学术与文化教育为终生职业的平民学者,他们“或教小学养生”,使得穷乡僻壤也能传出琅琅读书声。其次,最基层的书院成为启蒙教育和初等教育的主体机构。古代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国,绝大部分人口分散居住在广袤的乡村山寨,远离城市,且“其居去庠序远”。为解决子弟受教育的大事,当地人在本乡本土建立家族书院或乡村书院,聚集藏书,择聘名师,招收本族、本乡子弟读书其中,从而使“文风日盛,学子日多”。乡村书院在全国分布极广,数量极为可观,承担着僻远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再次,明代书院的开放讲学,以及儒学诠释的世俗化,带来文化学术的下移。王阳明提出“圣愚无间”的致良知之说,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指导下,各地书院纷纷向平民百姓开放,据载:“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果胸中有见者,许自己上堂讲说。”8王门学者将儒学的深奥道理,用通俗化的口语向百姓宣讲,并逐渐为百姓所理解、接受。使过去只能在庙堂上“教天下之君子”的理学道理,过渡到“教天下之小人”,完成了文化和学术由上往下的转移。(二)学术传承功能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正如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云:官学是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供人获取利禄的捷径,而非真正的学问研究所,而真正的学问研究所,却在书院。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9书院是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综观中国书院史,凡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别的产生,无一不是与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的。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与近七十所书院有关联,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如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伦语精义、易学启蒙、孟子要略、周易参同契考异等等,都是在他创建的福州三所书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在书院的授徒著述活动中,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同时培养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考亭学派。其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宣传和普及理学,在几代人的学术传承中,理学影响后世几百年。阳明学派是明中后期理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学派,其形成和发展与书院讲学直接相关。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冈、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后在稽山、敷文书院讲学时,提出“致良知”学说。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弟子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作为传播心学的大本营。王在二十多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将书院作为传授心学的阵地。他死后,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开讲会,使阳明之学“流传愈百年”。乾嘉学派是清代中期出现的全国性的以经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流派。书院也是乾嘉学者进行汉学研究、培养汉学人才、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场所。惠栋、杨绳武、江永等汉学大师分别讲学于苏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和毓文书院、杨州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培养出大批的汉学人才。如钱大昕、王鸣盛、王昶等出自苏州紫阳书院;戴震、程瑶田等出自徽州紫阳书院;段玉裁、汪中、王念孙、孙星衍、焦循等出自安定、梅花书院。这些汉学高足肄业后,大多又主讲外地书院,促进了乾嘉汉学的发展。第三章 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3.1书院的办学宗旨书院的办学目的,既不是为了升学,也不是为了赢利,而是涵养心性、养育人才。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提出了书院的教育目的,在整个书院史上具有广泛影响。朱熹提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他认为书院的教育目的不单是为了科举考试,以获取个人的名誉利禄,而更应是为了进行义理教育,道德修身,以培养出合乎儒家道德标准的伦理型人才。南宋其他理学家在书院教育目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如张木式主教岳麓书院时,在潭州重建岳麓书院记一文中认为书院教育应反对“群居佚谈”、“科举利禄”等习气,确立“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的治学目的。他教育学生必须潜心钻研孔孟学说,以明义利之辨为先;把义利之辨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培养“传道济民”人才作为教育的宗旨, 奠定了书院以弘扬儒家伦理教育为宗旨、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旨归的教育目的。书院教育宗古人之法,在于培养古人所称道的“仁人”、“君子”。清代以降,科举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官学日渐成为其附庸“考其学业,科举之外无他业;窥其志虑,求取功名之外无他志。”(汤成烈书院学校篇上)官学教育一味沉沦于追求功名利禄,对于培养人才而言已形同虚设。基于此,书院当仁不让“辅学校之不及,而范之以仁义伦理之归, 申之以诗书礼乐之教,将俾天下人才陶冶而成就之, 处为学儒,出为名臣,由此其选取也。”(葛其仁书院议味经斋文集卷一)清代杨锡绂就任湖南巡抚时在所订的岳麓书院学规·引言中指出:“书院之设,所以讲明正学,造就人才,处则望重乡邦,出则泽施于人,非仅为工文藻、取科名、扬声誉已也。”4可见,书院教育在于讲求内在的精神,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他们在科举肆虐之时,也不为其所动, 不与流俗为伍,仍然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义道德理想和对现世的终极关怀。这当然是与儒家的传统分不开的。孔子就以培养“弘道”、“志道”的士为己任,并以得道与否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准则。正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达到完美高尚的道德人格为最高境域。中庸也说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也正是书院教育的最高意旨所在。