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5.我国软件外包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doc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我国软件外包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一、软件外包概述3二、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概况4(一)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规模4(二)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市场分析4(三)我国软件外包业的接包渠道4(四)我国软件外包业的主要接包企业和区域5(五)我国软件外包业的业务层次5三、我国软件外包业存在的问题5(一)结构性缺陷5(二)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领军代表6(三)人才结构不合理6(四)软件外包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7四、我国应对软件外包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7(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7(二)软件企业要实行国际化战略, 注重质量8(三) 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业发展模式8(四)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9(五)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形成企业外包联盟10(六)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要在认识上走出两个误区10我国软件外包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提要:在全球软件外包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韩日外包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对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了软件外包服务市场中。中国政府给予了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与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软件外包的首选。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但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就此本文介绍了我国软件外包业发展现状及其所存的的问题,并且对其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 中国 软件外包 问题 对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全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资源和资本的优势不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作为生产力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相应拥有这样技能知识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曾经有人提出:人是企业中唯一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种知识经济、以人为本观念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也得到众多民营资本企业的认同。一、软件外包概述外包,也称企业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 P O),是通过将客户的部分或全部管理及运营流程转移到服务商,从而提高企业流程自动化的能力。对它的产生最直接的解释是:把自己做不了、做不好或别人做得更好、效率更高的事交由别人做,是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企业对竞争适应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软件外包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流程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环节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公司之外的企业来承担,通过签订数年合同以保证服务的稳定供应和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外包的目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并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软件外包业务的产生是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时又为跨国界的软件外包业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成本驱动等因素的驱动下,软件外包的提供者主要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软件外包的承担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受发展中国家本国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各个行业发展水平较低、软件市场发展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软件产业外包的最终目标市场,这也同时成为推动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以印度的软件产业为例,其完全是基于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发展起来的,这正是软件产业深刻的国际化的表现。软件外包模式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商业模式,成为软件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并被认为是软件产业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快速缩小差距的一条有效捷径。软件外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理解指:需求方将单纯的围绕软件而进行的设计、编码、测试、后期维护等行为委托给外部服务供应商,广义的理解指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外包。当软件外包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实现时,即可以认为是国际软件外包。二、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概况中国软件企业对外包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初期事实上并不看好外包。当时软件业界普遍认为,水平低的企业才去做外包,水平高的企业应该去做产品创新。但是十几年后,我们发现中国许多追求创新的企业在创新上没有成功,却从市场上消失了;而那些扎扎实实做外包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事创新活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规模随着日本外包市场的扩大和对欧美外包市场的开拓,凭着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有市一级各级政府对软件外包业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软件外包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大,在2001年时为1.8亿美元,到2006年时已达到14.3亿美元。赛迪认为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未来5年将以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超过同期全球的13%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2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每年的年增长率都接近40%。2004年,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量只有8.3亿美元,预计到2009年,我国软件外包的业务量将达40亿美元。(二)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市场分析 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传统接近、留日的IT人脉网络、日本外包业务起步略晚欧美,业务层次较适合我国软件企业等原因,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发包来源结构与全球外包市场发包结构极不相称:在2005年,占全球市场包额10%的日本,提供了我国软件外包行业收入的59.3%;而占全球外包发包额62%的欧美,提供了我国软件外包行业收入的22.5%。目前,随着我国对欧美外包市场的重视,该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欧美区域的比重正呈上升之势。(三)我国软件外包业的接包渠道我们知道,人才经常是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脑袋里的知识就是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源,这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一笔巨大资产,所以他的流动性很大。但是在我国,首先,保障制度不完善,阻碍了人才流动。由于养老、医疗等没有完全社会化,失业保障承受能力有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时,社会保障的持续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其次,劳动人才在城乡、地区、企业之间的流动程度不高,有着许多行政限制。