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1678.探讨残疾人心理康复模式论文.doc

    • 资源ID:1266113       资源大小:8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678.探讨残疾人心理康复模式论文.doc

    毕业论文专 升 本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探讨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模式站 点_ _ 专 业 _应 用 心 理 学_ 学 生 姓 名 _ _ 学 号 _ _ 导师姓名、职称 _ _ 班 级 _ _ 毕 业 时 间 _ _ 目 录1 残疾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缺陷.3 1.1 残疾人的生理缺陷3 1.2 残疾人的心理缺陷.42 残疾人心理康复系统的理论与方法.4 2.1 心理康复的定义.4 2.2 心理康复学的历史.5 2.3 心理康复的理论操作方法.5 2.3.1 建立心理康复系统.5 2.3.2 运用心理治疗方法.63. 国外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发展.6 3.1 国外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历史与发展.6 3.1.1 全纳教育的历史与发展6 3.1.2 去机构化运动的历史与影响7 3.1.3 不同生活环境类型的比较7 3.1.4 衡量服务模式的主要指标:生活质量8 3.2 国外心理康复模式的新趋势: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9 3.2.1 家庭支持服务模块.10 3.2.2 社区支持服务模块.104. 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中心的应用研究与现状.11 4.1 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中心的现状.12 4.2 国内对心理康复社区化的定义.125 国内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与当前的存在问题12 5.1 国内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13 5.2 国内社区康复的模式.13 5.3 目前国内心理康复社区的存在的问题.14 5.3.1 医学的新模式与健康的新概念未覆盖.14 5.3.2 技术队伍问题.14 5.3.3 康复技术社区化问题.146 未来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的发展方向.147 参考文献.16探讨残疾人心理康复模式 摘 要: 本文对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的现状进行研究,论述了残疾人因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相对的解决方法.并引述了国外对此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体现出残疾人的几种心理康复模式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展望将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 心理康复 社区管理 残疾人1 残疾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缺陷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有作为与生俱来的生存,尊严等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就是要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地实现,使他们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发展机会.然而,残疾人由于其伤残造成的生理活动障碍,必然会影响其心理活动,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功能.不论什么原因造的残疾人,即使终生不可恢复其致残的生理功能,只要努力矫正其心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社会功能就可代偿部分受损的生理功能,使残疾人残而不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而不是成为累赘.1.1 残疾人的生理缺陷不同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如盲人由于视力障碍,尤其先天视力残疾,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盲人语言能力强的特点,许多盲人给我们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而聋哑人因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聋哑人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故其认知特点就是现实性较差,容易离开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因此对残疾人进行适当的诊断、治疗和训练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义。一般来说,诊断就是帮助残疾人及其亲属正确评估自己的残疾程度;治疗就是帮助残疾人医治躯体以及心理机能的创伤;训练就是帮助残疾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使之向着“成为社会的积极的一员”的目标前进。1.2 残疾人的心理缺陷对于残疾人来说,孤独感是他们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残疾人的活动场所太少,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使他们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在大多数情形下,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远比普通人要多,且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帮助,甚至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而敏感和自尊心强又易导致他们对歧视的情绪反映强烈,有的残疾人以爆发式情感表现,有的则以深刻而持久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表现为无助与自我否定.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疾患,往往对残疾同伴怀有深厚的同情,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同类残疾者容易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形成依恋.2 残疾人心理康复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残疾人如果只限于躯体生理功能康复,而不顾及心理康复,就不能保障康复的成功.2.1 心理康复的定义所谓心理康复就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它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残疾人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第三,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2.2 心理康复学的历史心理康复学起源于美国,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病人,还应包括健康人和长久以来被遗忘、被忽视了的残疾人.