3.2书院的教学内容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其教学内容一般是与当时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的,在书院主讲的学者所讲的内容也正是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书院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必然特别重视传授和掌握道德教育内容。朱熹曾说: “德行之于人大矣。然其实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当为。士诚知用力与此,则不惟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乎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学校贡举私议)他亲手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并在后来为官湖南期间也把它作为岳麓书院学规。在其中,他对学生提出了修身处世的具体要求和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如“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再有,如清代山长王文清1748 年所订的岳麓书院学规里就有“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等明确规定。需要指出的是,书院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以道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为最终归宿的。“道问学”在于“尊德性”,致知、力学在于“变化气质”、“止于至善”,并不在于纯粹的知识学习、熟练的技能训练。因此,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尽管也很广博,主要包括经、史、古文、诗赋,注重人文化成。如岳麓书院学规规定的科目有:经书、纲目、古文、诗赋和时务物理。但在18条108字中,有关德行的就占了10条60字。可见书院教育重在通过知识学习促使道德自知以达到道德自为,培养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强调学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因而较少出现单纯灌输知识的现象,理性精神的自由建构才有了可能。“只有拥有自由,生活的主体才能自我立法,才能自己遵守自己的法则,才能体现人自身的德性价值与个体尊严,才能使人在生活中追求德性。他才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自豪感或羞愧感与罪恶感。”5书院还通过祭祀活动,紧密地配合书院的道德教育,通过祭祀乡贤名宦、忠臣义士,使书院师徒能时时瞻仰先贤,见贤思齐,奋发图强,以先师先贤们的道德文章、学问人品指导自己安身、立命、行事、做人,引导书院的学生继承和发扬其优良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同时,书院的讲学老师自编教材,有时也是授课内容。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自行授课时期,便编撰了中庸首章 大学或问 论孟精义 等,如此教学与课程便得到密切结合,教师能够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研究带动教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换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汇集了他毕生心血的 四书集注 正是他在白鹿洞书院边研究、边教学、边修订完成的。3.3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自由自主的教育精神,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互动的积极状态。首先要求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以个人自学为主,辅以教师的答疑及师友间的论学,反对教师无的放矢的“支离多说”,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钻研能力的培养。朱熹曾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继承孔子及先儒要求“学思并进”的思想,指出“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在学规中也强调“疑误定要力争弄清楚明白”,同时强调“通晓时务物理” ,“参读古文诗赋”,要广闻博记,反对闭门造车。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主动修为,自我调控。书院教学特别强调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思考(精思),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不惟权威,激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其殊途同归,以臻至善。学生由于其年龄相近,学识相仿,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更能达到理解、沟通,从而尊重容纳不同的观点,接受彼此的差异性。这种自我调控式的个性化的学习,相比令学生被动而不假思索地对圣贤之说全盘接受的标准化学习,无疑是有利于使学生生成理性判断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由于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性,因而他就能对自身的治学方式方法、学习的结果担负起责任。但是,这并非等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任其自流。在施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点拨、提示启发,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民主共商,平等相交,即朱熹所谓“指引者,师之功也” (朱子语类辑略) 。教师只择其一二进行精讲,主要由学生自修思考。如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仅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黄干在白鹿洞曾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士子云集;程端礼在集庆路江东书院也只就某一专题或某一章句进行讲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钻研。王文清以其自身的经验,制订了读经六法和读史六法。学生通过学、问、思、辩,切己体察,增进学识。教师通过讲授、答疑和与学生嬉游,始终与学生处在平等对话、共同商讨之中,既可倾听学生的心声,又可以自身的言行诲导学生。比如,袁名曜主讲岳麓书院时,每日暮出行讲院前,诸生环绕,名曜一一指论瑕瑜,若对卷而谈。又如罗典,他的学生、后任贵州学政的周锷在岳麓书院课艺序中说“夫子:之为教也,讲明经义,即使之各有所得于见闻之外,复于游息时随时指点,凡身心性命,处己接物,无不彻夫情理,而使皆旷然有得于心。”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因而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持久的。在书院教育中,并非只是教师与学生单一的互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对话交流,体现着书院教育的自由开放性。