目前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企业获取项目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子公司,或位于中国国内的离岸开发中心接包;二是直接和国外发包商或国外上游接包商发包、分包或转包;三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取得项目。在欧美市场,由于处于开拓阶段,当前我国软件企业直接在美国市场“打单”的企业很少,主要以第一种方式为主,借助与跨国公司在华机构的合作取得项目。在日本市场,已有近十年的业务经验,一些骨干企业已逐步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总体来说,以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为主。(四)我国软件外包业的主要接包企业和区域在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目前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有东软集团、浙大网新、海辉软件、大连华信、中国软件、博彦、文思创新等,其中东软集团在2006年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榜首。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这几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基础,拥有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大批通晓外语的软件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软件企业在此形成了群体优势,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链。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软件出口方面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强。经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批准,建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和西安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出口条件,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形成了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的国际化软件企业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国软件出口的产业格局。国内软件外包市场地域分布比较集中,据易观国际统计数据,2006年华北、东北、华东地区所占市场份额超过23,而华南、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不及13。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大连、上海等城市,其中北京2006年软件外包收入达3.56亿美元而居全国首位。(五)我国软件外包业的业务层次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有限,难以支持长期的项目、难以涉及高端业务领域、难以承接软件大单,因而主要从事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外包业务。即集中在以编码、测试为主要业务的ITO领域,虽然BPO的市场机会在逐渐增多,附加值更高,但受承接能力所限,BPO业务比重不大。即使有的企业涉及BPO领域,也只是在从事数据录入、账单处理、数据扫描等低端业务。在软件外包国际分工方面,我国还是处于下游地位。目前,中国排在全球软件外包业务的第四位,收入刚过10 亿美元。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今已初具规模。但就在其高速发展的路途之中,我国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从全球的软件外包市场来看,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软件外包需求国,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印度是主要的供给国。美国Gartner 公司预测,未来全球软件出口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受新的优惠政策的鼓励和市场吸引,软件出口公司数量将不断增加;通过兼并和联盟产生重大型软件出口公司,建立行业领先和国际知名度;软件出口企业的定单来源将从零散项目的客户变成固定客户;软件出口企业趋向于专业化。三、我国软件外包业存在的问题(一)结构性缺陷我国软件外包发展迅猛,但由于IT 产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阻碍了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年收入尽管在增加,但仍不及印度年收入的一半。推动收入增加的因素来自国内需求,而且我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总收入的10%; 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又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此外,中国软件服务企业的成本虽然较低,但平均营业利润率只有7%,低于同类企业的全球平均水平(11%),原因就在于很多软件外包项目低于最优规模,软件企业之间竞相杀价,款项收回困难。(二)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领军代表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追求短期利益的趋向十分明显,面对具有明显市场机遇的产品便会一哄而上,而对有开发或市场开拓难度的产品则退避三舍,这导致许多企业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市场中竞争。这种困境将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变弱,更无法实现软件工程化生产,导致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并不能真正成功。目前国内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软件企业为数很少,而通过国际软件业共同认定的EICMM系列认证的(CMM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为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则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印度的四大软件公司都是万人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比如InfoSys现在拥有52000名员工,Wipro的员工总数也已经40000万名,并且都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设立的分子公司。美国著名调研公司麦肯锡的研究发现,只有12%的中国软件服务公司认为合并、收购和结盟是应优先考虑的事务。中国软件服务公司的经理人中,有兼并收购经验的不多,尽管他们的文化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但是依靠这种文化来对抗新的竞争对手显然不是很理想。相反,印度的几家公司正在考虑并购中国公司来扩大他们的业务。同时,没有适当的规模,企业不可能吸引到顶尖的国际客户,而缺少与跨国企业的业务合作,公司就学不到先进的技术经验,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就更难扩张规模,长此以往,对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三)人才结构不合理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说,公认的比较合理的软件行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具体来说,底层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层是数量较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最高层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尽管中国的软件人才较多,但是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依然缺乏,尤其是既懂行业专业知识、又懂软件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层人员对母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尽管在留学生数量、吸引留学生归国创业的吸引力方面有很大优势,但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才的缺乏表现为数量不足。2007 年, 中国有各类科技人员3500 万人, 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大约80 万人。从2007 年的招聘情况也可看出,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 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其次,人才的缺乏表现为人才结构失衡。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应呈“金字塔”型。然而我国近80万的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 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应为1: 4: 7。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是长时间积累所致,所以不太可能从根本的教育体制上来改变,从而将会对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造成障碍。