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7.浅议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论文.doc
毕业论文 (设计)毕 业 设 计(论文)浅议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摘 要本文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的现状,从复习基础知识入手,精心选择习题,以“一题多思、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关键词:教学现状;基础知识;精选习题;反思目 录1引言12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现状22.1教学观念陈旧,学习方式单一22. 2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22.1习题课的随意性强23物理习题课的教学33.1夯实基础,培养习惯33.2把握教材,精选习题33.3注意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33.4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43.5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43.6反思习题过程54结束语6参考文献71 引 言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初中物理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它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习题课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对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牢固掌握物理规律。物理习题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和实际材料的大量结合,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视野。物理习题的解答一般都要用到一定的科学方法,而不同的习题往往需要不同的方法,解答习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准确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症结,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现状2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现状21教学观念陈旧,学习方式单一教学过程多是教师教,学生学,甚至是“一言”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结论轻过程,对知识与题目的联系和分析太淡。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以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就好比一部存储器,因此在考试中就会出现练过的题目仍然丢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2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在新课标下,理念虽新,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怕浪费时间,影响成绩,主要以教师讲为主,有的认为学生更适应这种方式。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不能自己主动找出答案,体现自我。23习题课的随意性强大部分教师利用现成的题纸和练习册,按照习题的顺序讲解。讲解时提示多,等待思考的少;就题论题材多,方法指导的少,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么解,缺乏多方联系与思考。同时缺乏筛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节省学生时间。2毕业论文 (设计)3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31夯实基础,培养习惯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32把握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2所选的题目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鱼”与“渔”的关系。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也要选能训练学生“过程与方法”的题目。另外,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训练,选择相应的题目。33注意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3物理习题课的教学34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用多方面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题目。3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近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一个铁球,它的质量是624g,它的体积是100cm3,试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要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可以通过密度、或质量、或体积的比较共三种解法加以鉴别。讲解时让学生充分发言,解出后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解法,学生会答出以上三种解法。三种解法都可以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结果一样。解决具体问题时,可选用最方便的一种解法即可。 例2:有一只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8.3,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这是初中物理第二册课本109页的例题,在解题时,大多数是先求IR,再求串联电阻的电压Ux,最后用Rx=Ux/I得出Rx=11.7。少数是先求IR,再求R总,后用Rx=R总-RR求解。解完后,问:还有别法吗?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回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使学生思考出:UR/RR=Ux/Rx;或由串联电压分配求解UR/ Ux= RR/ Rx等解法。 例3:有一个电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1,给你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和若干导线,请测出R1的阻值,并说明你的办法及理由。 在初中阶段,此题有很多设计方案,此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设计出两种以上方案。有的学生在课后还把设计的新方案拿来让我看。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即可以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35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思维的抽象强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3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进程,并能迁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特点。中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强。培根说过,物理学使人深4毕业论文 (设计)刻。可见物理思维对深刻性具有独特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习题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激起思维火花,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前面提到的例3,变式一:电流表变为电压表后如何测?变式二:电池组电压给出后如何测?变式三: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变为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或电阻箱又如何测? 例4:盆中漂浮一只铁碗,若把其投入到盆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 变式一:盆中漂浮一只盛有米的碗,若把米撒入盆里,则盆中水面如何?变式二: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积木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积木放在水中,则水面如何变化?变式三: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纯冰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冰块投入水中,当冰完全溶化后,则水面如何变化? 通过对以上两例作微小的改动,使之成为另一道题,即达到检查不同内容的目的,又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36反思习题过程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头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还可以变化?哪些题还有什么解法(一题多解)?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习题,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中的错题,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么错,现在是否会做。如果学生能把习题放到一起,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在以后复习中就要重点复习这些问题。教师也要注意自我反思,一次练习做后,要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难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错解?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教学对策?等等。5结语6结束语64 结束语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应该指出的是,任何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 (设计)参考文献1韩景春,物理教学概论M, 山东:银河出版社,2004:145-2062魏日升 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78-963经柏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