例如,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的主持人朱熹,岳麓书院的主持人张木式,象山书院的主持人陆九渊,清代岳麓书院的主持人罗典、王文清等,都是教学、人品、学问并重,深孚众望的名儒和大师。这些大师,不仅自己学术上有突出成就,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慕先生之名而来,尊师敬道,潜心学术,陶冶性情。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主体互动、平和开放的心态生成轻松和谐的气氛,促进了一定意义上共识的达成,也开创了书院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学风。3.4书院的管理模式书院教学管理模式很独特。书院的最高领导称为山长或洞主(也称院长、山主等)。山长大多由一些著名的学者出任。他们既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传播工作,并把学术研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参加研讨和著书等。从而构成了以山长为中心,兼具有教育、研究、祭祀、藏书、刻书等功能的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山长之外,其下还设有讲书,副讲、说书、助教等,负责教课讲习业务;有的还设有斋长、典谒、管干等,大抵由学生充任,协助书院的管理、生活、接待等事务,或负督察之责,或任辅导之务,或者承担勉励学友,互相切磋的使命。白鹿洞书院在康熙间曾明确规定:凡学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于经长、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再不能决,才请教副讲、主讲。这种模式以现代的称呼叫教师负责制或导师负责制。另外从教育组织形式上说,书院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古代中国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而较少受科举支配。某一学派的著述、思想及相关的知识在书院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往往为某一学派思想的研究中心。并且在德育管理上,书院强调教育的着眼点在培养教育做人上,以儒家学说为教材,以“四书”、“五经”、“诗赋”、“制艺”为主要研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四书五经,修身养性,完善自身,完善人格。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他在其中明确提出要求生徒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紧接着,提出为学、修身、处事和接物的重要原则。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揭示了书院重人格陶冶胜于词章修养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3.5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3.5.1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教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书院教学与学术发展是互动的,书院的兴衰与学术的发展休戚相关。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书院实行讲会制度,不仅有利于书院本身教学,而且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融各家之长。所以,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 63.5.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的会讲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不仅不同学派间求同存异,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书院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书院依靠讲会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空气,提高了教学水平。3.5.3注重发展个性,提倡教学相长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采取师生互动辩论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倡师生间质疑问难,平等讨论,取长补短。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由此形成会讲形式。后世书院的会讲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把师生互讲和讨论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在这种论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在围绕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而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侧重于指引者,倡导学生的自学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5.4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书院属于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为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尊德行而道问学”,将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与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就明确指出“言忠信,行驾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第四章 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代的启示4.1自由讲学,注重交流是保持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必须自由讲学是书院的生命力所在。正因为讲学自由,才使得每一个学派的大师都能自由研习、讨论、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各个流派的观点不一,争论不休。但书院之间并不互相攻击、诋毁,而是允许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自由传播其思想。例如,朱熹与陆九渊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朱熹并不囿于一己之见,而是热情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将陆九渊所讲的内容写成讲义刻在石碑上,还专门为此写了跋语,这种豁达坦城的做法,长期以来成为学术史上的美谈。10

    注意事项

    本文(1265.古代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代启示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