医学服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治愈伤痛,而还应保证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以提高人类的生存素质.服务的方式,是要对人全面负责.健康时要防病、生病后要治病,对疾病后遗的残疾和不幸要给以康复处理.为此,在医学领域内便出现了健康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心理学也应运而生.康复心理学不是孤立地诞生的,它是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现代医学发展中诞生的.这些学科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康复心理学的内容,并指导康复实践和提供康复技术.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个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半个多世纪,康复心理学引起了日益的广泛的重视.有关专家指出,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 心理康复的理论操作方法心理康复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心理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3.1 建立心理康复系统A,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B,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C,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D,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2.3.2 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3. 国外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发展3.1 国外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历史与发展由于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当某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的观念发生变化时,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模式也会随之变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系列与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相关的新思想或概念,如“正常化”(Normalization)原则,“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运动、回归主流、以及全纳教育思潮等.3.1.1 全纳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全纳的观念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者提出“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要求不同种族、群体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一系列与残疾人相关的联邦法案以及相应的法庭辩论都极大地克服了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确保了美国宪法赋予的“对平等机会非歧视性的保护”的权力 (Lian,2000,p.9),使传统的对残疾人进行隔离式的教育与服务受到公开的怀疑与挑战.这些都导致全纳观念的诞生.全纳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残疾儿童在正常的环境(即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适当的教育;其二是残疾人对社区生活的平等、全面地参与,即社区融合.正如“全美自我决定联盟”(NcoSD: the National Coali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所宣称的,正常的社区生活“是所有人 不论他的残疾程度有多重 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Horton & Conroy,2003, p.19);残疾人对社区生活在身体与心理上的全面参与是实现社会公正理想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残疾人对社区生活在身体与心理上的全面参与实现社会融合与公正的理想.3.1.2 去机构化运动的历史与影响社区融合的思想极大地改变了残疾人的教育与服务模式,“去机构化运动”则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离开封闭的、与主流社会隔离的、寄宿制的社会福利或康复机构,重新返回正常的社区环境接受相关的支持与服务.“去机构化”运动是相对于原来的教养、福利性质“机构”而言的.在1966年,在美国寄宿制的教养机构里的智力落后人士每天的花费不足5美元.许多学者在大众媒体上描述了智力落后与其他行为问题儿童在隔离机构中的可怕的生活条件与待遇,引起了公众对与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类型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极大关注.“去机构化运动”就是将残疾人从大型的、较为封闭的残疾人医疗养护、康复、或教育机构里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较小的、比较独立的生活环境.“去机构化”运动加速了残疾人对主流社会的融合与参与,促进平等、支持性社区的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不断减少隔离的残疾人福利或教育机构,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服务,从而提高残疾人的自我决定、选择的能力以及他们生活的质量.3.1.3 不同生活环境类型的比较“去机构化”运动激发了人们对于两个紧密联系领域的研究兴趣:生活环境类型(服务模式)与生活质量.许多研究都集中于不同的住宿环境是如何影响残疾人士的生活质量的.Stanckliffe 和 Keane (2000)比较了集体家庭与半独立生活环境的效果;Heller等(2002)对医疗护理型家庭与社区寄宿环境、O.Brien等(2001)对精神病医院与社区家庭、Emerson等(2000)对寄宿制校园与分散家庭安置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社区环境比寄宿制福利机构或医院、小型服务环境比大型服务设置更能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工作能力、自我抉择、社会交往、休闲活动等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能力.这些发现印证了“去机构化”运动对于残疾人士的适应性行为、自我决定能力、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社会交往与休闲娱乐活动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安置,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模式目的在于为残疾人士创建类似于家庭的生活环境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小型社区服务模式更能够为残疾人士提供家庭的氛围、环境,并提高残疾人士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因此,社区环境比寄宿制福利机构或医院、小型服务环境比大型服务设置更能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工作能力、自我抉择、社会交往、休闲活动等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能力.3.1.4 衡量服务模式的主要指标:生活质量Schalock 等(2002)指出生活质量是对于生命的总体感受、对于社会交往与机会的积极体验;很显然,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价值观是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Perry和Felce (2002)等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对于经历的社会联系与交往、心理状态、工作、自我决定、休闲、独立生活等的总体感受或满意程度.OBrien等(2001)也表明:生活质量是个体对于自己身体、物质、社会与情感状态等个人发展方面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因此,生活质量是与个体对于生活经历是否满意相关的基本目标.