(四)软件外包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由于我国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从而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即使对于日本外包,由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因此也只能从日本集成商手中接单,使得日本外包以最低层次的代码工作为主。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市场拓展经验和人才,在欧美和日本市场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难度较大。同时缺少国际化的大型展贸平台,限制了企业展现自己及学习交流的机会。英语沟通和政治法律文化制度差异也构成了信任障碍。中国软件外包从业人员而言在承接欧美外包项目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英语面试。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制系统和社会制度,而印度作为英联邦的国家,历史原因决定了印度在欧美更容易获得信任。此外,中国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体系化管理方面的欠缺,如有CMM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少。客户渠道和国际成功案例的缺乏,中国软件外包起步晚,在国外IT公司高层分布中中国人远不及印度人,可以倚重的海外资源较少,印度在美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约是中国的24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往往很难提供出很有说服力的国际案例。另外,国际市场上中国外派人员很难获得国外签证,使得软件企业常常无法按合同如期服务于国外企业,损失已得定单。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开拓视野,加强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展贸平台,国际性的软件交易展示活动也寥寥无几,企业要走出国门,途径和渠道实为有限。四、我国应对软件外包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软件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软件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产业形成的关键要素( 人才、资金) 的供给、相关法律环境的制定、空间环境的建设、市场基础的形成、行业组织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很多工作。政府方面要扶持主要软件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建立的强势品牌;同时在软件外包出口基地设立、技术培训、资质认定、企业个人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鼓励措施。组建软件外包联盟,并有效协调联盟内利益不均衡等问题、切实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联合接包。中国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目前主要还是对日外包,面向欧美的外包业务尚处于摸索开拓阶段,而欧美市场份额远远大于日本市场。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度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道路。近两年,国家已明确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定位。“十一五”规划首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等,通过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高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要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的相关政策,并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软件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5级认证。二是为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二)软件企业要实行国际化战略, 注重质量我国软件产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定位在国内市场,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市场非常有限。企业若想把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业务做强做大,必须与国际软件市场接轨包括英语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技术接轨、管理接轨、做事方法接轨、知识产权接轨。还有质量保障、信誉度保障、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障等方面。因此,中国的软件产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将软件外包作为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实现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灵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国际外包市场开发和国内软件市场发展并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软件市场是国际软件市场的重要构成,这从国际软件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就可以得到证实。与印度相比中国存在巨大的国内软件外包市场,这是中国软件企业开展外包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要在目前日本市场的基础上,力争使承接的项目往价值链的高端爬升,同时要重视开拓欧美市场。发挥中国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开展嵌入式软件开发,做到单体软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并重。简化出国签证手续和外籍人员在中国工作签证的手续,为人才的国际流动创造条件。同时强化质量和服务意识,重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国产优秀软件“外语化”,再以良好的性价比推销给国外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出口收入,最终把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水平都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上去。(三) 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业发展模式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软件以及服务的生产过程,无需物流过程,主要依赖通讯与基础设施,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所以更容易实现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通常是高端流程部分(比如产品概念、框架以及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由发达国家控制,低端部分交给低成本国家生产,并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销售。从全球产业格局看,这样的分工是高效的,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但是,对于代工国家来说,主要的分工一旦固化是危险的,明确的分工体系向知识领域延伸,发达国家与代工国家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代工国家很难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技术体系的严重依赖。印度在建立国内软件和服务业方面是成功的。与之相比,同属亚洲地区的中国在发展状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是为美国软件公司进行加工,而加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因此,这种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出口而是软件劳务的出口。这样的成功很难摆脱其依附型经济的特点。因此,中国在选择本国软件业发展模式时应避免印度的局限性,更加注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当今的软件外包不再只是以单纯降低人力成本为目的,而是向打造新产品和构建新技能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本土完整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以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做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外包模式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四)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等教育是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10 年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 先后有360 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005年底,全国还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但由于高等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偏于理论、实践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现有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不能适应软件技术变化快、实用性要求高的特点。