许家成(2003)认为生活质量是:“一种主观体验,它是一个人对于一生遭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机会”.环境安置的改变对于残疾人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1.但Stancliffe 和 Keane (2000)认为只有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与服务,居住环境才会对生活方式以及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Duvdevany等(2002)指出社区环境安置计划在美国60年代以后的发展是“去机构化”运动与人们对于“自我决定”能力的重视导致的.自我决定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之一2.自我决定是一个人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抉择并据此采取行动的能力,其假设是所有的成人都能够在一定的支持下把握自己的生命.Tailor (2001)指出:应该提供支持与服务,使残疾人士能够就以下领域作出抉择:1、选择居住的社区与邻居;2、决定独居或者与他人合居;3、决定是否参加社区活动或组织以及交朋友;4、知道从哪里以及怎样得到帮助与支持;5、能够处理异性交往与异性关系;6、选择在哪里工作;7、选择医疗与治疗服务.对于不同服务模式进行评估的需要导致人们更加注意残疾人士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Felce等(2000)认为能否提供必要的支持使残疾人在正常社区环境下生活既是衡量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残疾人服务效率的重要标准.残疾人士生活质量如何取决于服务的种类以及相关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态度与策略.另一方面,生活质量又反映残疾人士对于某种服务的满意程度,残疾人士对于生活是否满意则反映他们对于某种服务的满意程度.生活质量成为世界各国规划、提供服务、以及评价残疾人服务模式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尽管与“去机构化”相关的研究都表明社区生活环境比寄宿制院舍环境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对于不同的社区环境的生活质量效果如何却不甚明了. 3.2 国外心理康复模式的新趋势: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无论是传统的院舍服务还是社区环境安置,残疾人士大多与父母分开居住,这是因为父母没有时间或精力照顾他们或者处于希望他们能够学会独立生活的考虑.Heller等(2002)认为类似于家庭的居住环境对于残疾人士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家庭的参与被视为社区适应与社会参与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Magrab (1999)认为全纳性社区意味着家庭和有着不同需要的儿童都在同一社区内接受各种资源与服务.规模较小的、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更具有家庭的氛围,而且能够使残疾人士的家庭参与更加便利.Annison (2000)指出从隔离式机构到社区服务模式发展目的就是要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加类似于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服务,这有助于残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朋友尽可能多地进行接触,有助于他们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Giangreco等(1993)指出“家”有着多重含义:如,情感归属、安全、隐私、以及基本的物质满足包括食物、庇护所等.家庭是教育以及各种残疾人服务的出发点与归宿,从这里出发才能够体验到安全稳固的家庭生活、有意义的多种活动、有价值的社会人际网络、自由地选择与控制个人生活、以及获得安全感与健康的身体状态.生活在各种康复中心或社区机构里的残疾成年人需要与家庭生活(如,整理房间、做饭、以及招待客人)相关的基本训练,在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残疾人服务模式时将“家庭”的角色与内容作为其重要考虑是非常必要的.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北欧等国家与地区大力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对残疾人士的社会康复与训练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香港从1988年开始在日间活动中心(Day Activity Center)与庇护性工厂(Sheltered Workshop)等机构引入家庭为中心的训练与服务,2003年又开始将为那些愿意呆在家里而非康复机构的智力落后人士提供多种服务,并通过提供政府资助与社区服务来鼓励家庭自己照料他们的残疾孩子.例如,粉岭综合康复服务中心从2003年开始为那些还没有接受任何形式康复服务的智障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家庭支持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含家庭支持服务与社区支持服务两个相互联系的模块.3.2.1 家庭支持服务模块(1)电子网络支持服务.通过为智残人士家庭成员组织教育、社会与休闲活动、看护人员交流会议、家庭咨询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看护能力.(2)爱心小天使计划.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志愿人员服务体系,通过组织200名个人/家庭来协助智障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庭获得经常性的志愿服务.(3)相互帮助计划.组织智障人士家长交流情感、经验与困难,相互帮助与支持.(4)24小时热线服务.为社区内智残人士提供24小时的热线电话服务,提供相关信息、安排日间活动中心/院舍(寄宿制康复机构)服务、或推荐其他社会服务机构.(5)家庭咨询与危机干预.旨在为智障人士与家庭提供咨询与紧急援助.(6)暂时性日间活动中心或院舍安排与服务.旨在将一些有行为、情绪或严重家庭问题的智障人士安排在日间活动中心或院舍接受不超过14天的紧急服务.(7)通关俱乐部(Gateway Club).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组织与正常人士共同娱乐的活动来促进他们之间的融合.服务内容包括野餐、手工艺课程、体育活动、音乐与其他休闲活动.3.2.2 社区支持服务模块(1)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内人力与资源来支持智障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庭,并向志愿人员提供必要的训练与支持以组建强有力支持系统.(2)商业公司网络.通过与商业公司联络获得它们的支持,为智障人士与智障服务人员提供特别优惠;并争取他们雇佣智障人士.政府则为这些商家颁发荣誉证明以表彰他们的热心支持.(3)健康服务中心.旨在预防残疾,组织讲座、展览、常规医疗检查等活动. (4) 社区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培训材料以及其他资料.(5)家长教育与资源中心.旨在为家长以及公众提供社区教育课程,并为他们提供聚会的空间.(6)便利店.旨在为智障人士提供生活技能的训练,如卖饮料、点心、或报纸等.上述两个模块构成的综合性家庭支持与服务网络与传统的日间活动中心、日间训练中心、寄宿制康复机构、以及多种社区康复机构提供的多种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等康复服务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残疾人康复与服务模式,并追求获得最佳康复效果.在“去机构化”运动以及社区融合观念的影响下,西方残疾人康复与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寄宿制与日间活动服务机构向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服务模式发展.同时,提升残疾人士生活质量的水平成为残疾人服务的基本目标,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评估也就成为衡量康复服务的主要指标.4. 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中心的应用研究与现状我国自1986年开始进行社区康复的试点工作(张景元等,1996)3,199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国家和社会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特教文件选编,p.35)4.卢连才(1997)5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教育、福利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在各方面的差距被拉大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原则、手段及对策亟待建立.张景元等(1996)3认为我国康复机构与专业人才不足,开展社区康复并探索适合我国城乡的社区康复模式更具有现实意义.许家成(2003)2认为应该建立起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区支持与服务的角度探索残疾人教育与康复的模式与技术方法.总的来说,关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康复服务策略与效率、以及社区支持与服务的需求与策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以上分析的西方残疾人康复领域发展的趋势对于改善我国社区环境与服务、增进残疾人的社区融合、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具有实际参考作用,值得重视.4.1 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中心的现状中国有6千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有残疾人的家庭占1810,这就是说大约每5个家庭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家庭.研究表明,由于特殊的生理条件,残疾人比正常人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受到心理压力和伤害,因此,从心理上也更加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在我国有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但唯独没有残疾人心理咨询中心.残疾人需要生活上的保障,但更需要心灵上的理解和沟通.康复的目的不仅仅是治愈伤痛,而还应促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 据统计,现在大多数残疾人都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却非常多.残疾人群体长期心理压抑,心中辛酸无处倾诉,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人来说,如果早创立心理咨询站的话,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 在当今的生活中,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残疾人来说,可能每小时几十元的咨询费又相对较贵,所以在社区中建立免费的残疾人心理咨询站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邀请和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进驻.为残疾人创建一个交流心扉的平台.对于残疾人来说,重新树立精神人格最为重要.一份精神的鼓励,一次心灵的导航,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支柱.因此,对残疾人的教育和服务就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4.2 国内对心理康复社区化的定义在我国.社区康复又称为基层康复.内涵是:1)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教育人员、民政人员、社团、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亲友等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的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强调人人享有康复从康复概念出发,强调全面康复;依靠三方力量(残疾人及其家属、社区、有关卫生教育等部门).2)性质: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战略性计划.应纳入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范畴之列.3) 目标:残疾人身心获得康复.在社区内使残疾人改善身体和精神.心理的功能尽可能生活自理.在家庭和社区活动能与人沟通;残疾人享有入学和就业机会;残疾人重返社会.4)鉴别概念:社区医疗,社区医疗是医疗服务社区化的结果,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就是医疗服务社区化;我国2O世纪5O年代兴起社区医疗,以家庭病床的形式出现.主要是医疗机构向附近的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基地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社区康复,随着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发展.康复医学也渗透到社区医疗中.社区康复与社区医疗在内涵上不一致.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的特点,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工作中.是我国社区康复管理和实施的模式之一.专业康复.社区康复则是相对于专业康复而提出的.5 国内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与当前的存在问题5.1 国内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1)普查:普查社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残疾种类、原因、人数及分布等需求).作为制定康复预防和计划的资料.2) 预防:开展预防接种、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卫生宣传教育,例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等工作.3)训练:采取康复训练.改善残疾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4)培训:残疾人的教育、就业辅导.并协助解决有关就业问题.5)社会康复: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群众性文化生活或残疾人自己的文体活动.