国家每年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少,但能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不多。这就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加强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中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有许多直接留在当地跨国公司就职。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2000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他们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行业专业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中高级软件人才回国。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导向(从调研中反映出来,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子女就学),加强宣传推广,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储备途径。此外,我国的地理、语言优势,使我国承接了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业务,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接包国。但为使我国扩大欧美软件外包业务,分散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这既需要高校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还需要各软件公司、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公司、本行业人员的英语培训。发展软件出口外包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留住本国的软件人才,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中低层智力资源,积累技术和资金,从而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找到一条出路。应促进企业和高校更紧密联结,高校可以为企业开设定制化的课程技术培训。企业提供毕业生实习机会。通过大力培训,扩大中国软件技术人员的群众队伍,避免国内企业争夺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互相挖人。东软在人才储备培养方面做得很好的,它在大连、南海和成都都建立了IT学院,培训大量既懂日语也懂IT的软件外包人才,并且这些资源是为公司外包业务定制培训的,不仅保证了公司外包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成为企业赢利的来源。(五)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形成企业外包联盟 目前,国内正在掀起一场组建外包巨头的浪潮。2005年12月大连海辉软件、北京天海宏业与科森三家公司正式合并,共同组建海辉集团。借此,海辉集团将进入国内外包行业前三名,并成为国内最大的IT服务公司之一。据了解,合并后,海辉集团将谋求在海外上市。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不是提高竞争力的惟一出路,但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由于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导致竞争力较弱,在开发国外市场吸引国外客户时困难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规模做大,企业规模通过合并或并购得以扩大,实现企业资本力量的迅速提升,这样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并不断打消客户对公司的疑虑,并增强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六)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要在认识上走出两个误区 1外包不能只盯住外国市场,而忽略了国内的外包市场。目前中国的外包软件企业大多都在开拓外国市场,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市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外国的软件企业也在窥视中国的市场。印度IT企业看好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将其视为改变自己对美国依赖现状的机会。印度软件巨头之一Cognizant技术公司,宣布将进入中国市场,开发金融服务软件,并将对中国管理人员在印度进行技术培训。而早先,印度著名软件公司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通用电气设备公司(Wipro)也于2005年进入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HP和IBM也在谈如何在中国做外包,他们在想如何从中国政府和企业手中获得更多的外包订单。中国软件企业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自国外的业务只占到业界收入的10%。因此,国内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我们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又要看到国内广阔的市场。2外包是要建立一种信赖的伙伴关系。外包是合作双方建立在一种信赖基础上的并非完全买卖的契约。在学术界,外包可以划分为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关系。伙伴型外包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国外的外包合同一签就是十年,金额也非常大。所以,用户需要考虑与外包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外包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其风险也很大,包括失控的风险、套牢的风险等,所以用户在外包之后一定要对外包商进行有效控制。一旦双方进行合作,就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克服困难;而在外包过程中,双方所担心的,特别是发包方所担心的更多的是风险,而不是成本。因此,对于合作双方来说,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步步走过来的信赖关系就变得十分的重要。经过几年的低迷时期,中国软件企业逐渐成为全球软件业的新兴力量,并逐步崛起。但我国软件业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自身在规模、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看待国际软件与服务业务为其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并在认识上走出误区,从而抢占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当然,中国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能远不止本文提到的这些。随着全球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软件服务企业在参与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中国软件服务业协会和中国软件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共谋对策,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级的“IT服务外包承接中心”,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从“世界蓝领”到“世界白领”的历史转变。 参考文献:1华晓红.“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热点问题.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15一19.2李富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123-126.3吴生高, 季 春, 罗利华.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措施研究.科技与经济,2007,20(119):45-48.4艾米叶印度软件游说组织称中国软件业落后三五年5植万禄中印软件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6王子先.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究,2007(12):30-33.7方慧.印度软件业外包服务模式的成因、效果及启示.宏观经济研究, 2008(2):20一23. 8吕辉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9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国际贸易,2007(8):10一15.10郭斌.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对中外软件产业的比较性分析.科学学研究,2004(4):5一7.11彭新敏,郑海平.我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分析.管理前沿,2003(6):37一40.12万晓兰,王丽燕中印软件外包业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与发展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3孙娜中印软件业的比较与合作对外经贸实务,2007(7):1-214张森,黄军英.我国软件外包业的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经济管理,2007(3):23一32.14