进行广泛的正确对待残疾人的宣传教育,清除歧视心理,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5.2 国内社区康复的模式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目前国内外社区康复工作仍无统一的固定模式.借鉴国外模式,结合我国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我国社区康复模式的基本内涵:1)重要意义.社会康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提高人的身体、生活及精神素质,对于社会安定、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社区康复与保健保障系统结合.按WHO精神,社区康复应纳入各国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与基层社会保险密切结合起来.3)工作机构协调统一.利用城乡基层的卫生和民政的工作网点,实行一网多用,一员多能,实行福利康复相结合,卫生康复相结合的格局.4)社区康复训练.以家庭康复训练为主,并与社区康复站(1-作站)训练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5)社区康复的技术方法.在全面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优势.6)社区康复经费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并采用节约经费办法.7)社区康复组织管理.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工作管理系统,即各级残联的康复工作部门;技术支持系统,即各级技术资源中心和专家指导组,三系统共同作用,其特点为行政辖区为规划,组织管理单位,各级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各级残疾人组织负责协调,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5.3 目前国内心理康复社区的存在的问题5.3.1 医学的新模式与健康的新概念未覆盖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概念模式.健康新定义是指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的主攻方向是人的总体功能,强调的是人的总体.通过功能训练和功能代偿,帮助残疾者最大限度恢复某种失去的功能.因而前面两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要达到现代医学模式及新健康概念的要求,社区康复是康复的重要途径.WHO希望在1998年,全世界半数国家开展社区康复;我国预计1996年全国各省基本上都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这2个指标在当时还都未达到6,现已经过l0多年,社区康复工作仍需不断促进,目前无论是政府人员、医护工作者,残疾人及家属等对康复的重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或偏差.甚至存在是否开展社区康复都无所谓的局面.5.3.2 技术队伍问题 按现在社区需求,据统计我国尚缺10多万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目前多数的社区康复技术人员是较低层次的医护人员承担,有些技术人员根本没接触医学,需要提高,还有结构改观,现由于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短缺和层次低,其技术梯队无法形成7.5.3.3 康复技术社区化问题康复技术多为IBR(机构康复)移植性技术,技术成份高,费用较昂贵,有些难于移动等,对社区适应性欠缺,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 8.6 未来国内残疾人社区心理康复的发展方向社区康复工作应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按十五规划精神,认真组织落实.我们应该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多层次的考虑,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1.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兼顾多种需要,紧紧围绕覆盖面广,实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2.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3.重点工程与普遍服务相结合.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积极推行社区康复与家庭康复工程,推广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的康复方法,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4.骨干机构和社区网络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资源中心,发挥其业务示范、服务辐射、技术指导的骨干作用,带动社区开展康复服务工作,满足残疾人就地就近康复的需要.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学习和引进新技术,不断拓展康复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6.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业务领域的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之,我们要作到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关注残疾人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让残疾人有回到家的归宿感.像对亲人一样面对心理医生.在咨询和治疗中,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别关爱,被重视,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另外扩大社保在康复治疗及评价项目的范围,适当可考虑倾斜,从政策上支持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由于目前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救助还大多停留在物质方面,因此对于社区的心理咨询中心还未能有效的重视.而近几年心理咨询虽倍受社会关注,心理专家很多,但真正专门研究残疾人心理的专家却寥寥无几.故而像现在的社区心理咨询站和心理矫治中心就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在未来的残疾人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 参考文献1 邓猛. 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 4: 41-45。2 许家成. “智力障碍”定义的新演化。中国特殊教育,2003,4: 19-23。3 张景元、赵悌尊、焉晋占:社区康复教材。华夏出版社,1996, 8。4 特殊教育文件选编1990-1995。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1995。5 卢连才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华夏出版社,1997, 16 卓大宏 社区康复的新阶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5):193 1947 王文新 论发展我国社区康复现代康复,1997,1(6)。4O64078 卓大宏 关于正确处理社区工作中的几个关系现代康复。1997,1(6):402403第16页 共16页

    注意事项

    本文(1678.探讨残疾人心理康复模式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